↑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4 题,其中:
单选题 8 题,简答题 1 题,计算题 1 题,选择题 4 题
中等难度 14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单选题 共 8 题
  1. 明朝时分封封号有的还具有地名因素,如楚王、蜀王、鲁王等,且必须就藩(到封地去居住);清朝的分封封号则大都是礼节性的,如恭亲王、果亲王、睿亲王等,且一律在京居住。这从侧面反映出

    A.君主专制的加强          

    B.分封制日渐徒具其名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宗室诸王地位的提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剑桥中国明代史》指出:胡惟庸的权力在1376年和1377年开始增长,而且已经把他的亲密盟友提到了高级职位上,并且开始驱逐他认为不太会支持他的人。这促使浙江人御史韩宜可在御前当面攻击胡惟庸及其两个盟友,他告发胡惟庸等人不忠于皇上,僭越皇帝权力。材料意在说明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在于

    A.君相权力矛盾与派系斗争

    B.宰相与军机处的矛盾激化

    C.明朝初年社会矛盾的激化

    D.地方与中央矛盾的激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易中天指出:“作为集权主义者,尤其是那些倾向于专制和独裁的‘雄略之主’,几乎没有一个人会认为前朝的覆亡乃是因为过度的集权。他们只会得出相反的结论。因此,他们吸取的教训,也只能是专制、专制、再专制,集权、集权、再集权。”汉武帝、宋太祖、明成祖采取的相似措施是

    A.沿用秦朝以来的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B.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维护丞相地位

    C.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加强专制皇权

    D.通过科举制和行省制加强官僚队伍建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明人朱国桢在《皇明大政记》中称,“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这反映出明代内阁

    A.继承了之前宰相的全部职责

    B.上升为中央一级的行政中枢

    C.辅助皇帝处理国家军政大事

    D.获得了“票拟”等决策大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明史》载:“张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及吏部左侍郎张四维,恂恂若属吏,不敢以僚自处。……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内阁首辅张居正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

    A.内阁职权大小取决于皇帝的旨意

    B.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

    C.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一度激化

    D.六部正式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历史学家钱穆曾说:“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据此,可以得出的合理推断是

    A.明以前政府权力完全被丞相掌控

    B.废除丞相后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

    C.明以前实行皇帝与丞相分权制度

    D.丞相制度经过六百多年才被废除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康熙曾创行密折制度,经常指令一些亲近大臣、内务府出差官员如织造曹寅、李煦等人,刺探绅民动向,查访某些官员的言行,留意所在地区雨水、米价,用折子随时秘密奏闻。这些情况说明密折制度

    A.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B.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信息来源

    C.彻底解决了决策失误的问题

    D.为巩固统一国家提供了条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同是康熙帝的左膀右臂的重臣明珠、索额图曾被称为“明相”、“索相”,其实际职务应为

    A.丞相            B.宰相    

    C.内阁大学士          D.军机大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简答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太祖开国之初,惩元季贪冒,重绳赃吏。揭诸司犯法者于申明亭,以示戒。”“山东布政使储蜒、张海,按察使刘本等坐纵盗诛。”

    ——摘自《明史》

    “凡官吏受财者,计赃科断。”“风宪官吏受财及于所按治去处求索借贷人财物,若卖买多取价利及受馈送之类,各加其余官吏罪二等。”“凡牧民之官失于抚字,非法行事,激变良民,因而聚众反叛,失陷城池者,斩。”

    ——摘自《明律·兵律》

    材料二  朱元璋说:“从前我在民间时,见州县官吏多不恤民,往往贪财好色,饮酒废事,凡民疾苦,视之漠然,心里恨透了。如今要严立法禁,凡遇官吏贪污蠢害百姓的,决不宽恕。”

    ——摘自《明太祖实录》

    (1)根据材料一,分析明初吏治的特点,并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其这样规定的目的。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朱元璋的思想并分析其吏治措施的积极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计算题 共 1 题
  1. 在中国历史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似乎是一个永恒的政治主题。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中枢权力体系及其相应的地方控制体系。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史记》

    材料二  “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成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 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选自《全球通史》

    材料三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谒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但到宋朝,宰相只能站着同皇帝议事。据说是宋太祖改变这一做法的,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时,大臣们还坐着,宋太祖称自己眼睛昏花看不清,让大臣们近前指给他看。等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议”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

    (1)据材料一分析“寡人”指的是谁?涉及他创建的有哪些重要政治制度?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信息?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推行的这一政治制度的历史作用?

    (3)在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方面,包含着众多的矛盾和问题。试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归纳其中最主要的两大矛盾。由汉到明清,宰相大臣由坐到站再到跪的上朝礼仪变化,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4 题
  1. 左图到右图的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中央集权加强

    B.中央官制简化

    C.君主专制强化

    D.行政效率提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      

    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

    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      

    D.新的权力机构出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对下表中清朝军机处职能(部分)的表述,正确的是

    1.发折

    奏事处将官员奏折下发军机大臣

    4.述旨

    将皇帝旨意拟成谕旨再交皇帝御览

    2.接折

    军机章京将奏折送军机大臣阅

    5.过朱

    皇帝朱笔改定奏折

    3.见面

    军机大臣将奏折送皇帝处请旨

    6.交发

    将谕旨下发有关衙门实施

    A.参与议政

    B.监察百官

    C.参与决策

    D.遵旨承办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图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皇权不断加强的过程,图示中的空白处应该是

    A.外朝

    B.军机处

    C.六部

    D.枢密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