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2 题,其中:
语言应用 2 题,现代文阅读 3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名句名篇 1 题,选择题 3 题,作文题 1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5 题,困难题 5 题。总体难度: 中等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请根据上下文,在划线处补写恰当的内容,使整段文字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近日,西安凤城“手术室拍照事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在一个手术室里,当手术即将顺利结束时,患者还躺在手术台上,医护人员摆起各种姿势拍照合影。西安市卫生局经过调查公开回应称,该院拍摄目的是因即将启用新手术室,相关医务人员在老手术室完成手术后,为了留念而拍照合影。

    许多人都认为,    ①    ,手术室是一个严肃的工作地点,同时也是需要高度杀菌的地方,而涉事医护人员却将手机带入手术室。医疗过程需要全身心地投入,来不得半点的马虎和大意,容不得丝毫懈怠。手术台前玩自拍,     ②    ,试想,如果手术台上的患者或手术室外焦急等待的家属知道此时医护人员在玩自拍,会有何感想?不过,也不能盲目地以破坏医患关系的罪名对其肆意“讨伐”。医者也有自己的真情实感,当7小时紧张的手术即将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他们可能比患者家属还要高兴,再加上医院手术室即将搬迁,如果征得了患者的同意,拍照留个纪念也可以理解。手术室是庄重、严肃的神圣之地,     ③     ,别因为拍个照就变成充满怨气的、冷冰冰的肃杀暗室,动辄通过“舆论审判”倒显得有违人情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面是夏邑县高级中学的校徽,请写出该校徽文字部分之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120个字左右。(5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精进的程序

    朱光潜

    练习作文,一要不怕模仿,二要不怕修改。多修改,思致愈深入,下笔愈稳妥。自己能看出自己的毛病才算有进步。严格地说,自己要说的话是否从心所欲地说出,只有自己知道,如果有毛病,也只有自己知道最清楚,所以文章请旁人修改不是一件很合理的事。丁敬礼向曹子建说:“文之佳恶,吾自得之,后世谁相知定吾文者耶?”杜工部也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大约文章要做得好,必须经过一番只有自己知道的辛苦,同时必有极谨严的艺术良心,肯严厉地批评自己,虽微疵小失,也不肯轻易放过,须把它修到无疵可指,才能安心。不过这番话对于未脱“疵境”的作者来说恐未免是高调。据我的观察,写作训练欠缺者通常有两种毛病:第一是对于命意用字造句布局没有经验,规模法度不清楚,自己的毛病自己不能看出,明明是不通不妥,自己却以为通妥;其次是容易受虚荣心和兴奋热烈时的幻觉支配,对自己不能作客观的冷静批评,仿佛以为在写的时候既很兴高采烈,那作品就一定是杰作,足以自豪。只有良师益友,才可以医治这两种毛病。所以初学作文的人最好能虚心接受旁人的批评,多请比自己高明的人修改。如果修改的人肯仔细指出毛病,说出应修改的理由,那就可以产生更大的益处。作文如写字,养成纯正的手法不易,丢开恶劣的手法更难。孤陋寡闻的人往往辛苦半生,没有摸上正路,到发现自己所走的路不对时,已悔之太晚,想把“先入为主”的恶习丢开,比走回头路还更难更冤枉。良师益友可以及早指点迷途,引上最平正的路,免得浪费精力。

    自己须经过一番揣摩,同时又须有师友指导,一个作者才可以逐渐由“疵境”达到“稳境”。“稳境”是不易达到的境界,却也是平庸的境界。我认识许多前一辈子的人,幼年经过科举的训练,后来借文字“混差事”,对于诗文字画,件件都会,件件都很平稳,可是老是那样四平八稳,没有一点精彩,不是“庸”,就是“俗”,虽是天天在弄那些玩意,却到老没有进步。他们的毛病就在于成立了一种定型,便老守着那种定型,不求变化。一稳就定,一定就一成不变,由熟以至于滥,至于滑。要想免去这些毛病,必须由稳境重新尝试另一风格。如果太熟,无妨学生硬;如果太平易,无妨学艰深;如果太偏于阴柔,无妨学阳刚。这样,我们很可能地回到另一种“疵境”,再由这种“疵境”进到“稳境”,如此辗转下去,技巧才能逐渐成熟,境界才能逐渐扩大,所谓“醇境”大半都须经过这种“精钢百炼”的功夫才能达到。比如写字,入手习帖的人易于达到“稳境”,可是不易达到很高的境界。稳之后改习唐碑可以更稳,再陆续揣摩六朝碑版和汉隶秦篆以至于金文甲骨文,如果天资人力都没有欠缺,就必定有“大成”的一日。

    这一切都是“匠”的范围以内的事,西文所谓“手艺”。要达到只有大艺术家所能达到的“化境”,那就还要在人品学问各方面另下一套更重要的功夫。我已经说过,这是不能谈而且也无用谈的。本文只为初学说法,所以陈义不高,只劝人从基本功夫下手,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地做下去。

    (节选自朱光潜《谈文学》)

    1.根据文意,对“精进的程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经过自己的一番揣摩和师友的指导,一个作者就有可能从“疵境”达到“稳境”。

    B.到达“醇境”需要的时间最长,需要在“疵境”和“稳境”中辗转反复。

    C.只有在人品学问各方面另下一套更重要的功夫,才有可能从“稳境”“醇境”进一步达到很少人能达到的“化境”。

    D.写文章是一个“精进的程序”,要从基本功夫下手,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地做下去。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本中引用丁敬礼和杜工部的话,是为了说明文章的毛病只有用心的作者自己知道得最清楚。

    B.文中画线的两句话,前者是针对“大艺术家”说的,后者才是针对未脱“疵境”的作者说的。

    C.作者认为“稳境”其实也是“平庸”的境界,不是“庸”就是“俗”。“庸”是指在成为了一种定型之后,不求变化;“俗”是指由熟以至于滥,至于滑。

    D.写文章“精进的程序”可分为四步:“疵境”“ 稳境”“ 醇境”“ 化境”。

    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写作训练欠缺者通常对自己的写作不能做客观的冷静批评,常常自以为是,这样的毛病只有良师益友才可以医治。

    B.养成纯正的手法不易,丢开恶劣的手法更难,因此要及早走上最平正的写作之路。

    C.写作“精进的程序”其实是一个呈直线上升的过程,但每一步的上升都来之不易。

    D.从最后一段可以看出,作者从一个较大的范围把精进的境界分为两个阶段——“匠人”与“大艺术家”。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一篇小说,完成小题。

    金大力

    汪曾祺

    金大力想必是有个大名的,但大家都叫他金大力,当面也这样叫。他姓金,块头倒是很大。他家放剩饭的淘箩,年下腌制的风鱼咸肉,都挂得很高,别人够不着,他一伸手就能取下来。身大力不亏,但是他是不是有很大的力气,没法证明。关于他的大力,没有什么传说的故事。他很老实,也没有什么本事,家里开着一爿茶水炉子,本人是个瓦匠头儿。

    他怎么会当了瓦匠头儿呢?

    按说,瓦匠里当头儿的,得要年高望重,手艺好,有两手绝活,能压众,有口才,会讲话,能应付场面,还得有个好人缘儿。前面几条,金大力都不沾。金大力是个很不够格的瓦匠,他的手艺比一个刚刚学徒的小工强不了多少,什么活也拿不起来。一般老师傅会做的活,不用说相地定基,估工算料,砌墙时挂线,布瓦时堆瓦脊两边翘起的山尖,用一把瓦刀舀起半桶青灰在瓦脊正中塑出花开四面的浮雕……这些他统统不会,他连砌墙都砌不直!当了一辈子瓦匠,只能干一些小工活,和灰送料,传砖递瓦。这人拙于言词,一天说不了几句话,老是闷声不响,他不会说几句恭喜发财、大吉大利的应酬门面话讨主人家喜欢,也不会说几句夸赞奉承、道劳致谢的漂亮话叫同行高兴,更不会长篇大套地训教小工以显示一个头儿的身份。他说的只是几句实实在在的大实话,说话很慢,声音很低,跟他那副大骨架很不相符。只有一条,他倒是具备的:他有一个好人缘儿。

    这一带人家,凡有较大的泥工瓦活,比如新建房屋,或翻盖旧房,都愿意找他。金大力听明白了是一个多大的工程,就告辞出来。他算不来所需工料、完工日期,就去找有经验的同行商议。第二天,带了一个木匠头儿、一个瓦匠老师傅,拿着工料单子,向主人家据实复告。主人家点了头,他就去约人、备料,到窑上订砖、订瓦,到石灰行订石灰。他一辈子经手了数不清的砖瓦石灰,可是没有得过一手钱的好处。

    这里兴建动工有许多风俗。先得“破土”。由金大力用铁锹挖起一小块土,铲得四方四正,用红纸包好,供在神像前面——这一方土要到完工时才撤去。然后,主人家要请一桌酒。这桌酒,主人是不陪的,只是出来道一声“诸位多辛苦”,然后就委托金大力:“金师傅,你陪陪吧!”金大力就代替了主人,举起酒杯,喝下一口淡酒。这时木匠已经把房架立好,到了择定的吉时,上了梁,——梁柱上贴了一副大红对子:“登柱喜逢黄道日,上梁正遇紫微星”,两边各立了一面筛子,筛子里斜贴了大红斗方,斗方的四角写着“吉星高照”,金大力点起一挂鞭,泥瓦工程就开工了。

    每天,金大力都是头一个来,比别人要早半小时。来了,把孩子们搬下来搭桥、搭鸡窝玩的砖头捡回砖堆上去,把碍手绊脚的棍棍棒棒归置归置,清除“脚手”板子上昨天滴下的灰泥,把“脚手”往上提一提,捆“脚手”的麻绳紧一紧,扫扫地,然后,挑了两担水来,用铁锹、抓钩和青灰、和黄泥。灰泥和好,伙计们也就来上工了。他是个瓦匠,上工时照例也在腰带里掖一把瓦刀,手里提着一个抿子。可是他的瓦刀抿子几乎随时都是干的。他一天使的家伙就是铁锹抓钩,他老是在和灰、和泥。他只能干这种小工活,也就甘心干小工活。他从来不想去露一手,去逞能卖嘴,指手画脚,到了半前晌和半后晌,伙计们照例要下来歇一会,金大力看看太阳,提起两把极大的紫砂壶就走。在壶里摄了两大把茶叶梗子,到他自己家的茶水炉上,灌了两壶水,把茶水筛在大碗里,就抬头叫嚷:“哎,下来喝茶!”傍晚收工时,他总是最后一个走。他要各处看看,看看今天的进度、质量,也看看有没有留下火星。然后,解下腰带,从头到脚,抽打一遍。走到主人家窗下,扬声告别:“明儿见啦!晚上你们照看着点!”

    金大力是个瓦匠头儿,可是拿的工钱很低,比一个小工多不了多少。同行师傅们过意不去,几次提出要给金头儿涨涨工钱。金大力说:“不。干什么活,拿什么钱。再说,我家里还开着茶水炉子,我不比你们指身为业。我知足。”

    金家茶炉子生意很好。一早、晌午、傍黑,来打开水的人很多,提着洋铁壶、暖壶、茶壶的,川流不息。这一带店铺人家一般不烧开水,要用开水,多到茶炉子上去买,这比自己家烧方便。茶水炉子烧的是稻糠,稻糠着得快,火力也猛。但这东西不经烧,要不断地往里续。烧火的是金大力的老婆。这是个很结实也很利索的女人。只见她用一个小铁簸箕,一簸箕一簸箕地往火口里倒糠。火光轰轰地一阵一阵往上冒,照得她满脸通红。半箩稻糠烧完,四个铁罐里的水就哗哗地开了,她就等着人来买水,一舀子一舀子往各种容器里倒。到罐里水快见底时,再烧。一天也不见她闲着。稻糠的灰堆在墙角,是很好的肥料,卖给乡下人,一个月也能卖不少钱。

    茶炉子用水很多。金家茶炉的一半地方是三口大水缸。因为缸很深,一半埋在地里。一口缸容水八担,金家一天至少要用二十四担水。这二十四担水都是金大力挑的。有活时,他早晚挑;没活时,白天挑。你要是路过金家茶炉子,常常可以看见金大力坐在一根搭在两只水桶的扁担上休息,好像随时就会站起身来去挑一担水。

    金大力不变样,多少年都是那个样子,高大结实,沉默寡言。

    不,他也老了。他的头发已经有了几根白的了,虽然还不大显,墨里藏针。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小说开篇寥寥数语就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职业、性格和家庭情况,只是金大力既无大力气,又无大本事,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而已。

    B.“他怎么会当了瓦匠头儿呢?”这一问,引出了当瓦匠头的条件。从全文来看,金大力凭好人缘当上了这个瓦匠头。

    C.金大力每天都是早出晚归,在别人上工前他已经做好了开工干活的各种准备,在别人收工后,他还要检查一番,中间歇工时,他还要服务于工友。

    D.金大力普通得连他的大名都无人知晓,他是当时社会劳苦大众的典型代表,他身上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很多美德。

    E.这篇小说语言朴素无华,描写方式较为单一,除了几句简单的对话描写,没有其他的描写手段,主要以叙述形式展开故事情节。

    2.第三段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  (6分)

    3.生活中不乏像金大力这样的人,金大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4.这篇小说,用质朴的语言刻画了金大力这个普通得连他的大名都无人知晓的人物形象,也勾画出了人物生活的环境,从全文来看,作者有什么样的写作意图?请结合文本和现实,简要分析你的理解。  (8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小题。

    从高密走到文坛之巅

    刘志琴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彼得•恩隆德说:“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从历史和社会的视角,用现实和梦幻的融合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令人联想的感观世界。”《纽约时报》著名书评人M.Yhomaslnge在《史诗般的小说,一流的中国作家》中说:“莫言是世界级的作家,可能是鲁迅、老舍以来最有前途的中国作家。”对此,莫言表示,“很多书出版时要引用这些话的时候,我就持反对意见,我觉得把我抬得太高了。获奖并不能代表什么,中国有很多优秀作家,他们的优秀作品也可以被世界所认可。”

    莫言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充满着“怀乡”“怨乡”的复杂情感。《红高粱》被称为是一部具有开拓意义的作品,从《红高粱家族》到《檀香刑》《生死疲劳》,再到获得茅盾文学奖的《蛙》,莫言的作品展现着乡土中国的历史和命运。

    回顾自己的写作生涯,莫言说:“我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文学天才。和大多数普通文学爱好者一样,我的文学之路也是从阅读和模仿开始的。”莫言承认,自己前期的作品受过茨威格、福克纳、马尔克斯的影响。他说:“我从1976年当兵正式开始写作,最初都是模仿外国作家的小说。1981年5月,我的小说终于在杂志上第一次发表,这篇小说就受到了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影响。”

    待到写作日趋成熟之后,莫言逐步意识到作品必须写出自己的特色,不能一味跟着西方走,最后还是要回到民族化写作的道路上。《檀香刑》《生死疲劳》和《蛙》就是莫言在探索个性写作和民族化写作过程中的产物。

    接受记者采访时,莫言说:“我一直在写作形式上进行着探索和创新,力戒重复,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家重复自己比抄袭别人更可耻。接下来,我会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新作品的创作上。”

    莫言小说中的很多故事都发生在故乡高密。提到故乡,莫言一往情深:“我的故乡和我的文学是密切相关的。高密有泥塑、剪纸、扑灰年画、茂腔等民间艺术,我从小就耳濡目染这些文化元素。当我拿起笔创作的时候,这些民间文化元素就不可避免地进入了我的小说,影响着甚至决定了我的作品的艺术风格。”

    莫言谈到,对于一个作家来讲,故乡是很重要的。1984年上军艺以前,找不到素材来写作,很多时间就是下去体验生活,千方百计找能够让自己感动的故事。到了《透明的红萝卜》阶段之后,一想到过去,想到了童年,就想到了故乡的生活,感觉好像一条河流的闸门被打开,活水源源不断而来。故乡情结、故乡记忆毫无疑问是一个作家的宝库。

    现在,莫言对小说中的故乡有了新的理解,他认为小说中的故乡不能仅仅局限于自己的乡土。“小说都讲究有故事和典型人物,但写了30年,故事也都写得差不多了,渐渐地你就会有一种能力了,把别人的故事变成你自己的了,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都一样。就像我写高密县,但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这片乡土了,它可以作为一种风景,发生在美国的、日本的故事我都可以拿过来用,让它变成发生在高密县的故事,所以乡土也就开阔了。”

    莫言作品的语言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对莫言小说的语言,评论家季红真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曾有准确的分析。首先是大量的民间口语进入语言,其次是通过阅读传统的经典典籍《三国演义》和文言文以及翻译小说中找来的东西,以及从民间戏曲学来的语言。

    谈到阅读,莫言说,现在的书太多了,但是他基本上只读经典。“比如说中国几部古典小说,比如说鲁迅、托尔斯泰的作品,我觉得这些书实际上就足够了。我觉得越是经典的书越耐得住重读。鲁迅、老舍是两座难以逾越的高峰。我认为衡量一个作家才华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看一个作家有没有创造一种独特的文体,而鲁迅、老舍都是创造了一种独特文体的作家。鲁迅的文体再放50年依然不会过时,老舍的文体中对北京方言、土语的改造,依然是了不起的。他们的才华是难以超越的。”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从阅读和模仿开始,在写作形式上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待到写作日趋成熟之后,再追求个性化写作,这是普通文学爱好者的必由之路。

    B.莫言有深深的故乡情结,而且对文学和故乡有新的理解,他不仅仅局限于高密县这片乡土,而是要把写作内容扩展到国内、国外。

    C.对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莫言感到非常高兴,但是他又认为获奖并不能代表什么,因为中国还有很多优秀作家的作品没有被世界所认可。

    D.本文多处使用引用的写作手法,有些是莫言的原话,有些是他人对莫言的评价,内容丰富,客观真实,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莫言,了解其作品的主要特色和影响。

    E.国外评论家一致认为,莫言是鲁迅、老舍以来最有前途的中国作家,也是世界级的作家,莫言反对这个说法,认为鲁迅、老舍才是难以逾越的高峰,这表现了他谦逊的精神境界。

    2.莫言的文学作品能获得诺贝尔奖,自然是因为这些作品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鲜明的艺术风格。请根据文意简要分析莫言作品的主要艺术特点。  (6分)

    3.作为作家,莫言有许多优秀的品格修养值得我们学习。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概括。  (6分)

    4.莫言从故乡和经典中一路走来,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本土作家。他在哪些方面付出努力,走上了诺贝尔奖领奖台?请谈谈你的理解。(8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共19分)

    孙征君①传

    (清)方苞

    孙奇逢,字启泰,号钟元,北直容城人也。少倜傥,好奇节,而内行笃修;负经世之略,常欲赫然著功烈,而不可强以仕。年十七,举万历二十八年顺天乡试。

    先是高攀龙顾宪成讲学东林海内士大夫立名义者多附焉及天启初逆阉魏忠贤窃朝柄得政叨秽者争出其门而目东林诸君子为党。由是杨涟、左光斗、魏大中、周顺昌次第死厂狱,祸及亲党。而奇逢倾身为之,诸公卒赖以归骨。

    方是时,孙承宗以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经略蓟、辽,奇逢之友茅元仪在幕府。奇逢密上书承宗,承宗以军事疏请入见。忠贤大惧,绕御床而泣,上以严旨遏承宗于中途。而世以此益高奇逢之义。台垣②及巡抚交荐屡征,不起,承宗欲疏请以职方③起赞军事,使元仪先之,奇逢亦不应也。其后畿内盗贼数骇,容城危困,乃携家入易州五公山,门生亲故从而相保者数百家,奇逢为教条部署守御,而弦歌④不辍。

    入国朝,以国子祭酒征,有司敦趣,卒固辞。移居新安,既而渡河,止苏门百泉。水部郎马光裕奉以夏峰田庐,率子弟躬耕,四方来学,愿留者,亦授田使耕,所居遂成聚。

    奇逢讲学,以象山、阳明为宗,及晚年,乃更和通朱子之说。其治身务自刻砥,执亲之丧,率兄弟庐墓侧凡六年。人无贤愚,苟问学,必开以性之所近,使自力于庸行⑤。其与人无町畦⑥,虽武夫悍卒工商隶圉野夫牧竖,必以诚意接之,用此名在天下,而人无忌嫉者。方杨、左在难,众皆为奇逢危,而忠贤左右皆近畿人,素重奇逢质行,无不阴为之者。

    鼎革⑦后,诸公必欲强起奇逢,平凉胡廷佐曰:“人各有志,彼自乐处隐就闲,何故必令与吾侪一辙乎?”居夏峰二十有五年,卒,年九十有二。河南北学者,岁时奉祀白泉书院,而天下无知与不知,皆称曰夏峰先生。

    【注】①征君:称朝廷征聘不出的隐士为“征君”。 ②台垣:指御史。③职方:官职名。④弦歌:古代读诗,用琴瑟伴奏者称“弦歌”,后即泛指儒家的礼乐文化教育。⑤庸行:日常行事。⑥町畦(tīng qí):田界。比喻界限、规矩、约束等。引申为威仪。“无町畦”意为不摆架子。⑦鼎革:改旧换新,旧时多指改朝换代,此处指明亡清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逆阉魏忠贤窃朝柄得政             朝柄:朝廷大权

    B.其治身务自刻砥                 刻砥:刻苦磨炼

    C.人无贤愚,苟问学,必开以性之所近     无:无论

    D.素重奇逢质行,无不阴为之者。       阴:阴暗、卑鄙

    2.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先是 /高攀龙顾宪成讲学东林 /海内士大夫立名义者多附焉 /及天启初 /逆阉魏忠贤窃朝柄得政 /叨秽者争出其门 /而目东林诸君子为党。

    B.先是 /高攀龙顾宪成讲学东林海内 /士大夫立名义者多附焉 /及天启初 /逆阉魏忠贤窃朝柄 /得政叨秽者争出其门 /而目东林诸君子为党。

    C.先是 /高攀龙顾宪成讲学东林 /海内士大夫立名义者多附焉 /及天启初逆 /阉魏忠贤窃朝柄 /得政叨秽者争出其门 /而目东林诸君子为党。

    D.先是高攀龙 /顾宪成讲学东林 /海内士大夫立名义者多附焉 /及天启初 /逆阉魏忠贤窃朝柄得政 /叨秽者争出其门而目 /东林诸君子为党。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孙奇逢注重修养,有治世的经略,也有建功立业的抱负,但他又不愿勉强出来做官。明灭亡后,曾拒绝了清廷的征召。

    B.宦官魏忠贤把持朝政,贪官污吏争相巴结他成为走狗,把东林诸君子看作是朋党加以打击,杨涟、左光斗等人都惨遭杀身之祸。

    C.孙奇逢为人正直,不惧奸邪,曾上书朝廷弹劾魏忠贤;同时,孙奇逢又平易近人,即使是地位卑微之人也以诚相待,由此天下闻名。

    D.本文既颂扬了孙奇逢不畏权势的节操,也表扬了他坚持朱子之学、坚守孝义、待人真诚的品行,选材得当。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题5分,共10分)

    ①忠贤大惧,绕御床而泣,上以严旨遏承宗于中途。而世以此益高奇逢之义。

    翻译:                                        

    ②人各有志,彼自乐处隐就闲,何故必令与吾侪一辙乎?

    翻译: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共11分)

    壬辰寒食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这首诗是皇祐四年壬辰(1052)王安石自舒州通判任上回江宁祭扫父亲墓时写的,王安石时年32岁。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1.首联在全诗中起怎样的作用?请简要赏析。 (5分)

    2.诗中的哪些因素引发了他潜藏于心中的归老田园、渔樵为生的意愿?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6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欧阳修在史论《伶官传序》中,提出了“                ”的见解,意在为当时的统治者敲响警钟,今天读来,依然在警示我们要树立忧患意识,力戒骄奢。

    (2)《论语》用“             ”精辟地论述了学与思的辨证关系,是非常实用的学习原则。

    (3)“                 ”,这一千古名句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临危受命、与先帝刘备患难与共的历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3 题
  1.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

    A.才疏学浅而又好高骛远,急功近利而又当仁不让,还有怯懦畏惧、自以为是、刚愎自用……这些人性的弱点,我们都必须克服。

    B.为防止有毒的豆制品再次流入市场,有关部门迅速采取釜底抽薪的办法,查封加工窝点,堵住了生产的源头。

    C.日本“心神”战机的高调亮相反映出日本在呼唤“日本的隐身机”问世时的心神不宁,然而,我国改进后的2014号“歼-20”的升空,再次证明中国隐形战机的研制已经令日本望其项背。

    D.经多方证实,元老级的那英将正式“离席”中国好声音,关于她离开原因的揣测早已甚嚣尘上,有人说是遭遇挖角,有人说是急流勇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

    A.李克强说,新型城镇化贵在突出“新”字,核心在写好“人”字,要围绕着力解决好“三个1亿人”问题为切入点。

    B.7月15日,在“海洋石油981”钻井平台顺利完成了在西沙群岛中建岛附近海域的钻探作业后,按计划转场至海南岛陵水项目区继续作业。

    C.正如特区政府警务处处长曾伟雄所说,面对示威人士的非法行为,警方一直在以极度容忍的态度来处理,目的就是希望有关人士能够冷静下来,重新以和平理性和合法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诉求。

    D.新加坡《联合早报》发表文章分析,四中全会部署和落实好司法体制改革与反腐制度化两大问题,是观察中国未来走向的重要指标。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

    在琴厚重的人文积淀之外,琴的审美在世界音乐中独树一帜。         

                          ,难怪世界为之惊叹。

    ①琴没有肆意的宣泄

    ②琴与诗歌密不可分

    ③从而创造出一种空灵的意境

    ④这和国画的审美追求是统一的

    ⑤只在含蓄中流露出平和超脱的气度

    ⑥都讲求韵味,讲求弦外之音,虚实相生

    A.①⑤②③④⑥             B.②⑥④①③⑤

    C.①⑤②⑥③④             D.②④⑥①⑤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一次,盖达尔旅行时,有一个小学生认出了他,抢着替他提皮箱。小学生见皮箱十分破旧,便说:“先生是大名鼎鼎的盖达尔,为什么用的皮箱却是随随便便的呢?太不协调了。”“不协调吗?如果皮箱是大名鼎鼎的,而我却是随随便便的,那岂不是更糟?”盖达尔笑着说。小学生看着盖达尔笑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定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