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5 题,其中:
选择题 32 题,综合题 3 题
简单题 29 题,中等难度 3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32 题
  1. 有学者认为:“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

    A.周天子是天下人的大宗

    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C.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D.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宋史·陈兢传》记载:“(陈)防家十三世同居,宗族千余口,世守家法,孝谨不衰,阖门之内,肃于公府”.“陈家财产公有,共同劳作,并适当照顾老弱病残”。宋仁宗追赐陈氏先祖五世公爵,朝廷也蠲免陈家杂科徭役。朝廷表彰“义门陈氏”的主要原因是

    A.进一步巩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B.“陈氏义门”在社会上有着巨大影响

    C.利用宗法关系维护封建统治

    D.彰显朝廷教化百姓的功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古之圣人,以公心待天下之人,胙之土而分之国;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科条文簿日多于一日,而又设之监司,设之督抚,以为如此,守令不得以残害其民矣。不知有司之官,凛凛焉救过之不及,以得代为幸,而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弱?”依据材料最符合作者意图的是

    A.认为王国制.郡县制各有利弊

    B.反对过分削弱地方权力

    C.猛烈抨击君主专制高度集权

    D.主张地方适当分权自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中国官制的一个特色是“波纹式的循环发生”,即“天子个人左右的微臣逐渐获得权力,压倒了政府的大臣,终于取而代之。但取代之后,其中又别有私臣变成实权者,再来取代现有的政府大臣。如此后浪推前浪式的往复不已。”以下官职的设置符合这一特色的是

    A.秦朝的三公九卿

    B.汉朝的“中朝”

    C.隋唐的三省六部

    D.宋朝的枢密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宋朝许多蜚声中外的文学家往往是朝廷命官,如苏东坡.欧阳修.王安石等。这在他朝,对于整日被冗杂的政事缠身的政府官员来说,是不可思议的。这与宋代实行官.职.差遣分离政策,“吏强官弱”“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等有关。上述现象

    A.体现了宋代重文轻武治国传统

    B.反映了宋代官僚制度发生变化

    C.结束了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局面

    D.说明了理学深刻影响宋代科举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对材料中元代行省制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集体议事的原则制约了皇权

    B.中央寄部分权力于行省

    C.行省拥有大权,但受中央节制

    D.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有学者认为,明代皇帝的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票拟则经过批红而成为行政命令。君主如主动下手诏.中旨处理政事,也必须送内阁“商确可否”。“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手诏.中旨“封还”“执奏”,拒绝拟旨。材料反映出明代

    A.君主专制遭到了削弱

    B.皇帝借助内阁牵制朝中大臣

    C.出现近代内阁的雏形

    D.内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公元前340年,雅典一下层女子因亵渎神灵被控犯罪,按法律当处死。辩护人用动情的言辞质问:“难道你们忍心让这位阿芙罗狄特(古希腊美丽女神)的弟子香消玉殒吗?”这打动了陪审团。经投票,陪审法庭判其无罪。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民主政治中存在权力的滥用

    B.妇女享有广泛政治权利

    C.陪审法庭执掌国家最高权力

    D.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苏格拉底曾鼓励柏拉图的叔父积极投身政治活动,当后者表示在公众面前演讲感到害羞和紧张时,苏格拉底说道:“你究竟怕谁啊?是那些洗染工.鞋匠.木匠.铁匠,还是那些农民.商人,抑或是那些在市场上低价买进.高价卖出的小商贩?是这些人组成了公民大会啊。”这表明苏格拉底主张

    A.精英政治

    B.代议制民主

    C.直接民主

    D.贵族政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雅典城邦时代戏剧流行,在戏剧公演上众多的雅典公民在同一个场合中,在同一个时段里经历同一种感受,他们一个挨一个都坐在一起,胳膊碰胳膊.腿碰腿,情感也会在他们之间流动……每个人都是一个社会的人,一个政治中的人,自己被深深地囊括在城邦之中,与其他观众有着紧密的联系。这表明戏剧公演

    A.强化了雅典“人人平等”的原则

    B.反映了雅典民主制的开放性

    C.调动了雅典公民的政治参与热情

    D.培养了雅典公民的集体意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有人认为:罗马人智力不如希腊人,体力不如高卢人,经商的本事不如迦太基人,却能一一打败这些部族,而且在战后还能与这些部族有秩序地和睦共处。为什么?你会发现,罗马帝国的强大,归根结底是因为它的宽容开放,它的兼收并蓄。这一认识主要是基于罗马

    A.万民法广泛的适用性与实用性

    B.较为发达的工商业经济

    C.帝国凭借军事实力不断进行扩张

    D.《十二铜表法》成文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的原因是罗马法

    A.蕴含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精神

    B.直接奠定了资本主义的法治基础

    C.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

    D.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唐朝初年的一份借贷契约记载:“官有政法,人从私契。两和立契,画指为信。”落款有钱主.借银人.保人.知见人等的签名.画指。《唐律疏议》第48条中有“诸化外人相犯,同类自相犯者,各以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唐律)论”的规定。上述材料最能说明

    A.古代中国有重视民法的传统

    B.古代中国法律体系的完备

    C.唐朝法律与罗马万民法某些原则相似

    D.唐朝时期外国人在中国有法外治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读《1832—1935年英国内阁中贵族人数变化》表,对其包含的历史信息分析合理的是

    A.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使贵族数量减少

    B.英国政治变革呈现出渐进式特征

    C.英国内阁权力随贵族数量变化而调整

    D.工业化进程决定英国贵族的地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光荣革命前,英国海外贸易经营权历来由国王颁发特许状授予各大公司,光荣革命后,各公司纷纷请求议会通过法案予以确认。1690年,哈德逊湾公司宣布:“不管以前无执照商人如何看待我公司的特权,现在这些特权已成为我们国家的法律了。”这反映出光荣革命

    A.推动了法律地位的提高

    B.剥夺了国王的行政大权

    C.使议会获得完全立法权

    D.提升英国商人国际地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在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过程中,有一个群体被称为反联邦党人。他们认为,宪法拟议的政府权力是比政府组织形式更为核心的问题。联邦党人最引以为豪的是创立了三权分立的政府形式,以为这一形式就能保证公民的自由。对此,反联邦党人并不乐观。由此可以看出反联邦党人

    A.认为分权体制能够保证公民自由

    B.对联邦政府权力保持高度警觉

    C.强调制宪的核心是确保政府权力

    D.希望继续维持邦联体制的现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为获得同性恋群体的支持,奥巴马以《联邦婚姻保护法》具有歧视同性恋为由,决定联邦政府停止执行此法。国会表示反对,于是奥巴马宣布解散国会,并下令全美各州必须执行总统的命令。为此,加利福尼亚州对奥巴马及政府提出违宪诉讼,最高法院以总统是国家最高领导人为由,不予受理。”结合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判断材料中的错误有

    A.1处

    B.2处

    C.3处

    D.4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某思想家说:“手艺人制作木头桌子的时候,如果木料的边缘厚薄不一,不合格,他们就两边各削去一些,让各方严缝,桌子就稳定了。按照这个道理,双方都应该放弃一些要求,才能联合起来,商量出一个解决方法。”下列文献的制定最符合材料主旨的是

    A.《权利法案》

    B.1787年美国宪法

    C.《人权宣言》

    D.德意志帝国宪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独立战争胜利后的美国何去何从?亚当斯说:“梭伦的平衡被破坏,优势被赋予大众……此时雅典人变得越来越民主,‘人民’迫使‘最睿智的人’和‘最能干的将军’违背他们自己的判断,进行了许多‘愚蠢的战争’,国家由此最终遭到毁灭。”据此,他主张应实行

    A.专制制度

    B.民主共和

    C.联邦体制

    D.分权制衡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近代)法国人民曾先后信仰过人权理论.立宪制度.共和主义.恐饰统治.宽容政策,并为此流血战斗,付出极大代价。但是革命发展得太快,以至人们一早起来就会发现世界变了样,革命消化不了他所吞噬的旧世界。”这一分析试图

    A.说明启蒙运动为法国革命奠定思想基础

    B.揭示法国民主政治曲折发展的原因

    C.强调坚定的信仰对革命的重要性

    D.肯定法国大革命对社会的成功改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1879年,法国共和政府推行一系列改革,如赦免巴黎公社参加者,宣布新闻.集会.结社.出版等自由,实行发展教育和保护关税等措施。1884年共和政府进一步修改宪法,规定共和制度永远不动摇,凡统治过法国的家族成员不得担任总统。这些措施在当时法国

    A.主要针对复辟势力的威胁

    B.践行了共和宪法的内容

    C.认可了巴黎公社的正义性

    D.确保了共和政体的巩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对共和派而言,虽然宪法未对国家政治体制做出明确规定,但既然宪法承认了‘共和国总统’这一职衔,那么自然也就意味着承认共和国本身;而对君主派来说,由于宪法赋予总统极大的权力,参议院又由间接选举产生,一俟君主派得势,只要将宪法略加修改,总统可一变为国王,参议院可一变为贵族院。”这反映出法国1875年宪法

    A.脱离法国国情

    B.获得了两派的竭力支持

    C.不能维持长久

    D.是两派相互妥协的产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1807年《普鲁士王国所有城市规程》规定:国家只保留对各城市的最高监督权和司法权,其余权力归城市所有。但因反对势力强大,规定成一纸空文。在法国“二月革命”影响下,德国爆发革命并通过1849年宪法,内容涉及联邦制.议会制等。但普鲁士国王不合作,宪法流产。1871年德国宪法通过,实行君主立宪制,但保留专制色彩。德国60余年的探索充分体现

    A.法德两国合作源远流长

    B.工业革命保障政治发展

    C.启蒙运动促进政治变革

    D.政治民主化具有艰难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欧洲文明扩张史》中说:“从欧洲的总体看,甚至到19世纪下半叶仍远不能说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欧洲都实现了英法式的近代民主。而且民主的体制与民主的精神并不完全是一回事:有了议会制,是说有了民主的形式,不等于说有了民主的内容。”最能印证材料观点的是

    A.1689年权利法案

    B.1787年美国宪法

    C.1875年法国宪法

    D.1871年德国宪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有学者认为,1870年后,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在随后短短30年间,德国完成了经济起飞,在工业生产方面甚至超过英.法。不过,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意志民族带来无穷灾难。在该学者看来,德国

    A.统一之后仍实行君主专制

    B.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凸显

    C.皇帝凌驾于帝国议会之上

    D.第二次工业革命提前完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2015年12月3日报道,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生枪击案,已有14人遇难。美国公民持有枪械源于美国宪法修正案第二条:管理良好的民兵是保障自由州的安全所必需,因此人民持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得侵犯。人民有别于政府,人民持有和携带武器有别于政府军警持有和携带武器;保障自由州有别于保障联邦。美国宪法修正案第二条主要表明

    A.美国宪法体现了权力制衡的理念

    B.美国宪法的人民民主原则

    C.美国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原则

    D.美国宪法政治妥协与权益平衡的理念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美国联邦政府的权限,从改良河道扩大到流域治理.防洪灌溉,又经历了一个多世纪。其间,仍有很多议员认为,联邦政府建设防洪工程过多干预了各州的权力。1935年全国内发生洪灾,100多项防洪议案提交到国会,1936年总统签署《防洪法》,授权联邦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建设防洪工程,地方需要提供相应的建设土地和空间。这一变化表明

    A.联邦制取代邦联制经历长期曲折过程

    B.美国总统的权力受到了严格限制

    C.三权分立原则仅体现在中央机构之间

    D.联邦政府权力呈扩大趋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英国《权利法案》规定:“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共和国总统由两院联合组成的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内阁由总统任命,但对议会负责”;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是立法机构。皇帝在军事.财政问题上享有否决权。”这说明英.法.德三国

    A.议会都居于国家权力中心

    B.法律地位至高无上

    C.资产阶级完全掌握了国家权力

    D.政体都体现了权力制衡的原则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民国初年,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是“易数千年之帝制以共和,其造端之宏大,非一姓之兴亡所能拟也。”1921年梁启超表示“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材料表明梁启超

    A.对辛亥革命从颂扬到完全否定

    B.意气用事和思想的摇摆不定

    C.从注重政治变革到只看重文化变革

    D.对辛亥革命的批判和深刻反思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孙中山曾说:“当初次之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诅咒谩骂之声不绝于耳,……。惟庚子(1900年)失败之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之不成矣。前后相较,差若天渊”。造成民众态度发生这样变化的外部因素,主要是

    A.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B.改良道路受挫

    C.清政府沦为列强的工具

    D.洋务运动失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1. 有学者这样描述近代中国的一种社会现象:“上层的知识界自1840年以后不断涌现出关心国家大事的开明人物,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勇于实践;下层则是广大农民,他们永远怀恋着土地,只关心乡村生活和传统。这两个世界间没有了解.没有交往.没有宽恕。”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国民革命运动能够充分证明该观点的正确性

    B. 该现象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未成功的重要原因

    C. 该现象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开始得到改变

    D. 作者正确地揭示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特点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2. 1919年1月北大学生傅斯年.罗家伦等人在《新青年》杂志影响下,创办《新潮》月刊,提出以下基本目标:(一)“唤起国人对于本国学术之自觉心”;(二)“为不平之鸣,兼谈所以因革之方”。1919年5月罗家伦在《北京学界全体宣言》中提出“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著名口号。这突出表明

    A.文化斗争是中国近代社会政治变革的先导

    B.青年学生在五四运动前期发挥主力军作用

    C.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斗争旗帜

    D.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3 题
  1. 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在和其他文明对立统一.冲突交融中展开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西文明的并存(古希腊)这种自然环境导致多种经济形态并存……人员的频繁扩散.迁入.交流,侵蚀.瓦解着古希腊血缘亲族组织。在进入阶级社会时,地缘战胜血缘.私有制战胜原始氏族共产制,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中华文化主要发祥地中原地区,属于辽阔领域精耕细作型农耕经济,生产力的发展并没有使这里的血缘纽带遭受侵蚀,导致氏族首领直接转化为统治阶级新贵,形成君主集政权.财权.神权于一身的格局。

    材料二  东西文明的碰撞中国古代长期以来以文明自居,而把其他没有中国式行为和举止的国家和民族包括西方国家视为野蛮,称西方人为夷.番.鬼。20世纪初中国把西方的“Modem”翻译成“文明”,“文明”一词被指为西方传来的文化,非常盛行,如看“文明戏”。

    ——张腾《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冲突及其作用》

    国内外学人对民族主义这一概念的说法甚多。较为恰当的表述是民族主义是以民族权益和民族情感为核心内容的一种政治观念.政治目标和政治追求。这一表述,不事先对民族主义作价值判断,而只是对民族主义的具体范围和内容作客观的叙述,留下根据不同情况作出不同评价的宽广余地。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是如何产生的,是“洋货’’还是“土货”?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学界基本达成共识,即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既是我国传统民族主义思想在近代的转型,又是西方近代的民族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引进,是二者结合的产物。就中国传统的民族主义思想而言,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华夏中心观,二是华尊夷卑观,三是建立在华尊夷卑观基础上的“华夷之辩”观念。促使传统民族主义向近代民族主义思想转变的原因,是西方的入侵引起中国人思想观念的变化。在具有高度文化的“西夷”面前,中国人不得不放弃古代的华夷观念,认识到中国只是世界各国中的一国。在“西夷”的侵略面前,为谋自救而迅速激活了民族意识。此民族意识已逐渐摆脱古代的华夷观导向建立独立的近代民族国家的目标。建立近代民族国家,是近代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西两种政治体制的差异及存在差异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关于“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如何产生”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人类政治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重要历史人物。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哉,风风乎!大而婉,险而易行,以德辅此,则明主也。——《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史记·刺客列传》

    明主者有三惧,一曰处尊位而恐不闻其过,二曰得意而恐骄,三曰闻天下之至言而恐不能行,何以识其然也?——汉·刘向《说苑》

    (1)根据材料一,请你简要对“明主”下一个定义,并据所学从政治角度分析中国古代是否具有诞生“明主”的肥沃土壤。

    材料二  现代西方民主制度是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它一方面是古希腊古罗马民主原则和民主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另一方面也是在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西方民主制度建立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天赋人权”思想和“三权分立”原则……美国建国初期,联邦党人又进一步提出“制衡”原理。启蒙思想者提出“三权分立”原则主要是基于人性恶和权力恶的假设,他们认为只有实行权力分立.以权制权才能防止权力滥用……但事实上,有些国家如英国并不是严格的“三权分立”。而是议行调和,就连标榜实行严格意义上的“三权分立”的国家美国也发生了嬗变,出现了行政权扩张.立法权式微和司法权的政治化,英国被认为是“首相民主”,美国总统被称为“皇帝般的总统”。

    ——李振通《如何看待西方民主制度》

    (2)根据材料二,概述现代西方民主制度形成的条件,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英国被认为是‘首相民主’”或“美国总统被称为‘皇帝般的总统’”的理解。

    材料三  英国通过“权利法案”,规定非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停止实施任何法律和征收任何新税;规定国王在和平时期征集和维持军队必须经过议会的同意,规定每三年必须召开一次会议。

    两院制是英国议会的一个传统。英国议会在14世纪分为上下两院:上院代表是大贵族,由国王任命,可以否决下院通过的法律;下院代表是骑士和市民,由各地选举产生,握有国王征收新税计划的最终批准权。英国议会早期出现了辉格党和托利党,两派互相攻讦,又发展出谁在议会下院占多数谁就有权组阁执政的制度。一个党派能否取得政治上的统治权,关键在于它能否在选举中获得多数选民的支持,而它在政治上(包括在议会中)的实际作为如何又将是它能否取信于民的关键。

    1679年,英国议会还通过了“人身保护法”,规定在逮捕人之前应先公布他的罪状,被捕者有权要求立刻依法审讯。1695年,英国永久性地废除了书报检查制度,由此从法律上保障了言论出版自由。

    (3)英国革命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新政体兼有民主制(议会下院).贵族制(议会上院)和君主制(国王)三大要素,但其实质内容却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阅读材料三,从王权.议会和个人权利几方面概括这种变化的表现。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6世纪以前和10世纪以后的政治体制和官僚形态存在着重大区别。南北朝以前,贵族集团对政治具有强大影响,官吏的任命基本以门第为标准,地方佐官由长官辟举,中央与地方在具体政务运作的层面上并未完全联结为一个整体。而到北宋时期,各级政府,包括中央政府,都是由官僚而非贵族负责运转,贵族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对帝国政治运作的影响力基本消退,就连此前皇室内部影响皇权运作的宗室.外戚.后宫.亲王甚至皇太子等力量,也基本从政治上淡出。官吏全部由中央政府按才学标准和官职资历加以任命。中央与地方在各方面具有政务的运作中走向一体化,皇帝本人也走到了处理国家政务的前台,“朝廷(皇帝与宰执为首)—州县—百姓”架构下的国家形态基本成型。

    ——刘后滨《政治制度史视野下的唐宋变革》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分析说明6世纪以前和10世纪以后中国政治体制和官僚形态的变化及成因。

    材料二  对于清末民初的乡绅而言,适逢清廷镇压太平军运动,乡绅在近代中国的政治权力结构中已经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拉开了乡村自治的序幕,乡绅从幕后走到了前台。但是,乡绅们更多的是将自治作为扩大绅权以全面控制基层社会的工具,传统的乡绅治理逐渐出现摆脱国家控制和社会监督的强烈的“独立”倾向。科举制的废除使乡绅丧失了对国家的依附性,失去了制度控制和道德约束的乡绅对国家和乡里责任感不断降低。当清王朝作为政权意义上的被革命对象而被推翻后,现存社会一切弊端就自然指向了作为其社会基层的乡绅阶层。乡绅势力的彻底衰败和乡绅治理在整体意义上的消亡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的农村“大革命”时期。当国民党努力于民族国家建构而进行国家政权建设之时,打破传统乡绅的权力控制就成为应有之意。所以国民党在其统治期间一直没有放弃“打倒土豪劣绅”的政治口号。所谓“有土皆豪,无绅不劣”,在这种激进的革命话语下,乡绅阶层已经笼统的作为一个敌对阶级而要被彻底消灭。

    ——摘编自徐祖澜《清末民初国家权力与绅权关系的历史嬗变》

    (2)依据材料一二,说明从明清到民国时期,中国的士绅阶层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说明其原因。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