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1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2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名句名篇 1 题,选择题 2 题,语言应用 3 题,作文题 1 题
简单题 3 题,中等难度 7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龙城”还是“卢城”

    ①“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②这首传诵千古的《出塞》,抒发了王昌龄追昔抚今的感慨。一般认为,诗中的“飞将”指西汉名将李广,他长期戍守北部边境,以勇敢善战著称,匈奴呼之为飞将军,一听到他的名字就畏惧、惊退。那么,诗中的“龙城”又指何处呢?

    ③历来唐诗集多作“但使龙城飞将在”。清朝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也持此说,认为“唐人边塞诗中所用的地名,有但取字面瑰奇雄丽而不甚考地理方位者”。此处的“龙城飞将”,“乃合用卫青、李广事。指扬威敌境之名将,更不得拘泥地理方位。而诗中用‘龙城’字,亦有泛指边关要隘者。”就是说,“龙城”不过是象征性的地名,并非特指某一具体城邑。

    ④宋朝王安石《唐百家诗选》,将“龙城”改为“卢城”。为何做此改动呢?阎若璩《潜邱札记》作了解释:“李广为北平太守,匈奴号曰飞将军,避不敢入塞。右北平,唐为北平郡,又名平州,治卢龙县。唐时有卢龙府、卢龙军。”所以龙城就是右北平,应为卢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唐诗选》即取此说,将“但使龙城飞将在”改作“但使卢城飞将在”,认为卢城即现今河北卢龙。但是,无论汉朝还是唐朝,右北平从来就没有称过卢城,只有《汉书·西域传》中有一个无雷国,其国王“治卢城,去长安九千九百五十里”。显然,此卢城不是右北平。况且,《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记载的那次威震敌胆的龙城大捷是卫青指挥的,并未提及与李广有关。

    ⑤清朝孙洙《唐诗三百首》引《晋书·张轨传》的记载:匈奴曾筑姑臧城,“地有龙行,故曰龙城”。据此说,“龙城”是指姑臧城,即今天的甘肃武威。

    ⑥张际在《“龙城”考》中则认为,据《史记》《汉书》等多处记载,龙城是匈奴祭祀龙神、祖先之地,地方并不固定,但在匈奴境内统称为“龙城”。汉代史籍往往采用音译,分别写成“龙城”“笼城”“龙庭”,“龙城”可能是音近而误讹为“卢城”,两词实为同义。西汉初年,匈奴连年犯境,汉朝无力抵御,直到汉武帝时,国力强盛起来,才命卫青、霍去病等实施反击。元光六年的龙城一战,首战告捷,一扫汉朝70多年的屈辱,大大振奋了军心民心。龙城之战成为汉朝军民心目中扬威敌境、雪耻大胜的象征。李广是屡建战功、威震敌胆的英雄,是汉家大将的杰出代表。因此,王昌龄将大捷的象征――龙城,冠于西汉名将的象征――李广头上,将卫青和李广的业绩糅合在诗中,表达杀敌制胜、扬威敌境的意思。

    ⑦王昌龄取“龙城”一词,还出于音律的需要,而且字面又瑰奇雄丽,选用了它,使诗句达到了音、义、色俱佳的境地。
    1.《唐诗选》不取“龙城”而用“卢城”,以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A.李广曾做右北平太守,右北平在唐为北平郡,治所卢龙县就是“龙城”。

    B.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编写者们认为,“卢城”就是今河北卢龙。

    C.汉代史籍采用音译,“龙城”与“卢城”音近而生误讹,两词实为同义。

    D.宋朝王安石在《唐百家诗选》中将“龙城”改为“卢城”。
    2.从体会“但使龙城飞将在”寓意的角度看,以下表述中不含象征意味的一项是

    A.“龙城”是指姑臧城,即今天的甘肃武威。

    B.诗中用“龙城”字,亦有泛指边关要隘者。

    C.唐人边塞诗中所用地名,有但取字面瑰奇雄丽而不甚考地理方位者。

    D.将卫青和李广的业绩糅合在诗中,表达杀敌制胜、扬威敌境的意思。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沈德潜认为,“龙城飞将”是把卫青的事迹加到了李广身上,不能过于拘泥。

    B.王昌龄用“龙城”一词,除着眼于诗句的深刻寓意、字面的瑰奇雄丽,也是出于诗歌音律的需要。

    C.张际认为,龙城是匈奴祭祀龙神、祖先的地方,因其地点并不固定,故而在匈奴内统称为“龙城”

    D.无论汉朝还是唐朝,从来就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被称为“卢城”。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失败

    李培俊

    早上起来,刚刚坐上饭桌,改革就说,妈,工作的事我自己跑吧。你为我操了几十年心了,我也该出去闯闯了。

    母亲惊讶地看了改革好一会,看着看着,母亲的眼睛便有些湿漉漉的。他就有些慌恐,连忙说,妈,我说错什么了吗?

    没有,母亲说,你没有说错,我们的改革长大了,是该出去闯闯了。

    但是改革还是看出来,母亲真正的意思并没有说出来。

    母亲是个好母亲。当别人的家长为孩子上个重点小学、重点中学跑断腿,操碎心,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仍然难达目的的时候,改革的母亲却不费吹灰之力,把他送进了全市最好的学校。

    二十几年了,无论大事小事,改革都习惯于听从母亲的安排,他的一切都是母亲替他包办的。他知道母亲是为他好。上大学报志愿的时候,本来改革要报考中文系,实现从小当作家的梦想。可母亲说,儿子,你傻不傻呀,都什么年代了,现在谁还愿意当作家?谁说谁是作家比骂这个人阳痿还要入骨三分。母亲一言九鼎,改革便报考了没多少人愿上的政教系。

    改革今年大学毕业,工作的事自然不用他操心,早在他还坐在教室里写毕业论文的时候,母亲已经为他安排了去处。回来当天,母亲就说,儿子,你工作的事已经定了,市委组织部,过几天就去上班吧。

    现在的岗位职位往往是僧多粥少,这是中国的现状,也是暂时无法改变的事实。改革能够谋到这么好的单位,是多少大学生梦寐以求的事。改革当然明白母亲的良苦用心,组织部是发官帽的地方,手里提着官帽,何愁戴不到自己儿子头上?

    如果不是母亲的安排,改革也许就顺顺当当地去上班了,先当个科员,然后一步一步地攀爬上去,由副科到正科,然后副处,弄得好了,往上再上几个台阶也未可知。

    可这次改革不想再听从母亲的安排,这与这个岗位本身无关。他觉得自己已经22岁了,凡事应该有自己的主张,自己该作上一回主了。

    于是,改革在饭桌上宣布:从今天起,他要出去自己求职了。

    母亲无可无不可的,浅浅地笑笑点了点头。送他出门的时候还含意不明地又笑了笑,轻轻地在他肩膀上拍了几下,放他走了。

    市晚报社看过他的学历证明,对他十分满意,让他填过一应表格,总编让他回家等消息,说是不应该有什么问题。临走,还把他送到楼下,才握手告别。

    走出报社大门,是一派明亮得有些不太真实的阳光,走在阳光里,改革就想,求职也并不是什么难事,这不,一说就成了嘛。

    但是改革高兴得过早了一些,当天晚上他正躺着看书,接到了晚报社总编的电话,很抱歉地告诉他,报社暂时没有编制,还不能接受他。改革问总编,昨天你不是黑籽红瓤地答应得好好的吗?怎么只隔了一天就变卦了?

    总编支支吾吾地没能说出个所以然来。

    第二天改革又去了电视台,照样答应录用,照样又是变卦。不过电视台的电话打得晚了一天,但内容和报社大同小异。

    改革退而求其次,把求职的目标定位在企业。他想,行政事业单位有编制,企业总没有所谓的编制吧。哪怕去当个小办事员,写个材料,出出板报,哪怕给头们打水扫地,也算是自己找的工作。

    但是,问遍全市的企业,仍然没有哪个企业接受他,都说人满为患,下岗职工还没法安排哩。

    母亲从不问改革求职的事,一个字都不提。但他知道母亲是关心这个事的,只是不说到嘴上而已。

    这天,筋疲力尽的改革回到家里,母亲破天荒地问起他求职的事。母亲说,怎么样了?

    改革摇摇头。母亲问他,那你打算怎么办?他说,我不知道。母亲叹了口气,以商量的口气说,不行了先到组织部去上班?

    到底去不去上班呢?改革觉得这一次的自己的确失败了。他知道,他是败在了母亲手上,他的事是要由母亲来做主的。因为母亲既是母亲,同时也是身居高位的领导干部。

    但是……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尽管从小到大都是母亲替他打理一切,但当大学毕业后,改革不想再听从母亲的安排,想自己找工作,这说明他有自谋职业的自信和勇气。

    B.改革的母亲虽然在开始什么事情都替儿子安排好了,但她在儿子想自己找工作时,却完全没有干涉,是一位非常大度、比较开明的母亲。

    C.小说结尾以改革找工作的失败而告终,这一安排出乎意料,直接再现了当今社会所存在的官员滥用职权、营私舞弊的灰暗现实。

    D.小说的主人公以“改革”命名具有一定的深意,改革毕业后想要凭借自己的能力谋取职位,如果没有母亲的重重阻挠,他一定会如愿的。

    E.这篇小说既表现了当今中国一些父母对孩子成长的不当做法和影响,也侧面反映了个别官员滥施权威的问题,蕴含着作者对现实问题的忧思。

    (2)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小说在刻画改革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4)小说的结尾以改革的求职失败而告终,你觉得改革会同意母亲的意见去组织部上班吗?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说明理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甘罗者,甘茂孙也。茂既死后,甘罗年十二,秦相文信侯吕不韦。

    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于燕,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秦使张唐往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谓文信侯曰:“臣尝为秦昭王伐赵,赵怨臣,曰:‘得唐者与百里之地。’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文信侯不快,未有以也。甘罗曰:“君侯何不快之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燕太子丹已入质矣,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请行之。”文信侯叱曰:“去!我身自请之而不肯,女焉能行之?”甘罗曰:“大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何遽叱乎?”于是甘罗见张卿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卿曰:“武安君南挫强楚,北威燕、赵,战胜攻取,破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也。”甘罗曰:“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张卿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甘罗曰:“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与?”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攻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处矣。”张唐曰:“请因孺子行。”令装治行。

    行有日,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文信侯乃入言之于始皇曰:“昔甘茂之孙甘罗,年少耳,然名家之子孙,诸侯皆闻之。今者张唐欲称疾不肯行,甘罗说而行之。今愿先报赵,请许遣之。”始皇召见,使甘罗于赵。赵襄王迎甘罗。甘罗说赵王曰:“王闻燕太子丹入质秦欤?”曰:“闻之。”曰:“闻张唐相燕欤?”曰:“闻之。”“燕太子丹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燕、秦不相欺者,伐赵,危矣。燕、秦不相欺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王不如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秦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

    甘罗还报秦,乃封甘罗以为上卿,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

    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节选自《史记》卷七十一《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一》)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相文信侯吕不韦    事:侍奉

    B.文信侯不快,未有以也   强:勉强

    C.赵襄王迎甘罗         郊:郊区

    D.王不如臣五城以广河间    赍:赠送
    2.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B.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C.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D.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甘罗奉事吕不韦的时候,虽然年纪只有十二岁,但是却帮吕不韦完成了游说张唐去赵国任相的任务。

    B.甘罗游说张唐运用了作比较的游说技巧,将张唐和武安君比,应侯和文信侯吕不韦比,借武安君被赐死警示张唐,达到游说目的。

    C.张唐出行是甘罗游说的第一步,接着甘罗借张唐出行游说赵王,让赵王主动割了五座城给秦国。

    D.秦国把燕太子送回去后,赵国攻打燕,得了三十座城,让秦国也得到了十一座城的好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使张唐往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

    (2)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初晴游沧浪亭①

    苏舜钦

    夜雨连明②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

    帘虚日薄花竹静, 时有乳鸠相对鸣。

    【注】①沧浪亭:苏州园林之一。②连明:通宵。
    1.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做简要分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                 。”两句,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经典。

    (2)《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鲁迅用“               。”两句话指出衰亡民族“默无声息”的现状,看似客观,实则是在警告杀人者血债要用血来还,是在号召人们在沉默中奋起,求得中华民族真正的前途。

    (3)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从仰视和俯视角度写生机勃勃秋景的句子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2 题
  1.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书法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风格各异的书法精品,或古朴,或隽秀,或雄浑,或飘逸,将汉字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B.狡猾的猎物最终难逃高明的猎手的掌心,虽然他一再伪装以掩人耳目,然而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他贩毒的行径终于图穷匕见

    C.大师的魅力就在这,无论你是桀骜不驯还是孤芳自赏,都能从大师那里找到老朋友一般的亲切感。

    D.就日本名古屋市长关于“南京大屠杀”事件的危言危行,外交部发言人表示支持南京市做出的相关决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我国水墨画的主要成分是墨,加以清水,在宣纸上浸染,互渗,通过不同浓淡反映不同审美趣味,被国人称为“墨宝”。

    B.一名韩国官员透露,有关成员国已达成一致意见,同意建立该项基金,以防止1997年那样的金融危机不要再次发生。

    C.人社部正在研究养老保险顶层设计方案,将在适当的时候广泛征询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方案成熟后,各项改革举措将逐步实施。

    D.歼—31在珠海航展的公开亮相,表明我国已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第三个具备出口隐身战斗机的国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3 题
  1.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德国人酷爱阅读,70%的德国人喜欢读书,一半以上的德国人定期买书,三分之一的德国人几乎天天读书。而30岁以下的年轻人读书热情很高,对于他们来说,书就像啤酒一样让人喜爱,因此图书也成了人们最喜欢的礼品。每个德国家庭平均藏书近300册,人均藏书100多册。他们认为,       。德国人的读书兴趣从一出生就开始培养,很多孩子人生的第一个礼物就是书籍。

    A.一个家庭没有书籍,就像大家出门不带雨伞

    B.一个人不喜欢读书,好像一个人出门必须开车

    C.一个家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

    D.一个人不喜欢读书,等于出门没穿鞋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给下面一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5字)

    11月2日,记者从省教育厅获悉,我省2014级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12月开考,凡具有普通高中学籍的2014级在校学生须全部参加。对违纪考生,作弊行为将记入考生个人诚信档案。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虽不是高考,但舞弊后果依然很严重。对考试管理不力、考风考纪混乱的地方和考点,除严肃追究有关人员责任外,要进行通报批评,是示范性高中的,要给予警告或撤销其称号处分;凡发现因工作人员玩忽职守造成作弊等恶劣后果的,将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并向社会公布;对违纪考生,将依据新修订的《刑法》和《河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考生违纪舞弊处理暂行规定》严肃处理并向社会公布,将作弊行为记入个人诚信档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请从下列历史人物或文学形象中任选一组,说明你更喜欢其中哪一位,并陈述理由。

    第1组:李白与杜甫    第2组:项羽与刘邦   第3组:荆轲与太子丹

    [要求]①对所选组中的两个人物或形象进行比较;②不出现常识性错误;③字数在50—70字之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当下,人们不吝赞美之词,对一些来自草根阶层的平凡人物冠以“最美”二字,如“最美教师”“最美战士”“最美妈妈”“最美护士”“最美司机”“最美消防员”等。主流媒体不甘落后,大量刊载“最美人物”的“最美事迹”。发现“最美”、宣传“最美”已然成为当下一种社会现象。

    此种现象,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想?请自拟标题,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