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4 题,其中:
选择题 12 题,综合题 2 题
简单题 6 题,中等难度 8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2 题
  1. 《中国古代史》中指出:在西周分封制度下,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当时,姓、氏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到战国以后,姓氏的分野逐渐消失,平民逐渐获得姓氏。下列各项与“平民得姓”关系最直接的是

    A.郡县制度的发展    B.小农经济产生      C.儒家思想的发展    D.宗法制度的影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毛泽东非常欣赏秦始皇,曾称赞他“是个厚今薄古的专家”,感叹“不见始皇帝,天地一苍茫”。以下秦始皇采取的措施中,最能体现其“薄古”思想的是

    A.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                B.开凿灵渠,统一岭南地区

    C.用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推崇法家思想,实行严刑峻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自己封拜官职,因心怯,他将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以正常的样式封发,而改用斜封,上面的文字亦不敢用朱笔,改用墨笔。当时称“斜封墨敕”,这表明:

    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

    C.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                D.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洪武十二年,明王朝颁布了《大明律》,它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内乱等为“十恶”重罪,属于“常赦所不原”;“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擅为更改变乱成法”等列罪条款又为明律所特有。这些规定

    A.表明皇权专制的继续强化                B.规范内阁机构的运作程序

    C.协调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                D.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列措施中,对地方割据起到限制作用的是

    ①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②唐朝设置节度使

    ③宋太祖派文臣任知州                 ④明太祖在地方设“三司”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关于明清封建专制集权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曾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发展经济         ②钳制社会思想,影响社会发展

    ③遏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④阻碍、压制了社会变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学者许倬云说,精耕细作型的农耕文明讲究聚族而居,代代相传。不少中国文人即使在城市里呆很久,也认为是“客居”,迟早也要还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①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     ②重视农业的观念

    ③“安土重迁”的思想     ④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商品流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明朝时,“田中事,田主一切不问,皆佃农任之”,地主与佃农之间,“交租之外,两不相问”。此种现象反映出当时

    A.地主与佃农间存在雇佣关系              B.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没有分离

    C.佃农有较大的生产自主权                D.租佃制抑制了佃农的生产积极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在我国“四大名锦”中,蜀锦历史最悠久,古人形容蜀锦是“其价如金”。但蜀锦制作的某些工艺在我国古代就已失传。这些工艺在我国古代失传,最有可能的是

    A.利润小,学习这些工艺的人少            B.原材料供应出现匮乏的局面

    C.工艺难度大,学艺周期长                D.官营手工业的弊病造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木兰辞》是同学们耳熟能详的南北朝诗歌。其中有“东市买逡马,西市买鞍鞫,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的诗句。下列各项对这一时期“市”的解读,正确的是

    A.南北朝时期固定的“市”已经广泛存在于城乡

    B.“市”的商品主要是为了满足全国各阶层的需求

    C.商品品种繁多,北方地区的商品经济非常发达

    D.当时的商业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关于古代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都是封建统治者为维护和加强统治实行的经济政策

    B.在中国古代始终起着阻碍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C.都促进了传统经济的发展

    D.都导致了中国国际地位的逐步衰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秦统一后确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国封建制度发展的内在逻辑是一方面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另一方面各种权力结构和权利关系一步步的集中到皇帝这一权利的轴心上,从而使君主专制成为现实。下列关于这一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易导致官僚主义和贪污腐化之风           B.易导致惟上是从和因循守旧之风

    C.可以消除封建割据维护国家统一           D.易于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活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2 题
  1. (24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2: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日知录》

    材料3: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 4:

    察举制

    科举制

    品德、学问、议政能力

    “以文取士”

    长官举荐

    自由报考

    “人、门兼美”

    “取士不问家世”

    ——据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制表

    材料5: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如果这一制度被削弱,此国家准出问题。传统农业对水利有着更多的依赖,从大禹治水到清代多次治理黄河,无不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摘自《凤凰网》

    请回答:

    (1).据材料1,“封建子弟之制”指什么?(2分)该制度有哪些特征?(4分)

    (2).据材料2、3,概括指出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4分)秦朝是如何破解这一困局的?(2分)

    (3).据材料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比于察举制,科举制有哪些变化?(6分)

    (4).依据材料5概括中央集权制度对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6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28分)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电影《天仙配》歌词

    材料二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材料三 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材料四: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生产怎样的一种基本模式?(2分)请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种基本模式的特点。(6分)

    (2)材料二反映了是怎样看待商业和农业关系的?(4分)这一思想对后来明清时期社会发展有何影响?(4分)

    (3)材料三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4分)依据材料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4分)

    (4)材料四中“新经济的萌芽”指的是什么?导致这一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