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8 题,其中:
选择题 12 题,连线题 6 题
简单题 8 题,中等难度 5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2 题
  1. 战国《吕氏春秋•任地》载:“上田弃亩(垄),下田弃圳(沟);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虫类);今兹美禾,来兹美麦。”材料表明这一时期

    A. 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B. 农业生产已经懂得精耕细作

    C. 水利灌溉推动农业迅速发展   D. 私有制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教育学者杨东平主持的“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表明,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20世纪90年代起不断滑落……改变“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态势,实现教育公平,对每一个学生成才、对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意义重大。中国古代有一位思想家提出了类似的主张,下列图片与这位思想家有关的是

    A.

    B.

    C.

    D.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一书中提到“中国专制政治之发达,其大原力有二端:一由于教义之浸淫,二由于雄主之布划”。以下不属于梁启超所说的“雄主之布划”的是

    A. 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汉武帝建立内朝

    C. 汉武帝在地方设刺史

    D.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面为清朝前期疆域图(局部),清朝中央政府设置办事大臣管辖的地区是图中的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为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对该表所含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

    A.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B. 洋务经济兴起

    C.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 农民负担减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将孔子描绘成改革的先师;而谭嗣同则在他的名著《仁学》中将儒家的“仁”推而广之,主张用资产阶级的博爱、平等、自由来代替封建伦常。两者的共同目的是(   )

    A. 借助圣人之名全面否定传统文化

    B. 以儒家思想作为改革的理论基础

    C. 为维新变法创造历史依据

    D. 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毛泽东1938年在《论持久战》中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中国必将取得这场战争的最后胜利。同年,蒋介石日记中写道:“倭寇民族特性急而短,而其军事学术非德式即法式,皆以短兵白刃速战速决为性能。……我应以坚韧、忍耐、延缓、持久之道,致其死命也。”这说明

    A. 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 

    B. 国共两党领袖对抗日所见略同

    C. 中国的抗战是持久抗战

    D. 国共两党的抗日政策完全一致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国家集中力量在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三线”地区进行工业基础建设,其布点与选址的原则是靠山、分散、隐蔽。“三线建设”战略决策的主要背景是

    A. 应对外来安全威胁

    B. 改变旧有工业布局

    C. 呼应国内政治形势

    D. 促进民族地区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新航路开辟后,早期殖民活动出现。早期殖民活动对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  )

    ①加速了西方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

    ②推动了英国工商业的发展

    ③开拓了越来越广阔的国际市场

    ④为欧洲手工工场掳掠了大量劳动力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阅读下表,导致其中两个国家的制造业迅速发展的共同因素是

    英德美中四国制造业产量占世界总产量比例示意图

    A. 殖民霸权的建立

    B. 垄断程度较高

    C. 封建因素的铲除

    D. 欧亚移民涌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材料中的“独特实验”是指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斯大林模式   D. 戈尔巴乔夫改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全球通史》称:“当美国在撤离欧洲时,苏联却正在使自己在其东欧保护区外处于稳固地位。……由于苏联努力追求这些目标,便与西方列强发生了直接的愈来愈尖锐的冲突。”这种“冲突”产生的深远影响是

    A. 欧共体的出现   B. 两极格局逐渐形成

    C. 第二次世界大战   D. 世界多极化趋势形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6 题
  1. 【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中途岛海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场重要战役,这是一次航母战斗群对航母战斗群的战争,也是美国海军一个著名战例。战役双方参战航母:日军4艘,美军3艘。各类巡洋舰和战列舰舰船:日军7艘,美军25艘。各类军用飞机:日车264袈航母舰裁飞机,美军402架飞机(含230架航母舰栽飞机加172架陆基飞机)。

    中途岛战役双方损失情况,日军:4艘航母、三隈号重巡洋舰沉没,损失332架军机(包括备甩机),3,。57人阵亡,其中110名飞行人员。美军:“约克城”号航母、哈曼号驱逐舰

    沉没,损失98架军机,307人阵亡,其中172名飞行人员

    ——《中途岛战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途岛战役的背景和日美双方的各自优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途岛战役的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本题)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认为: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在中国、希腊都曾有过思想文化的飞跃,是人类精神的大觉醒时期。

    材料二中国明清时期思想家的主要思想观点

    材料三欧洲启蒙思想家的主要思想观点

    (1)依据材料一,运用所学知识概括“人类精神的大觉醒”的含义,分析“人类精神的大觉醒”产生的共同条件。

    (2)根据材料二、三,归纳17、18世纪东西方思想发展的共同点并分析出现这种共同思想的原因。分别概述这两种思想在历史进程中的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服饰是人类生活的要素,又是人类文明的标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追求飘逸的魏晋风度的形成;二是胡汉服饰的双向互动。从南京出土的“竹林七贤”画像砖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士人领袖们都穿着十分宽大的衣衫,敞着衣领,袒胸露臂,均流露出鄙视名教、轻蔑法度、崇尚虚无、放达不羁的神情。

    ——中新网

    (1)材料一反映了魏晋时期怎样的社会现实?

    材料二经历了唐代的绚丽之后,服饰在宋代走向了质朴、洁净和自然。上至贵族、文武百官、下至平民百姓,服饰都以儒雅为尚。男子的日常服饰十分质朴,女装也突出强调含蓄温婉,明理雅致的女性气质。

    ——摘编自《华文教学通讯》

    (2)据材料二概括宋朝时期服饰变化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产生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在描写那个时代(20世纪20年代)生活的电视剧《橘子红了》里面,乡下的秀禾还穿着传统宽衣大袖的袄裙,上海的嫣红已经是一袭及地的西式连衣长裙了。此时的着装可谓是毫无规矩。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女子教育与妇女解放》

    (3)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20年代中国女性服饰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服饰“毫无规矩”的原因。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名茶上喜选,只消喝四碗。惊醒太平梦,彻夜不能眠。(注:“上喜选”为日文中的“蒸汽船”的谐音)

    ——日本民间歌谣

    材料二日本明治维新以来,尤注意于求富,繁殖物产、保护本国物产为先务,观其学校,分门别类,亦骎骎(音qīn,比喻事业蒸蒸日上)乎有富强之势。

    ——黄遵宪

    (1)依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一中的日本民间歌谣产生的背景是什么?所描述的事件对日本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呈现“富强之势”的原因及其结果。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2年12月中旬,中国举行有史以来的首次国会选举。获得登记的选民共有近4300万人,占人口总数1/10左右,这一比例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早期议会选举相比也不算低。当然,除少数知识分子和热衷政治的人外,许多选民连如何运用选举权都一无所知,政治参与意识也较低。因此,实际参选人数并不很多。在选举中,首次出现了政党竞选国会席位的现象。选举结果,宋教仁改组的国民党在参众两院中均占了绝对优势。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遭枪击,22日不治身亡。宋教仁一案曝光,引起舆论大哗,各界攻击矛头直指袁世凯。

    1912年至1916年6月的袁世凯统治时期,各派为争夺内阁展开了激烈争斗,先后竟有八届内阁走马灯似的更替,成为民国初政治史上的一道奇特景观。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二1913年10月6日,国会两院在所谓公民团(实为袁手下伪装的士兵警察及便衣特务)的叫喊声中,举行总统选举。这些人包围了国会,叫嚷“今日非将公民所属望的总统选出,不许选举人出会场一步”。但即使在这种恐吓之下,袁在前两次投票中仍未能获得足够当选的票数,而只是在第三轮投票中才得以获得多数选票。10月10日,袁正式就任大总统,临时政府也变成正式的政府。

    ——摘编自徐中约著《中国的奋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中国在政治民主化方面的表现。

    (2)根据上述材料,对民国初年政治转型的艰难性加以说明。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克伦威尔在他建立新模范军的时候,不论阶级出身和社会地位,一律论功行赏,但后来当平等派提出普选权的要求时,克伦威尔却竭力加以反对。他在一次向议会发言时说,穷人就是坏人,并且说,如果共和国注定要受苦受难的话,那么在富人之下受苦,比在穷人之下受苦更好一些。

    ——王觉非《欧洲史论》

    材料二如果说在危急关头,克伦威尔的宝剑曾拯救了议会事业的话,那么毕竟他在历史面前是一个以独裁和军事统治者面貌而出现的,他作为士兵和政治家的全部品质,却是和英国人民的天性永不协调的。

    ——丘吉尔《英国民族的历史》

    (1)据材料一,概括克伦威尔平等观的变化。分别指出其前后平等观产生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丘吉尔的观点,并加以评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