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2 题,其中:
选择题 10 题,材料阅读 2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1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0 题
  1. 在一场革命爆发后,革命者宣告:“这是旧政权和教权制度的结束,是军国主义、官僚主义、剥削制度、投机、垄断和特权这一切使无产阶级遭受奴役,使祖国遭受灾难和痛苦的东西的结束。”这场革命是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法国大革命

    C.巴黎公社起义

    D.俄国二月革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古希腊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这一主张表明

    A.古希腊民主政治充分尊重和保护个人利益

    B.人类社会的传统和习俗不容置疑

    C.社会的道德规范是客观统一的

    D.人们应对宗教神学持怀疑态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说,雅典议事会的成员由400人改为500人,每(地区)部落出50人,而在以前,每(血缘)部落则出100人。上述变化发生于

    A.梭伦改革前

    B.梭伦改革时期

    C.克利斯提尼改革时期

    D.伯利克里任首席将军期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中国古代有避讳制度,要避免使用本王朝帝王的名字,遇有相同的字时,必须改用其他字。下列各项属于这种情况的是

    A.汉初改“相邦”为“相国”

    B.唐初改“内史省”为“中书省”

    C.北宋初改“昌南镇”为“景德镇”

    D.明初改“大都”为“北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中国古代,在皇权的影响下,以相权为中心的中枢机构不断变化。回答以下3题

    1.秦和西汉前期,丞相为“百官之长”,其主要职责是

    A.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B.对重大军政事务作出决定

    C.处理朝廷各种日常军政事务

    D.代表皇帝监督百官

    2.北宋前期继续设置三省六部,但其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仍与唐代相同的是

    A.三省长官均为宰相

    B.设置“中书门下”为宰相的办公机构

    C.由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声审议

    D.尚书省统领六部,为全国最高的政务部门

    3.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

    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儒家学说与权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中国古代书法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一些时代特点,如“宋人尚意”,即通过字体书写,表现自己追求的意境。图7为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局部),就很能体现“尚意”的特征。这幅作品字体的特点是

    A.字形方整,笔画平直稳重

    B.字形扁方,笔画平稳舒展

    C.字形严谨。笔画密集繁复

    D.字形多变,笔画简约流畅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一部影片有一组镜头:夜色中,成群的武装起义者冲向首都的一座宫邸,从停在不远处河面上的战舰传来隆隆炮声;人流很快冲垮了守卫部队设立的防线,宫邸沉重的大门在起义者的呼喊中缓缓打开。这组镜头所取材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A.1640年英国的伦敦

    B.1871年法国的巴黎

    C.1917年俄国的彼得堡

    D.1949年中国的南京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2007年是美国宪法制定220周年、十月革命胜利90周年和抗日战争爆发70周年。下列各项中,2007年为其签订60周年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是

    A.布雷顿森林协定

    B.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C.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

    D.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从1953年底开始,我国对粮食、食油、棉花等农副产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这一政策的作用是

    A.保障城镇农副产品供应

    B.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质量

    C.进一步缩小城乡差别

    D.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明治政府大力推进现代化,兴办工业企业,80年代中期开始工业革命。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建立了装备精良的近代军队,确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企图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1887年,参谋本部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中、朝活动,在甲午战争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岸的每一座小丘、没一条道路和河流的详图。

    (摘编自《日本大陆政策史》)

    材料二: 对于实力的强弱,也需要做一点具体分析。事实上,还在战争进行过程中,不少朝野人士就纷纷指出,就军力和经济力量而言,日本并没有绝对必胜的优势……即拿两国的海军实力来说,日本虽在速射炮和舰速上强于中国,拥有优势,但在川坚炮重上则有所逊色,而且在黄海海战中,北洋海军还拥有四艘日本所没有的鱼雷艇。即便是北洋陆军,虽在装备上总体说来落后于日本,但也并非一无长物。如日本就有学者认为,北洋陆军装备就有德制的毛瑟枪和克虏伯野炮,就“比使用村田式步枪和青铜炮的日军优越”。

    服务于北洋舰队的外籍人士肯宁威说:“中国人在鸭绿江上(指黄海海战)是可以得胜的,假使他们的炮弹不是实着泥沙。这不是海军提督的过错,而是军需局的坏蛋官吏的罪恶。”

    东北前线战事紧迫,军费告急,却同各地一样受到必须“报效”慈禧太后六十庆典银两的谕旨。将军长顺为讨好慈禧,硬从远不敷出的军费中开销一万两“报效”银,迅速上交。

    (摘编自《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梁启超说:“盖十九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此观点适用于对甲午战争的分析,请具体说明理由。

    (2)甲午战争后,有人说:“日本与中国战,并不是日本与全中国战,不过是与北京政府战。”谈谈你对此观点的认识。

    (3)指出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请考生在A,B,C,D里面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记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标号涂黑。

    A.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摘自《戊戌变法》)

    材料二: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工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 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

    (摘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等)

    材料三: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摘自《梦蕉亭杂记》)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

    (2)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

    B.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1941年1月6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致国会的年度咨文》中提出“四大自由”:“在我们力图保持安宁的键后的日子里,我们盼望有一个建立在四项人类基本自由的世界。第一是言论自由和发表意见的自由--遍及世界各地。第二是每个人以自己的方式崇奉上帝的自由--遍及世界各地。第三是不虞匮乏的自由--从全世界角度来谈,这就意味着可以使每个国家保证其居民过上健康的和平时期生活的经济谅解--遍及世界各地。第四是不虞恐惧的自由--从全世界角度来谈,这就意味着世界范围的裁军,并使之如此全面和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任何国家都不会出于能对别国采取有形侵略行为的地位--遍及世界各地。”

    (摘自《罗斯福选集》)

    材料二:1945年10月9日,在回答英国记者甘贝尔的提问“中共对‘自由民主的中国’的概念及解说如何”时,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说:“它将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则与罗斯福的四大自由,它将保证国家的独立、团结、统一及与各民主强国的合作。”

    (摘自《中共党史参看资料》)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罗斯福强调“不虞匮乏的自由”和“不虞恐惧的自由”的时代背景。

    (2)指出毛泽东关于“自由民主的中国”解说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C.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在欧洲各国,战争爆发之初,一般市民以狂热的态度欢迎它的到来,这是人所共知的。对他们来说,战争脱离了平凡的日常生活,充满了兴奋和刺激,为国家而战被认为是崇高的理想……无论对英国人、法国人还是对德国人来说,战争就是保卫和强化国家,在当时没有比这更好的思想观念了……在为一阶段,战争的经济成本尚未得到重视,强调的只是政治心理上的价值。在1914年夏季,大部分人把战争当作短期现象考虑,没有想到它将可能从根本上变革各国的社会和国际的秩序。

     与当初的期待相违,战争经过数个月不但没有终结,反而又持续了一年、两年,由此开始了超越以往的对战争的意义和目标的认真的探讨。

     1915-1916年的欧洲战争在军事上没有明显的进展,陷入了所谓的“堑壕战”。两个阵营的士兵挖堑壕,时常发动进攻,仅能前进数米,或继续后退……人们甚至怀疑这与国家的生存有什么关联。战争已不像当初人们相信的那样,是为了正义的高尚的战争,为国家流血是壮美的行为;其看法变为,战争是丑陋的、无意义的行为,无论是对死去的人还是对国家都带不来丝毫的价值和利益……

    (摘自《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两年后欧洲各国一般市民对战争看法的变化及其原因。

    (2)你认为还应该从哪一角度分析战争的性质?(3分)

    D.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牛顿的《原理》公认是科学史上的最伟大的著作。在对当代和后代思想的影响上,无疑没有什么别的杰作可以同《原理》相媲美。二百多年来,它一直是全部天文学和宇宙学思想的基础……无怪乎牛顿力学的非凡成功甚至给诸如心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各个不同领域的工作者也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以致他们试图在解决各种问题时以力学或准力学为楷模。

    (摘自《十六、十七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

    材料二:启蒙思想家们在牛顿革命的启发、激励下进行了种种思考。伏尔泰曾写道:“如果全部自然界,一切行星,都要服从永恒的规律,而有一个小动物,五尺来高,却可以不把这些定律放在眼中,完全任意地为所欲为,那就太奇怪了。”但由于牛顿学说本身的机械决定论性质,充满机械唯物论精神的启蒙思想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形而上学的武断(主要是忽视了人的心灵的复杂性)。

    (摘编自《世界文明史》)

    回答下列问题。

    (1)牛顿说:“假如我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牛顿生活的时代特征,并列举两位影响了牛顿的“巨人”。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牛顿学说对近代社会发展的主要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