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0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2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名句名篇 1 题,选择题 3 题,语言应用 1 题,作文题 1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4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中等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提笔忘字:科技进步导致文化衰退?

    日前美国《洛杉矶时报》的一则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由于使用拼音发手机短信及电脑打字正在取代拥有数千年传统的一笔一画汉字书写,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记得如何用笔书写汉字。”

    显然“提笔忘字”不是个别现象,否则也不会吸引国内诸多媒体纷纷发表报道和评论。虽然现在用得着手写的地方越来越少,但在偶尔出现需要的时候,如写个便条,填个表格,答个试卷等等,“提笔忘字”却并非偶尔。此时,人们的解决之道颇为典型:不再去翻新华字典,而是掏出手机按几个按键,用拼音打出忘了的字。“键盘依赖症”,就是这样活灵活现。

    其实自从选择了现代化发展之路,汉字手写被更为高效和标准的键盘输入所替代就是必然结果。御牛耕地,烧火做饭,这些中国人千百年来赖以糊口吃饭的基本技能,都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生存和生活技能的更新换代,是人类文明逐渐进步的伴随现象,这是生产力不断上升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然而,对于汉字书写的淡忘,却绝对是中华文化──至少是传统文化的衰退。

    相对于其他生存和生活技能,汉字书写还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因为中国文化之精髓所在就寄托在汉字字形和书写汉字的手脑配合之中。这是汉字区别于其他字母类文字的地方,也是台湾地区力主要把繁体汉字申报为世界遗产的原因之一。倘若大部分中国人都不再会手书汉字,将是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国文化的重大缺失。作家王蒙曾言:“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

    可是,避免成为“新文盲”的目标绝不是一纸政令或者法律法规所能达成的。今天的人们虽然偶尔还会发出“原来你写的一手好字啊”这样的惊叹,但基本上人们已经淡忘隽秀字体所带来的荣光。因为,写一手好字已经失去了当年的实际作用,比如找到更好的工作甚至找到更好的对象;因为,写一手好字并不能与现在的办公自动化“无缝衔接”,这是实用主义的选择。所以政府不能要求人们从高效低碳的无纸化自动办公环境中返回,也不可能要求人们在打字更高效的场合必须使用手写。就像曾经的清朝,每年的木兰秋闱可以保证八旗子弟不忘骑射,但是却并不能提升哪怕是保持军队战斗力。

    所以,要想阻止“提笔忘字”现象的继续恶化,仅仅依靠感慨和呼吁或是一两条无法施行的法令是不够的,必须让能写一手好字重新成为实用追求,甚至让手书汉字不仅成为一项技能,更加成为一种普遍认同的美的享受──就如同现代社会节奏再快,也挡不住大家停下来喝杯茶的兴致。而我们知道,咖啡和可乐的入侵并没有让中国人遗忘飘荡千年的茶香。

    也许,拿起笔享受书写,比将其看作宏图重任更加轻松,更加实际。

    选自《科技日报》(2010年8月5日)

    1.下列对“提笔忘字”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提笔忘字”时不去翻字典,而是拿出手机用拼音打出忘记的字,这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人们生活中普遍存在。

    B.“提笔忘字”反映的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再一笔一划书写汉字,而是在使用手机或电脑时用拼音进行交流的现象。

    C.“提笔忘字”如果成为在大部分中国人中都普遍存在的现象,将给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华文化带来一定程度的损失。

    D.“提笔忘字”现象可以不再恶化,但必须让能够写一手好字重新成为实用追求,更加成为一种对美的享受。

    2.下列对汉字书写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汉字书写不仅是生存和生活技能,而且还寄托着中国文化之精髓,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

    B.“提笔忘字”的最实际解决方案是拿起笔来享受书写,正如中国人停下来喝茶,并享受茶香一样。

    C.无纸化自动办公比手写汉字更加高效,也更低碳,所以政府不能要求人们在一切场合使用手写。

    D.如今写一手好字已经不再令人惊叹,也失去了以此能够找到更好的工作和找更好的对象的功用。

    3.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

    A.台湾地区力主要把繁体汉字申报为世界遗产,其原因之一是汉字字形和书写汉字中寄托了中国文化精髓。

    B.用键盘输入替代汉字手写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淡忘了汉字书写却表现出传统文化的衰退。

    C.美国媒体率先发现了中国存在“提笔忘字”的现象,这一报道引起了国内媒体的纷纷报道和评论。

    D.行政指令或法律无法避免出现数典忘祖的新文盲,正如木兰秋闱无法提升哪怕是保持军队战斗力.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刘姥姥初进荣国府

    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秤砣般一物,却不住的乱幌。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爱物儿?有甚用呢?”正呆时,只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不防倒唬的一展眼。接着又是一连八九下。方欲问时,只见小丫头子们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说着,都迎出去了。刘姥姥屏声侧耳默候。忽见周瑞家的笑嘻嘻走过来,招手儿叫他。

    只见那凤姐儿家常带着秋板貂鼠昭君套,围着攒珠勒子,穿着桃红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看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小小的一个填漆茶盘,盘内一个小盖钟。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的问道:“怎么还不请进来?”一面说,一面抬身要茶时,只见周瑞家的已带了两个人在地下站着呢。这才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时,满面春风的问好,又嗔着周瑞家的怎么不早说。刘姥姥在地下已是拜了数拜,问姑奶奶安。凤姐忙说:“周姐姐,快搀起来,别拜罢,请坐。我年轻,不大认得,可也不知是什么辈数,不敢称呼。”周瑞家的忙回道:“这就是我才回的那姥姥了。”凤姐点头。刘姥姥已在炕沿上坐了。板儿便躲在背后,百般的哄他出来作揖,他死也不肯。

    这里凤姐叫人抓些果子与板儿吃,刚问些闲话时,周瑞家的向凤姐回话道:“太太说了,今日不得闲,二奶奶陪着便是一样。多谢费心想着。白来逛逛呢便罢,若有甚说的,只管告诉二奶奶,都是一样。”刘姥姥道:“也没甚说的,不过是来瞧瞧姑太太,姑奶奶,也是亲戚们的情分。”周瑞家的道:“没甚说的便罢,若有话,只管回二奶奶,是和太太一样的。”一面说,一面递眼色与刘姥姥。刘姥姥会意,未语先飞红脸,欲待不说,今日又所为何来?只得忍耻说道:“论理今儿初次见姑奶奶,却不该说,只是大远的奔了你老这里来,也少不的说了……今日我带了你侄儿来,也不为别的,只因他老子娘在家里,连吃的都没有。如今天又冷了,越想没个派头儿,只得带了你侄儿奔了你老来。”说着又推板儿道:“你那爹在家怎么教你来?打发咱们作煞事来?只顾吃果子咧。”凤姐早已明白了,听他不会说话,因笑止道:“不必说了,我知道了。”忙命快传饭来。一时周瑞家的传了一桌客饭来……

    刘姥姥吃毕了饭,拉了板儿过来,舔舌咂嘴的道谢。凤姐笑道:“且请坐下,听我告诉你老人家。方才的意思,我已知道了。若论亲戚之间,原该不等上门来就该有照应才是。但如今家内杂事太烦,太太渐上了年纪,一时想不到也是有的。况是我近来接着管些事,都不知道这些亲戚们。二则外头看着虽是烈烈轰轰的,殊不知大有大的艰难去处,说与人也未必信罢。今儿你既老远的来了,又是头一次见我张口,怎好叫你空回去呢。可巧昨儿太太给我的丫头们做衣裳的二十两银子,我还没动呢,你若不嫌少,就暂且先拿了去罢。”那刘姥姥先听见告艰难,只当是没有,心里便突突的,后来听见给他二十两,喜的又浑身发痒起来,说道:“嗳,我也是知道艰难的。但俗语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凭他怎样,你老拔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粗呢!”周瑞家的见他说的粗鄙,只管使眼色止他。凤姐看见,笑而不睬,只命平儿把昨儿那包银子拿来,再拿一吊钱来,都送到刘姥姥的跟前。凤姐乃道:“这是二十两银子,暂且给这孩子做件冬衣罢。若不拿着,就真是怪我了。这钱雇车坐罢。……刘姥姥只管千恩万谢的,拿了银子钱,随了周瑞家的来至外面,仍从后门去了。

    (选自《红楼梦》第六回 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刘姥姥通过周瑞家的进了贾府,在等待凤姐的时候,只见小丫头子们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这一描写体现了凤姐在贾家的地位、权势和威严。

    B.周瑞家的传达王夫人的意思,要刘姥姥“若有甚说的,只管告诉二奶奶”,并再次暗示和催促她,但刘姥姥却迟疑再三,言非所想,这是她的谨慎性格所致。

    C.刘姥姥家因为生活困窘、衣食不济,前去贾府寻求经济帮助,作者设置刘姥姥这个角色进贾府,形象地说明了“上山擒虎易,开口求人难”的道理。

    D.作者安排刘姥姥进贾府,就是以一个外人的眼光来描写贾家的奢华,自鸣钟,凤姐珠光宝气的打扮,传来的一桌子饭,都写出了荣府的豪富奢华。

    E.刘姥姥说到为难之处,推出板儿说话,作者刻意安排这个角色使他成为行乞的幌子,缓解了刘姥姥的窘态,让人不觉得她的话语那么突兀。

    2.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3.小说中刘姥姥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4.凤姐接待刘姥姥这门穷亲戚时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有人认为傲慢无礼,也有人认为比较得体。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良亡,间行归汉王。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郤;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怨。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高帝崩,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二十五》,有删节)

    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竖易动以利  做买卖的人   B.秦将果  反叛

    C.以项王意   顽固       D.与项王有   隔阂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帝,太宗。

    B。侯,古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比秦伯低一等。

    C.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死后叫“崩”,称诸侯或大官死后叫“薨”,称大夫死后叫“卒”, “卒”后为死亡的通称,

    D.谥,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称为谥或谥号。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良轻财爱国。韩国破亡之时,张良家有僮奴三百人。他拿出全部家财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

    B.张良为人精明。在峣山下的秦将上当想要反叛秦王朝的情况下,考虑到士卒会不听从,让沛公带兵攻击秦军,取得大胜。

    C.张良足智多谋。败蛲下军,破项羽疑,荐举良才,解除危难,促诸侯之会,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D.张良,作为谋臣考虑周到,韩信想自立为齐王,惹怒汉王,张良献计后,汉王派张良前去授予韩信齐王王印。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

    ②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绝句,完成以下小题。

    秋兴八首(其一)

    作者: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1.首联描写了怎样的景物,有什么作用?

    2.诗的颈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地崩山摧壮士死,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3)           ,不尽长江滚滚来。

    (4)飞湍瀑流争喧豗,          

    (5)           ,唯见江心秋月白。

    (6)此情可待成追忆,          

    (7)风急天高猿啸哀,          

    (8)间关莺语花底滑,          

    (9)庄生晓梦迷蝴蝶,          

    (10)           ,雄飞雌从绕林间。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3 题
  1.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祝福》中,“我”与“四叔”的谈话不怎么投机来看,两人的关系有些非亲非故

    B.生活对于祥林嫂来说,实在是祸不单行,多少不幸向她袭来,让他如何承受?

    C.昨日下午,省实验小学迎新年音乐会,小学生们沸反盈天,享受到了艺术教育的丰硕成果。

    D.我们是几十年患难与共的朋友,他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不管什么事我都要鼎力相助,绝不会袖手旁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高一学生语文成绩很难提高的深层原因,恐怕是学生课外阅读少造成的,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还要在忙碌的学习间隙多读点书。

    B.老人桑地亚哥正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句话的写照。

    C.我们在课堂学习和课外阅读中,徜徉于精美绝伦的传统艺术,似乎能够感受到古代文明的生命律动。

    D.这家乒乓球馆不仅可为乒乓球爱好者提供球台、球拍等运动器材,而且还提供球衣、球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小说不仅仅是语言的艺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之亦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连最激进的后现代主义批评家阿多诺也承认,“一个艺术作品的艺术性就在于其能否表达时代的真理内容。本来这是个常识,现在却被技术主义的文学观故意把水搅浑了。

    ①实现得越彻底越复杂越丰富,它的艺术性也就越高

    ②而不是看它举着什么主义什么派的大旗

    ③是关于社会生活和作用情感的艺术

    ④衡量小说的艺术性是需要联系小说的效果来考查的

    ⑤它更是以语言文字塑造形象的艺术

    ⑥小说对表现对象实现的程度才是衡量艺术性的标准

    A.③⑤④②⑥①

    B.⑤③⑥①④②

    C.⑤③④②⑥①

    D.③⑤⑥①④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1 题
  1. 以“地上的狮、虎”为开头,重组下面的句子。(可适当增删词语,但不能增减信息)

    天鹅在水中为王,是凭着一切足以缔造太平世界的所有美德,如高尚、尊严、仁厚等等;而地上的狮、虎,空中的鹰、鹫就不是这样,都只以善战称雄,以逞强行凶统治群众。

    答:地上的狮、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挑战不可能》首期节目中,撒贝宁在“足迹专家”这个项目的原有规则基础上增加难度,让周华健混迹于足印参与者中,不但与人临时换鞋,左右脚反穿,甚至改变着力位置留下脚印。董卿当场直言“于心不忍”,周华健则大呼“实在太难!”,而李昌钰早已一脸不相信说“要是这样都能猜出来,我拜她为师!”。第二轮挑战,难度再升级。挑战者董艳珍需从三十位体貌相似的模特中,找出唯一足迹的主人。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观察,正确答案却早已被挑战者排除,小撒果断提出终止挑战进程,而此时的李昌钰在评委席已经坐不住了。当导演再次确认比赛规则时,李昌钰终于忍不住冲上台打断录制,为社区女警抱不平,并要求再给她一次挑战机会。

    10月25日晚,《挑战不可能》总决赛播出。“足迹专家””董艳珍进行升级挑战,仅凭足迹识别同卵四胞胎,并一一对应,最终,震撼的挑战让她从众多挑战者中脱颖而出,获得“年度挑战王”的桂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