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选择题 9 题,实验题 2 题,计算题 6 题
简单题 17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9 题
  1. 17世纪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时,提出了著名的斜面实验,其中应用的物理思想方法属于:

    A.等效替代    B.控制变量    C.实验归纳      D.理想实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近年来高级轿车设计师在设计轿车时发现:轿车加速度变化率影响乘客的舒适度,加速度变化率越小,乘坐轿车的人感觉越舒适。其实“加速度的变化率”是描述轿车加速度随时间变化快慢的物理量。那么,加速度变化率的单位是:

    A.m/s    B.m/s2  C.m/s3   D.m/s4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如图所示,一质量为m = 0.20kg的物体,在F1、F2两力作用下静止在粗糙的水平面上,物体与水平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为0.6N,则其中F1 = 0.6N,那么F2不可能的是

    A.1.3N     B.0.7N    C.0.6N      D.0.2N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大爆炸理论认为,我们的宇宙起源于137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除开始瞬间外,在演化至今的大部分时间内,宇宙基本上是匀速膨胀的。上世纪末,对1A型超新星的观测显示,宇宙正在加速膨胀,面对这个出人意料的发现,宇宙学家探究其背后的原因,提出宇宙的大部分可能由暗能量组成,它们的排斥作用导致宇宙在近段天文时期内开始加速膨胀。如果真是这样,则标志宇宙大小的宇宙半径R和宇宙年龄的关系,大致是下面哪个图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在上海世博会最佳实践区,江苏城市案例馆中穹形门窗充满了浓郁的地域风情和人文特色。如图所示,在竖直放置的穹形光滑支架上,一根不可伸长的轻质细绳通过滑轮悬挂一重物G。现将轻绳的一端固定于支架上的A点,另一端从B点沿支架缓慢地向C点靠近(C点与A点等高)。则绳中拉力大小变化的情况是:

    A.先变小后变大    B.先变大后不变

    C.先变小后不变    D.先变大后变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关于速度和加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加速度增大时,速度可能减小

    B.速度不变时,加速度可能改变

    C.速度的方向不是与加速度方向相同就是相反

    D.速度变化得越来越快时,加速度越来越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如图所示,平直路面上有A、B两块挡板,相距6m,一物块以8m/s的初速度从紧靠A板处出发,在A、B两板间作往复匀减速运动。物块每次与A、B板碰撞均以原速被反弹回去,现要求物块最终停在距B板2m处,已知物块和A挡板只碰撞了一次,则物块的加速度大小可能为:

    A.1.2m/s2                 B.1.6m/s2

    C.2m/s2                   D.2.4m/s2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甲、乙两物体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6s末在途中相遇,它们的速度图象如图所示,可以确定:

    A.t = 0时甲在乙的前方27m处

    B.t = 0时乙在甲的前方27m处

    C.6s之后两物体不会再相遇

    D.6s之后两物体还会再相遇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木块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子弹以速度V0射入木块,子弹可能穿出(如C、D),也可能不穿出(如A、B),如图所示。下列哪几组能反映(刚相对静止或刚穿出时)可能发生的情况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实验题 共 2 题
  1. (8分)(1)有一个同学用如下方法测定动摩擦因数:用同种材料做成的AB、BD平面(如图所示),AB面为一斜面,高h,长L1,BD是一足够长的水平面,两面在B点接触良好且为弧形,现让质量为m的小物块由静止开始滑下,到达B点后顺利进入水平面,最后滑到C点而停止,并测出=L2,小滑块与两个平面的动摩擦因数相同,又以上数据可以求出物块与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________。

    (2)“研究共点力的合成”的实验情况如图甲所示,其中A为固定橡皮筋的图钉,O为橡皮筋与细绳的结点,OB和OC为细绳,图乙是在白纸上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的图示.

    ①图乙中的F与F′两力中,方向一定沿AO方向的是__.

    ②(单选题)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 ▲ )

    (A)理想实验法  (B)等效替代法

    (C)控制变量法  (D)建立物理模型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0分)某同学利用下图甲的实验装置测量重力加速度。

    (1)该同学开始实验时情形如图甲所示,接通电源释放纸带。请指出该同学在实验操作中存在的两处明显错误或不当的地方:① ;②

    (2)该同学经修改错误并正确操作后得到如图乙所示的纸带,取连续六个点A、B、C、D、E、F为计数点,测得A点到B、C、D、E、F的距离分别为h1,h2,h3,h4,h5。若打点的频率为f,则打E点时重物的速度表达式VE = m/s;若分别计算出各计数点的速度值,并画出速度的二次方(V2)与对应重物下落的距离(h)的关系如图丙所示,则重力加速度g= m/s2

    (3)若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值g = 9.8m/s2,你认为该同学测量值存在偏差的主要原因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计算题 共 6 题
  1. (选修模块3—3)(18分)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一定质量的气体压强越大,则分子的平均动能越大

    B.当分子间距离变大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都减小

    C.外界对气体做正功,气体的内能一定增加

    D.从分子动理论观点来看,决定物体温度的因素是分子势能

    (2)关于热现象和热学规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

    A.只要知道气体的摩尔体积和阿伏加德罗常数,就可以算出气体分子的体积

    B.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颗粒越小,布朗运动就越明显

    C.第一类永动机它违反能量守恒定律故不可能制成

    D.容器内气体的压强是由容器中气体的重力作用引起的

    (3)如图所示,是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状态变化的过程中密度ρ随热力学温度T变化的图线,由图线可判断A→B过程中气体的压强 (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B到C过程气体压强 (填“增大”“不变”或“减小”),B→C过程中 (填“气体膨胀对外做功”“气体不做功”或“外界对气体做功”)。

    (4)我国陆地面积S = 9.6×1012 m2,若地面大气压 P0 = 1.0×105Pa,地面附近重力加速度g = 10m/s2,空气平均犘尔质量为M0 = 3.0×10-2kg.mol-1,附伏伽德罗常数NA = 6.0×1023 mol-1

    ①我国陆地上空空气总质量大约为多少?

    ②我国陆地上空空气总分子数大约为多少?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选修模块3—4)(18分)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电磁波和机械波一样依赖介质来传播

    B.考虑相对论效应,一沿自身长度方向高速运动的杆长总比静止时的杆长短

    C.在双缝干涉实验中,若仅将入射光由绿光改为红光,则相邻干涉条纹间距变窄

    D.电磁波谱中按频率从低到高的排列顺序是:无线电波、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x射线、γ射线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圆屏阴影中心的亮斑(泊松亮斑)是光的洐射现象造成的

    C.雨后的彩虹和水平上的油膜都呈现彩色,它们都是由于光的干涉引起的

    C.赫兹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

    D.同一单摆放在地球不同位置,其振动周期一般是有差异的

    (3)如图所示,一列简谐横波在某一时刻的波的图象,A、B、C是介质中的三个质点.已知波是向x正方向传播的,波速为v = 20 m/s,则这列波的波长是 m,质点B此刻向y轴 方向运动(填“正”或“负”),再经过 s ,C质点第一次经过平衡位置。

    (4)某直玻璃棒折射率为n = ,长度为15cm,光在真空中的速度C = 3.0×108m/s ,从左端面以450入射角进入光纤的光:

    ① 在玻璃棒中的折射角为多少?

    ② 经过多长时间从右端面出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选修模块3—5)(18分)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_____.

    (A)太阳内部进行着剧烈的裂变反应

    (B)普朗克为了解释光电效应的规律,提出了光子说

    (C)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揭示原子核有复杂的结构

    (D)原子核的结合能越大,表示核子结合得越牢固,原子就越稳定

    (2)下列四幅图涉及到不同的物理知识,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A.图甲:普朗克通过研究黑体辐射提出能量子的概念,成为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

    B.图乙:玻尔理论指出氢原子能级是分立的,所以原子发射光子的频率也是不连续的

    C.图丙:卢瑟福通过分析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发现了质子和中子

    D.图丁:根据电子束通过铝箔后的衍射图样,可以说明电子具有粒子性

    (3)如图所示是使用光电管的原理图.当频率为v的可见光照射到阴极K上时,电流表中有电流通过.

    ①当变阻器的滑动端P向 滑动时(填“左”或“右”),通过电流表的电流将会减小.

    ②当电流表电流刚减小到零时,电压表的读数为U,则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 (已知电子电荷量为e).

    ③如果不改变入射光的频率,而增加入射光的强度,则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将_____ (填“增加”、“减小”或“不变”).

    (4)核能是一种较好的清洁能源,某核电站的总装机容量为 P =1.0×106 kW,正常工作时的效率为η=20%。

    ① 利用核能的两种途径是什么?

    ② 该核电站每天核燃料反应过程中的质量亏损是多少?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0分)如图倾角为370的斜面上一重力为50N的木块恰好匀速下滑,sin370 = 0.6,求

    (1)木块所受到的摩擦力为多少?

    (2)木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多少?

    (3)用平行斜面的力向上推木块匀速上滑,该推力为多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2分) 甲、乙两运动员在训练交接棒的过程中发现:甲经短距离加速后能保持9m/s的速度匀速跑完全程;乙从起跑到接棒前的运动是匀加速运动。为了确定乙起跑的时机,需在接力区前适当位置做标记。某次练习中,甲在接力区前s0 = 13.5m处做标记,并以v = 9m/s的速度跑到标记处向乙发出起跑的口令。乙在接力区的前端听到口令时起跑,并确好在速度达到与甲相同时被甲追上,完成交接棒。已知接力区的长度为L = 20m。求:

    (1)此次练习中乙在接棒前的加速度a

    (2)在完成交接棒时乙离接力区末端的距离

    (3)画出甲运动到标记处到甲乙接力过程,甲、乙的速度 — 时间图象。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3分)如图所示为了使航天员能适应在失重环境下时的工作和生活,国家航天局组织对航天员进行失重训练,故需要创造一种失重环境。航天员乘坐在训练飞机上后,训练飞机总重3.6×104 kg,以200 m/s速度沿30°倾角爬升到7000 m高空后飞机向上拉起,沿竖直方向以200 m/s的初速度向上作匀减速直线运动,匀减速的加速度为g,当飞机到最高点后立即掉头向下,仍沿竖直方向以加速度为g加速运动,在前段时间内创造出完全失重,当飞机离地2000 m高时为了安全必须拉起,后又可一次次重复为航天员失重训练。若飞机飞行时所受的空气阻力f = kv(k=900 N·s/m),每次飞机速度达到350 m/s后必须终止失重训练(否则飞机可能失速)。求(g = 10m/s2):

    (1)利用作图法求出飞机在匀速爬升过程飞机的动力。

    (2)飞机一次上下运动为航天员创造的完全失重的时间。

    (3)经过几次飞行后,驾驶员想在保持其它不变,在失重训练时间也不变的情况下,降低飞机拉起的高度(在B点前把飞机拉起)以节约燃油,若不考虑飞机的长度,则飞机匀速爬升的时间比原来可以少多少时间?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