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3 题,其中:
选择题 15 题,解答题 18 题
中等难度 33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15 题
  1. 噪声严重污染环境,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已成为社会公害.下列措施中不能减弱噪声的是( )
    A.机动车辆在市内严禁鸣笛
    B.学校将高音喇叭换成许多小音箱
    C.清除城市垃圾,保持环境整洁
    D.在城市街道两旁种草植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古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中的“乡音无改”主要指没有改变( )
    A.音量
    B.音调
    C.音色
    D.响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将敲响的鼓面用手一按,响声立刻消失了,下列原因正确的是( )
    A.声波传到鼓内去了
    B.鼓面停止了振动
    C.鼓的振动变快了
    D.以上说法都不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温度最接近23℃的是( )
    A.人体的正常温度
    B.北方冬季的平均气温
    C.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D.让感觉温暖、舒适的房间温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甲、乙两昆虫,甲的翅膀每分钟振动480次,乙的翅膀每秒钟振动300次,人凭听觉能感觉到在飞行的昆虫是( )
    A.甲
    B.乙
    C.都感觉不到
    D.都感觉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有一根足够长的空心钢管,甲同学在一端敲打钢管一下,乙同学在钢管的另一端可以听到( )
    A.一次声音
    B.两次声音
    C.三次声音
    D.四次声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在30℃的教室中,将温度计从装有酒精的瓶中取出,它的示数会( )
    A.先下降后上升
    B.不变
    C.先上升后下降
    D.立即上升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夏天用同样多的0℃的水和0℃的冰来冷却饮料,结果是( )
    A.用冰的效果好,因为冰的温度低
    B.用水的效果好,因为水与饮料瓶容易接触
    C.用冰的效果好,因为冰在熔化成水时要吸热
    D.两者效果相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小球被多次弹开.在此实验中,小球的作用是( )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使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C.使音叉的振动时间尽可能延长,便于观察
    D.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关于温度计的使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将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甚至接触容器底部
    B.温度计插入后,迅速地将其取出,然后读数
    C.读数时,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D.以上说法都不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有两杯水,里面都有没熔化的冰块,一杯在阳光下,一杯在荫凉处,则( )
    A.在阳光下的水的温度高
    B.在荫凉处的水的温度高
    C.两杯水的温度一样高
    D.两杯水温度的高低无法进行比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长途汽车经过长时间行驶后,驾驶员常常会停下车,拿根铁棒敲打车轮,凭借声音可以判断轮胎内的空气是否充足.这主要是因为敲击的轮胎内空气充足时发出声音的( )
    A.响度较大
    B.音调较高
    C.音调较低
    D.响度较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下图是分别表示甲、乙、丙、丁四种物质熔化或凝固规律的图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种物质是晶体,图线表示的是凝固过程
    B.乙种物质是非晶体,图线表示的是熔化过程
    C.丙种物质是非晶体,图线表示的是凝固过程
    D.缺少条件,无法判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小明用两个相同的铁锅来煮鸡蛋,两锅中分别倒入同样多的水和个数一样的鸡蛋.甲锅中的水烧开后,用急火来煮;乙锅中的水烧开后,用文火来煮,但仍保持锅中的水沸腾,直到煮熟.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种方法比乙种方法省燃料,又省时间
    B.乙种方法比甲种方法省燃料,但费时间
    C.甲种方法比乙种方法省燃料,但费时间
    D.乙种方法比甲种方法省燃料,这两种方法所用的时间相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把℃的冰放入0℃的水中,(周围气温为0℃),过一段时间,则( )
    A.有些冰会熔化成水
    B.有些水会凝固成冰
    C.冰和水的多少都没变
    D.无法判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解答题 共 18 题
  1. 音乐厅正在开音乐会,男中音在放声高歌,女高音轻声伴唱,又有多种乐器伴奏,这时男中音的________比女高音的大,而女高音的________比男中音的高.音乐会的声音我们听起来有丰富的立体感,这主要是由于人的听觉具有________效应.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物体的______叫温度.要准确地判断或测量物体温度要用______,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______的性质制成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有关声音的语句中,各表示的物理意义是:
    (1)“你的声音真好听”说明声音的________;
    (2)“雷声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________;
    (3)“小孩尖叫声刺耳”说明声音的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______和______是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常用的液化石油气,就是用______的方法使它成为液体贮存在钢瓶里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远处传来美妙动听的钢琴声,它是由钢琴的钢丝________发出的.寻声而去,其________不变,但________越来越大,琴声是通过________传入人耳的.在15℃的空气中琴声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有四支温度计,测量范围分别是:A.-10--110℃.  B.35--42℃.  C.-20--50℃.  D.0~50℃
    (1)若要测量沸水的温度应选______;  (2)若要来测量无锡气温应选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进一步探究:
    气象学中使用的“干湿泡温度计”,是利用两个相同的温度计并列制成的,在使用时,其中一个温度计的下方包着湿布,因为水蒸发时要______热,因此这个温度计的示数要比另一个的示数______,这两个温度计的示数相差越大,就表明当时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越______,空气湿度越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若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103m/s,某探测船竖直向海底发出声波后,经2秒钟船收到回声,求此处海洋深度为______米,这种方法能不能用来测量月亮到地球的距离?______;为什么?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如图是课本上的演示实验,该装置能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还能探究声音的________和________的关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今年“5.18”海交会上有一种“超声波喷雾降温扇”,在风扇转动时还可喷出水雾.喷雾可以增加空气中的水分,风扇吹风加快了空气中水分的________,就加快了从周围物体________热量,从而达到降温的目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小刚吃冰糕时,把冰糕放在碗里,发现碗中的水越来越多,在这个过程中冰糕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______;他用手一摸碗壁,发现碗“漏水”了,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在碗壁上发生的________(填一种物态变化)现象,在这一物态变化过程中,空气中的水蒸气要________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如图是小岩自制的小乐器,他将宽窄不同的橡皮筋缠到一个小盒上,又在小盒的两端各放一支笔,用来拉紧橡皮筋,弹拨橡皮筋,橡皮筋就会 ________发出声音,如果用相同的力拨动这些宽窄不同的橡皮筋,由于橡皮筋的振动 ________不同,所发出声音的 ________也不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夏天,小明在海水中游泳,上岸后没有及时擦干身上的水,过一会儿,觉得“发冷”.请对这个现象进行解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如图所示,是锡的熔化和凝固的图象,根据图象回答:
    (1)锡的熔点是________,凝固点是________.
    (2)在BC段,锡处于________状态;在DE段,锡处于________态.
    (3)锡的熔化用了________min,它熔化过程中要________热,但温度________.
    (4)锡从10min到12min这段时间间隔内处于________状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如图,小明与小刚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l0m间的通话,这表明 ______.
    (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同样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现象表明:______.
    (3)如果在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用手捏住线上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 ______.
    (4)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驰状态,则听的一方通过棉线 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听到对方的讲话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做“观察水沸腾”的实验装置.

    (1)本实验的目的是:观察沸腾现象,探究水沸腾时______的变化规律;
    (2)见图,温度计所示的温度是______℃;
    (3)当水温接近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根据表格里记录的数据,
    时间(min) 1 2 3 4 5 6 7 8 9 10
    温度(℃) 85 87 89 92 94 96 97 98 98 88 98
    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第______分钟时有错误,应该是______℃.此时水的沸点是______℃,水在沸腾的过程中温度______.
    (4)参见图,水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的变化情况是:沸腾前是______图,沸腾时是______图.
    (5)沸腾时,杯口上方的“白雾”是如何形成的?请说出它的物态变化名称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聂利同学在一个养蜂场看到许多蜜蜂聚集在蜂箱上,双翅没有振动,仍嗡嗡地叫个不停.她对《十万个为什么》中“蜜蜂发声是不断振动双翅产生的”这一结论产生怀疑.蜜蜂的发声部位到底在哪里?
    下面是聂利同学的主要探索过程:
    ①把多只蜜蜂的双翅用胶水粘在木板上,蜜蜂仍然发声.
    ②剪去多只蜜蜂的双翅,蜜蜂仍然发声.
    ③在蜜蜂的翅根旁发现两粒小“黑点”,蜜蜂发声时,黑点上下鼓动.
    ④用大头针刺破多只蜜蜂的小黑点,蜜蜂不发声.
    请回答:
    (1)聂利同学在实验时,采用多只蜜蜂的目的是______.
    (2)从实验①和②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3)“用大头针刺破多只蜜蜂的小黑点”基于的假设是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学习声音之后,小李等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二胡、琵琶等弦乐器为什么能演奏出不同音调?在认真观察孩乐器之后,他们提出了这样几种猜想:
    ①弦乐器的音调跟弦的长短有关;
    ②乐器的音调跟弦的松紧有关;
    ③弦乐器的音调跟弦的粗细有关.为了研究猜想①是否正确?小李等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如图所示,将一根胡琴弦的一端绕结在桌子的腿上,另一端绕过桌边的小滑轮,挂上几个祛码,使它在桌面上拉紧,并用A、B 两个三角形柱状小木块将弦支起.用一把塑料尺弹拨弦的中部,就可以听见弦发出的声音.然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改变A、B 间的距离进行了多次实验,发现A、B 间的距离越长,音调越低.小李他们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得出弦乐器的音调跟弦长短之间的关系,
    (1)小李通过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同一根弦,松紧相同时,弦越长音调越______.
    (2)小李实验过程中,要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改变A、B 之间的距离.所运用的一种研究方法是______.
    (3)小提琴演员演奏时,手指要在弦上不停地移动,这样做的作用是什么?______.
    (4)请你将小李他们的实验改进成能研究猜想③的实验.(写出实验的方法和注意点)
    答: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