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1 题,其中:
选择题 2 题,名句名篇 1 题,语言应用 1 题,文学作品阅读 1 题,其他题 1 题,现代文阅读 3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作文题 1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8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2 题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原(chí)蜡象   篷蒿(péng hāo)  锦(zhàng)   (pī)芽

    B.慰(jí)  望(gǎn)  深(suì) 宋无(zhàng)木   公输(bān)

    C.法家(bì)士   一(dān)食    公将(chí)之   辙乱旗(mǐ)

    D.(qī)年之后  (zhāo)服衣冠   君子(hǎo)逑   (suò)洄从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加点成语或俗语使用不恰当的是(   )(2分)

    A.玉不琢不成器,年轻球员需要经过不断地磨炼,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球员。

    B.面对诱惑,有些人听不进别人的劝告,以致上当受骗,正所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C.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对于它的传承,新世纪的大学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D.让我们扬起风帆,校准理想的罗盘,去迎接风雨,经受考验,切莫随波逐流,茫然前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按课文默写古诗。(4分)

    求之不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悠哉悠哉,_____________________。

    溯洄从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杨炯在《从军行》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了自己投笔从戎,从军报国之志。

    《月下独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看似写热闹的饮酒场面,实则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之情。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1 题
  1. 仿照例句,在横线上仿写一组结构相同的句子。(2分)

    江河有百折不挠的意志,才能交汇成浩瀚的大海;雄鹰有至死不渝的意志,才能翱翔于辽阔的蓝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学作品阅读 共 1 题
  1. 名著导读。(3分)

    我们那里没有姓长的;她生得黄胖而矮,“长”也不是形容词。又不是她的名字,记得她自己说过,她的名字是叫作什么姑娘的。什么姑娘,我现在已经忘却了,总之不是长姑娘;也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记得她也曾告诉过我这个名称的来历:先前的先前,我家有一个女工,身材生得很高大,这就是真阿长。后来她回去了,我那什么姑娘才来补她的缺,然而大家因为叫惯了,没有再改口,于是她从此也就成为长妈妈了。

    (1)本段刻画的人物是__________(1分)。

    (2)写出一个“我”与这个人物的故事。(2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其他题 共 1 题
  1. 综合性学习。(7分)

    为了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嘉鱼,激发大家对嘉鱼的热爱之情,实验中学准备开展“美丽嘉鱼”系列活动,请你帮助策划并完成以下任务。

    1.【策划板块】本次活动共有四个板块,两个板块内容已确定,请再策划两个。(2分)

    板块一:嘉鱼人物赞     板块二:美丽乡村行

    板块三:__________     板块四:___________              

    2.【发出邀请】策划组计划邀请“最美嘉鱼人”2013年度人物胡老师来校参加“和最美嘉鱼人面对面”活动。某同学拟写的邀请书中主要错误有两处,请将修改意见写在横线上。(2分)

    邀请书

    尊敬的胡老师:

    您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大家,我们诚挚地邀请您于3月3日上午9时来我校参加“和最美嘉鱼人面对面”活动。请务必准时到达。

    实验中学“美丽嘉鱼”活动策划组

    2014年3月1日

    第一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推荐诗句】在“美丽乡村行”活动中,策划组征集到以下诗句,准备写在出行队伍的旗帜上。请在下面备选项中选择你认为合适的一项推荐给策划组,并从诗歌鉴赏的角度写出推荐理由。(3分)

    A.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C.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D.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我选择(   )句。(1分)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分)

    ①香伯住在一幢很旧的老屋里。屋子坐落于一条很瘦的老街上。这间祖传的屋子砖瓦破落,屋内屋外的墙壁,全都被岁月的火把熏得灰黑灰黑的,尽管其貌不扬,可是每天都有不计其数的人慕名而来。

    ②到老屋来的人,只有一个目的:买饼。

    ③香伯做的香饼,单是饼皮,便足以令人拍案叫绝:一层叠一层,脆而不碎,烤成很淡很淡的褐色,最上面的那一层,还俏皮地粘着几颗好似在跳舞的芝麻。充作饼馅的麦芽糖呢,软软甜甜且不说,最不可思议的是它不腻,不滞,不粘牙。

    ④香伯的一生,好像是为了做香饼而活的。

    ⑤他做饼的手艺,究竟是从哪里学来的,没人知道。我只记得,当我还在小学读书时,便常常看到皮肤好像古铜一样闪闪发亮的香伯,把他做好的香饼放在纸箱里,用电单车载到菜市去卖。他的生意很好,才一盏茶工夫,便卖得清清光光了。

    ⑥一般人想吃香饼,总是顺口说道:“去中央市场找香伯买!”

    ⑦他姓什么,没人探问;他名唤什么人,没人关心;只是人人都喜欢他卖的香饼,所以,顺理成因地唤他“香伯”。

    ⑧八岁那年,我随同父亲举家南迁,到新加坡落叶生根。香伯,就像是现实生活里的许许多多小人物一般,慢慢地从我生活的画面淡出,淡出了。

    ⑨长大结婚以后,婆家在怡保,自此以后,回返怡保省亲变成了常年事务。

    ⑩有一回,一名姻亲送了一包香饼到婆家来给我,说:“你尝尝,特地订的。那老头,生意真好,脾气可大呢,一面做饼,一面骂人!”

    ⑪我拿起了一个香饼,无意识地看。半圆形的香饼,呈淡淡的褐色,薄薄脆脆的饼皮,层层相叠。咬一大口,那薄若寒蝉的饼皮,依然一层一层若即若离地叠在一块儿。饼内的麦芽糖,不腻,不滞,不粘牙。

    ⑫我那份意愿,死亡了的记忆,立刻霍地复活了。

    ⑬“做饼的人可是香伯?”对方一点头,我立刻便央她带我去看。

    ⑭香伯早已不在菜市摆卖香饼了,他成日成夜地窝在老屋里烤饼。烤好的饼放在铁皮桶内,每桶十斤。凡是上门买饼的,必须拨电话预订。香伯屋里放了一块大大的黑板,黑板上清清楚楚地写着订购者的姓名和订购的数量,凡是不曾预先订购而贸然摸上门去的,香伯一概不应酬。除此以外,也将饼批发给附近的杂货店,不过他有个凡人皆知的怪脾气:向他领货的人必须将香饼在同一天内卖完,借此以确保香饼的新鲜度。

    ⑮有时,他心血来潮,还会“微服出游”,查看别人有没有把他的饼卖完,倘若卖不完,下回去领货时,他便会让你领教领教他那好像石头一般又冷又硬的臭脾气。有人劝他把这种家庭式的香饼制作业机械化、企业化,他一口回绝。理由是:“机械死板板,硬邦邦,做出来的饼一个个好像穿上制服的木乃伊,连味道都带着机器那一股冰冷生硬的味儿!”

    ⑯有人见他孑然一身,怕他孤独终老,劝他寻个伴儿。他倒是听了,一寻便是两个,不过呢,寻来的不是老婆,而是徒弟。他收了两个年幼失学的少年做徒弟,三个人“生死与共”地窝在老屋里做饼。可叹的是,徒弟们学得了三分功夫便以为自己是无可匹敌的“香饼大王”了,居然另起炉灶,自设分号。那些识货的人,不肯随意“屈就”,依然回返老屋找香伯。然而,许多没有尝过香伯“原装货”的,却傻傻地把“鱼目”当“珍珠”。两个小徒弟违背道义的做法大大地伤了香伯的心,原本孤僻沉默的他,变得更加古怪寡言了。他发誓此生不再收徒,所以,在暮年,一个人留在老屋里苦苦拼搏。

    ⑰姻亲带我到老屋去,远远地,便闻到了烤饼的香味。

    ⑱屋里,打着赤膊的香伯,正把搅好的麦芽糖放入擀好的饼皮。他的神情,是那样地专注,是那样的虔诚,好似他做的是惊世骇俗的艺术品,是举世无双的雕刻品。

    ⑲夕阳透过色漆剥落的木窗斜斜地照了进来,浸在金色余晖里的香伯,像是一枚熟透了的柿子。尽管这枚表皮起皱、黑斑丛生的柿子已不再新鲜,可是,那种源于内心的坚守精神,却使这枚行将腐化的柿子在这所光线暗淡的老屋里,焕发着一种炫人的亮光……

    1.香伯有哪些“怪脾气”?(4分)

    2.第⑫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3.从修辞角度看,第⑯段画线句有什么作用?(4分)

    4.哪两段描写内容基本相同,为什么这样写?(4分)

    5.谈谈你对第⑲段画线句的理解。(3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文章。(10分)

    ①宣纸的原产地是安徽省泾县。关于宣纸的起源,民间一直流传着一个传说。东汉安帝建光元年(121年)发明造纸技术的蔡伦离世后,他的弟子孔丹在皖南以造纸为业,很想造出一种世上最好的纸,为师傅画像修谱,以表怀念之情,但年复一年难以如愿。一天,孔丹遇见一棵老的青檀树倒在溪边,由于终年日晒水洗,树皮已腐烂变白,露出一缕缕修长洁净的纤维,孔丹取之造纸,经过反复试验,终于造出一种质地绝妙的纸来,这便是后来有名的宣纸。宣纸中有一种名叫“四尺丹”的名贵品种,一直流传至今,就是为了纪念孔丹。

    ②“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宣纸具有洁白稠密、韧而能润、搓折无损、润墨性强等特性,并有独特的渗透性能,利于笔挥墨运,一笔落成,深浅浓淡,墨韵清晰,正是宣纸的这些性质而使中国书画艺术具有了一种独特性。

    ③宣纸具有很强的弹性和韧性。将生宣揉成一团之后还可以展平,经过熨烫,依旧可以恢复平展如初的原貌。所以即使是作品皱痕起伏,经过装裱之后,也会平展如新。如书法工艺中的拓片,当薄薄的宣纸贴在凸凹不平的碑文、器皿的表面时,任凭反复敲打,宣纸依然能够保持伸缩自如,裂而不断的完美状态。

    ④到商店里购买宣纸时,当水滴在宣纸上,落在纸面上的水滴逐渐向四周扩散的就是生宣,而水滴落在纸面上没有立即扩散或不再扩散开的就是熟宣,这是检验生宣与熟宣的简单方法。我们把生宣显现的这种水滴逐渐向四周扩散开来的现象称做湿染性特性,生宣具有较强的湿染性,使得书写时困难加大。因此,书法实践作为一种提高人生修养的实践行为,需要漫长的修为才能达到期待的目标。这种湿染性现象,它可以锻炼书写者内在的涵养和自我内聚力,同时,也是检验书写者耐心和品格的途径所在。

    ⑤生宣除具备湿染性之特性之外,还具备较强的吸墨性能。生宣具有的湿染性由水的特性引发,用淡墨书写产生的湿染性现象比较明显,用浓墨书写产生的湿染性程度相对减弱。宣纸的吸墨性与其内在的构造以及所用墨液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这种极其细小的“墨颗粒”与宣纸内部纤维“管道结构”完美融合后留下了墨,流走了水。

    ⑥待墨迹晾干后,把晾干字迹后的生宣纸泡在清水里,即使泡上半天,着墨的生宣纸也不会发生跑墨现象,即墨汁不会因为水的浸泡而发生墨汁化开的问题,这种现象就是宣纸具有胶着性能的表现所在。生宣纸具有的胶着性与前面说到的吸墨性有内在关系,这种胶着性还是因为生宣纸具有较强的吸墨性,即使你用干燥的写过字的生宣纸擦湿手,手上通常也不会沾染墨迹。

    ⑦宣纸在生产的过程中,最大程度剔除了性质不稳定的木质素、蛋白质等元素,保留下来的几乎全是相对稳定的纤维,这种持久性不招惹虫蛀,它是自古以来可以保存时间最长的纸质载体。

    ⑧宣纸可谓“水走墨留”、“寿纸千年”,至今人们依旧用宣纸作为书写和书画创作的专用纸。

    1.文章分写部分先后从宣纸的(         )—→湿染性—→(        )—→胶着性—→持久性五个特性做了说明。(2分)

    2.第③节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2分)

    3.第⑥节画曲线句子中 “通常”一词为什么不能删除?(2分)

    4.⑤⑥节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2分)

    5.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开头引用孔丹的传说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也引出了“宣纸”这一说明内容。

    B.判断生宣与熟宣最简单方法是用水来检验,当水滴宣纸后逐渐向四周扩散即为生宣。

    C.宣纸的湿染性可检验书写者耐心和品格是因为这种特性使书写者在书写时困难加大。

    D.“水走墨留”的唯一原因是宣纸具有湿染性,“寿纸千年”的根本原因是不招惹虫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文。(共11分)

    匠人与大师

    ①在社会上常听到叫某人为“大师”,有时是尊敬,有时是吹捧。又常不满于某件作品,说有“匠气”。匠人与大师到底有何区别?

    ②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一个匠人比如木匠,他总在重复做着一种式样的家具,高下之分只在他的熟练程度和技术精度。比如一般木匠每天做一把椅子,好木匠一天做3把、5把,再加上刨面更光,合缝更严等等。但就算一天做到100把也还是一个木匠。大师则绝不重复,他设计了一种家具,下一个肯定又是一个新样子。判断他的高下是有没有突破和创新。匠人总在想怎么把手里的玩意儿做得更多、更快、更绝;大师则早就不稀罕这玩意,而在不断构思新东西。

    ③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匠人从事具体操作水平的上限是经验丰富,但还没从经验上升到理论。虽然这些经验体现和验证了规律,但还不是规律本身。大师则站在理论的层面上,靠规律运作。(甲)面对一片瓜地,匠人忙着一个一个去摘瓜,大师只提起一根瓜藤;面对一大堆数字,匠人满头大汗,一道接一道地去算,大师只需轻轻给出一个公式。匠人常自恃一技,自炫于一艺,偶有一得,守之为本;大师视鲜花掌声为过眼烟云,进取不竭,心犹难宁。居里夫人把诺贝尔奖章送给小女儿当玩具,但是接着她又得了一个诺奖。

    ④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我们常说一技之长,一招鲜,吃遍天,这是指匠人,大师则不靠这,他纵横捭阖,运筹帷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因为凡创新、创造,都是在引进、吸收、对比、杂交、重构等大综合之后才出现的。当匠人靠一技之长,享一得之利,拿人一把,压人一筹时;大师则把这一技收来只作恒河一沙,再佐以砖、瓦、土、石、泥,起一座高楼。牛顿、爱因斯坦成为物理大师并不只因物理,还有更重要的数学、哲学等。一个画家,当他成为绘画大师时,他艺术生命中起关键作用的早已不是绘画,而是音乐、文学、科学、政治、哲学等。而一个社会科学方面的大师要求更高,马克思、恩格斯是一部他们那个时代的百科全书,毛泽东则是当时中国政治、军事、文学的宝典。

    ⑤这就是大师与匠人的区别。研究这个区别毫无贬损匠人之意,大师是辉煌的里程碑,匠人是可贵的铺路石。世界是五光十色的,需要大师也需要匠人,正如需要将军也需要士兵。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个世界需要人们有一个较高的追求目标。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将军总是在优秀的士兵中成长起来的。当他不满足于打枪、投弹的重复而由单一到综合,由经验到理性,有了战役、战略的水平时他就成了将军。(乙)鲁班最初也是一名普通木匠,当他在技术层面已经纯熟,不满足于斧锯的重复,而进军建筑设计、构造原理时,就成了建筑大师。虽然从匠人而成为大师的总是少数,但这种进取精神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动力。古语说,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要是人人都法乎其下呢?这个社会就不堪设想。

    ⑥我们可能在实际业绩上达不到大师水平,但至少在思想方法上要循大师的思路,比如力求创新,不要重复,不要窃喜于小巧小技,沾沾自喜。对事物要有识别、有目标、有追求。力虽不逮,心向往之。在个人有了这样一种心理,就会有所上进;在民族有了这样一个素质,就会生机勃勃;在社会有了这样一个氛围,就是一个创新的社会。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第③段、第⑤段画横线的句子分别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笫④段中有一个事实论据不恰当,请找出来并说明理由。(2分)

    4.请简述本文的论证过程。(3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文言文。(12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又何(参与)焉       B.肉食者(地位低)

    C.战则请(跟随)       D.便(通“邀”,邀请)还家

    2.下列句中的“之”相当于“的”的一项是(   )(2分)

    A.肉食者谋之   B.长跪而谢之曰  C.辍耕之垄上   D.小大之狱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2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曹刿认为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2分)

    5.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们以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一下他不“鄙”的原因。(4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第一样事,我要教你们勇敢地笑啊/君不见,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啊

    第二样事,我还要教你们勇敢的笑/那旗子见了我笑得哗啦啦地响/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

                              (郑愁予《雨说》选段)

    生活需要笑声,逆境厄运时更需要勇敢的笑。对此,你有怎样的生活经历或感悟,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任选一个角度,自定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