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8 题,其中:
选择题 25 题,综合题 3 题
简单题 19 题,中等难度 9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5 题
  1. 梁启超说:“昨日就专制,而今日已共和,如两船相接触,而绝无一楔子以行其间,则其冲突之程度,必极猛烈。”梁启超意在说明

    A. 共和体制不符合国情

    B. 政体变革需要过渡期

    C. 应推行君主立宪政体

    D. 应以革命推翻清政府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唐代前期,各地刺史的日常工作是与尚书省联系,唐代中后期则不同,刺史主要是向当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皇权强化导致尚书省的地位下降

    B.刺史权利膨胀引起中央政府警惕

    C.藩镇势力的发展削弱了中央集权

    D.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地方控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据记载,族刑(以整个宗族为单位进行惩罚的刑法)在春秋时期被广泛运用,但到战国时期“灭族”、“逐族”的族刑记载大为减少,多以父母、妻子、同产(即同父的兄弟姊妹)在内的“三族”之刑所取代。此变化说明(   )

    A.分封制度走向崩溃      B.仁政思想得到贯彻

    C.郡县制度得到加强     D.宗法观念逐渐淡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据《左传》记载:“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这反映了(   )

    A.盟约成为周王与诸侯的关系准则

    B.周王与部分诸侯王关系近乎平等

    C.周王与诸侯是大宗与小宗的关系

    D.成王通过签订盟约成为天下共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德国著名的政治经济学家、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曾这样说:“科举制度全面推行。成为世袭君主的一种手腕,用来阻止一个孤立他的等级的形成,否则这个等级会按照藩臣和内阁的做法垄断所有的官俸。”他的意思是(   )

    A.君主用科举制度这只“看不见的手”来维护统治

    B.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最好的选官制度

    C.科举制度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D.科举制度有利于形成全社会崇儒重学的风气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下表摘自杨志玖《中国古代官制讲座》,属于这一官制的行政官员是(   )

    行政职能

    行政含义

    1.传旨或述旨

    奉谕与某人者

    2.内阁奉上谕

    谕旨之特降而宣示中外者

    3.奉旨

    因奏请而降者

    4.明发

    交内阁传抄者

    A.秦朝御史大夫     B.明朝内阁大学士     C.唐朝六部尚书     D.清朝军机处大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当时宣战诏书下至各地方时,各地督抚等官员却称皇帝敕令是 “矫诏、乱命”,以为“乱民不可用、邪术不可信,兵衅不可开”。材料中的“这场战争”使(   )

    A.晚清“外重内轻”的政治局面开始形成

    B.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C.清政府统治面临土崩瓦解

    D.中国半殖民地统治秩序完全确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右图是20世纪初西方某刊物上登载的一幅宣传漫画:英、美、日、俄

    等国站在中国长城外面,自得地看着地上摔得四分五裂的中国政府。

    这说明漫画作者(   )

    A.激励中国人民抵制侵略B.表达对列强侵华的愤怒

    C.揭露了西方侵华的罪恶D.持赞成瓜分中国的观点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美国伊里诺大学校长詹姆士在1906年给罗斯福的一份备忘录中声称:“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上的影响取回最大的收获。”从1909年起,美国将庚子赔款的“退款”用于办学。可见美国资助中国留美学生的目的是(   )

    A.推动中国教育发展     B.树立其主持正义的国家形象

    C.建立中美友好关系     D.培养中国精英控制中国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兵匪互换”是北洋政府期间军队与土匪的非制度关系的主要表现。朱执信有云:“古人寓兵于农,近人寓兵于匪”;黎元洪总统1922年通电亦称:“遣之则兵散为匪,招之则匪聚为兵”。该现象的出现(   )

    A.根源于自然经济的稳定,带来充足的兵源

    B.反映了民国时期国民在职业选择上的自由性

    C.说明“为匪耻辱”文化心理困扰的解除

    D.反映了北洋军阀政府统治下的政治动荡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铁壁合围难突破,暮色苍茫别红都。强渡湘江血如注,三军今日奔何处……舵手一易齐桨橹,革命从此上新途。”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会议是(   )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遵义会议      D.瓦窑堡会议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舰舰长萨师俊在长江上游与日机互击阵亡。今日党政军长官均到其家吊唁。”1938年11月1日,《申报》刊发题为《华军舰长萨师俊阵亡》的短讯,出于战时保密的考量,对军舰及与日军交战地作了模糊处理。由此推断,该军舰当时应是参与(   )

    A.淞沪会战      B.徐州会战      C.武汉会战      D.广州会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毛泽东说:“关门主义‘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渊”指敌人,“鱼”指群众),把‘千千万万’和‘浩浩荡荡,都赶到敌人那一边去,只博得敌人的喝彩。关门主义实际上是日本帝国主义和汉奸卖国贼的忠顺的奴仆”。可见,材料反映出中共(   )

    A.宣扬敌后抗战      B.主张全民族的抗争

    C.坚持持久抗战      D.建议国共联合抗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美国近年来披露的档案证实:“在朝鲜战场上,苏联没有出动一兵一卒,但美国对朝鲜战争政策的制定却一直受苏联的牵制和制约……《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使其最终放弃动用核武器,并把朝鲜战争扩大到中国全境的企图。”这反映出

    A. “一边倒”战略保障了中国安全

    B. 苏联曾对美国构成实质性威胁

    C. 美苏“冷战”中同时伴有“热战”

    D. 社会主义阵营的优势非常明显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陈独秀说:“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地位,为唯一根本条件”。胡适语录:“争你自己的自由就是争国家的自由,争你自己的权利就是争国家的权利,因为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才能建造起来的。”他们重在强调(   )

    A.国民素质的提高决定国家的发展方向

    B.个人权利的实现是国家强盛的保障

    C.自由、平等、民主是现代国家的必然要求

    D.民主政治的实现是国家发展的现实需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这极其残酷的苦痛中使每一个中国人(汉奸当然除外)虽不出国门一步,也都能深深感觉到祖国的可宝贵,都深深感觉到争取祖国的独立和自由是每一个中国人所不得不负起的重要责任。我们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就不得不爱我们的祖国”(选自《韬奋文集》,邹韬奋(1895.11.5-1944.7.24),原

    名邹恩润,中国卓越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出版家)。此言论反应的实质是(   )

    A.争取国家的自由与解放     B.实现民主共和政治

    C.民族自觉的反抗精神     D.积极抗战的思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下图为漫画《沉重的铁锤连续地打在蒋介石的脊骨上》,图中三个铁锤分别指刘邓、陈谢和陈粟,这幅漫画所反映的事件意义在于

    A. 彻底消灭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B. 粉碎了蒋介石消灭共产党的阴谋

    C. 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

    D. 鼓舞解放区军民团结抗敌的斗志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1949年9月30日的《人民日报》在头版用了特大粗黑标题“中国人民政协制定人民大宪章”报道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问世。说它是“人民大宪章”的最主要依据是(   )

    A.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代表具有广泛性

    B.规定了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基本的政治制度,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C.当时还没有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规定了国名、首都、国旗、代国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有学者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提倡者强调公民是受法律保护的,因而宁肯把违法乱纪的案件归咎于官员们和政治领导人,而不是民众或城邦本身……法律是束缚统治者而不是被统治者的。”该学者意在强调雅典民主政治的原则是(   )

    A.轮番而治     B.依法治国     C.主权在民     D.直接民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有观点认为:英国革命突出了自由而忽略了平等,法国革命突出了平等却忽略了自由,而美国的经验,则显示了把这两个价值中和、结合起来的重要性,这主要体现在(   )

    A.实行代议制民主             B.原则民主和程序民主的并重

    C.主权在民的原则             D.两党“和平竞争、轮流坐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法国人从美国那里拿来的是他们发动革命的理论,而不是他们切割又缝合政府的理论。”这种观点(   )

    A.认为法国以美国为民主仿效对象      B.预见了法国共和政体建设的曲折性

    C.高度赞扬1875年宪法的先进性       D.批判了美国宪法允许奴隶制的存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在欧洲,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有着成千上万雇佣工人的现代工厂迅速取代家庭或小型的作坊,产业工人阶级作为人数最多的社会阶层进入现代社会。这种变化(   )

    A.推动代议制民主继续完善         B.导致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C.促使城市化运动迅速起步         D.引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普遍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于1971年7月提出,包括中国在内,“世界上有五大力量中心……这五大力量将决定世界在本世纪最后三分之一时间里的前途。”尼克松这一讲话的主要意图是(   )

    A.改善中美关系,美中联合抵制苏联的扩张    B.承认多极世界的现实

    C.维持“全球均势”,保持美国的全球地位     D.为访华制造和缓氛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西方有一句谚语:“如果你住在玻璃房子里,就不要朝别人扔石头。”当今,各国好比住进了“玻璃房”,国际关系不再是“你死我活”、“此消彼长”的零和关系,对话与合作是大势所趋。材料现象说明(   )

    A.国际间的各国矛盾正在消除     B.冷战结束后意识形态分歧消失

    C.多极化格局促进了国际合作     D.全球化促进了各国的利益联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3 题
  1. 有入说“政治是妥协的艺术”,也有人说“在中国政治中,妥协往往被视作不彻底,不革命到底的表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628年,议会通过了《权利请愿书》。请愿书只有两项基本内容:一是不经议会同意不可征税,二是不经法律审判不得拘捕监禁。但它引述了《大宪章》,来表明其内容是历史传统……要求变革的力量到传统中去寻找根据,而维持现状的力量反而成了反传统的叛逆了!……这次政变事实上就是以维护传统的名义进行的。它在维护传统与追求变革之间找到了一条适中的路,实现了斗争与协调、更新与传统的平衡。1689年1月28日下院的决议就是这样:英国仍是君主国,“上帝保佑吾王”仍是英国的国歌。

    ——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材料二  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因应对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一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一一王希《原则与妥协》

    材料三  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给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果实;“大妥协”中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但近年以来,已有一些研究论文试图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如喻大华……指出,对袁世凯的妥协是荪中山的战略和策略。一个维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要废于—旦.必须具备多种条件,绝非单凭武力能够解决,《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

    一一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英国民主政体的确立中是如何体现“妥协和转化贯穿着历史发展的进程”这一观点的?(7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宪法制定中“多元利益的妥协”的具体表现及体现的两大原则。(10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于中华民国“大妥协”的不同评价,你持哪种观点并说明理由。(6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历史数据包含了政治、经济、社会等多种信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部分朝代人口数据表

    公元前220年(战国末年)估计2000万人。

    2年(西汉元始二年)5959万人。

    220~265年(三国时期)767万人(魏、蜀、吴人口相加)。

    280年(晋太康元年)1616万人。

    581~600年(隋开皇年间)约4450万人。

    740年(唐开元二十八年)4844万人。

    755年(唐玄宗天宝14年)全国有户891.4709万,总人口5291.9万。

    764年(唐代宗广德2年)全国有户293.3125万,总人口1690万。

    13世纪初,宋、金、西夏、大理及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合计已超过1.2亿。

    1290年(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5883万人。

    1393年(明洪武二十六年)6054万人。

    1651年(清顺治八年)1063万人。

    1741年(乾隆六年)14341万人。

    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30148万人。

    1834年(道光十四年)40100万人。

    分析《中国古代部分朝代人口数据表》,提取两项有关中国古代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48年夏季,德国推行币制改革。西部占领区的军人政府制订了三项法律——货币法、货币发行法和货币转换法——以及众多的法规条例,从而拉开了币制改革的序幕。货币法,把西德马克确定为唯一的合法货币。“第二法”(货币发行法)建立了德意志国家银行(后来成为联邦银行),领导先期所建立的各州储备银行和负责发行西德马克的机构,赋予德意志国家银行执行币制改革的重任。一星期后生效的“第三法”(货币转换法),详细规定了银行和非银行部门的旧马克资产和负债的转换办法。……币制改革成为德国经济复苏的踏脚石。——摘编自托马斯·马杰、冈特·塔曼《激进的币制改革:1948年的德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德国西部占领区币制改革的主要特征。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德国西部占领区(联邦德国)货币改革成功的主要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