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1 题,其中:
材料作文 1 题,综合性学习 2 题,选择题 2 题,诗歌鉴赏 1 题,名著阅读 1 题,情景默写 1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
中等难度 4 题,困难题 6 题。总体难度: 中等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在这人世间,有些路是非要单独一个人去面对,单独一个人去跋涉的,路再长、再远,夜再黑、再暗也得独自默默地走下去。

    ——席慕蓉

    要求:①请自拟题目。②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③字数不少于600字。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性学习 共 2 题
  1. 孔乙己喝过半碗酒,胀红的脸色渐渐复了原,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 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在这些时候,我可以附和着笑,掌柜是绝不责备的。

    1.选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屑置辩(xiè)   胀红   B. 模样(mó)   笼上

    C. 颓唐不安(tuí)   哄笑   D. 附和(hè)   绝不

    2.文中划横线的词语词性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认识          显出   B. 快活       责备

    C. 渐渐          立刻   D. 神气       灰色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综合性学习。

    中央电视台在春节期间推出了关于“家风”的系列采访,将传统家教从私人平台放大到整个社会,引起了积极反响。你所在的社区准备开展“家风”的主题活动,请你参加。

    (1)请你为本次主题活动补写对联。

    上联:扬家风,继优良传统 

    下联:

    (2)活动需要一名学生主持人,你打算毛遂自荐,请用简明的语言向居委会韩主任推荐自己。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2 题
  1.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每思及年轻无知时所犯的错误,常觉有如芒刺在背,惶惶不安。

    B.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乐此不疲地玩微博、玩微信。

    C. 班长提议星期天去敬老院义务劳动,大家随波逐流,纷纷表示赞同。

    D. 在每一次正式辩论前,辩方队友不依不饶的挑战令我疲于招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是否选择对社会对未来负责的低碳生活方式,是衡量现代人良好文明素质的重要标准。

    B. 成熟的人考虑问题时,往往都以实际利益为出发点,并且依照经验保守行事。

    C. 这家化工厂排出大量废气和噪声,严重污染了环境,周边居民纷纷打电话向有关部门投诉。

    D. 由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中国文学突然渐渐地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关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对下面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江上

    董颖①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②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③。

    注:①董颖:北宋诗人,一生为生计常年奔走异乡。②摩挲:用手抚摸。③钓舟:指行舟。

    A. 诗的前两句用“万顷”、“一双”数量上的对比,写出秋景的辽阔澄明,创造出开阔明朗的意境。

    B. “镜天飞雪”运用比喻,将天空的明澈与鸥鸟的姿态色彩生动表现出来。

    C. 用“摩挲”“汝”将柳树拟人化,既赋予柳树以人情,也表达了诗人羁旅漂泊的离情别绪。

    D. 全诗由江上景写到心中情,格调灰暗,表现出诗人颓废悲观的屡屡情思。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著阅读 共 1 题
  1. (题文)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填空。

    ①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是_________,共305首,故又称“诗三百”。按用途和音乐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

    我在那个王国所经历的最危险的一件事,还是由一位御厨管理员养的一只猴子惹出来的。那是格兰姆达尔克立契一次有事到什么地方去了,或者是去看什么人,她就把我锁在了她的小房间里。天气很暖和,房间的窗户都开着,我自己那只大箱子的门窗也都开着;这箱子因为又大又方便,我一般就住在这里面。我正静静地坐在桌子边沉思,忽然听到有什么东西从小房间的窗口跳了进来,接着就在房间里从这头跳到那头。虽然我十分害怕,还是壮着胆子向外看了一下,只是坐在那里没有起来。接着我就看到了这只顽皮的动物,它在那儿窜上跳下,没有休息的时候,最后来到了我的箱子前。它见了这箱子似乎感到非常新奇,就从门和每一扇窗口朝里边张望。

                                        节选自《格列佛游记》

    ②选文中“最危险的一件事”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来“我”是如何脱离危险的?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填空。

    (1)对曰:“夫战,勇气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而竭。”(左丘明《曹刿论战》)

    (2)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陌上桑》)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山是眉峰聚。(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4)李商隐在《无题》中设想对方设想对方伤感久别的种种情景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野望》中于恬静的景色中流露出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唐诗中有许多描写大江大河或高山平原的诗句,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豪迈的气魄,请你写出其中连续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甲】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日:“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日:“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日:“吾孰与徐公美?”妾日:“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日:“吾与徐公孰美?”客日:“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选自《新序》)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1)吾妻之美我者     美:          (2)皆以美于徐公   以:

    (3)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刺:         (4)至于鄙       鄙:

    2.下面句中划线词语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 ②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B. ①于是入朝见威王 ②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C. ①时时而间进 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D. ①内外不闻吾过 ②及鲁肃过浔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

    4.请结合语段分析造成齐威王能够“战胜于朝廷”而宋昭公不得不“出亡“的原因各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发?

    原因:

    启发: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不明白

    (1)楼很高,究竟有多少层,刚子没数完就有点头晕,索性不数了。扑进眼帘的大理石墙砖像面镜子,刚子隐约看见自己衣衫不整、蓬头垢面,而擦肩而过的行人无不神定气闲、步履优雅。他自己吓了一跳,赶紧用手拢了拢头发,拍打拍打衣服,再看对面的自己,还是觉得不协调。

    (2)顾不上那么多了,衣兜里的钞票被身体捂得潮热,有些躁动。刚子推门进去,径直往里走。

    (3)先生,请问您要办理什么业务?门口站着的美女微微躬身发问。

    (4)问我吗?被称为先生,刚子有点心虚。

    (5)美女笑得很含蓄,说,是的,先生。

    (6)简直受宠若惊了,刚子赶紧挤出一丝笑,说,我给媳汇点钱。我在工地干活,她在农村老家……刚子还想多说几句,美女已经将一张薄薄的纸片儿交到刚子手中。先生,这是您的排号,请等叫号后,到7号窗口办理。美女再次躬身,并做出一个优雅的手势。

    (7)银行大厅里很暖和,与屋外的阴冷截然不同。刚子环视四周,也没发现有空调。也许是快下班了,大厅里的顾客并不多,各忙各的,安静有序。

    (8)在窗口前的椅子上坐下,刚子歪歪扭扭地将汇款单子填写好,又核对了一遍,确认无误后,才把贴身衣兜里的钞票掏出来,一股脑儿从窗口塞了进去。刚子脑海里不由地浮现出媳妇荷花拿到汇款单子眉开眼笑的模样,跟放电影一样清晰。这娘们儿,莫非钞票比你男人还亲?刚子在心里嗔骂了一句,自己倒先笑了。

    (9) 哒哒哒,哒哒哒,一阵急促的高跟鞋叩击地面的声音,拽住了刚子的目光。一个女人疾步来到旁边的6号窗口,鲜艳的披肩随着女人摇摆的身体前后挥动,带来一阵微弱的凉风,刚子敏感的鼻子里蓦然多了一股好闻的香气。

    (10)这女人有30岁吗?念头一闪,随即被刚子否定了。不一定,城里的女人是看不出年龄的,木工老乔说过。在城市的工地上扑腾了大半辈子的老乔,眼界高,见识广,吐口唾沫是个钉。

    (11)女人语速很快,说,我的银行卡丢了,请帮我挂失。

    (12)请你提供身份证和银行卡号,还有10元手续费。营业员的声音透着一股慵懒的气息。

    (13)反正也没事,索性放肆一回。刚子认真打量着这个女人。咦?女人脸上全是疙疙瘩瘩的——也许是痤疮——暗红一片。厚嘴唇,小眼睛,稀疏的眉毛处被硬生生画上两道黑杠杠,一头栗色的时髦长发也掩饰不住底子。刚子在心底又想起媳妇来,细皮嫩肉的荷花要比这个女人漂亮一百倍。谁说城市里的女人都漂亮?这个恶毒的判断让刚子略略有些得意。

    (14)女人窸窸窣窣在怀里的包包里翻找,半天,才娇呼一声,糟了,走得急,我一分钱都没带。女人开始左顾右盼,瞬间与刚子的目光撞在了一起。

    (15)哥,先借我十块钱,好吗?女人问。这次刚子确信,女人是和自己说话,因为周围再没他人。我打电话让朋友来送钱,一会儿就还你。女人补充道。

    (16)既然这样,刚子不想表现出丝毫的犹豫,就从兜里噌地掏出一张十块钱递了过去。谢谢哦。女人说。

    (17)刚子的汇款很快办好了,接过从窗口递出来的汇款回执,他心里有些犹豫,接下来,这个问题让他一时不知是该继续坐着还是立刻站起。

    (18)先生,您还有什么问题吗?7号窗口里的营业员问。

    (19)哦,没有了。刚子站起来,瞬时做出一个决定。刚子对女人说,你慢慢办吧,我走了。

    (20)不行!我还没还你钱呢。女人也站起来了。

    (21)刚子笑了,一股豪迈之情让他下意识地挺了挺腰杆。没关系,就当帮你个忙,钱我不要了。刚子吐字清楚,铿锵有力,说完,迈步往外走。

    (22)站住,你不能走!女人在身后喊。接着刚子又听到哒哒哒的脚步声。刚子站住,说,我真不要了,不就是十块钱吗?我也做一次好事,你别客气。

    (23)我朋友一会儿就到,我必须还你。女人说。

    (24)我做好事还不行吗?

    (25)不行!

    (26)刚子有些不解,问,为什么?

    (27)女人顿了一下,说,不为什么。

    (28)那我走了。刚子不耐烦地挥挥手。

    (29)女人又哒哒哒地追过来,用身子将刚子堵在了大厅中央。女人用手捋捋栗色的长发,又上下打量了刚子一眼,悠悠地说,我是借你的,又不是讨!我自然有朋友来帮,明白不?

    (30)刚子顺势倚住大厅中央的那根光滑的柱子,不再看女人,迷惘的目光穿过温暖的大厅,停留在外面阴冷的屋檐下,然后学着女人慢悠悠的口气,一字一顿地说:不——明——白。

    (选自2015年3月16日金羊网)

    1.根据文章故事情节,将下列内容补充完整。

    刚子去银行汇款→1)___________→女子向刚子求助→(2)___________→女子坚决要求还钱→(3)___________

    2.第⑦段、第30段中划线句子都写到“大厅的温暖”和“外面的阴冷”,这两处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请分别说明。

    3.结合全文说说:刚子是怎样一个人?

    4.请根据小说内容并结合现实,说说刚子不明白什么。你怎样看待这种社会现状?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乡土情结

    柯灵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摩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多数却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但百余年来,许多人依然不得不离乡别井,乃至漂洋过海,谋生异域。有清一代,出国的华工不下一千万,足迹遍于世界。美国南北战争以后,黑奴解放了,我们这些黄皮肤的同胞,恰恰以刻苦、耐劳、廉价的特质,成了奴隶劳动的后续部队,他们当然做梦也没有想到什么叫人权。为了改变祖国的命运,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发轫于美国檀香山,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很多曾在法国勤工俭学。改革开放后掀起的出国潮,汹涌澎湃,方兴未艾。还有一种颇似难料而其实易解的矛盾现象:鸦片战争期间被割弃的香港,经过一百五十年的沧桑世变,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这是何等的盛事!而一些生于斯、食于斯、惨淡经营于斯的香港人,却宁愿抛弃家业,纷纷作移民计。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之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

    “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科学进步使天涯比邻,东西文化的融会交流使心灵相通,地球会变得越来越小。但乡土之恋不会因此而消失。

    1.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

    2.作者在第3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别家乡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

    3.赏析下列句子。

    (1)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

    (2)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

    4.文第4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称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