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2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3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名句名篇 1 题,选择题 3 题,语言应用 2 题,作文题 1 题
简单题 1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茶马古道:维系欧亚大陆通道的必要古道形态

    陈保亚

    ①大约在唐代,茶传入藏族地区,很快成为藏族地区人民每天饮食结构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宋史》卷二十六说“夷人不可一日无茶以生”。远在唐朝以前,中国很多地方就有饮茶的习俗,但都没有形成对茶的全民依赖。不同于丝绸之路上存在的主流商品丝绸,茶是古道上的维系商品,在以滇藏川为核心的早期局域古道获得了独立的性质。恃茶性,即藏族等青藏高原民族对茶的全民依赖,藏族对茶的依赖使远征马帮穿越横断山成为常年的必要行为,于是形成了茶马古道。

    ②茶马古道是以主干道为主的网络结构。主干道上有很多重镇,这是茶马古道的主要流通线路。每个重镇是一个节点,从节点上又会引出茶马古道支线,这些支线上又有很多马店。每个马店是一个节点,茶叶顺着支线延伸到崇山峻岭和牧场草原,以满足恃茶民族对茶的需求。茶在沿途要交易和消耗,茶马古道网络就一直会得到维系,茶也成为维持古道存在的维系商品,这就使得茶马古道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不可中断。

    ③滇川藏地带是茶马古道网络的核心地带。若从茶成为古道维系商品的角度看,茶马古道的范围更为广泛,自唐宋以来,地处世界屋脊带的欧亚大陆连接通道都在向茶马古道转型,其中一个基本原因是生活在世界屋脊带的民族自唐宋以来都形成了恃茶性。

    ④由于伊斯兰教的兴起以及和佛教的冲突,连接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一度处于萧条状态,很多商品开始走海路。随着漠北回鹘(回纥)西迁(见《旧唐书•回纥传》)及其向丝绸之路的移动,丝绸之路性质开始变化。根据古文献记载,吐蕃是较早出现饮茶习俗的民族之一,另一个较早出现饮茶习俗的民族是回鹘。《新唐书•陆羽传》记录了回鹘市茶的情况,说“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唐代封演所著《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也有记录说“往年回鹘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亦足怪焉”。西迁到丝绸之路上的回鹘把饮茶习俗也带到了丝绸之路上。随着回鹘恃茶行为的形成,茶的需求剧增。宋、明以来文献中记录的西部茶马互市以及西域对茶的大量需求,也是一个重要的证据。从古道维系商品的角度看,丝绸之路从唐宋开始便向茶马古道转型,这时饮茶习俗已延伸到帕米尔山系和天山山脉。

    ⑤全民饮茶的习惯随着茶马古道也扩散到了丝绸之路的网络上,整个阿尔泰语区域民族现在也成为恃茶民族,他们的饮茶形式主要是奶茶。“茶”的读音在整个阿尔泰区域语言中基本形式是“cha”,这一形式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了中亚、俄罗斯以及欧洲很多国家。北方丝绸之路上大量民族全民喝茶习惯的形成,改变了北方丝绸之路的性质,使之在很大程度上带有茶马古道的性质,茶成为丝绸之路赖以延续的维系商品,不过这些地方的沙漠地区不是用马而是用骆驼运茶。在阿尔泰山、阴山以北,还存在一条横贯欧亚东西的草原之路,也有人把这条道路归入丝绸之路,称为草原丝绸之路。宋辽时期的契丹民族是草原之路的主要活动者,他们也开始有了饮茶的习俗。宋朱彧《萍洲可谈》卷一记述说:“先公使辽,辽人相见,其俗先点汤,后点茶,至饮食亦先水饮,然后品味以进。”1993年,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下八里村辽金张氏墓群里发现了一幅关于备茶的壁画,该墓群的其他壁画也有关于饮茶活动的记录。壁画上的饮茶活动涉及茶碾子、茶饼、茶壶、茶盘等工具和煎茶等内容。由此可见,当时饮茶活动已经出现在辽金地区。

    ⑥到明清时,大量茶叶从张家口出库伦(乌兰巴托)、恰克图至欧洲等地,茶叶读音形式在沿途各个民族语言中也是“cha”,茶是草原之路得以年年持续的维系商品。至清末,茶叶已占恰克图口岸全部出口商品的90%以上,从这种意义看,草原之路也转型为茶马古道。

    (选自2014年12月5日《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茶马古道“恃茶性”的一项是(   )(3分)

    A.藏民懂得茶叶容易运输和保存,还能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成分,所以把酥油茶当作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料。

    B.蒙古族视茶为“仙草灵丹”,一块砖茶可以换一头羊或一头牛,草原上有“以茶代羊”馈赠朋友的风俗习惯。

    C.宋或《萍洲可谈》卷一记述说:“先公使辽,辽人相见,其俗先点汤,后点茶,至饮食亦先水饮,然后品味以进。”

    D.全民饮茶的习惯扩散到丝绸之路的网络上,整个阿尔泰语区域民族也成为恃茶民族,他们的饮茶形式主要是奶茶。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大约在唐代,青藏高原民族所形成的恃茶性促使马帮穿越横断山贩运茶叶,并使之成为一种常年的必要行为,由此形成了茶马古道。

    B.在茶马古道上,茶叶是古道网络存在的维系商品,它通过主干道上的很多重镇、马店延伸到崇山峻岭和牧场草原,以满足恃茶民族的需求。

    C.茶马古道的范围广泛,滇川藏地带局域古道是其核心地带,自唐宋以来,地处世界屋脊带连接欧亚大陆的通道也都向它转型。

    D.从茶马古道维系商品的角度看,从唐宋开始,北方丝绸之路上大量民族全民恃茶习惯的形成使茶叶成为丝绸之路赖以延续的维系商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宋史》卷二十六说“夷人不可一日无茶以生”,是说夷人每天的饮食结构中离不开茶, 这说明当时茶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B.宋、明以来的文献记录了西部茶马互市以及西域对茶的大量需求的相关内容,这可以证明西迁的回鹘把饮茶文化及恃茶性带到了丝绸之路上。

    C.丝绸之路上大量民族全民恃茶情况的出现,表明北方丝绸之路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了茶马古道的性质,茶叶逐渐上升为北方丝绸之路的主要商品。

    D.茶叶成为茶马古道、北方丝绸之路以及草原之路得以存在和持续的维系商品,清末茶叶占到恰克图出口商品的90%以上,这个事例就足以证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康熙字典

    梁晓声

    集市,即便在小镇,也还是热闹的。

    少年面前的地上铺一张白纸,特白,闪着好纸的光芒。那是旧挂历的一页,是在集市上花一角钱买的——他自然舍不得花一角钱买,但馄饨铺的老板娘无论如何不肯白给他。

    “都是去年的挂历了,你就扯一张给我,也不是什么损失。”

    “不是什么损失?损失大了!你看那明星,结婚了,息影了。息影,知道怎么回事吗?就是再也看不到她演的影视剧了!一册挂历上全是她一个人,有收藏价值的。扯一张给你,不完整了,不完整了还有屁价值!”老板娘从挂历上扯下那一页时,表现得十分不情愿,仿佛真吃了极大的亏。

    午后三点多,集市的热闹像戏剧的高潮过去一般退去了。少年仍蹲在那页白纸旁。白纸正中,摆着一部纸页破损、颜色像陈年谷子似的字典。1949年以后,全中国再没有任何一家出版社出版过那种字典。它已没了原先的封皮,后贴上去的封皮上写着“康熙字典”。笔迹工整又拘束,是少年写上去的。

    他的左边,是卖肉的摊位,从上午到此刻,买肉的人络绎不绝,卖肉的汉子忙得不亦乐乎。右边,是卖油条的,生意也不错,农村人一年四季自家是炸不了几次的。跟着大人们赶集的小孩子,十之八九要央求大人给买了吃。城乡差别,至今仍明明白白地体现在细微处。而且,越是体现在细微处,越使农村的少男少女们做梦都想成为城里人。

    这少年也有那样的梦。

    真的梦是无逻辑的,人生的梦却须循着某种规律。

    少年凭着刻苦学习的一股韧劲考上县重点高中,那是他实现人生之梦的关键一步。拮据的家庭负担不起住校费用,为了圆梦,他想买辆旧自行车骑车上学,尽管每天要走几十里的路有些辛苦。可他靠卖废品才存下二十元,要拥有旧货店中那辆状况还算好的自行车,得先卖掉这部《康熙字典》。父亲病故了,母亲在南方打工。他清楚妈妈挣钱的辛苦,不忍向妈妈要;并且他也清楚,妈妈正省吃俭用地攒钱,以备他将来考上大学的花费。

    集市渐渐冷清,卖肉的和炸油条的,在他的巴望之下先后离去。他和那页旧挂历纸的存在,总算是比较显眼了。炸油条的摊位那儿,留下了几块烧过的炭,他捡起一块,在纸上写出一个大大的“卖”字,那是他上学以来写的最大的字。

    天已傍晚。

    终于有四个人围住了少年。其中一人三十六七岁,隔街走过来的,左腿一瘸一拐,看上去较有文化,他对字典的兴趣挺大,拿在手中翻看良久,少年将希望寄托在他身上。

    不料他说:“这字典其实没什么收藏价值,是1949年以前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学生字典而已,至今民间仍多的是。而且,显然做了手脚,把最后一页撕掉了,最后一页肯定印着出版年份什么的……”

    “没做手脚!”

    少年愤怒了,他确实撕掉了最后一页,但不是为了骗人,而是最后一页太破了……

    少年的辩解已无济于事,他用半页挂历纸包起字典离开小镇时,天已黑下来。

    “那孩子,过来,帮帮我!”

    他听出是那个坏了他事的男人的声音。原来那人的左腿有半截是假肢。他因为躲一辆卡车而摔倒,假肢的关节处摔坏了,站都站不起来,他的处境无疑很危险,路那么窄,不被压到才怪呢!

    少年尽管恨他,但还是站住了。

    他是县重点高中的一位数学老师。开学后,任班主任的他手持名册点名时,意外地看到那卖《康熙字典》的少年应声站在他面前,他愕然了……

    下课后,老师将他引到无人处,表示感谢,问:“字典卖掉了吗?”

    学生摇头。

    “我收回我的话,因为老师说的不对,那字典其实很有收藏价值……”

    学生将目光望向别处,不言语。

    “卖给我吧,我出两百元。”

    “我不能和老师做交易!”学生说罢,转身跑了。

    过了几天,老师旧话重提,学生还是说不能和老师做交易。

    “老师都和你说过几次了,你都不给老师一点面子嘛?你本来就是想卖的,不是吗?有收藏价值的东西应该由知道它价值的人来收藏,对不对?”

    最后一次,老师有点生气了。

    于是,老师得到了“康熙字典”,学生得到了一辆自行车,新的。

    三年弹指一挥间,少年考上了上海交大。临行,送给老师一张字条,上面写着——“老师,我明白你为什么非要买我那本《康熙字典》,也明白了某些东西的真正价值是什么。”每每看到它,老师心里就漾起一股暖意。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买肉和油条的人络绎不绝,而少年的康熙字典却无人问津,这种鲜明的对比说明,当地人的物质生活虽已富足,但精神追求严重缺失。

    B.少年撕去字典最后一页的行为被“老师”误会后,他很愤怒,为了维护自己的人格,他极力地向围观的人解释,想澄清事实。

    C.小说强调少年用碳写下的“卖”字“是他上学以来写的最大的字”,意蕴丰富,表明少年要立志成为城里人,缩小城乡差距的决心巨大。

    D.小说中关于赶集孩子和农村少男少女城市梦的描写,使少年的生活境遇和人生梦想超越了个例而成为一种典型,成为农村少年生活的一个缩影。

    E.这篇小说以“康熙字典”为线索,运用插叙和倒叙的手法,描写了留守少年卖《康熙字典》的曲折经历,避免了平铺直叙,使行文曲折有致。

    (2)小说中的少年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多处写到“白纸”“旧挂历纸”,这样写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中的“老师”先说“这字典其实没什么收藏价值”,后来又高价收藏了《康熙字典》。小说这样写,有人认为很巧妙,有人认为不太好。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加夫列尔•马尔克斯:百年,并不孤独

    张爽

    作品比作者本人闻名的例子挺多,《百年孤独》的作者加夫列尔•马尔克斯就是其中一个。巨作《百年孤独》这部小说自1967年问世以来,已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影响遍及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

    马尔克斯在获诺贝尔奖演说——《拉丁美洲的孤独》中的表白提出 “以真正繁荣的理想,来改变貌似繁荣的现实”。可见他跟福克纳一样,对未来都是乐观主义者。这样的人应该越来越多。在马尔克斯所臆想的那个“新型的、锦绣般的、充满活力的乌托邦”里,谁的命运也不能由别人来决定(包括死亡的方式),爱情是真正的爱情,幸福有可能实现,甚至“命中注定处于一百年孤独的世家终将并永远享有存在于世的第二次机会”。

    马尔克斯不仅因其丰富的文学创作在世界文坛上占有重要的位置,而且还以其深刻独到的文学创作观和美学追求著称于世。马尔克斯的创作立足于拉美大地,怀着深厚的民族感情,表现人民的生活和斗争,鞭挞各种各样的邪恶势力,同情弱小,反对强暴,表达人民对民主、自由和美好未来的渴望,揭示重要的社会问题,暴露形形色色的社会流弊等,从不同的方面反映拉丁美洲的历史和现实,展示当代拉美的社会面貌。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被认为是拉丁美洲“文学爆炸”时代的代表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当人们提起加夫列尔•马尔克斯的小说,便自然联想到魔幻现实主义。之所以如此,不仅仅因为马尔克斯的小说创作是魔幻现实主义的,而更重要的是因为魔幻现实主义作为一个文学流派是因马尔克斯的小说而闻名于世的。《百年孤独》无疑是二十世纪留给后世的一尊金鼎,它的保守保证了它的沉积与留传。

    他打破的不仅是个人的孤独、他的祖国哥伦比亚的孤独乃至整个拉丁美洲的孤独,还有世界的孤独。人类集体的孤独感,造就出勇于反抗孤独的作家——他们在孤独的挤压下,成为一股与孤独敌对(而不是妥协)的势力。

    “孤独”思想一直贯穿于马尔克斯的整个创作过程中,他用自己的文字刻画了人类心灵中最深刻、最本质的“孤独”。马尔克斯不止一次地向人们指出“孤独”的症结——用他人的模式来解释我们的生活现实,只能使我们显得更加陌生,只能使我们越发感到孤独。

    从某种意义上讲,“孤独”思想的原因是马尔克斯的创作理念在于向读者揭示二十世纪上半叶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丁美洲所处的封闭、落后、腐败和独裁的社会氛围。

    与其说马尔克斯是一位因孤独而出名的作家,莫如说他是因谴责孤独而出名的。马尔克斯在努力地提醒人类,孤独是一种异乎寻常的现实,一种每一分钟都发生在世界范围内的实验。无知会造成孤独,自私会造成孤独,竞争与比较同样会造成孤独,而贫穷更是一种孤独,是孤独中最刻骨铭心的一种——甚至可能使一个落后的民族沉沦或枯萎。孤独是文明真正的敌人,不管它是来自主观的还是客观的。但孤独究竟为何物,仅靠马尔克斯一人,无法解释清楚。马尔克斯的意义在于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这个问题,关注自身的命运以及别人(哪怕发生在另一个国度、地区或另一半地球)的命运。

    马尔克斯所谓孤独,主要是建立在贫穷的基础上的。其实,物质上有限的孤独,导致的是精神上无限的孤独——孤独这个概念比马尔克斯所理解的还要广大。

    1982年,马尔克斯获诺贝尔文学奖,并任法国西班牙语文化交流委员会主席。同年,哥伦比亚发生地震,他回到祖国。1985年,《霍乱时期的爱情》发表,被加夫列尔•马尔克斯称为“一个老式的幸福的爱情故事”。1986年,他的报告文学《里丁智利历险记》第一版被智利政府在圣地亚哥公开销毁,不过这一事件保证了它后来几版的畅销。小说描述一个流亡国外的著名电影导演,秘密地回到他的祖国智利,拍摄一部皮诺切特政府统治下的人民的生活纪录片的经历。

    2014年4月17日,这位以孤独闻名于世的老人,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因病去世。享年87岁。

    (选自《人物周刊》,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马尔克斯对未来充满乐观,他认为未来的社会自己可以决定命运,爱情是真正的爱情,有可能实现人类追求的幸福。

    B.马尔克斯有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和鲜明的爱憎,比如对人民的关心和同情,对邪恶势力的鞭挞等,有着对民主、自由、美好未来的渴望。

    C.文章对马尔克斯的小说《百年孤独》充满赞美之情,说它是巨作,是拉丁美洲“文学爆炸”时代的代表作,是二十世纪留给后世的金鼎等。

    D.马尔克斯文学作品中的“孤独”是独特的,是仅仅属于马尔克斯本人的,所以他会用属于自己的文字来表现“孤独”,来表现自己的孤独情怀等。

    E.文章倒数第二段在写法上十分简要,很有条理地介绍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的马尔克斯的相关情况以及所写作品情况,全景式地完成了对马尔克斯的介绍。

    (2)马尔克斯因《百年孤独》而闻名,但文章标题却是“加夫列尔•马尔克斯:百年,并不孤独”,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3)马尔克斯能够闻名于世的具体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6分)

    (4)现代社会中,很多人都会产生孤独的情绪。请结合文本,谈谈人会产生孤独感的原因。(8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孔奂,字休文,会稽山阴人也。奂数岁而孤,为叔父虔孙所养。好学,善属文,经史百家,莫不通涉。

    州举秀才,射策高第。入为尚书仓部郎中,迁仪曹侍郎。时左民郎沈炯为飞书所谤,将陷重辟,事连台阁,人怀忧惧,奂廷议理之,竟得明白。丹阳尹何敬容以奂刚正,请补功曹史。

    会侯景之乱,京城陷,朝士并被拘絷,或荐奂于贼帅侯子鉴,子鉴命脱桎梏,厚遇之,令掌书记。时景军悉恣其凶威子鉴景之腹心委任又重朝士见者莫不卑俯屈折奂独敖然自若无所下。或谏奂曰:“当今乱世,人思苟免,獯羯无知,岂可抗之以义?”奂曰:“吾性命有在,虽未能死,岂可取媚凶丑,以求全乎?”时贼徒剥掠子女,拘逼士庶,奂每保持之,得全济者甚众。

    高祖受禅。永定二年,除晋陵太守。奂清白自守,妻子并不之官,唯以单舱临郡,所得秩俸,随即分赡孤寡。曲阿富人殷绮,见奂居处素俭,乃饷衣一袭,毡被一具。奂曰:“太守身居美禄,何为不能办此,但民有未周,不容独享温饱耳。”

    初,世祖在吴中,闻奂善政,及践祚,征为御史中丞,领杨州大中正。奂性刚直,善持理,多所纠劾,朝廷甚敬惮之。深达治体,每所敷奏.上未尝不称善,百司滞事,皆付奂决之。时世祖不豫,台阁众事,并令仆射到仲举共奂决之。

    世祖崩,高宗即位。奂在职清俭,多所规正,高宗嘉之。

    性耿介,绝请托,虽储副之尊,公侯之重,溺情相及,终不为屈。后主实在东宫,欲以江总为太子詹事。高宗将许之,奂乃奏曰:“江总文华之人,今皇太子文华不少,岂藉于总!如臣愚见,愿选敦重之才,以居辅导。”帝曰:“即如卿言,谁当居此?”后主时亦在侧,乃曰:“廓王泰之子,不可居太子詹事。”奂又奏曰:“宋朝范晔即范泰之子,亦为太子詹事,前代不疑。”后主固争之,帝卒以总为詹事,由是忤旨。其梗正如此。

    至德元年卒,时年七十。

    (节录自《陈书·孔奂传》)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时景军悉恣其凶威/子鉴景之腹/心委任又重/朝士见者/莫不卑俯屈折奂/独敖然自若/无所下

    B.时景军悉恣其凶威/子鉴景之腹心/委任又重/朝士见者/莫不卑俯屈折/奂独敖然自若/无所下

    C.时景军/悉恣其凶威/子鉴景之腹心/委任又重/朝士见者/莫不卑俯/屈折奂独敖然自若/无所下

    D.时景军/悉恣其凶威/子鉴景之腹/心委任又重/朝士见者/莫不卑俯屈折/奂独敖然自若/无所下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孤”在古代一般指幼年丧母或父母双亡, “鳏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无人赡养的人。

    B.“台阁”在东汉时期尚书省的别称。因汉尚书台在宫禁内,因此有这一称谓。后亦泛指中央政府机构。

    C.“功曹”是古代的官名,亦称功曹史。西汉始置,除掌人事外,得以参与一郡的政务。

    D.“桎梏”是中国古代的刑具,指脚镣手铐。在手上戴的为梏,在脚上戴的为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奂少年时就显露出过人才华。他幼年被叔父收养。好学,善写文章,通读经史。后来被州里举荐为秀才,参加射策考试,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B.孔奂为人刚正。任仪曹侍郎时,左民郎沈炯被匿名信诽谤,牵连到朝廷中枢机关,人人都心怀忧惧,只有他敢于在朝堂上争辩此事,最终真相大白。

    C.孔奂为官清廉自守。担任晋陵太守时,妻子儿女都没有随他赴任,孔奂只用一只船到达任所。他的生活朴素简约,所得俸禄都用来赡养孤寡之人。

    D.孔奂虽逢乱世,却凭借自己的才能与品行受到君主的赏识。高宗时他对太子詹事的人选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并据理力争,最终高宗采纳了他的建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贼徒剥掠子女,拘逼士庶,奂每保持之,得全济者甚众。(5分)

    (2)太守身居美禄,何为不能办此,但民有未周,不容独享温饱耳。(5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1.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季节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5分)
    2.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6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王维《使至塞上》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飘蓬”“归雁”自比,叙事写景,一石两鸟。

    (2) 杜甫《登高》中写自己漂泊他乡,见秋而悲,拖着多病的身体登台远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 ,__________ 。”

    (3)在《赤壁赋》中,苏轼饮酒甚酣扣舷而歌,借用“美人”来抒发情怀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3 题
  1.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①九龙峰古木参天,绿树成荫,泉水淙淙,________,如同蓬莱仙境,吸引着无数香客游人。

    ②这些普普通通的场景向世人证明,在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历史进程中,文化事业______,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③时下,许多大学生都选择了自主创业。乘着国家对“小微企业”扶持的春风,他们的事业_______。

    A.云蒸霞蔚  欣欣向荣  蒸蒸日上   B.欣欣向荣  云蒸霞蔚   蒸蒸日上

    C.欣欣向荣  蒸蒸日上  云蒸霞蔚   D.蒸蒸日上  云蒸霞蔚   欣欣向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开发利用海洋空间、海上资源,已成为沿海国家发展的重要依托。新形势下,无论是维护海洋安全还是保护海洋生态,任务也相当艰巨。

    B.城镇化虽然是城市综合性功能不断完善提升的长期过程,但一些地方政府在GDP增长等政绩的推动下,过多依赖房地产的发展路径,不利于新型城镇化长期健康发展。

    C.据江西、湖南两省民政厅报告,截至6月21日10时,灾害已造成江西省抚州、吉安等8市43县78.9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约15.7亿元以上。

    D.这种新旧整合以让老馆在新时代重焕活力的做法,对现在“流行”的大拆大建博物馆的行为提出了有力质疑。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很多人认为,“中医”是中国医学或者是中国大夫的意思。其实,“中医”的“中”在古代是“尚中”和“中和”的意思。             。中医大夫有“持中守一而医百病”的说法,意思就是身体若无阳燥,又不阴虚,一直保持中和之气,就会百病全无。

    ①老子说:“致虚,恒也;守中,笃也。”这里的“中”就是指心境。

    ②古代的医学理论认为,人体的阴阳保持中和才会取得平衡,不会生病。

    ③而“中医”的“中”正源于这些思想。

    ④若阴阳失衡,则疾病必来。

    ⑤“中”是我国古代哲学里的一个著名概念。

    ⑥《礼记·中庸》也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A.①⑥②④⑤③           B.②④⑥①③⑤

    C.①⑥④⑤②③           D.⑤①⑥③②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根据下面文段的内容,在下面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6分)

    就像世间所有美好事物一样,网络也有两面性:在虚拟空间拉近人们之间距离的同时,①____________。常见的情形是,在虚拟空间聊得火热,②_____________,虚拟的热情和现实的冷漠,形成了有趣的对比。过去,到了年节,人们走亲访友,其乐融融;而今一部手机,一部电脑,一条短信,四处群发,不知是真情祝福,还是假意应付。方便是方便,③ _____________。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漫画,按要求答题。(5分)

    (1)给漫画拟出标题。要求:切合漫画含义,不得用“无题”作标题,8个字以内。(2分)

    (2)描述这幅漫画并用一句话说明这幅漫画的寓意。要求:25个字以内。(3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位木匠砍了一棵树,把它做成了三个木桶。一个装粪,就叫粪桶,众人躲着;一个装水,就叫水桶,众人用着;一个装酒,就叫酒桶,众人品着。

    桶是一样的,因装的东西不同,命运也就不同。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结合你的所思所感,自拟标题,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定文体,不抄袭、套作、脱离材料内容,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