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2 题,其中:
名句名篇 1 题,选择题 4 题,文学作品阅读 1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语言应用 1 题,作文题 1 题
简单题 4 题,中等难度 3 题,困难题 5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根据课文默写

    ①不愤不启,             。(《<论语>八则》)

                 ,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④荡胸生曾云,             。(杜甫《望岳》)

    ⑤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

    ⑥今日听君歌一曲,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⑦夜阑卧听风吹雨,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吟鞭东指即天涯。(龚自珍《己亥杂诗》)

                 ,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⑩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           》)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4 题
  1. 下列各组词语中读音和书写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蹒(pán)跚     跻(jī)身

    B.粗犷(kuànɡ)   坦荡如坻(dǐ)

    C.镌(juān)刻    翩跹(xiān)

    D.秀颀(qí)      脍(kuài)炙人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句子加横线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动画片《熊出没》因搞笑的情节而风靡全国,但频繁的暴力情节与不文明的台词,让人深思。

    B.我国第一位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向来不受嗟来之食,可谓傲骨嶙峋

    C.人们对随地吐痰、乱扔果皮一类小事,一直持不以为然的态度,这是不应该的。

    D.这幅画饱含诗情,使人浮想联翩,神游画外,得到美的享受。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对下面文段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其足,而置之其。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反归取之。及反,市罢,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A.度:量长短

    B.坐:同“座”,座位

    C.度:量好的尺码

    D.遂:于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关于名著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游记》里写石猴发现水帘洞后“喜不自胜,复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两个呵欠道:‘大造化!大造化!’”此处的打呵欠不是有睡意,而是卖关子,以引起大家的注意,也是掩饰内心极度喜悦的一个举动,反映石猴的机灵、调皮。

    B.在《西游记》“孙悟空一调芭蕉扇”中,铁扇公主不肯借出芭蕉扇,原因是她认为孙悟空坑害了她的孩子红孩儿。

    C.《水浒》精心塑造了一群栩栩如生的反抗压迫的英雄形象。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美满家庭被高俅毁灭,本人也屡遭暗算,终于忍无可忍,百般无奈下,投奔梁山;鲁智深疾恶如仇,拳打镇关西,大闹五台山。

    D.杨志为确保生辰纲的安全,可谓机关算尽,为了不让强盗摸准他们的行动规律,三次改变行动时间和行动路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学作品阅读 共 1 题
  1. 简答题

    再说A踏着那瑞雪,迎着北风,飞也似奔到草场门口开了锁,入内看时,只叫得苦。原来天理昭然,佑护善人义士。因这场大雪,救了A的性命。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A寻思:“怎地好?”放下花枪、葫芦在雪里。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A把手床上摸时,只拽得一条絮被。A钻将出来,见天色黑了,寻思:“又没把火处,怎生安排?”想起:“离了这半里路上,有一古庙,可以安身。我且去那里宿一夜,等到天明,却作理会。”把被卷了,花枪挑着酒葫芦,依旧把门拽上,锁了,望那庙里来。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傍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

    选文中的A姓名是             ,此段选文牵涉到的经典情节名称是        

                     ,根据此选段,主要可以看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韩傀相韩

    韩傀①相韩,严遂②重于君,二人相害也。严遂政议直指,举韩傀之过。韩傀以之叱之于朝。严遂拔剑趋之,左右以救解。于是严遂惧诛,亡去游,求人可以报韩傀者。

    至齐,齐人或言:“轵深井里③聂政,勇敢士也,避仇隐于屠者之间。”严遂阴交于聂政,以意厚之。聂政问曰:“子欲安用我乎?”严遂曰:“吾得相交之日浅,事今薄,奚敢有请?”于是严遂乃具酒,觞聂政母前。仲子奉黄金百镒,前为聂政母寿。

    聂政惊,愈怪其厚,固谢严仲子。仲子固进,而聂政谢曰:“臣有老母,家贫,客游以为狗屠,可旦夕得甘脆④以养亲。亲供养备,义不敢当仲子之赐。”严仲子避人,因为聂政语曰:“臣有仇,而行游诸侯众矣。然至齐,闻足下义甚高,故直进百金者,特以为夫人粗粝⑤之费,以交足下之欢,岂敢以有求邪?”聂政曰:“臣所以降志辱身,居市井者,徒养老母。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许人也。”严仲子固让,聂政竟不肯受。然仲子卒备宾主之礼而去。

    久之,聂政母死,既葬,聂政遂西至濮阳,见严仲子。

    ——《战国策》

    【注释】

    ①韩傀:战国时韩国宰相。

    ②严遂:人名,又名仲子,韩国大臣。

    ③轵深井里:地名,今在河南济源县南。

    ④甘脆:美食。

    ⑤粗粝:粗糙的粟米。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严遂虽被国君重视,敢于当面指斥韩傀的过错,但终是敌不过大权在握的韩傀。由此,明争转入暗斗。这是聂政刺杀韩傀的起因。

    B.聂政虽“隐于屠者之间”,但严遂一到齐国,就听闻了这位勇士。可见,他在群众中是相当有声望的。

    C.严遂对聂政的为人是有所了解的,知道他是孝子,要想得到他的帮助,必须先取得聂政母亲的欢心。可见严遂是个很为他人着想的人。

    D.聂政谢绝严遂的言行,充分展示了聂政的性格,在他身上具备着孝顺、诚恳、廉洁、爽直的美德。由此暗示他对严遂的友谊不会忽视的。

    2.下列句中的“以”和“韩傀以之叱之于朝”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B.以中有足乐者

    C.何不试之以足         D.祭以尉首

    3.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1)去游:          

    (2)齐人言:        

    (3)子欲用我乎:      

    (4)愈其厚: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严遂曰:“吾得相交之日浅,事今薄,奚敢有请?”

    (2)臣所以降志辱身,居市井者,徒养老母。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许人也。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五)

    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

    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

    可爱深红爱浅红?

    1.试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二句中“倚”字的妙用。

    2.三四句表达出作者的哪些情感?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小土豆翻身当主粮

    ①最近,农业部推出土豆主粮化战略,提出将土豆作为继小麦、水稻、玉米之外的第四大主粮。

    ②土豆又称山药蛋、洋芋等,在我国,土豆产区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内蒙古和东北地区。

    ③土豆营养健康,被称为“食全食美”的食品。它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富含膳食纤维,150克的土豆含钾量相当于4个香蕉,维生素C含量相当于10个苹果。此外,土豆还有三大主粮没有的营养——胡萝卜素。对注意瘦身的人来说,土豆的淀粉含量比米饭馒头低,人吃了不容易长胖。

    ④土豆不娇气,好种植。它耐贫瘠、耐干旱、耐盐碱,即使在干旱的我国西北、华北地区,也照样长得很好。另外,土豆不挑季节气候,春秋冬三季都可种,这样能提高我国土地的利用率。

    ⑤另外,加工好的土豆粉耐储存。它在常温下可贮藏15年以上,而大米保存时间仅为1年,玉米1至2年,小麦3年。作为战略储备粮,土豆具有先天优势。

    ⑥在西方国家,土豆早已是主粮,被称为“第二面包”。目前,我国农科院已经研发出土豆粉馒头、土豆面条等食品,浙江农林大学食品研究室还用土豆粉研制成人造大米,它比真正的大米更加香甜软糯。

    ⑦此次土豆“雄起”从菜变饭,引起诸多人士的争议。土豆爱好者为土豆君的翻身欢呼雀跃,甚至在微博上列出一长串的菜单,从炒丝、炖块、压成泥到炸成条,足足一本“土豆百吃”。 也有人列举“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研讨会”上的部分展品,如马铃薯花生冰冻曲奇、马铃薯榛子千层酥、马铃薯芝士蛋糕等,试图打消吃货们“土豆当主食太单调”的顾虑。

    ⑧不过,也有人表示,土豆当主食,不能简单一刀切,应考虑到地域的差异。在内蒙古、甘肃等地,土豆本来就是传统主食之一,直到现在,很多人还把土豆划入“饭”的范围。而在南方,此举恐怕难以让人迅速接受。

    1.第②的加点词“主要”有何表达效果?

    2.第③段划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农业部推出土豆主粮化战略的依据有哪些?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又见橄榄树

    林湄

    ①又到秋风秋雨时,此景此情,不禁令我沉思冥想,触物感旧。

    ②漫步于秋凉兮兮的都市,满目琳琅,洋货多于土货,人造品多过天然物,难得见到田园式的清新和超然、“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景,因此觉得有所失落,有所不足

    ③黄昏,无意间,在寂寞的一角,见到令我驻足的、青青的鲜橄榄。

    ④又见橄榄,又见橄榄!

    ⑤往时,当我品尝之时,感到心神浪漫,啜那苦涩、清甜之味,如同领略人生的一首哲理诗——苦尽甘来,苦尽甘来。这咀嚼,这遐想,伴我走过生命悠悠长路,使我不论面临险境、艰困还是绝望仍能披荆斩棘,对美好、光明的前程不懈地追求和憧憬

    ⑥而今,这万物丛中的一堆青青橄榄,不仅令我口里生津,也牵动我幽幽的乡愁,使我在繁嚣之世,如同回到那静谧恬美的乡间。

    ⑦记得祖屋的村前屋后,种植了许多龙眼、枇杷、石榴、柚、黄皮、荔枝树。古屋的石灰院右面,有一棵粗大而茂盛的橄榄树。向上的树枝,疏密有致的叶子,形同天然的大伞。不论是炎炎白天,还是溶溶月夜,树阴下,总有人休憩、下棋、闲聊或有顽童卷一树叶吹哨,取一长竹竿捣落橄榄,将橄榄往衣襟一擦,丢往嘴里。初时皱眉咧嘴,啧啧叫苦,不一会儿就手拉手围着树干团转,合唱:“月光光,照厅堂,厅堂里,望橄榄”

    ⑧据说,这棵橄榄树是属于六伯的。他与老妻膝下犹虚,夫妇以制蜜饯橄榄为生。难怪每到晚霞满天的黄昏,那条熟悉而弯曲的小路,常常传来玲玲珑珑的拨浪声,六伯佝着背、挑着一担木桶蹒跚走来。这时,孩子们一听见拨浪声蜂拥而至,围着木桶上面木盆内的蜜饯:有晶晶青色、墨墨黑色、灿灿金色、淡淡褐色,味道有成的、甜的、酸的、又酸又甜的,还有一种外粘细盐的干榄,含在嘴里能镇咳。孩子们只要掏出一分钱,可买二粒蜜饯,没钱的,可取家里的空瓶空铁罐来换取(换多少是根据瓶罐重量面定)。

    ⑨我儿时最喜欢那又酸又甜的蜜饯橄榄,几乎是每次见到必买,然常常是边咀嚼边责怪自己贪吃。因我亲眼看见六伯六嫂将一筐筐洗过的青橄榄倒入石臼,然后穿上稻草编制的草鞋在石臼中踩踏,他弯着腰,甩动着双臂,原地不停地踏步,我常常担心他摔倒,但他总那么从容、自在,不时抹去额上的汗水。六伯告诉我,等果肉松脆,才往臼内加盐、糖、香料等等。我和小朋友站在一边,嘘嘘地说:“用脚踩,脏死了,以后别买呀。”这话不知说了多少遍,但还是照买照吃。直到长大后,才知道六伯用的草鞋是专用来踩榄,从不用来走路的。

    ⑩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个黄昏,明明光着头,赤着上身,穿着补丁短裤,站在远处看着我们围在六伯的木桶旁选橄榄。明明用舌头舔着从鼻孔流下的两条清涕,我们笑着用手指在脸上划着羞他。这时,六伯像树枝般的手从木盆上捡了几粒蜜榄叫我们送给明明吃。不久他又挑起木桶,玲玲珑珑地摇着拨浪鼓而去,后面还跟着一大群孩子,直到小路的尽头

    三十多年过去了,六伯六嫂早已作古。然而,每到秋风起兮,见到街市的榄,总有一份异样的情感,仿佛玲珑拨浪鼓声在耳旁萦绕,回味一番苦涩、清甜之味,目睹异乡秋景秋物,回顾几十年来品尝过人生道路中的苦、辣、酸、甜之后,似乎大彻大悟,面对青青橄榄,缕缕乡思中,又增添了一股淡淡的哀愁。

    1.第④自然段“又见橄榄,又见橄榄!”这样表述,有何作用?

    2.第⑦自然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3.第⑩自然段划线句很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4.第段划线句“异样的情感”,具体指什么?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答题。

    3月31日,在清明节前夕,江阴10支学生志愿者小分队及一些群众共同开展“先烈的节日·清明”系列活动,一起缅怀先烈。

    活动现场,《海棠花祭》《满江红》《有的人》《怀念雷锋》《感悟清明》《腾飞吧!祖国》一首首经典诗歌,缅怀先烈精神,歌颂美好生活。其中,一位初三男生声情并茂的朗诵,将这一寄哀思的活动推向高潮。

    对这种学生以诗歌祭奠先烈的形式,你有何看法?请提出你的观点,展开简要论证。字数在100—120字之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生旅途中,有许许多多美妙的事物助推着我们的成长:亲人的关爱,阅读的引领,自然的熏陶这种种美好赐予我们克服困难的力量,使我们前行路上不惧荆棘坎坷,自信坚定地拥抱光明。

    请你以“             助我成长”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字数不少于600字;

    (2)文体自定,诗歌除外;

    (3)卷面整洁,书写工整。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