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8 题,其中:
单选题 10 题,填空题 5 题,推断题 1 题,科学探究题 1 题,计算题 1 题
简单题 5 题,中等难度 10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10 题
  1. 大山深处空气清新,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约为( )

    A. 78%   B. 21%   C. 11%   D. 58%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今年“地球一小时”活动的主题是“蓝色WE来”,旨在引导人们从细微之处践行环保理念。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环保主题的是

    A. 自带布袋购物   B. 草稿纸尽可能两面使用

    C. 使用一次性木筷   D. 选择自行车作为出行工具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每年的 4月15日是我国“ 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高层楼房着火时,不能乘坐电梯逃离     B.在加油站张贴严禁烟火的标志

    C.进入久未开启的地窖,要做灯火实验    D.家用电器着火时,立即用水扑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有关燃烧的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 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B. 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C. 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D. 木炭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火焰,不放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列各组物质,按混合物、单质顺序排列的是(   )

    A. 海水、干冰   B. 冰水、水银   C. 食醋、糖水   D. 煤、金刚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用如下图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点燃白磷后,慢慢将燃烧匙插入瓶中,塞紧瓶塞

    B. 用细铁丝代替白磷进行实验,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C. 不打开瓶塞,聚焦太阳光引燃足量白磷,实验效果更好

    D. 若实验过程中,没有将弹簧夹夹紧,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下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B. 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是NH3

    C. 生成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3   D. 氢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没有变化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在密闭容器中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使之充分反应,反应前后测得有关数据如表: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反应后物质甲的质量为13g   B. 乙是反应物

    C. 反应中乙、丁的质量比为5:4   D. 物质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下列各组生活现象中,前者为物理变化,后者属于化学变化的一组是

    A. 蜡烛燃烧、葡萄酒化   B. 汽车爆胎、米饭煮糊

    C. 水果腐烂、蔗糖溶解   D. 玻璃破碎、鲜肉冷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给液体加热    B.闻气体气味   C.读取液体体积   D.熄灭酒精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填空题 共 5 题
  1. 用化学符号填空

    (1)氦气__________;(2)人们常说“高空缺氧”中的氧是________;

    (3)2个铁离子__________;(4)硫的+6价氧化物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锂电池广泛应用于通信、电动车行业,图①是锂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图②是锂原子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Li属于_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2)A、B、C三种粒子中表示阴离子的是_____(填“A”、“B”、“C”);

    (3)B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常表现出来的化合价是_____;

    (4)A、B、C三种粒子中与图②所示的锂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是_____(填“A”“B”成“C”).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锂电池广泛应用于通信、电动车行业,图①是锂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图②是锂原子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Li属于_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2)A、B、C三种粒子中表示阴离子的是_____(填“A”、“B”、“C”);

    (3)B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常表现出来的化合价是_____;

    (4)A、B、C三种粒子中与图②所示的锂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是_____(填“A”“B”成“C”).

    【答案】   金属   C   +1   B

    【解析】(1)Li是锂元素的元素符号,锂元素属于金属元素;(2)A、质子数>电子数,属于阳离子;B、质子数=电子数,属于原子;C、质子数<电子数,属于阴离子。故选C;(3)B是钠元素,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氧元素,在化合物中,钠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故填:Na2O;(4)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锂原子的最外层有1个电子,与B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个电子变成阳离子,故A、B、C三种粒子中与图②所示的锂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是B。

    【题型】填空题
    【结束】
    13

    能源、环境与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1)下图试管A中气体的化学式为_______,试管B所对应的是电源的_____(填“正”或“负”)极。

    (2)在水蒸发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下同)。

    A.水分子不断运动           B.水分子之间间隔不变

    C.水分子大小不发生变化       D.水分子可以保持水的物理性质

    (3)在电解水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水分子本身发生了改变           B.氢原子和氧原子数目没有发生变化

    C.氢原子和氧原子种类发生了改变      D.氢原子和氧原子质量发生了变化

    (4)自来水生产过程中,分离不溶物的操作方法是__;生活中经常使用____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5)目前,人类以化石燃料为主要能源,常见的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______。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A、B、C、D、E、F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有如下图所示的关系,图中短线“—”表示两端的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箭头“→”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均已略去。其中A、B组成元素相同,A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一种药品;E、F组成元素相同;D是一种黑色固体,常温下很稳定.试推断:

    (1)请写出下列物质的名称:C_________,F_________。

    (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A→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写出D元素形成的常见的两种单质的名称_____________。

    【答案】  氧气  一氧化碳  2H2O2 2H2O+O2↑  C+O2 CO2  金刚石,石墨

    【解析】(1)A、B、C、D、E、 F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A、B组成元素相同,A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一种药品,所以A是过氧化氢溶液,B是水,C是氧气,E. F组成元素相同,D是一种黑色固体,常温下很稳定,所以D是碳,所以E、F是一氧化碳、二氧化碳,F会与水反应,所以F是一氧化碳,E是二氧化碳,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C是氧气,F是一氧化碳;(2)A→C的反应是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D→E的反应是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O2 CO2;(3)碳元素形成的常见的两种单质的名称金刚石、石墨。

    【题型】推断题
    【结束】
    15

    下图所示为实验室中常见的气体制备和收集装置,请按题意要求完成填空。

    (1)写出带有标号a仪器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

    (2)以上装置A~F中有一处明显的错误,请改正____________;利用改正后的装置完成后面的实验。

    (3)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 欲使用装置G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则气体应从________(填“a”或“b”)端通入。

    (4)实验室选择装置B或C都能用来制取二氧化碳,相对于装置B,装置C的突出优点是______,二氧化碳的验满方法是_______,若将收集的气体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产生的现象是_______。

    (5)在通常情况下,氨气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在加热条件下,用熟石灰和氯化铵两种固体反应制取氨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_(填字母标号,下同),收集装置是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在今年五校“庆元旦 贺新年”联欢晚会上,戴校长给同学们表演了一个魔术:大烧杯中盛有一只燃着的蜡烛和一团包有过氧化钠(Na2O2)的棉花,将一瓶二氧化碳倒入烧杯中,蜡烛慢慢的熄灭,然后棉花突然剧烈的燃烧起来。这出乎意料的现象引起了同学们的极大兴趣,请你参与同学们的讨论和探究。

    蜡烛熄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提出问题】棉花为什么会燃烧?

    【提出猜想】

    ﹙1﹚可能是蜡烛燃烧引燃了棉花。

    ﹙2﹚可能是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了氧气。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验证】

    ①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

    (1)CO2 与Na2O2反应生成了氧气与一种化合物,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2)通常CO2可作灭火剂,但有些物质(如Na2O2)着火,不能用CO2熄灭。

    【答案】  与氧气隔绝  可能是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放出热量,引燃了棉花  不成立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向盛满CO2的集气瓶中加入适量Na2O2  用手触摸瓶壁,瓶壁温度升高  2Na2O2+2CO2===2Na2CO3+O2

    【解析】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支持燃,也不燃烧,将二氧化碳倒入烧杯中使 蜡烛与氧气隔绝,蜡烛熄灭。

    蜡烛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故猜想是可能是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放出热量,引燃了棉花;

    实验1中蜡烛熄灭,棉花没有燃烧,说明猜想1不成立;

    实验2 的结论是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了氧气,故操作步骤为向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加入过氧化钠,并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入集气瓶中,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了氧气;

    实验3中的结论是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放出热量,引燃了棉花,故步骤为向盛满CO2的集气瓶中加入适量Na2O2 ,用手触摸瓶壁,瓶壁温度升高,说明放出热量;

    过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反应方程式为:2Na2O2+2CO2===2Na2CO3+O2

    【题型】科学探究题
    【结束】
    17

    近来全国各地px事件闹得沸沸扬扬。PX就是对二甲苯,其化学式 为C8H10。它是一种无色透明液体,不溶于水,溶于乙醇和乙醚,有毒性。广泛用于有机溶剂和合成医药、涂料、树脂、染料、炸药和农药等。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PX消费国。二甲苯对眼及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高浓度时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

    (1)对二甲苯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2)对二甲苯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结果精确到0.1%)        

    (3)对二甲苯中C、H元素的质量比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推断题 共 1 题
  1. 能源、环境与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1)下图试管A中气体的化学式为_______,试管B所对应的是电源的_____(填“正”或“负”)极。

    (2)在水蒸发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下同)。

    A.水分子不断运动           B.水分子之间间隔不变

    C.水分子大小不发生变化       D.水分子可以保持水的物理性质

    (3)在电解水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水分子本身发生了改变           B.氢原子和氧原子数目没有发生变化

    C.氢原子和氧原子种类发生了改变      D.氢原子和氧原子质量发生了变化

    (4)自来水生产过程中,分离不溶物的操作方法是__;生活中经常使用____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5)目前,人类以化石燃料为主要能源,常见的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______。

    【答案】  H2  正极  AC  AB  过滤  煮沸  天然气

    【解析】(1)试管A中气体体积较多,是氢气;试管B中的气体体积较小,是氧气,试管B连接的是电源的正极;(2)A、水分子不断运动,该观点符合分子是不断运动的特点,正确;B、水分子之间间隔不变,水蒸发后体积变大,水分子本身没有改变,改变的是分子间的间隔,变大了,错误;C、水分子大小不发生变化,正确;D、水分子可以保持水的物理性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当物质被分割小到分子时,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而不能再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错误。故选AC;(3)A、电解水的过程中,水分子变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正确;B、电解水的过程中,氢原子和氧原子数目没有发生变化,正确;C、电解水的过程中,氢原子和氧原子种类没有发生改变,错误;D、电解水的过程中,氢原子和氧原子质量没有发生变化,错误。故选AB。

    点睛: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

    【题型】填空题
    【结束】
    14

    A、B、C、D、E、F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有如下图所示的关系,图中短线“—”表示两端的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箭头“→”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均已略去。其中A、B组成元素相同,A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一种药品;E、F组成元素相同;D是一种黑色固体,常温下很稳定.试推断:

    (1)请写出下列物质的名称:C_________,F_________。

    (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A→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写出D元素形成的常见的两种单质的名称_____________。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科学探究题 共 1 题
  1. 下图所示为实验室中常见的气体制备和收集装置,请按题意要求完成填空。

    (1)写出带有标号a仪器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

    (2)以上装置A~F中有一处明显的错误,请改正____________;利用改正后的装置完成后面的实验。

    (3)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 欲使用装置G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则气体应从________(填“a”或“b”)端通入。

    (4)实验室选择装置B或C都能用来制取二氧化碳,相对于装置B,装置C的突出优点是______,二氧化碳的验满方法是_______,若将收集的气体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产生的现象是_______。

    (5)在通常情况下,氨气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在加热条件下,用熟石灰和氯化铵两种固体反应制取氨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_(填字母标号,下同),收集装置是_____。

    【答案】  试管  装置B中的长颈漏斗下端应该浸入液面以下  A  2KMnO4K2MnO4+MnO2+O2↑  b  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燃着的木条熄灭,则证明二氧化碳已满  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A  F

    【解析】(1)a是试管;(2)以上装置A~F中有一处明显的错误,改正为:装置B中的长颈漏斗下端应该浸入液面以下;(3)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反应物是高锰酸钾,生成物是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反应条件是加热,因此发生装置的特点属于固体加热型的A装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2+O2↑;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故氧气应该从长管b进入,把空气从短管排出;(3)实验室用碳酸钙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若选用C做发生装置,因为通过注射器可以控制液体的流速,所以选用C的优点是: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燃着的木条熄灭,则证明二氧化碳已满;若将收集的气体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故产生的现象是紫色石蕊溶液变红;(4)在加热条件下,用熟石灰和氯化铵两种固体反应制取氨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A,氨气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故收集装置为F。

    【题型】填空题
    【结束】
    16

    在今年五校“庆元旦 贺新年”联欢晚会上,戴校长给同学们表演了一个魔术:大烧杯中盛有一只燃着的蜡烛和一团包有过氧化钠(Na2O2)的棉花,将一瓶二氧化碳倒入烧杯中,蜡烛慢慢的熄灭,然后棉花突然剧烈的燃烧起来。这出乎意料的现象引起了同学们的极大兴趣,请你参与同学们的讨论和探究。

    蜡烛熄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提出问题】棉花为什么会燃烧?

    【提出猜想】

    ﹙1﹚可能是蜡烛燃烧引燃了棉花。

    ﹙2﹚可能是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了氧气。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验证】

    ①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

    (1)CO2 与Na2O2反应生成了氧气与一种化合物,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2)通常CO2可作灭火剂,但有些物质(如Na2O2)着火,不能用CO2熄灭。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计算题 共 1 题
  1. 近来全国各地px事件闹得沸沸扬扬。PX就是对二甲苯,其化学式 为C8H10。它是一种无色透明液体,不溶于水,溶于乙醇和乙醚,有毒性。广泛用于有机溶剂和合成医药、涂料、树脂、染料、炸药和农药等。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PX消费国。二甲苯对眼及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高浓度时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

    (1)对二甲苯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2)对二甲苯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结果精确到0.1%)        

    (3)对二甲苯中C、H元素的质量比            

    【答案】(1)106(2)90.6%(3)48∶5.

    【解析】

    试题分析∶PX就是对二甲苯,其化学式 为C8H10。

    ﹙1)对二甲苯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8+10=106。

    (2)对二甲苯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结果精确到0.1%)∶12×8/106×100%=90.6%。

    (3)对二甲苯中C、H元素的质量比12×8∶10=48∶5。

    考点∶考查化学式的意义。

    【题型】填空题
    【结束】
    18

    化学兴趣小组为测定某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26g石灰石样品放在烧杯中,然后向其中逐渐加入稀盐酸,使之与样品充分反应,恰好完全反应(杂质不参加反应)时,加入稀盐酸的质量为90g,反应后烧杯中物质的总质量为105g。请计算:

    (1)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2)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结果保留到0.1%)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