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8 题,其中:
选择题 25 题,综合题 3 题
简单题 20 题,中等难度 6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5 题
  1. 据《史记》记载,禹年老时,推荐伯益作为继承人,但禹的儿子启却举兵杀死伯益,继承了父亲的位置。从材料中能得到的准确信息是(   )

    A. 伯益建立夏朝   B.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C. 夏朝建立标志我国封建社会开始   D. 启是夏朝第一代君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是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山顶洞人

    D. 河姆渡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他们以天真的童稚目光,好奇地观察和认识着变幻无穷的斑斓世界,用彩色绘制在陶器上,那艺术形象尽管简洁,充分再现了他们的精神世界。这句解说词里的“他们”是(  )

    A. 北京人   B. 河姆渡人   C. 半坡人   D. 炎帝与黄帝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河姆渡和半坡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会建造房屋   B. 能制作陶器   C. 原始农业的出现   D. 能饲养家禽家畜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歌曲《龙的传人》有一句歌词“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作为龙的传人,中华民族把黄帝和谁尊奉为我们的人文始祖? (   )

    A. 盘古   B. 炎帝   C. 大禹   D. 后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导游给外国朋友介绍夏商周时期的历史,他将夏桀、商纣王和周厉王三人归为一类,其归类标准应该是

    A. 他们都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

    B. 他们都以残暴统治著称

    C. 他们都重用人才,改革内政

    D. 他们都轻徭薄赋,爱民如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文字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文字的出现是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春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论语》中说“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是古人对下列哪一历史时期政治局面的描述(    )

    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春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某同学利用下图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研究的内容应是 (  )

    A. 西周分封   B. 春秋争霸

    C. 战国七雄   D. 秦灭六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中,商鞅变法的成效最为显著。下列哪几类人在商鞅变法的过程中会得到奖励

    ①书读得好的人

    ②农业生产搞得好的人

    ③仗打得好的人

    ④贵族等级高的人

    A. ①②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①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儒家认为爱父母总要胜过爱其他一般的人,爱是有差等的。墨家则不然,它坚持爱别人和爱父母应当是同等的。这说明墨家主张

    A. 法治

    B. 仁政

    C. 兼爱

    D. 非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下列说法和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无关的是

    A. 起义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B. 起义的领导者是陈胜、吴广

    C. 起义建立了“张楚”政权

    D. 起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天下初定,故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这反映了西汉初年的哪一社会状况

    A. 人口锐减

    B. 土地荒芜

    C. 社会安定

    D. 经济繁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小玉在学习完“文景之治”后,得出了如下认识,其中不正确的是

    A. 社会比较安定

    B. 阶级矛盾缓和

    C. 节俭之风盛行

    D. 农民田赋全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下列书籍中,哪些是当时的教材

    ①《道德经》

    ②《春秋》

    ③《易》

    ④《韩非子》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西汉宗室刘秀于公元25年称帝,建立政权,因其都城位于西汉都城的东边,故将其政权称为东汉。刘秀定都于

    A. 长安

    B. 洛阳

    C. 镐京

    D. 咸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下列有关黄巾起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②是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

    ③最终被残酷镇压了

    ④沉重打击了西汉的统治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王之涣《凉州词》中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汉朝时把阳关、玉门关以西的广大地区称为

    A. 大秦

    B. 西域

    C. 丝国

    D. 新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东汉明帝时,他奉命出使西域,使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并长期留守西域……”上述材料中的“他”是

    A. 张骞

    B. 班超

    C. 甘英

    D. 班勇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史记》是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下列人物在《史记》中有记载的是(   )

    A. 蔡伦   B. 华佗   C. 张仲景   D. 汉武帝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佛教起源于

    A. 西域

    B. 欧洲

    C. 印度

    D. 大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我国古代有一种器皿称之为“鼎”,一般“鼎”有三足。我国历史上曾出现三国分立的局面,被形象地称为“三国鼎立”。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战役是

    A. 赤壁之战

    B. 长平之战

    C. 官渡之战

    D. 巨鹿之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下列诗句反映了北方少数民族游牧生活的是

    A.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B.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C.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D.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那么,秦汉时期,全国经济重心在

    A. 闽江流域

    B. 珠江流域

    C. 长江流域

    D. 黄河流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说法,错误的是

    A. 促进了黄河流域的民族大融合

    B. 将都城由平城迁往洛阳

    C. 加速了北魏封建化的进程

    D. 不利于北魏经济的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3 题
  1. 秦汉是我国历史上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毛泽东《沁园春·雪》

    材料二

    材料三现代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说:“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材料四公元前127年,汉皇帝下了一道命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

    (1)材料一中的“秦皇汉武”分别指谁?

    (2)据材料二中两幅图片,概括秦朝为巩固统一在经济和文化上采取的两项重要措施。

    (3)材料三中郭沫若所评价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4)材料四体现了汉武帝采取的哪一项措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黄河、长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我们的祖先最早在长江、黄河流域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明。

    (1)黄河和长江流域最早种植的粮食作物分别是什么?结合材料一中的地图,指出最早栽培它们的原始人类。

    材料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华阳国志》

    (2)材料二指哪一水利工程它的开凿归功于哪一历史人物

    材料三

    (3)材料三中的图片所反映的现象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它们出现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材料四《汉书》中记载,当时“江南地广,或火耕火耨。……故蓏偷生,而亡积聚,饮食还给,不忧冻饿,亦亡(无)千金之家”。《宋书》描述东晋南朝时期的江南时指出,当时江南非常富饶,丰收年头,一年收获的粮食能满足几个郡人口的需要,出产的丝绵、布帛可以供天下人穿用。

    (4)根据材料四,说明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对我国经济产生了什么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材料一: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

    ——《资治通鉴》

    材料二: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概的说:“以前我认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1)以上材料与哪次改革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这次改革的主要内容?

    (2)材料二反映的现象和哪一措施有关?并说出这一措施的意义?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此次改革的影响?你认为上述材料反映的改革家身上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值得你学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