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4 题,其中:
选择题 12 题,综合题 2 题
中等难度 14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12 题
  1. 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各地对这一节日的称呼不同,如端五、端阳、重五、重午、夏节、诗人节等等;关于端午节的来历,也有很多说法,其中最为盛行的说法是纪念屈原。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悲痛异常,纷纷涌到汩罗江边去凭帛屈原;另外还有纪念伍子胥说、纪念孝女曹娥说、古越民族图腾祭说、恶日说(民间认为五月是恶月,五日是恶日,不吉利)等等;各地人过端午节的习俗也有很大的差异,但是时间都是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内容都包括吃粽子、洒雄黄酒、戴艾草等等。以上情况说明

    A.端午节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我们大力保护

    B.爱国主义是一个永恒的时代主题

    C.中华民族的文化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特征

    D.端午节的来历源于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礼记》有“天子为籍千亩”“天子亲耕于南郊,以供斋祀…仲春,后率内外命妇始蚕于北郊”的记载。汉朝以后逐步形成一种国家礼仪,皇帝和皇后常常在春季举行“籍田礼”和“亲蚕礼”,统治者所以这样“垂范”,根本上是因为

    A.表明自己对农耕经济的重视

    B.小农经济是封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源泉

    C.要树立“以民为本”的形象

    D.要在人们心目中造成关心人民疾苦的印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唐诗中有不少反映商业发展的素材。例如张籍的《贾客乐》描绘“金陵向西贾客多,船中生长乐风波。……金多众中为上客,夜夜算缗眠独迟。……”姚合的《庄居野行》描绘“客行田野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皆去作商贾。”出现这些诗句的原因是

    A.唐诗的题材包括了社会的各个层面

    B.封建自然经济的发展繁荣

    C.商品经济受到全社会的普遍重视

    D.统治者对商业的政策发生了重大改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乾隆皇帝认为:“西藏乃极边之地,非内地可比,其生计风俗,自当听其相沿旧习,毋代为经理。”当时的官员巡视西藏时指出“边氓(民)之气宜静不宜动,此等番民羁縻足矣。招募垦田,患有不可胜言者”。由此看来,乾隆帝和清朝官员

    A.对西藏地方的管理大大放松

    B.在对西藏的建设和管理问题上存在分歧

    C.尊重西藏地方的传统文化和习俗

    D.主张加强对西藏的经济开发和建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自同光以迄宣统,妇女服饰,以上海为最入时,流风所被,几及全国。富贵之家,莫不尤而效之,贫贱者亦步趋恐后。”下列对这一记载的评述,正确的是

    A.人们心目中,贫富贵贱的差别在服饰上的体现已经消失

    B.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的传统习俗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C.同光时期,革新之风盛行

    D.女性解放成为整个社会的普遍要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大家一定把他看作是疯子。孙中山就曾经是一个被看作是疯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会被看作是疯子。”下列对这段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           B.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C.材料的作者认为必须打倒皇帝             D.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历史的见证——四十年票证和人民币史》里有这样的记述:“最严酷的时刻来临,商店里的  食物柜台一空如洗……过春节时,为体现党的关怀,每人凭本可以买三两瓜子,不要粮票。花生根本见不着,据说全出口换了外汇。”出现这种“严酷时刻”的根源是

    A.“左”倾错误的泛滥                      B.自然灾害频发

    C.社会财富的极度匮乏                     D.长期的战争破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引文认为,君主应当

    A.建立上传下达的邮驿制度                 B.经常巡游天下

    C.深入民间体察民情                       D.加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员的监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在材料中,朱熹所说的是

    A.心即理也                               B.一概反对人的欲望

    C.反对违反社会规范的欲望                 D.理是万物本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历史学习要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下关于豆腐起源的探究中,你认为最可信的是

    A.李时珍认为豆腐起源于西汉,虽无证据,但他是一位科学家,说法可信

    B.朱熹说“豆腐本为淮南王术”以证明源于西汉,朱熹是理学家说法更可信

    C.宋代陶谷著有《清异录》首次提到豆腐的做法,证明到宋代才发明了豆腐

    D.河南出土的东汉墓葬中有“豆腐作坊石刻”图,说明豆腐最晚出现在东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937年11月13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发表自上海撤退之声明:“各地战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阵地化为灰烬,军心仍坚如铁石,陷阵之勇,死事之烈,实足以昭示民族独立之精神,奠定中华复兴之基础。”这可以说明当时

    ①国民政府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②中国人民族意识空前增强

    ③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④中国军队殊死抗击日军进攻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④          D.②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20世纪初,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思路发生了新的变化。英国“福利国家”设计师贝弗里奇认为:“失业基本上是一种工业和国家的问题,而不是个人品行……的问题。”这种思想属于:

    A.重商主义            B.自由放任主义    C.国家干预经济   D.重农主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2 题
  1. (3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国歌《天佑女王》产生于18世纪40年代,是称颂英国国王的歌曲。其大意是:“上帝保佑女王,祝她万寿无疆,神佑女王。……愿上帝恩泽长,选精品,倾宝囊,万岁女王!愿她保护法律,使民心齐归向,一致衷心歌唱,神佑女王!”

    材料二  美国国歌《星条旗永不落》诞生于第二次英美战争期间的1814年。当时,有一位名叫弗朗西斯·斯科特·基的美国律师乘船到英舰交涉释放被扣留的美国平民。他目击了英军炮轰美国目标的经过,忧心如焚。次日早晨,当他透过战场上的硝烟看到星条旗仍在要塞上空猎猎飘扬时感慨万分,于是激情满怀地写下了《星条旗永不落》这首诗。诗歌很快不胫而走,后被配上曲谱后流传全国。1931年,美国国会正式将《星条旗永不落》定为国歌。其大意是:“啊!在晨曦初现时,你可看见是什么让我们如此骄傲?……烈火熊熊,炮声隆隆,我们看到要塞上那面英勇的旗帜,在黑暗过后依然耸立!……”

    材料三   近代清朝最初是没有国歌的。1896年,清朝政府派遣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赴西欧和俄罗斯访问。欢迎仪式上,主方要演奏中国的国歌,李鸿章傻了眼:从来就没有听说过国歌是什么。没办法,只好把它理解为一首中国的歌曲,临时找了一首适合清政府口味的七绝诗加以改编,配以古曲,作为国歌临时使用。歌词是:“金殿当头紫阁重,仙人掌上玉芙蓉,太平天子朝天日,五色云车驾六龙。”此曲后来改称《李中堂乐》,算是旧中国最早的一首”国歌”,但这并不是清朝官方版的国歌。1906年,大清帝国陆军部成立,谱制了一首陆军军歌,暂定为清朝代国歌。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大清帝国国歌——《巩金瓯》:“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嗥,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注:“金瓯”在中国古代比喻疆土之完固。)

    材料四  1912年元旦,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国歌》:“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国荣光,锦秀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材料五  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会议接受徐悲鸿建议,采用1935年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作为新中国的代国歌。其中包括我们所熟悉的歌词:“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材料六 诗人欧仁·鲍狄埃在经历了一场可歌可泣的战斗后满怀悲痛地创作了振奋人心的诗篇《国际歌》歌词,表达了无产阶级永不屈服,一定要最后消灭世界上一切剥削阶级的气壮山河的誓言。后来法国工人作曲家比尔·狄盖特将歌词谱上雄浑悲壮的乐曲,号召全世界受苦的人起来为真理而斗争,无产阶级要胜利全靠自己。1917年十月革命中,进攻冬宫的工人士兵就唱着《国际歌》夺取了冬宫,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国际歌〉一直是苏联的国歌。《国际歌》的中文歌词最早出现于1920年,是由郑振铎翻译的。如今《国际歌》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歌。

    (1)自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后,英国国王就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但是,英国国歌为什么还要如此称颂女王?(8分)

    (2)利用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英美战争对美国来说,主要是希望完成怎样的历史使命?(4分)

    (3)从《李中堂乐》到《巩金瓯》,大清帝国第一首国歌的诞生反映了什么历史主题?(2分)清政府为何最终正式采用《巩金瓯》作为国歌?(4分)

    (4)依据材料四分析,中华民国国歌所称“东亚开化中华早”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5)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义勇军进行曲》创作的背景是什么?(2分)如今,中华民族已经结束了受侵略遭奴役的历史。然而,我们仍然以《义勇军进行曲》为我们的国歌。请你就此谈谈自己的见解。(5分)

    (6)写出鲍狄埃经历的这场战斗的名称(2分)。《国际歌》为什么“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歌”(4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5分)A【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然而,距今大约三十年以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

    ——《泰晤士报》主编姬乐尔致该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的信(1898年11月25日)

    (1)材料中“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的含义是什么?(3分)戊戌变法未能“打破鸡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6分)

    (2)为了“打破鸡蛋”,明治政府在政治方面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6分)

    B【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现在几乎达到国家蒙受耻辱的最后阶段了。……我们所经历的祸患并非来自局部的或细小的缺点,而是来自这个建筑物结构上的基本错误,除了改变建筑物的首要原则和更换栋梁以外,是无法修理的。

    ——汉密尔顿《联邦党人文集 当前的邦联不足以维持联邦》

    (1)结合美国建国初期的史实,说明材料中的“建筑物”是指什么,(3分)“结构上的基本错误”又是指什么。(3分)

    (2)美国是如何纠正“结构上的基本错误”的?(6分)在政治上有何重大意义?(3分)

    C【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甘地始终是一个谜:他将毕生精力都献给了印度民族独立事业,却多次支持英帝国主义的不义战争;他受过西方现代教育,却诅咒西方现代文明;在一些人看来,他是“民族之父”,而在另一些人看来,他无异于“群众性民族解放运动的叛徒”。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对于英国把印度拖入帝国主义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印度民族主义力量绝大部分持支持态度,希望在英国困难时候给予帮助,以换取它允诺战后给予印度自治。”…形势的演变把甘地进一步推向前进,…_他得出结论说,英国当局行动如此“不谨慎、不道德、不正义”,再不配享有印度人民的好感……

    ——林承节《印度史》

    材料二  我们在经济和工业生活中严重地背离了经济自给自足。假如我们不曾引进外国的产品,那么今天,印度将满地流淌着牛奶和蜂蜜。……西方民众正在唯物(物质)主义这个魔鬼和怪物的铁蹄下呻吟。他们道德的发展已经落后。今天,他们用英镑、先令和便士来衡量他们的进步。

    ——1916年12月甘地在阿拉哈巴德“经济学协会”上的演说

    材料三  甘地还把纺车当做印度摆脱对英国纺织业依赖的工具。他认为,印度可以放弃大多数进口产品。……因此对甘地而言,恰尔卡(纺车)是自治的象征。

    ——海默·劳《甘地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甘地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态度发生了什么根本性变化?促成这一根本性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6分)

    (2)据材料二、三,甘地为什么要“诅咒西方文明”?(6分)

    (3)人们对甘地毁誉不一,为何有人称甘地为“群众性民族解放运动的叛徒”?解开甘地之谜的关键之处何在? (3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