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1 题,其中:
选择题 23 题,单选题 5 题,连线题 3 题
简单题 10 题,中等难度 20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3 题
  1. 《宋史包拯传》记载:“(包拯)迁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张方平为三司使,坐买豪民产,拯劾奏罢之……后拯以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后拜枢密副使。”包拯在御史中丞、三司使、枢密副使时分别职掌

    A. 监督百官、管理财政、管理军政

    B. 管理财政、监督百官、管理军政

    C. 管理财政、管理军政、监督百官

    D. 监督百官、管理军政、管理财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新朝代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有些地区秦朝所设郡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这一做法

    A. 造成地方势力威胁中央统治

    B. 为后世完善地方行政制度提供了经验

    C. 加强了皇帝的君主专制权力

    D. 正确吸取了前朝灭亡的历史教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选举专重门第,不重才能,中正徇私舞弊,趋炎附势,贪图贿赂,定品不实,使得选举腐败,世风颓废”。材料中描述的制度是:

    A. 世袭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A. 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 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

    C. 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

    D. 明初废除宰相,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秦始皇在中央机构中设太尉一职,但只是虚设其位,并未任命任何人担任,他这一做法的主要原因是

    A. 皇帝掌握全国政务,加强中央集权

    B. 皇帝直接控制全国军队,使权力更加集中

    C. 缺乏可以委此重任的优秀人才

    D. 秦朝短命而亡,未及任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公元前6世纪,雅典“有产阶级开始获得了势力,于是旧的血缘亲族关系的集团就开始被排斥了”。这种现象的出现应归功于

    A. 梭伦改革

    B. 克里斯提尼改革

    C. 伯利克里改革

    D. 苏格拉底主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

    A. 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B. 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C. 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D. 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当年明月的畅销书《明朝那些事儿》中曾写道:“胡惟庸绝不是朱元璋的真正目标,朱元璋要毁灭的是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朱元璋毁灭的“那个庞然大物”是为了(     )

    A.废除宰相制度           B.建立内阁制度

    C.打击勋贵集团           D.强化君主专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A. 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 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 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 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元史·地理志》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为统治如此广阔地域,元实行

    A. 郡县制

    B. 三省制

    C. 行省制

    D. 三司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有学者把文字的发明作为文明出现的标志之一,作为史料,下列所选取的一组甲骨文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的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皇帝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秦国灭掉东方六国,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是在

    A. 公元前3世纪前期

    B. 公元前3世纪后期

    C. 公元3世纪前期

    D. 公元3世纪后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秦朝政府的一位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将大臣们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   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那么,这个政府高官是

    A. 丞相   B. 御史大夫   C. 太尉   D. 郡守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下列关于郡县制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郡县制最早是秦朝统一全国后开始实施的

    ②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

    ③郡的最高长官称御史

    ④是一种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A. ①②③④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②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加官是汉武帝发明的官制。侍中,左右曹诸吏、散骑中常侍、皆加官。多至数十人。虽无职掌,谓之宿卫(近在皇帝身边),讲议朝政,奉诏治事。武帝决事禁中,希见卿相。下列对于该机构权力的理解准确的是

    A. 以中御外,加强皇权

    B. 参与机要,取代相权

    C. 位高权重,掌控决策

    D. 废除丞相,皇权独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汉代颁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其根本目的是

    A. 壮大皇族力量

    B. 保证列侯利益

    C. 加强中央集权

    D. 笼络王侯人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下图是秦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的是( )

    A. 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

    B. 唐代以分散相权而保障君权

    C. 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

    D. 太尉与御史大夫的权力分别下放到兵部与吏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中指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说明科举制度

    A. 是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存在的基础

    B. 是十分完美的人才选拔制度

    C. 不利于政局稳定

    D. 提高了官员的素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下图是一副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结构示意图”。请根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

    A. 唐代   B. 宋代   C. 元代   D. 明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宰相“专权乱政”,废除了丞相职位,但又导致繁杂事务集于一身的烦   恼。为解决这一烦恼,明成祖设立了什么机构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A. 殿阁大学士   B. 刺史   C. 参知政事   D. 内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雍正七年,青海军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清人著的《军机处题名记》),材料说明设置军机房的目的

    A. 为了加强对地方行政管理

    B. 军机大臣只能跪受笔录,传达旨意

    C. 为了加强西北的边防

    D. 加强皇权,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悉尼.胡克在《历史中的英雄》中说:“假如我们给英雄下这样一个定义:英雄就是具有事变创造性   并且能够重新决定历史进程的某些人,那么,紧跟着下一步的推论应该是:一个民主的社会对于英   雄人物必须永远加以提防……因为天才和能力时常会被滥用。”古代雅典为防止英雄人物专权而采   取的重要措施是”古希腊提防英雄人物的关键措施是

    A. 设立公民大会   B. 成立五百人议事会

    C. 实行陶片放逐法   D. 轮流执政;抽签选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十二铜表法》规定:“出卖的物品纵使交付,非在买受人付清价款或提供担保以满足出卖人的要求后,其所有权并不移转。”该规定反映了

    A. 罗马法对贵族利益的维护

    B. 罗马法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C. 古罗马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

    D. 古罗马对商品交换活动的严格限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5 题
  1. 武则天当皇帝时,有人诬告宰相刘祎之受贿,武则天很生气,下令刘祎之停职审查。办案人员奉命向刘祎之出示了皇帝签发的敕书(命令)。结果刘祎之很愤怒也很不屑地说了一句:“不经凤阁鸾台(即中书省和门下省),何得为敕!”武则天大怒,干脆下令刘祎之“即家赐死”。对上述事件认识正确的是

    A. 体现了君主权力至高无上

    B. 三省体制导致宰相专权

    C. 中书门下执掌最高决策权

    D. 三生六部体制名存实亡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A. 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

    B. 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

    C. 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

    D. 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特点是: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下列做法的结果与这种演变特点不一致的是

    ①汉初实行郡国并行

    ②宋朝设置枢密院

    ③明初设殿阁大学士

    ④元朝设置中书省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盘庚迁都时对众人说:“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下列与材料主旨最相符的是

    A. 统治者以占卜方式决定国家大事

    B. 神权长期被政权所控制

    C. 统治者借神权抬高自己权威

    D. 统治者借武力强化统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它排除了宰相的个人专权,相权过大而威胁皇权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

    A. 秦汉三公九卿制度

    B. 唐朝三省六部制

    C. 元朝的行省制度

    D. 明朝的内阁制度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3 题
  1.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候之制……

                                     ——《王国维遗书·殷商制度论》

    材料二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国,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适于掌握之内,此其为得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中统、至元间……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 国重事,无不统之。                    

                                         ——《元史·百官志》

    (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的哪两种政治制度?依据材料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2)材料二、三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哪些政治制度?这些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何共同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仔细阅读下列图片和材料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                   唐太宗                    宋太祖

    材料二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卷

    (1)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2)决定对外战争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假如中国唐朝时对高丽用兵,其运作程序如何?这种体制有何作用?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初年是如何“尽夺藩镇之权”的?它带来了怎样的后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伯利克里在著名的《葬礼学说》中说:“我们的政治制度之所以称为民主制度,是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

    (五百人)议事会成员经抽签选举产生,名额根据每个基层行政单位的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这是最早的比例代表制。30岁以上的公民一生可当选两次,每次任期一年。

    材料二  第5表  死者的财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 

    第3表  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 

    第8表  凡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能取得调解时,则伤人者也需受同样的伤害。不过,如有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他须偿还300阿司罚金;如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 

    第11表  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             

    ——摘编自《十二铜表法》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十二铜表法》的颁布在当时的进步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