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42 题,其中:
单选题 37 题,材料阅读 5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40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37 题
  1. 皇帝主要通过奏事、朝议、刺察等形式掌握全国的军政信息,控制和指挥着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转。秦朝时期能够参加朝议的官员不包括                        (    )

    A.丞相           B.太尉           C.九卿          D.郡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由此可见理学                                            (    )

    A.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           B.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

    C.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           D.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写道:“我们在重新审视鸦片战争时,也很有必要将之放入现代历史发展大潮的背景中进行考察。……如果不是英国,那么别的国家也会这么

    做的,至于英国在华贸易的重点是鸦片而非茶叶或其他什么商品,这只是历史的巧合罢了。”下列对该材料的理解准确的是                                                (    )

    ①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历史的巧合

    ②鸦片成为引发鸦片战争的原因是个偶然

    ③鸦片战争的爆发与世界历史发展大潮密切相关

    A.①②③         B.②③           C.③             D.①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先于中国资产阶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

    A.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的早期资本输出

    B.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倾销商品

    C.外国资本主义压迫和束缚中国资产阶级

    D.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掠夺原料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有人认为“甲午战争是传统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分水岭”,主要是因为               (    )

    A.战后,列强对外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B.战争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C.战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战争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慈禧曾说:“我本来执定不同洋人破脸的,中间一段时期,因洋人欺负太甚了,也不免有些动气。虽是没拦阻他们,始终总没叫他们十分尽意的胡闹。……我若由他们尽意的闹,难道一个使馆有攻不下来的道理?”慈禧所称的“他们”是指                                    (    )

    A.抵抗派         B.洋务派         C.太平军         D.义和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梁启超认为“戊戌变法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小,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下列有关维新变法运动的评价,与此说法吻合的是                    (    )

    A.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

    B.开辟了向西方学习的强国御侮之路

    C.形成了近代中国首次思想解放潮流

    D.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的最初十年,最不可能出现在山东半岛的旗帜是         (    )

       

    A.日本海军军旗                     B.德意志三色旗

    C.义和团的旗帜                     D.民国五色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创造有利条件的内容是           (    )

    A.人民享有选举、参政等“公权”     B.国民享有言论、著作、结社、出版等自由

    C.提倡责任内阁制                   D.国民享有请愿、诉讼等权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在中国共产党召开的下列会议中,内容直接涉及国家统一的有                 (    )

    ①中共“二大”    ②瓦窑堡会议      ③洛川会议        ④中共“七大”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宋庆龄说:“孙中山和中国共产党之间具有历史意义的合作,不是偶然的,它是当时的国际局势和中国本身的内部条件造成的。”宋庆龄所说的“内部条件”是指                  (    )

    A.中共提出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

    B.孙中山的伟大转变

    C.“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D.北洋军阀政府镇压人民革命运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大革命形势由珠江流域迅速发展到长江流域的基本因素是                     (    )

    A.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B.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

    C.北伐军将士英勇作战               D.苏联的大力支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新闻报道“今年(2010年)2月12日至l3日,胡锦涛书记同闽西革命老区干部群众共同欢度新春佳节。”某同学为了解“闽西革命史”,收集到如下图片信息  (    )

    图1:古田会议于1929年12月28日至29日召开,是我党我军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图2:1930年1月在古田毛泽东写成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指出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可能性。

    若按革命发展阶段整理,应与下列哪一事件同组

    A.国民革命军攻占永定               B.中央红军主力战略转移

    C.新四军二支队北上抗日             D.解放军入闽解放龙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1936年8月中共中央向国民政府郑重声明:“我们赞成建立全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赞成召集由普选权选举出来的国会,拥护全国人民和抗日军队的抗日救国代表大会,拥护全国统一的国防政府。”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

    A.同意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和平建国

    B.准备在革命根据地建立苏维埃政权韩

    C.准备联合国民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在政治上完全认同南京国民政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有一支军队的军歌歌词是“扬子江头淮河之滨,任我们纵横的驰骋;深入敌后百战百胜,汹涌着杀敌的呼声”。这支军队是

    A.八路军         B.新四军        C.义勇军        D.抗日联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美国学者本杰明·杨认为,长征途中共产党完成了“在地域和战略上的关键性转变”。这里的“战略上的关键性转变”是指从土地革命战争向民族革命战争的历史性转变,它应是完成于下列哪一次会议?

    A.八七会议       B.遵义会议       C.瓦窑堡会议     D.洛川会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下图中数字符号标明的地点,都是抗日战争时期著名战役的发生地,其中能为八路军战史提供实地资料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1940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第一次正式播音。当天可能播出的新闻是                                      (    )

    A.百团大战的最新战况                 B.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C.中共七大胜利召开                  D.徐州会战战况激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下列各项,描述1947年下半年情况的是                                    (    )

    A.“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B.“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正忙”

    C.“战无不胜刘伯承,神机妙算邓小平”

    D.“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阅读《中国土特产产品出口统计表》,下表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

    时间(年)

    茶叶(万磅)

    生丝(包)

    鸦片战争前

    5000(年平均值)

    5000(年平均值)

    1845

    8 010

    13 220

    1851

    9 919

    23 040

    1853

    10 122

    62 896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逐渐取得优势     B.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茶叶和生丝日益商品化         D.中国的茶叶和生丝出口量持续增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派诗人刘大白在《卖布谣》中写道:“土布粗,洋布细,洋布便宜,财主欢喜。土布没有要,饿倒哥哥嫂嫂”。该诗反映了                                  (    )

    A.作者提倡使用洋货                 B.作者反对机器生产

    C.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艰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考察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下列关于其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通过手工工场长期的资本和技术积累,发展到近代机器大工业

    B.基本上从无到有,移植西方近代生产方式

    C.主要受“实业救国”思潮的催化而产生

    D.通过政府投资和引进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19世纪40年代,广西都安、隆山、那马等地纱纸制造业非常兴盛,销路极广,“时洋纸尚鲜输入内地”,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

    A.当地生产的“纱纸”比“洋纸”的质量好

    B.当地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

    C.当地尚未开埠通商

    D.近代民族工业的抵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位于河北唐山的启新洋灰公司,是旧中国最大的民营水泥工业。1934年前最高产值曾达27万吨,此后产量显著下降。1947年恢复到16万吨,1948年又跌至13万吨,并被征军用。1934年后该公司经营每况愈下的外因有       (    )

    ①资金少、技术弱、产品竞争力差

    ②官僚资本的压制和国民政府的内战政策

    ③日本的经济掠夺

    ④美国的经济侵略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②④           D.②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魏源曾应林则徐之请,编纂《海国图志》,魏源在书中最向往某国政治制度,提及这个国家“二十七郡,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惟不世及,且不四载即受代,一变古今官家之局,而人心翕然。”魏源最向往的是哪一国的制度?他这一段文字在当时有何影响?(    )

    A.美国:引起当时人们的激烈讨论,遂有清末的变法

    B.英国:人们颇有同感,认为应该“师夷长技以制夷”

    C.美国:少有人理解,也少有人谈及,几乎没有影响

    D.英国:当时人们对此理论多不理解,只重视船坚炮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资政新篇》曰:“兴车马之利,以利便轻捷为妙。倘有能造如外邦火轮车,一日夜能行七八千里者,准其自专其利,限满准他人仿造。”有研究者据此得出“洪仁玕在中国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的结论。该判断                          (    )

    A.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正确

    B.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不正确

    C.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证确

    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正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新文化运动发起的目的是寻求“救国之要道”或“根本之救亡”,其“要道”或“根本”是(    )

    A.政治革命、推翻“军人用武力之政府”

    B.思想启蒙,启发“多数国民之觉悟”

    C.实业救国,兴办“机器生产大企业”

    D.以俄为师,迎接“世界革命新纪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孙中山在遗嘱中说:“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这段话的核心主张是                                    (    )

    A.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B.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C.“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D.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近现代中国在学习西方政治模式的历程中,学习对象经历了下列演变           (    )

    A.英日式——美法式——俄国式       B.英日式——俄国式——美法式

    C.美法式——英日式——俄国式       D.俄国式——美法式——英日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下列图片反映了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其中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的是         (    )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1. 民国时期的有人撰文说:“他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清道夫,他把启蒙的水洒向那孔孟弥漫的大道上。因此时时被那无数吃惯孔孟的老头子们跳脚痛骂,怪他不识货。”上文中“洒水清道”的人应该是                (    )

    A.李鸿章         B.林则徐         C.康有为         D.陈独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2. 鲁迅在回忆20世纪初年的情形时说,“有人说G.Byron(拜伦)的诗多为青年所爱读,我觉得这话很有几分真。就自己而论,也还记得怎样读了他的诗而心神俱旺”。当时爱国青年喜读拜伦作品,主要是因为它            (    )

    A.与文学革命运动的方向一致         B.继承了欧洲古典文学的传统

    C.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特质     D.充满追求自由和解放的浪漫主义精神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3. 近代中国思想界的“西学东渐”经历了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由照抄照搬到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发展历程。下面体现这两个步骤的标志性事件分别是          (    )

    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B.戊戌变法、井冈山根据地建立

    C.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D.洋务运动、井冈山根据地建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4. 陈独秀说,中共“一大”对“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这是指中共“二大”

    (    )

    A.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               B.决定参加共产国际

    C.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                D.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5. 1918年,孙中山致电新建立的俄国苏维埃政府,“希望中俄两国革命党团结一致,共同奋斗”。这表明孙中山                         (    )

    A.已经接受了列宁主义               B.重视十月革命的国际意义

    C.希望在中国建立苏维埃政府         D.确立了“联俄”政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6. 《东方杂志》某年2月发表文章说:一年以来,社会主义的思潮在中国可以算得起风起云涌了。报章杂志的上面,东也是研究马克斯(思)主义,西也是讨论布尔希(什)维克主义;这里是阐明社会主义的理论,那里是叙述劳动运动的历史;蓬蓬勃勃,一唱百和,社会主义在今日的中国,仿佛有‘雄鸡一鸣天下晓’的情景。”文中所说的“一年”是指

    (    )

    A.1915年       B.1917年       C.1920年           D.1924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7. 人们在研究历史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会有不同,如关于鸦片战争这一事件,过去英国史学家总以英国利益为中心来理解;我国史学家则从民族命运来思考这一战争;在当今文明史观认识下,人们又会有新的结论。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                                        (    )

    A.英国史学观/文明冲突,中国史学观/侵略战争,文明史观/商业战争

    B.英国史学观/商业战争,中国史学观/侵略战争,文明史观/文明冲突

    C.英国史学观/侵略战争.中国史学观/商业战争,文明史观/文明冲突

    D.英国史学观/商业战争,中国史学观/文明冲突.文明史观/侵略战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阅读 共 5 题
  1. 南京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既见证了近代中国饱受劫难,又体现了近代中国奋进求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97年7月1日,位于南京下关的静海寺内悬挂起一尊大铜钟。钟的主体高1.842米,……四周铸上许多“回”形图案……现在,每天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每年8月29日,社会各界人士都要组织一次盛大的撞钟仪式,重温历史,警钟长鸣。静海寺因为浓缩着中国近代厚重历史而成为南京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一景。

    ──《光明日报》

    材料二:

      

    图一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图二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材料三: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动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外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结果是“华夷抗礼静海寺,俨然白犬丹鸡盟”,随后,“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这场战争…… 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四  也有另一种见解,把现代化作为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的过程的总称,它不仅包括经济领域,也包括人类在政治发展、社会动员、心理适应和知识增长方面的急剧变化,它更重视社会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这派理论还特别提出“现代性”和“传统”两个概念,来对现代化过程进行对比分析。传统代表前工业社会的特征,现代性代表现代社会的特征。现代社会的特征包括如下方面:(1)民主化,(2)法制化,(3)工业化,(4)均富化……。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材料五:  191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其中一条标语是“中华民万岁”。……在《共和国大总统履任祝词》的最后写道:“共和造端,一人首揭。榖我蒸民,振兴实业。四万万众,人足家给。轶美驾欧,扬我国力。”

    ——根据《申报的兴衰》和《清末四十年申报史料》整理

    请回答:

    (1)南京静海寺的大铜钟主体高1.842米和四周铸上许多“回”形图案,并选择在1997年7月1日悬挂,这跟哪两个历史事件有关?(2分)

    (2)分别指出图一、图二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在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地位。

    (3)材料三中“界碑”、“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的含义分别是什么?(2分)

    (4)根据材料四中关于现代社会特征的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扼要指出辛亥革命在四个方面的表现。

    (5)在材料五中,你认为《申报》把“国”字改为“”的用意是什么?(1分)学者们认为《申报》的祝词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时代要求,试结合时代背景简要说明理由。

    (6) 概括指出辛亥革命没有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什么?(1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有关长江三角洲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江浙地区,在很早以前就是我国的粮仓……而到康、雍、乾时期,“本地(江浙地区)所产丰谷,不足供食用”……过去的“苏湖熟,天下足”变成了“湖广熟,天下足”。此时,江浙地区经济作物广泛种植,粮食不能自给。松江种稻之地只占1/3,每年都从外地运进大量粮食,特别是集中了大批非农业人口的工商业城镇,更是家无隔宿之粮,江浙市镇更是如此。

    ——戴逸《简明清史》

    材料二   近代江南的企业家们以工商业收入投资土地,究其出身来说大都生于富裕之门,其父辈或祖辈占有田产者甚多。购买土地的目的也是为了获利,除地租收益以外,近代江南的城居地主们还在购买的土地上开办工厂、创办企业。他们所开设的企业以轻工业为主,农业产品是这些企业主要的原材料来源。从城居地主中产生的近代企业家开始了将资本主义经营范围扩大到农业领域的尝试,著名民族实业家张謇首开先河。1901年秋正式集资建立通海垦牧公司,走上了废灶兴垦、发展近代农业的道路。

    ——黄敏 慈鸿飞《中国农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时期江浙地区农业种植结构有何调整,(2分)并分析农业生产呈现的变化趋势?(2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近代长江中下游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有何新变化并归纳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下列是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近代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一中民族工业的发展所产生的政治影响。

    材料四    钟表玩具,家家皆有之;呢绒洋布之属。遍及穷荒僻壤;江浙风俗,至于舍国家钱币而专行使洋钱,且昂其价,漠然无知其非者.一闻修造铁路,电报、痛心疾首,群起阻难,至有以见洋人机器为公愤者。曾颉刚以家讳乘坐南京小轮船至长沙,官绅起而大哗,数年不息,时甘心承人之害以使吾之脂膏,而夹全力塞其利源。蒙不知其何心也。

    -----《郭松焘诗文集》

    材料五    妇女贪上海租界佣价之昂,趋之若蝥,甚有弃家者,此未见者也。自租界北辟,男以商贩营生而奢华渐起,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也。声气远播之后,内地妇女之妄想自由,误用自由者,逐相率至沪,父母丈夫不能阻也。

    -----《适可斋记言(19世纪末20世纪初)》

    (4)据材料四,指出当时一些官绅对机器生产的心理态度?(1分)材料作者对这一态度的观点是什么?(1分)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9世纪中后期支持材料作者观点的社会阶层有哪些?(2分)

    (5)据材料五,指出当时妇女对社会生活习俗变迁的心理态度?(1分)从当时社会状况看推动这一心理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3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某中学一研究小组举办了一个有关中国近代学校教育变迁的图文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同文馆于同治元年(1861年)成立。馆学最初只有英文、法文……同文馆是成立了,但招不到学生,因为风气未开,无人肯入,大家以为学了洋文,便是降了外国。

               ——齐如山《齐如山回忆录》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同文馆是近代中国哪一个政治派别创办的?(1分)其办学指导思想是什么?(1分)材料体现当时同文馆的处境困难,分析出现这种处境的社会背景(2分)。

    材料二  京师大学堂筹办于戊戌新政时期,是我国最早的国立大学。……《京师大学堂章程》中规定:“中国圣经垂训以伦常道德为先……所有学堂人等……有明倡异说干犯国宪及与名教纲常孟相违背者查有实据轻者斥退重者究办。”

    (2)资产阶级维新派通过创办大学堂宣传怎样的思想?(2分)由大学堂的章程和所学知识分析他们这一目的在当时没有实现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2分)

    材料三  下图执信中学是1920年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的一所中学,以纪念在虎门不幸牺牲的杰出民主革命家朱执信先生。在开学典礼上孙中山先生要求:愿诸生人人皆学执信先生之毅勇果敢以求学,蹈行予自由,民主、均富之理念,以改造未来之社会,完成一庄严璀璨之中华民国。

    (3)材料三孙中山所说的“自由、民主、均富”理念指的是孙中山的什么思想?(1分)当时同文馆等新式学堂的设立有什么历史意义?(2分)

    (4)该研究小组试图通过此次展览完整地展现近代中国的思想演进历程。请你策划一下,还应再搜集一组哪一时代学校教育的相关资料?(1分)其典型学校应是哪所?(1分)

    (5)以上三则材料集中反映了近代中国学校教育的变迁,这种变迁集中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1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中国近代史是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也是中国人不断抗争、探索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晚清时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从一个完全的独立国家变为半殖民地的国家;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民国时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进一步发展成一个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国家。在“沉沦”和“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年到1920年),既是“沉沦”的谷底时期,也是“上升”的起始时期,是“沉沦”到“上升”的转折期。                               ——张海鹏:《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的观点,列举1901年到1920年间体现近代中国“沉沦”的重要历史事件。

    (2)简要分析1901年到1920年间近代中国由“沉沦”到“上升”的原因。

    材料二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五四运动中形成了“一批倾向俄国、倾向社会主义的先进分子”,他们“渐知工人阶级势力比学生力量大了”,开始“实行和工人阶级接触而做工人运动了”。                                            ——《中共党史资料选编》

    材料三   五四时期提倡新生活成为当时进步青年的主张。当时妇女的面貌(服饰、发型等)变化较大,提倡个性解放主张男女平等和妇女参政。新式知识分子对传统家庭进行了批判,家庭婚姻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

    ——“五四”运动研究综述

    (3)据材料二概括五四运动影响的具体表现。

    (4)材料三反映的是五四运动哪一方面的变化?(1分)这一变化是新文化运动中哪些思想直接影响的结果?(3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有中国之制度,今满洲造为妖魔条例,使我中国之人无能脱其网罗,无所措其手足……满洲又纵贪官污吏,布满天下,使剥民膏,士女皆哭泣道路,……凡有起义兴复中国者,动诬以谋反大逆,夷其九族……予兴义兵,上为上帝报瞒天之仇,下为中国解下监之苦。

    ──杨秀清等《奉天讨胡四方谕》

    材料二    今之满洲,本塞外东胡。昔在明朝,屡为边患。后乘中国多事,长驱入关,灭我中国,据我政府,迫我汉人为其奴隶,有不从者,杀戳戮亿万。我汉人为亡国之民者二百六十年于斯。满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覆彼政府,还我主权。……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同盟会宣言》

    材料三  “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一切不平等条约,如外人租借地、领事裁判权、外人管理关税以及外人在中国境内行使一切政治的权力侵害中国主权者,皆当取消,重订双方平等、互尊主权之条约。”

    ──《国民党“一大”宣言》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中的反清理由有何共同之处?(1分)据此分析两者反清思想的局限性。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的反清思想有何进步之处?(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条件。

    (3)材料三中的“中国”与材料一、二中的“中国”在含义上有何区别?(2分)由此可以看出材料三中的思想认识发生了怎样的质的飞跃?(1分)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