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6 题,其中:
选择题 12 题,综合题 4 题
简单题 12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2 题
  1. 《周礼》记载:西周时期,国家对市场有一套管理制度,市场设专职官吏——“司市”来进行管理,下面设辨别货物真假的“胥师”,掌管物价的“贾师”,维持秩序的“司虣”,管理度量衡的“质人”。西周的这套做法

    A.打破了工商食官局面          B.强化政治等级制度

    C.促进国家管理制度化          D.不利于工商业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魏晋南北朝时期,孝道思想逐步发展超越了忠君的思想,成为士人阶层安身立命的最高追求。这主要是因为

    A.为了维护士族门阀政治合理性的需要  B.孝道思想成为唯一主导思想

    C.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D.为维护君主专制制度的需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王夫之在《读(通鉴)》中因“魏诏守令劝课农事”而发议论说:“历来传为美谈、德政的所谓‘劝农’,实质上等于伤农。”有人把这称之为“王夫之定律”。据此分析“王夫之定律”

    A.摆脱了小农意识的束缚         B.否定政府重农抑商政策

    C.代表了农民阶级的利益         D.具有近代经济思想色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某学者在评价洋务派时指出。他们存在这样一种误【解析】
    如果一个人同时读《孟子》和一本西方机械手册,那么《孟子》的意义对他和他的古代前辈是完全一样的。可见,该学者认为洋务派

    A.狭隘理解了西学的范畴  

    B.未能突破“夷夏之防”的传统心态

    C.否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D.低估了西学对“中体”的冲击作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931年底,国民政府取消了地方政府设卡征税的厘金税制度,实行新的统税制,规定凡缴纳了统税的商品准许在全国范围流通销售,地方不得征收其他任何捐税。统税制的实施

    A.得益于法币政策的推行         B.有助于削弱军阀割据的基础

    C.抵制了外国资本的侵入         D.有利于增加政府的关税收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下图是漫画家李寸松创作于1958年的时政漫画《挡不住的阳光》,对漫画信息解读正确的是,当时

    A.民众对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有所怀疑

    B.作者认识到经济建设存在“左”倾错误

    C.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在古代,有“闰七不闰八,闰八用刀杀”“七上八下”的俗语;但改革开放后,由于粤语“八”的发音类似“发”,“八”作为吉利数字的说法很快遍及全国。这反映出

    A.粤语成为时尚潮流的象征       B.人们价值观的根本转变

    C.珠三角的经济影响力上升       D.市场经济体制趋于成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古典文明”时期的中国汉朝、古希腊、古罗马帝国,都投入很多资源开辟道路、修建桥梁、改善交通,这个时期形成连接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交通建设的主要目的是

    A.控制本国广阔的疆域          B.提高行政与军事能力

    C.促进各地文化的交流          D.适应大规模经济贸易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伏尔泰抨击天主教会,但他并不是一个无神论者,而是一个自然神论者。他认为要统治人们,宗教是不可少的。“即使没有上帝,也要造出一个上帝来”。材料主要说明伏尔泰

    A.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B.背离了启蒙运动的宗旨

    C.没有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         D.意识到宗教的社会功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贝尔纳在《历史上的科学》中提到:“从法拉第发现后到爱迪生的应用,中间隔了五十年,并非由于科学或技术的滞后,而主要是由于经济的和社会的原因。十九世纪中叶还无法可以使得有组织地利用科学的意图达到能生利的阶段。”贝尔纳旨在说明

    A.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长  

    B.电力技术发展所需的条件是逐步形成的

    C.科学理论的突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   

    D.法拉第的发现源于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下列示意图最有可能反映的是西欧

    A.世俗王权的演变      B.资产阶级力量的变化

    C.教会势力的演变       D.市民阶层力量的变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基辛格认为,冷战结束,制造出了观察家称之为“单极世界”或“一个超级大国”的世界。但是,美国实质上并没有比冷战开始时更能单方面独断全面问题。这一认识说明

    A.美国的综合国力开始衰退           B.世界权力中心更加分散化

    C.“一超多强”局面尚未出现         D.美国需加强单方面独断能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4 题
  1. 19世纪70年代和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先后两次组织留学教育,影响深远。

    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同治十一年(1872年)至光绪元年(1875年),按照计划先后派遣4批幼童赴美留学。其中最幼者10岁,最长者16岁,平均年龄1 2岁。在120名幼童中,绝大多数是从广东、江浙等地选拔出来的。……在120名学生中,专修法律的约占1/3,专修路矿工机等工科者约占2/3。

    --张岂之等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二  1978年12月26日,新中国向美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派出了第一批52名中青年学者留学生。他们是从当年14717名报名参加留学生选拔考试的人中遴选出来的。1981年底,清华大学首批派出的赴美留学学者全部归来,校方欣喜万分,将9位学者的留学简况制表记录,以志来者:

    1978年清华大学第一批赴美留学人员情况

    系别

    姓名

    派往学校

    所学专业

    回国时间

    化工系

    曹小平

    伯克利加州大学

    理论固体物理

    1981.4.11

    无线电系

    彭吉虎

    圣地亚哥加州大学

    波导光学

    l1981.1.3

    工程物理系

    张育曼

    伯克利加州大学

    反应堆物理计算

    1981.10.19

    工程物理系

    赵南明

    伯克利加州大学

    生物物理

    1981.4.14

    计算机系

    郑衍衡

    普度大学

    平行处理及多机系统

    1981.3.6

    自动化系

    李衍达

    MIT

    地震波的信息处理

    1981.4.11

    水利系

    张楚汉

    伯克利加州大学

    坝工抗震

    1981.6.1

    机械系

    柳百成

    威斯康星大学

    铸工冶金学

    1981.1.1

    化工系

    催国文

    MIT

    高温陶瓷

    1981.1.1

    --清华大学新闻网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比较19世纪70年代和1978年两次赴美留学的异同。

    (2)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结合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简要分析两次赴美留学出现的原因,评价留学教育对我国现代化产生的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学研究的基本步骤之一是“确立主题——史料收集——史料解释——叙述评价”, 下表是与研究孔子思想有关的材料:

    材料

    材料

    “子为政,焉用杀?于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乏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

    “孔夫子不徼爱神启者,也不做先知,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员……他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既不谈奇迹,也不涉及玄虚,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  

    ——伏尔泰

    秦始皇比孔子伟大得多,秦始皇重法,孔夫子是讲空话的。

    儒家满口仁义道德……单就这独霸中国,使我们思想界不能自由,都郁做二千年偶像的奴隶,也是不能不反对孔子的。  

    ——毛泽东

    综合三则材料,请选取孔子思想中的一个角度确定研究主题,围绕该主题对以上材料分别做出史料解释(对原材料的阐释,不表明自己观点),最终得出历史评价。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东汉建国以来,匈奴不断寇掠北境,汉军胜少败多,光武帝对匈奴施行防御战略。建国伊始,光武帝即拜苏竟为代君太守抗击匈奴。建武七年.令杜茂屯田晋阳、广武,以备胡。随后,光武帝对匈奴由防御转为消极退让。十三年.徒幽,并边人于常山、居庸两关以东,而任匈奴左部转居塞内。至二十、二十一年,匈奴势力竟席卷上党、天水、中山等地,严重威胁东汉国防。光武帝遂又大力加强防御。二十四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内迁后.东汉玫府只是接济以粮食和牛羊等物,并没有使其如汉人一样从事农业生产,既避免了因经济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矛盾冲突,又维持了南匈奴的战斗力,南匈奴遂成为东汉政权护北的重要屏障,二+八年,北匈奴遣使来朝,献名物,求和亲。光武帝于是对北匈奴“颇为赏赐,略与所献相当”。旨在以经济手段羁縻之。避免与其发生激烈的冲突。光武帝以“柔”为主的民族政策的实施,既保证了政权的稳定与安全,又大大减少了对外战争。东汉政府精兵简政,休养生息,获得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经济坏境。

    ——摘编自陈金风《汉光武帝民族政策论略》

    (1)根据材料,概括东汉光武帝时民族政策的变化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分析光武帝的民族政策所产生的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指出,盐税日增,从原来三十三万两千余贯,增至熙宁六年四十丸万九千余贯,使当地百姓不堪其负。他请求朝廷“特赦两路应贩盐小客,截自三百斤以下,并与权免收税”。九年后又提出罢官府榷盐,使失业逃亡的灶户得以归业。苏拭认为,古代人口数就是参加生产的人数,人众国富。但汉代以后,情况有所不同.隋代是汉代以后人口最多的王朝,却不过二世就灭亡了。宋代人口之多甚至成为祸患,因为非生产人口太多,导致国贫民困,苏轼提出了“安万民”措施“均户口”,即通过移民使人口与土地资派有效配置。苏轼知杭州时运用价格杠杆提高常平仓收籴农民米价格,使农民未尽归常平仓,而诸郡富民“收籴厚利”的计划落空。

    ——摘编自方宝璋《略论宋代苏轼的经济管理思想》

    (l)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轼的经济管理思想出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给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轼经济管理思想的主要主张并加以评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