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选择题 12 题,连线题 5 题
中等难度 15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12 题
  1. 考古发现,西周的青钢器铭文中,东部地区的贵族之长均自称为侯,但是在陕西王畿地区的贵族之长从未称侯.而常常是被称为伯,有时为仲、叔、季。这表明

    A. 王畿的人地位高于东部   B. 权力的分配都依据血缘

    C. 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   D. 制度实施注重因地制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公元前74年,汉昭帝驾崩.膝下无子嗣,汉武帝之孙刘贺波拥立为帝,在位27天被废。汉宣帝时被封为“海昏侯”,食邑四千户,隶属豫章郡。这说明

    A. 君主专制有所削弱   B. 皇族内部斗争激烈

    C. 侯国曾经归郡管辖   D. 郡国井行弊端凸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中国建筑史》记载:“北宋宫殿布局不如唐代恢廓”。东京宫城是在州级子城的基础上扩张而成,仅2.5公里周长,陵墓建筑尺度趋小也很明显。这反映北宋

    A. 践行勤俭爱民的治国理念   B. 国力衰微无力维持经济建设

    C. 建筑形式植根于思想传统   D. 建筑风格具有鲜明民族待色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唐朝时广东地区的农田种植以水稻为主,到明清时,则出现了“乡民以种稻收薄”,“将土地多种龙眼、甘蔗、烟叶之属,以致民富而米少”的现象,这一变化

    A. 缓解了人多地少的矛盾

    B. 是农作物商品化的结果

    C. 是小农经济解体的表现

    D. 是重农抑商松动的结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表是1843年与1858年中国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比较表。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中国

    A. 小农经济日益陷入了破产的窘境   B. 传统轻工业贸易顺差越来越大

    C. 进一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 被列强控制了棉纺制品的命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在革命思溯风起云涌的年代,有学者通过对北平人力车夫的调查显示,这些生活在底层的无产者居然有半数不赞成革命,而他们正是革命要解放的对象。这种状况表明

    A. 革命脱离中国社会实际   B. 底层民众普遍排斥革命

    C. 近代改良思想影响广泛   D. 革命运动缺乏社会基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1934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黎平会议,经过激烈的争论,政治局采纳了毛泽东的建议,决定放弃在湘西地区与红二、六军团会合并创立根据地的原定计划,而认为应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川黔边区挺进,黎平会议的决议

    A. 为新领导集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B. 使中共确定移师陕北的战略方针

    C. 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核心地位

    D. 使中国革命道路出现了重大转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在县以下设立乡、民族乡、镇一级人民政府,作为一级行政机关,以此取代人民公社行使行政权力。这一规定出台的背景是

    A. 家庭联产承包贵任制的广泛推行   B.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

    C. 政企分开的管理体制已普遍实行   D. 全方位开放格局的进一步深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古代雅典法律明确规定:当发生政治争论时,公民不得中立.必须追随一派,反对一派,否则将于以严惩,剥夺其公民权。这反映出当时的雅典

    A. 法律制度达到完备   B. 民主政治导致政局混乱

    C. 民主政治更加完善   D. 公民个人自由受到限制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从19世纪30年代起,英国议会就开始通过一系列社会立法,如《济贫法》《工厂法》等,严格限定童工和女工的工作时间,改善被雇佣者的生活境遇。推动英国社会立法的主要原因是

    A. 经济结构的变化   B. 城市化运动的发展

    C. 启蒙运动的推动   D. 代议制政体的确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928年9月,苏联领导人布哈林认为,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不仅应当保证对建筑材料等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反对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这表明苏联

    A. 建筑原料产业供求平衡   B. 经济建设进程出现了偏差

    C. 计划经济体制己经建立   D. 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下图为世界贸易中国家和地区所占份领示意图。这反映出

    A. 科学技术推动了贸易量的增加   B. 二十世纪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趋势

    C. 世界格局开始呈现出多极化趋势   D. 世贸组织维持了世界贸易秩序的稳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5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人既改造自然以适应人的需要,也必须调整人的生活方式以适应自然的规律,这就是所谓‘天人合一”的根本要义。现代考古表明,中华文明在史前时期的存在,不是一花独放,而是像满天星斗一样。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只是黄河流城,还包括长江流域。除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城,还有许多上古的文化遗存散布在全国各地。

    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反映了中国人的思想本质,即中国人自古以来并不愿意将思想统一、凝固在一种教条形态上,张骞遇西域,带来了中亚和西亚的文明,尤其是印度的佛教文化。儒、释、道三家并用,是唐代文明鼎盛的一个重要标志。

    几千年来,中国历史不知经过多少次大大小小的变革。就带有全局性的制度而言,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从察举制到科举制,从城市的里坊制到街巷制,每一次变革都带来文明的长足发展。

    一一摘编自《中华文明: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

    材料二17世纪末叶以后,一批西方开明的思想家开始对圣经和天主教神父的著作表示怀疑,甚至对希腊罗马古典文明的优越性也提出异议。在这个新旧思想交替的时期,恰好传来了中国文化的信息。孟德斯鸠承认中国的专制君主比较有节制,伏尔泰称赞中国皇帝提倡耕织、兴修水利。实行科举考试、设置谏官具有限制暴政的作用。伏尔泰对中国政治几乎完全持推崇态度。他提倡以农为本,宣称只有农业能够增加材富、贬低货币和商业资本的作用,盛赞中国君主以农为本重视农业的政策与措施,建议法王也效法中国皇帝举行春耕“籍田”的仪式。

    ——摘编自张海林《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

    (l)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华文明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7世纪中华文明取得空前成就的原因和欧洲学者对西方文明产生怀疑的背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学者黄钟在《帝国崛起病》一书中.细致分析了几个大国的发展历程,找到了大国兴衰与权力制约间的定律:各种政体的国家都可以兴起,也都可能衰落。但是,至今兴盛不衰的,只有共和政体。至于专制政体,自拿破仑战争以来,200多年过去,其寿命还没有超过80年的。为什么?因为犯错。无论内政外交,各种政体都会犯错。但是,在共和政体中,权力受到制约,很难一条道走到黑。专制政体缺少权力制约,错而难改,一错再错,难免衰亡。这就是说,权力国不受制约而短命,进一步说,权力越不受制约,就越短命。再进一步说,随着演化速度加快,出错概率提高,权力越不受制约,寿命就越短。

    解读材料,提取一个关于大国衰亡定律的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或世界近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给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人改革回眸】

    材料

    南京临时政府于l912年将清朝学部更名为教育部,统管全国的教育工作,蔡元培为第一任教育总长。随后,教育部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规定了小学、中学、师范学校的课程设置及时数。小学设置修身、国文、地理、算术、体操等科目,高等小学则在此基础上增设外语、图画、手工、裁缝等课程。中学、师范学校在此基础上增设理化、音乐、家政等课程。2月,蔡元培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指出,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和,尊孔与信教自由相悖、应该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救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作为新的教育宗旨。何为公民道德?蔡元培解释说:“法兰西之革命也,所标揭者曰:自由、平等、博爱。”9月,北京教育部公布《学校系统令》(史称壬子学制),在新学制下,分为三段四级,即初等教育(2级)、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其中又包括普通教育、实业教育和师范教育三种不同系统。壬子学制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中国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教育体系初步建立。

    ——摘编自《民国初期的教育》

    (l)根据材料,概括民国初期创建新式教育的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初期教育改革的重大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历史―选修2: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848年8月在波兰的弗罗茨瓦夫,来自45个国家的500多位科学家、作家和艺术家举行了世界文化界人士保卫和平大会,并成立了国际联络委员会。其中有法国著名核物理学家约里奥·居里及其夫人,西班牙艺术家毕加索,苏联作家法捷耶夫,歌唱家保罗·罗伯逊等。1949年4月20日至25日,第一局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在法国巴黎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同时进行,有2287名代表参加,代表72个国家,12个国际组织和25%的世界人口。1950年爱因斯坦发表电视讲话,反对美国制造氢弹。1950年11月第二届世界和平大会决定成立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会尊奉的原则是:“世界上不同的制度可以和平共处。”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世界和平运动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世界和平运动的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历史-选修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林森(1868~1943)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从1931年至l943年担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长达13年之久。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林森认为:“敌人的计划,不仅是要灭亡我民族.并且要拿灭亡我民族做阶梯、来实现征服世界的梦想。”全面抗战爆发后,林森号召奋力抗战:“……不仅是全国各地的军队同时抗战,并且要全国各地的各界人士,同时都参加抗战的工作;有力者出力,有财者出财;或以其聪明才智,贡献国家;或以其产业物品,捐助军用。”“……军事上一时退却,仅是一个战场的得失,不足以影响战局全部。……我们要拖延敌人的战争时间,消耗敌人的兵力、财力,使敌人的经济机构,军事形势,一齐崩溃。”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林森预见到这将为中国本的抗战带来转机:“果令环球人士咸能痛恶侵略,尊重自由,又悉相互合作,彼此联系,则侵略必可根除,和平必能永莫。”1943年林森逝世,中共中央发来唁电,指出:“林公领导抗战,功在国家。”

    ——摘编自《前国民政府主席林公子超遗集》

    (1)根据材料,概括林森的抗战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林森的抗战思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