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5 题,其中:
选择题 20 题,综合题 5 题
简单题 11 题,中等难度 8 题,困难题 6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0 题
  1. 中国古代某时期制定的选官标准,史称“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悌廉公之行。”该选官制

    A.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无法继续      B.明确了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C.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D.使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耒耜经》记载:“辕之上又有如槽形,亦如箭焉,刻为级,前高而后庳,所以进退为评。”该工具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农民“迁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封建自然经济日益解体          B.国家“重商”政策的确立

    C.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D.手工业逐步成为主导产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耕稼陶渔之人即无不可取,则千圣万贤之善,独不可取乎?又何必专门学孔子而后为正脉也”“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以上言论最可能出自于

    A.董仲舒       B.朱熹       C.王阳明      D.李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革》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有可能认为

    A.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B.侵略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

    C.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D.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以下是张海鹏主编的《中国近代通史》前五卷的目录,其中第三卷的卷名最有可能是

    第一卷

    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

    第二卷

    近代中国的开端(1840~1864)

    第三卷

    …… (1865~1895)

    第四卷

    从戊戌维新到义和团 (1895~1900)

    第五卷

    新政、立宪与辛亥革命(1901~1912)

    A.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B.制夷、自强与实业救国

    C.从太平天国到洋务运动          D.从《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有人认为“五四”提出来的问题,特别是现代化的问题,包括科学和自由,乃至“现代与西方”“传统与中国”这样的认识问题的方式,在晚清时都已经提出了。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维新变法运动  D.新文化运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938年,蒋介石发布《告全国军民书》:“我国抗战之根据,本不在沿江沿海浅狭之交通地带,乃在广大深长之内地……吾同胞须知此次兵力之转移……决不可误为战争之失利与退却。盖抗战军事胜负之关键,不在……一地之得失,而在保持我继续抗战持久之力。”上述言论的直接背景是

    A.平津沦陷,民族危机加深         B.上海失守,华东局势危急

    C.南京失陷,国民政府迁都         D.武汉失守,相持阶段来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在解释“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时引述了毛泽东的一段话:“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不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也不应急于去解决。因为虽然我们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但帝国主义是绝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态度对待我们的。”上逑材料体现了新中国

    A.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旧外交        B.取缔列强在华特权的愿望

    C.坚决保障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     D.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中写道:“1949年中国共产党人掌权以后,国家开展强大的运动来改变它的工农业结构……主要消费品工业按国家规定的价格购买原材料和销售产品,当这些工业在50年代国有化以后,它们的利润很快变成政府收入和国家储蓄的主要源泉。”当时新中国政府的这些做法

    A.使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得到了协调发展

    B.积累了大量资金,促进了重工业的发展

    C.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D.造成了生产关系严重脱离生产力水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980年,北京市工商局为李桂仙创办悦宾饭店颁发了中国第一份个体餐饮营业执照。美国合众社记者尤步乐在报道中写道:“在共产党中国的心脏,美味的食品和私人工商业正在狭窄的小胡同里恢复元气。”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重新焕发生机

    B.发展私营工商业成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C.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的格局形成

    D.非公有制经济在繁荣社会经济方面的作用得到认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新全球史》写道:“为了确保责族不破坏他的改革,梭伦为平民提供在雅典政府的席位,他放开城邦议事会的任职资格,不再考虑公民的出身和血缘,那些富裕到有闲暇投入公共事务的人都可以进入议事会。”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吸收平民参政,有利于推动改革进程 

    B.议事会的任职资格开始不受财产限制

    C.雅典贵族和平民的地位日趋平等    

    D.议事会开始成为城邦最高权力机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古罗马《十二铜表法》中规定:“凡以他人的木材建筑房屋或支搭葡萄架的,木料所有人不得擅自拆毁而取回其木料。但在上述情况下,可对取用他人木料者,提起赔偿双倍于木料价金之诉。”以下法律条文与该条款精神一致的是  

    A.“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B.“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人邻地拾取之”

    C.“家长如三次出卖其子的,该子即脱离家长监护权而获得解放”

    D.“死者未立遗嘱,又无当然继承人,其遗产由最近的族亲继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比较下面《两国政治权力结构示意图》,其分析结论正确的是

    A.都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原则       B.两国代议机关的职能不同

    C.都彰显权力分割与制衡理念       D.国家元首都拥有绝对权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科学家丹皮尔说过:“地位仅次于天使的人类本来是从宇宙的中心地球上来俯览万物的,而今却变成了围绕着千万颗恒星之一旋转的一个偶然的小行星上面有机发展锁链中的一环。”他之所以这样说,是基于

    A.经典力学将天地运动统一起来,因而人类不该俯视万物

    B.日心说改变了对宇宙的看法,从而否定了人是“万物之灵”

    C.进化论认为生物是不断进化和密切相关的,人类并不比其他生物更“尊贵”

    D.相对论弥补了对宏观世界认识的不足,改变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下面是《英、美、德、中四个国家的制造业在世界制造业产值中所占比重的曲线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A代表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因保守的经济政策而衰落

    B.B代表中国,因为西方列强的侵略在19世纪后期经济衰落

    C.C代表美国,两次工业革命中其经济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D.D代表德国,19世纪60年代完成工业革命,其后发展更迅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就当时布尔什维克党内部的分歧,莫洛托夫说道:“无论是我,还是始终同列宁在一起的那些人中的任何一位,都没有立刻清楚地理解他的话。……当他们所说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将来的事情时,列宁回答说:不,现在就应当准备社会主义革命。”当时“分歧”主要是围绕

    A.《四月提纲》中的主张              B.《和平法令》中的规定

    C.建立苏维埃政权                 D.《土地法令》中的规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为保证《全国工业复兴法》的实施,罗斯福政府以印第安人崇拜的神鸟蓝鹰为标记,发动了“人尽其职”的“蓝鹰运动”,凡遵守该法的企业悬挂蓝鹰标志。下列有关“蓝鹰运动”表述准确的是

    A.构成了《全国工业复兴法》的核心   B.有利于企业的合法规范经营

    C.用国有化的形式调整资本主义企业   D.强化了社会保障有利于民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有学者认为:“东德解体的主要根源在于当其面临1970年代世界经济的结构性危机(石油危机、高失业率与通货膨胀、以美元为基准货币的固定汇率制度的失调等)时,试图通过国有化与中央集权等传统方式来化解危机,最终却因此而失败造成的。在他看来,东德解体的根本原因在于国际条件,国内条件不过是一个影响外部环境的次级因素。”该论点的合理性体现在

    A.强调外部环境对发展模式的决定作用

    B.从经济层面分析政治体制的缺陷

    C.从全球化的角度分析东德体制的失败

    D.否定国有化和中央集权体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这个画派的画家摒弃了传统的光景、透视和平面表现等技巧,另辟蹊径,仅以几何图形来构筑意象。”下列各项中,与这一评价一致的是

    A.“我从来没有见过天使或女神,因此我没有什么兴趣去画他们”

    B.“光是画中的主角”

    C“向色彩的奥秘进军”

    D.“艺术是一种诉说真理的谎言”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5 题
  1. (12分)制度建设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保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  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奂……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  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一《日知录》

    材料二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予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予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一《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梁启超建议,仿行西方资本主义法律制度……以取代中国封建主义的诸法合体的中华法系。……如果法的主旨是为了“谋求国民最多数之最大幸福”,“循所谓最多数最大幸福之正鹄”,就是“善法“良法”。……强调法的严肃性,坚决认真贯彻执行,做到令行禁止,取信于民。……(他认为)“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

    ——邱远猷《梁启超的法治思想》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秦朝是如何破舰这一困局的?(6分)

    (2)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梁启超的基本主张。(4分)

    (3)概括指出材料三与材料一、二在制度建设上的本质区别。(2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5分)“全球化”一词直到80年代中期才出现,但全球化现象早已客观存在,并且它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有渊源关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全球化经历了3个伟大的时代:“全球化1.0”主要是国家问融合和全球化,开始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时,持续到1800年前后,是劳动力推动着这一阶段的全球化进程,这期间世界从大变为中等。“全球化2.0”是公司之间的融合,从1800年一直到2000年,各种硬件的发明和革新成为这次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从蒸汽船、铁路到电话和计算机的普及,这其间因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而被迫中断,这期间世界从中等变小。而在“全球化3.0”中,个人成为了主角,肤色或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不再是合作或竞争的障碍。软件的不断创新,网络的普及,让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和印度的人们可以通过因特网轻松实现自己的社会分工,世界变平了,从小缩成了微小。

    ——托玛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

    材料二   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主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全球化3.0”阶段与前两阶段在主体和推动力上有何不同?出现这种不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5分)

    (2)运用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二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10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3分)科学技术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与世界其他国家科技发明的统计资料

    年代

    科技发明

    (件)

    中国科技发明

    世界其他国家科技发明

    件数

    百分比

    件数

    百分比

    公元1~400年

    45

    28

    62%

    17

    38%

    公元401~1000年

    45

    32

    71%

    13

    29%

    公元1001~1500年

    67

    38

    57%

    29

    43%

    公元1501~1840年

    472

    19

    4%

    453

    96%

    —一根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的统计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德国瞄准对重工业和新工业发展有决定影响的科技领域,设立许多科学研究机构。俾斯麦鼓励德国学子去学习和掌握德国还没掌握的高新科技。

    ——丁建宏《德国通史》

    材料三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科技实力大为增强。在航天科学领域,由我国自主研发的“神舟”系列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嫦娥”一号成功探月之旅则标志着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在信息技术领域,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在生物科学领域,解决了亿万人吃饭问题的杂交水稻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整理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中国古代科技的世界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指出其变化的根本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这一时期德国发展科技的具体措施,并结合所学分析其背景。(5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指出新时期“我国科技实力大为增强”的原因。(4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对俄罗斯的民族主义者和斯拉夫派来说是一个严重打击,因为与许多事先就警告俄罗斯会因其没能跟上西方的脚步而即将遭到失败的西欧派人不同,斯拉夫派人则很有信心地预言俄罗斯专制制度的优越性将会导致一场可与1812年对拿破仑的胜利相媲美的胜利。实际上,这场失败暴露了旧制度的腐败和落后。

    —一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

    材料三  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日本的精英阶层善于学习,全力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另外一方面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刘涛《中国崛起策十四: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曰本的崛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西方的脚步”和“旧制度”的内涵。(2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史学界部分学者将戊戌变法看作是“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主要依据。(5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明治维新“融人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的主要表现。(2分)

    (4)综合以上材料,指出俄、中、日三国近代化的改革给我们的重要启示。(1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0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他在当时新旧交替的政治激荡中,对过去是激进的,要求改革,不是保守的封建王权论者;对未来则是保守的,主张王权,不是激进的共和主义者,是一个矛盾的历史人物。

    ——顾学杰《王权还是共和?保守还是激进?——试论克伦威尔的政治观》

    材料二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上海《申报>评论说:“中国数十年来为主义而奋斗者,中山先生一人而已。中国政界中之人格,不屈不变,始终如一者,中山先生一人而已。中山先生真爱国者也……不顾成败,不问毁誉,可谓勇往之实行者。”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克伦威尔“激进”和“保守”的表现。(4分)

    (2)材料二体现出了孙中山哪些精神品质?(3分)

    (3)史学界对克伦威尔的评价褒贬不一,而对孙中山的评价多为赞美之词,结合上述材料指出其原因。(3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