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2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3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名句名篇 1 题,选择题 3 题,语言应用 2 题,作文题 1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1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何为国学

    ①何为国学?学术界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从上个世纪起就争论不休。有的学者认为,国学这个概念太笼统、太模糊,从“科学”的意义上说本不可用(“学无分中西”),作为一个时代约定俗成的概念又边界不清,因此建议不用或“缓行”。然而,事实上这个概念已广泛流行,我们不可能视而不见,与其建议不用或“缓行”,不如在约定俗成的意义上争取对其内涵和外延达成基本的共识。在我看来,学界目前所讲的“国学”,就其指称对象和时空范围来说,多数学者实际上已取得基本一致的看法,即以其指称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这就是狭义的国学概念。广义的国学是“一国所有之学”,还包括西学和马克思主义传入后的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与海外“中国学”或“汉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大体相同。

    ②将国学界定为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其实也是一个相当笼统、内涵十分丰富复杂的概念,略同于“古学”、“旧学”或“国故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总和、总称。我们通常说的国学,是指近代分科之学形成之前的经、史、子、集“四部”之学,传统的义理、考据、辞章、经世之学,或者如马一浮先生所言“六艺统四部”,“国学者六艺之学也”。中国古代的学问是“通人之学”,主张天地人贯通、文史哲贯通、儒释道贯通、真善美贯通、道学政贯通……而以成人之道为中心。“通”是以类分为前提的,中国传统学术分类集中体现在图书典籍分类中。《汉书•艺文志》将中国古代的书籍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类,《隋书•经籍志》形成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的雏形,以后不断调整、完善,至清代编定《四库全书总目》,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中国传统学问的知识系统。

    ③台湾诗人余光中说:国学是一座山,我等不过是蚍蜉而已。不仅国学是山,而且其中的每一类都是一座山。就其内容之宏博而言,事实确实如此。就以四部中的“子部”来说,《四库全书总目》又分为十四类,其中每一类都内涵丰富,比如“医家”,最近出版的一部《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收录历代中医古籍13000余种,说它是“一座山”,并非夸张之言。

    ④国学不是一个学科,而是一个学科体系,一个不同于现代学科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国学有自己独特的学术分类,现代学科体系是从它转型发展而来的,因此就学术内涵来说,二者存在大量交叉重合。如果将国学与文、史、哲并列设立为一级学科,似乎连逻辑上的种属关系都忽略了,其学科内容势必也要大大窄化,难以使人们对国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实际上不是提高而是降低了国学的地位。

    ⑤对于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根源和血脉的国学,我们一方面要心存敬意,另一方面又要以分析的态度、开放的态度和前瞻的态度来对待它,创建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国学,让它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和积极参与人类文明对话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下列关于“国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国学”这一概念,有观点认为太笼统、太模糊,作为一个时代约定俗成的概念又边界不清,而且从“科学”的意义上说也本不可用,因此建议不用或“缓行”。

    B.国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国学是指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这是多数学者所取得的基本一致的看法:广义的国学是指“一国所有之学”。

    C.广义的国学的研究对象、范围,除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外,还包括传入中国的近现代学术文化中的西学和马克思主义。

    D.通常所说的国学,是指近代分科之学形成之前的“四部”之学,传统的义理、考据、辞章、经世之学,或者“六艺之学”。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当务之急不是国学这个概念是不用还是“缓行”的问题,而是在约定俗成的意义上争取对其内涵和外延达成基本的共识。

    B.“通”是中国传统学术分类的前提,这种分类到《隋书•经籍志》时形成了经、史、子、集四部这样一套完整体现中国传统学问知识系统的分类法。

    C.狭义的国学概念既是一个相当笼统,同时内涵又十分丰富复杂的概念,是近代分科之学形成之前的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总和、总称。

    D.以成人之道为中心的中国古代的学问其实就是“通人之学”,包括天地人贯通、文史哲贯通、儒释道贯通、真善美贯通、道学政贯通等等。

    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四库全书总目》包括经、史、子、集四部,每部又分为若干类,譬如“医家”,收录历代中医古籍一万三千余部,可归入“集”部。

    B.国学是一个不同于现代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将国学与文学、史学、哲学等并列设立为一级学科的做法是不正确的,因为国学的地位更高,影响力更大。

    C.现代学科体系与国学存在大量交叉重合的现象,这是现代学科相互渗透的结果,说明现代学科具有很强的交融性。

    D.对于中国的国学,我们唯一正确的态度就是既要对它心存敬意,又要对它进行分析、开放、前瞻、批判和创新,从而创建适应我们时代需要的新国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中秋夜里的一盏马灯

    朱砂

    他做梦也不会想到,时至今日,乡村里竟然还会停电,而且是在中秋节的晚上。

    彼时,菜刚刚摆上饭桌,他正陪娘说话。哥哥在开啤酒,嫂子还在灶间忙活着,谁料却突然停电了,世界一下子掉进了黑暗,一如他此刻的生活。

    2008年,美国次级债所引发的金融风暴,一夜间席卷全球。他所在的投资公司破了产,不仅如此,家也散了,妻子留下一纸离婚协议书,带走了儿子和家里仅有的一点现金。他不怪妻子,只是委屈了只有6岁的孩子要面对一个破碎的家庭。

    一想到儿子,他鼻子一酸,眼圈儿红了。站在17楼的阳台上,看着楼下灯火辉煌的夜景,想着失业的自己,想着身上背负的也许一生都无法偿还的债务,想着即将因断供而被银行拍卖的汽车和房子,他苦笑,连哭的勇气都没有。

    许多时候,人,总是在被生活打得落花流水的时候,才会想到亲情。几天后,借着传统的中秋佳节,他回了老家,看望了瘫痪在床的母亲,并且,给爹上了坟。

    来之前他便想好了,陪娘过完这个中秋,自己便彻底离开那座城市,浪迹天涯。

    “这该死的电,早不停晚不停,偏偏赶着大家吃团圆饭的时候停。”母亲气嘟嘟地牢骚着。

    “没事儿的,娘,咱有这个呢。”说话间,哥从柜子里拿出一盏马灯,点燃,屋里瞬间便有了光亮。虽然亮度比起电灯差了不少,但并不影响吃饭,而且,只有一会儿,他便适应了这种暗淡。接下,一家人先后上了炕,围在母亲身边,话题从这马灯说开,你一句我一句地闲聊着。 瞅着那盏马灯,他有些恍惚,仿佛又回到从前。那个时侯父亲在生产队上当饲养员,马灯是队里配给父亲晚上给牲口加料用的。曾经,这盏马灯在相当长时间里都是他向伙伴们炫耀的东西。与其他人家那些豆粒大小的煤油灯光比起,这盏马灯简直就像大功率的探照灯。想,那个时候可真幸福啊,在这马灯下,爹编苇筐,娘纳鞋底,他和哥哥做作业,偶尔,娘从柜子里摸出块冰糖,给哥俩咬开,一人一半儿,含在嘴里,甜到脚底儿……想到这些,他的心里,忽然就涌出一股温润。他和哥你一杯我一杯地对饮着,说小时候的事,说到兴起处,哥俩儿的嗓门越越大,哥说他小时候偷了邻居张大爷院前的瓜,被张大爷找到家里,他竟然对爹说谎是哥哥让他偷的,为此哥稀里糊涂地挨了爹一顿揍。他耍赖,不承认,说哥哥也窥视那瓜很久了;而且,瓜偷后,哥哥也吃了。哥哥说他只吃了个瓜腚,而且不知道那瓜是他偷的。哥俩儿争得面红耳赤,嫂子乐得前仰后合的,娘更是高兴得咧着缺了牙的嘴,瞅瞅这个,看看那个,欢喜得不得了。多日的第一次,他忘了所有的烦恼,整个人都沉浸在童年的趣事里。那一晚,酒喝得高兴,话也很多,他和哥你我往地划拳,嗓子都喊哑了。夜里,睡觉时,嫂子给他抱了崭新的棉被,躺在娘的身边,他第一次感觉到,原日子可以过得如此踏实,好几次,他真想闭上眼睛不再醒来。

    然而,该来的还是会来的。第二天早晨,他不得不向娘告别,他很想就这样一辈子守在娘的身边,只要有口饭吃就行。可是,他不敢,他必须装得工作很忙的样子,他不想让娘和哥知道他此时的境遇。和娘道了别,走到院子外,发动了车,正欲关上车门,哥哥走了过,双手抱着个小纸箱,放在了副驾驶座上,叮嘱他,回到家再看。他疑惑地看了看哥哥,下意识地点了点头。和哥嫂说了再见,车驶出胡同,上了马路。虽然答应了哥哥,可他还是忍不住好奇,刚刚驶出村子,他便把车停在路边,打开了那个纸箱。纸箱上面,是一张纸,展开,哥哥的笔迹赫然入目:刚子,昨天你在爹坟上说的话我都听见了。电闸是我让你嫂子拉的,哥没文化,讲不出什么大道理,但哥却知道,电灯下能吃饭,马灯下也照样能吃饭。而且,不管停多久,这电迟早会的,我们的下半辈子,生活在电灯下的日子肯定比生活在马灯下的日子长。刚子,无论发生了什么事,哥都希望,明年的中秋节,你不要让娘在眼泪里度过。纸条下面,是那盏马灯和厚厚的一摞钱;几捆一百的,还有一叠散的,有五十的,也有十块的,甚至还有一块的。虽然那些钱和他所欠的债务相比微不足道,但他却知道,那是哥哥所能给他的全部。

    秋阳下,一个男人,抚着一盏马灯,泪流满面…

    1.下列对文本分析理解最准确的两项是(   )(    )

    A.中秋夜的这盏普普通通的马灯不仅是应急的照明灯,更是一盏照亮他的前程让他走出阴影的灯。

    B.让他做梦也想不到的是:中秋夜停电是哥哥为能让 “他”接受兄长的帮助而设的一个计。

    C.他觉得“真幸福”,是因为在追忆往事时,想起那时家里因有一盏其他人家没有的马灯。

    D.马灯下,他和母亲、哥哥唠家常,忆往事,想到当年哥俩曾经为了偷瓜、吃瓜的事争得面红耳赤。

    E.“他真想闭上眼睛不再醒来”的内涵很丰富,其中有家人的关爱让他觉得日子可以过得踏实的意思。

    2.请分析③- ⑥自然段插叙内容在全文中所起作用。

    3.哥哥说:“哥没文化,讲不出什么大道理,但哥却知道,电灯下能吃饭,马灯下也照样能吃饭。而且,不管停多久,这电迟早会来的,我们的下半辈子,生活在电灯下的日子肯定比生活在马灯下的日子长。”结合相关情节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哥哥”,还是“刚子”?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幽默大师林语堂

    林语堂(1895-1976),福建漳州人,著名文学家。被西方社会誉为除孔夫子外,最广为西方人认识的中国文人。他是“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的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化大师。

    林语堂说:“我从未有写过一行讨当局喜欢或是求当局爱慕的文章,我也从来没说过讨哪个人喜欢的话;连那个想法也压根儿没有。”

    1925年底,“首都革命”爆发,林语堂和群众一起,拿着棍子、石头等简单防御工具,与警察展开了肉搏战。他早年苦练的棒球技术发挥了威力,他投起石头来,又准又狠。围观的群众不断叫好,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弹药”。搏斗中,他的眉头被击中,鲜血直往外冒,周围的人劝他回家休息,他坚决不肯。妻子看见林语堂满身是血地回来了,很是心疼,她不许他再上街。可一不留神,林语堂又偷偷地带了一袋石头出门了。

    林语堂在美国留学期间受过胡适的资助。后来胡适任民权同盟北平分会的会长,撰文反对“释放一切政治犯”的主张。林语堂认为他违背了民权同盟的章程,不顾与胡适的私人交情,坚决赞成将他开除出会。

    林语堂的介直感动了陈友仁,1927年他邀请林语堂到汉口的革命政府担任外交部秘书长,地位仅次于陈友仁这个部长,但半年后林语堂即离开了武汉。这六个月,是林语堂一生中唯一的官场生涯。他说:世界上只有两种动物,一是管自己的事的,一是管人家的事的。前者属于吃植物的,如牛羊;后者属于肉食者,如鹰虎。林语堂说吃植物的不能和吃肉食的在一起共事,于是决定辞官。

    林语堂说:“我是农家的儿子,在山里长大,我心思和偏好都简朴。童年时与自然接近,足为我一生智识与道德上的后盾,使我鄙视社会中的伪善和人情的势利。”林语堂是中外闻名的学者,但他的天性中却充满了真稚。

    林语堂曾一度心血来潮研制中文打字机,结果没弄成,几乎倾家荡产,只好寄居在朋友家中。妻子非常担忧,每天都重复说:“我们没钱了,我们欠人家钱。”林语堂天性乐观,他说:“我像一个皮球,你把我压在深水里,我还是会浮到水面。你别担心,我写过了不少东西,这支邋遢的笔还可以赚两个钱。”

    在上海居住时,幼女林相如七岁生日那天,林语堂一早起来就跑到厨房,用糖霜在蛋糕上写上女儿的名字,高兴地像个小孩子。大家唱“生日快乐”时,他为女儿们甜美的歌声感动不已,流下泪来,他不停地亲着相如,并送给她一元钱,林语堂一家常年在国外生活,但他一直教三个女儿学习中文,亲自为她们讲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哲学等。一次,林为女儿们讲授唐诗,讲到崔护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时,他声情并茂地讲述着诗中的故事,哭得涕泗横流,将书都打湿了。和女儿们一起读《红楼梦》,有时他也哭得眼泪汪汪的。

    曾跟随林语堂编撰英汉词典的马骥伸说:“他从不矫饰,极少挑剔;对一切新鲜的人、事、物都充满了纯真的好奇,但大都浅尝辄止,并不耽溺。”

    林语堂生活上不拘小节,在宴席上,他弄不清自己的酒杯和邻人的酒杯。经常喝错,看上去常常糊里糊涂。有一次,他和夫人应邀去一个美国朋友家中吃饭,结果弄错了日子,提前一个星期去了,二人知道弄错后还傻傻地一直坐在朋友家的客厅里,朋友的夫人只好马上准备饭食,胡乱给他们做了点吃的。

    第一个将英文单词“humour”译成中文的是王国维,翻译为“欧穆亚”,此后,“humour”出现多种译法,林语堂译为“幽默”,最终是林的译法普及开来,他也被称作“幽默大师”。在上海,林语堂创办了《论语》《人间世》《宇宙风》杂志,提倡幽默文学。他说:“人生在世,还不是有时笑笑人家,有时给人家笑笑。”他在《一夕话》中还写道:“没有幽默滋润的国民,其文化必日趋虚伪,生活必日趋欺诈,思想必日趋迂腐,文学必日趋干枯,而人的心灵必日趋顽固。”

    1932年底,蔡元培和宋庆龄成立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林语堂和鲁迅都加入其中。后来林语堂办《论语》,做了“幽默大师”,鲁迅不能理解,他认为在血与火的斗争中,是没有幽默可言的,“只要我活着,就要拿起笔,去回敬他们的手枪”。

    1934年,林语堂和同行意见不和,离开《论语》,另起炉灶,办起了《人间世》。《人间世》走的也是谈幽默的路子,遭到左翼文人的攻击。鲁迅也说幽默文学是“麻醉文学”。林、鲁两人关于翻译究竟应该“信达雅”还是“直译”发生争执,惹得鲁迅十分不快,林语堂批评鲁迅是“左倾急进主义”,是想“做偶像”。两年之后,林语堂远赴美国,终此一生,就再没有同鲁迅见过面。

    1976年3月23日,林语堂病逝于香港,享年八十二岁。

    1.下面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1925年底,“首都革命”爆发,林语堂和群众一起,同警察搏斗,头部受伤也不在乎,可见林语堂性格中有着叛逆的天性。

    B.林语堂偏好简朴,鄙视社会中的伪善和人情的势利。他在武汉做官六个月,由于受到别人的排挤,他便主动结束了自己的官场生涯。

    C.林语堂研制中文打字机,结果没弄成,几乎倾家荡产,作者是要用此事反映他的勇于创新,和不为失败而气馁的执着精神。

    D.林语堂天性乐观,偏好简朴,生活上不拘小节,从不掩饰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外部世界充满纯真好奇。

    E.林语堂生活中不时表现得糊里糊涂,是因为这样的人太多的心思都用到了做学问上,不关心生活中的小事。

    2.划线的第二自然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是否可以删去呢?

    3.综观全文,请谈谈林语堂在文化方面的贡献。

    4.林语堂提倡幽默文学,做了“幽默大师”;鲁迅却强烈反对,他认为在血与火的斗争中,是没有幽默可言的,“只要我活着,就要拿起笔,去回敬他们的手枪”。对此你赞成谁的看法呢?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光颜,字光远。葛旃少教以骑射,每叹其天资票健,己所不。长从河东军为裨将,讨李怀光、杨惠琳,战有功。从高崇文平剑南,数搴旗蹈军,出入若神,益知名。进兼御史大夫,历代、洺二州刺史。

    元和九年讨蔡,以陈州刺史充忠武军都知兵马使。始逾月,擢本军节度使,诏以其军当一面,光颜乃溵水。明年,大破贼时曲。初,贼晨压其营以阵,众不得出,光颜毁其栅,将数骑突入贼中,反往一再,众识光颜,矢集其身如猬。子揽马鞅谏无深入,光颜挺刃叱之,于是士争奋,贼乃溃北。当此时,诸镇兵环蔡十余屯,相不肯前,独光颜先败贼。始,裴度宣慰诸军,还为宪宗言:“光颜勇而义,必立功。”

    十二年四月败贼于郾城死者什三数其甲凡三万悉画雷公符斗星署曰破城北军。郾守将邓怀金大恐,其令董昌龄因是劝怀金降,且来请曰:“城中兵父母妻子皆质贼,有如不战而屈,且赤族。请公攻城,我举火求援,援至,公迎破之,我以城下。”光颜许之。贼已,昌龄奉伪印,怀金率诸将素服开门待。

    都统韩弘素蹇纵,阴挟贼自重,且恶光颜忠力,思有以挠蔑之。乃饬名姝,教歌舞、六博,襦褐珠琲,举止光丽,费百巨万,遣使以遗光颜,曰:“公以君暴露于外,恭进侍者,慰君征行之勤。”光颜约旦日纳焉。乃大合将校置酒,引使者以侍姝至,秀曼都雅,一军惊视。光颜徐曰:“我去室家久,以为公忧,诚无以报德。然战士皆弃妻子,蹈白刃,奈何独以女色为乐?为我谢公,天子于光颜恩厚,誓不与贼同生!”指心曰:“虽死不贰。”因呜咽泣下,将卒数万皆感激流涕,乃厚赂使者还之,于是士气益励。

    光颜性忠义,善抚士,其下乐为用。许师劲悍,常为诸军锋,故数立勋。

    (《新唐书•列传第九十六》,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己所不         逮:赶得上

    B.光颜乃溵水      壁:构筑营垒

    C.相不肯前       顾:照顾

    D.贼已         北:败走、败逃

    2.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十二年四月败贼于郾城死者什三数其甲凡三万悉画雷公符斗星署曰破城北军

    A.十二年四月/败贼于郾城/死者什三/数其甲凡三万/悉画雷公符斗星/署曰/破城北军。

    B.十二年/四月败贼/于郾城死者什三/数其甲凡三万/悉画雷公符斗星/署曰/破城北军。

    C.十二年四月/败贼于郾城/死者什三数/其甲凡三万/悉画雷公符斗星/署曰/破城北军。

    D.十二年四月/败贼/于郾城死者/什三数其甲/凡三万/悉画雷公符斗星/署曰/破城北军。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明李光颜勇猛而善战的一组是(  )

    ①搴旗蹈军

    ②光颜毁其栅,将数骑突入贼中

    ③光颜勇而义,必立功

    ④光颜挺刃叱之

    ⑤誓不与贼同生

    ⑥其下乐为用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①②④

    D.③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光颜天资敏捷矫健,平定剑南时多次拔取敌旗,攻取敌营,出入神速,名声很响,被提拔为御史大夫、刺史等。

    B.讨伐蔡州时,敌军用阵势压制住李光颜的阵营,李光颜只身率领几个骑兵突入敌营,往返冲突,于是全军士气大振,击溃了敌军。

    C.李光颜命人在缴获的铠甲上全都画上雷公符、斗星,写上“破城北军”,使郾城守将邓怀金非常恐惧,最终不战而降。

    D.都统韩弘诚心诚意地进献一些美女慰劳李光颜的部队,李光颜却借机激励部队的士气,并让使者将这些美女带回去了。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将数骑突入贼中,反往一再,众识光颜,矢集其身如猬。

    ②然战士皆弃妻子,蹈白刃,奈何独以女色为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虞美人  寄公度

    舒 亶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①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注】①浮生:指人生。尊:通“樽”,酒杯。

    1.请简析上片中“独”字的表达效果。

    2.词的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

    ①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不亦君子乎?

                 ,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③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表明自己醒悟到过去已无法再劝止而将来还可以补救的一句话是:    

                  ,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⑤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庄子《逍遥游》)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3 题
  1.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成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刀郎的失败婚姻之歌《孩子他妈》,歌词沉痛,令人      

    ②这些书之所以能够起到催眠的作用,倒不是因为它们可以与舒伯特的小夜曲媲美,而是由于其索然寡味,             ,令人翻不了几页便昏昏欲睡了。

    ③《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报告》称生活质量第一的城市是深圳。一些深圳市民          ,他们认为,深圳生活比较单一,子啊文化、治安方面有欠缺。

    ④对作文中的错别字,有的同学             ,长此以往,就会成为“白字先生”了。

    A.不堪卒读   不忍卒读   不以为然   不以为意

    B.不忍卒读   不堪卒读   不以为意   不以为然

    C.不忍卒读   不堪卒读   不以为然   不以为意

    D.不堪卒读   不忍卒读   不以为意   不以为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文章通过那些平凡而又充满生活气息的细节描写,充分揭露了主人公高尚的心灵。

    B.哈大高铁施行新的运行计划后,哈尔滨至北京、上海等地的部分列车也将进一步压缩运行时间,为广大旅客快捷出行提供更多选择。

    C.每一个生都具有创新的潜能。要激发这种潜能,就要看能否培养生自主习的能力。

    D.马尔克斯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不仅是魔幻现实主义的集大成者以及拉美“文爆炸”的先驱,还是记者、作家以及电影工作者。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作为普通人,我们如何读经典?我的经验是,                          。事实上,许多心智活泼的人正是把这当做最好的消遣的。

    ①千万不要端起做学问的架子,刻意求解

    ②这里有一个浸染和熏陶的过程,所谓人文修养就是这样熏染出来的

    ③也就是说,阅读的心态和方式都应该是轻松的

    ④在不实用而有趣这一点上,读经典的确很像是一种消遣

    ⑤读不懂不要硬读,先读那些读得懂的,能够引起自己兴趣的著作和章节

    ⑥无论《论语》还是《圣经》,无论柏拉图还是康德,不妨就当做闲书来读

    A.②①⑤⑥④③

    B.②①⑥⑤③④

    C.⑥③①⑤②④

    D.⑥④⑤①②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抑郁症并非伤春悲秋者的专利,它是      ,不分男女老幼,不管地位高低。目前,抑郁症这种心理疾病的成因并无定论,一般人都觉得抑郁症只是心理原因造成的,哈佛医学专家则认为,      ,包括大脑对于心境的错误调节、基因易损性、生活中的压力事件、药物和药物使用问题等。我国的一些学者也认为,抑郁症不单纯是      ,还和某些人体器官、组织结构发生病理性改变有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面是一段禁毒漫画(画面中的花为制毒的罂粟花)。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言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60个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苏东坡与惠崇和尚戏语,苏东坡说:“我看你像牛粪。”惠崇和尚说:“我看你像如来。”东坡不【解析】
    这和尚怎么以德报怨呢?回家后问其妹苏小妹,苏小妹说:“心存牛粪,看人都如牛粪,心存如来,看人都是如来。”东坡有所悟。

    你以为苏东坡悟到了什么?他又给你怎样的启发?请联系实际,以“心镜”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