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9 题,其中:
选择题 26 题,综合题 2 题,简答题 1 题
简单题 26 题,中等难度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6 题
  1. 某中学历史课题组在探究“社会主义运动”课题过程中,整理了下列相关信息,你认为错误的是(    )

    A.宪章运动:无产阶级独立地提出普选权要求

    B.巴黎公社:超前于社会发展水平的伟大尝试

    C.开国大典: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

    D.十月革命:与西欧一切国家截然不同的政治制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据有关资料显示,19世纪初,英格兰的202个选邑(城镇选区)中,有40—50个人口在100—200人之间,14个在50—100人之间,20个在20—50人之间,4个在10—19人之间,有1个镇只有5名居民,有2个镇根本没有人居住。上述现象表明(   )

    A. 英国代议制民主形同虚设        B. 英国各地人口在大量的减少

    C. 英国迫切需要进行议会改革        D. 英国的经济发展严重滞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巴黎公社规定:免除1870年10月到1871年4月的房租;取消面包房工人的夜班制;禁止当铺拍卖过期的典当品,凡在20法郎以下的典当品,无条件退还原主。这表明公社(     )

    A.打碎了一些原先的国家机器        B.措施触及了资本主义私有制

    C.实行了保护人民利益的措施       D.获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通过后,恩格斯指出:“在资产阶级借以组织其统治的国家机构中,也有许多东西是工人阶级可能利用来对这些机构本身作斗争的……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工人政党的合法活动更甚于害怕它的不合法活动,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起义成就。”材料表明恩格斯(    )

    A.认为《帝国宪法》提供了合法斗争的平台

    B.揭露德意志帝国的军事专制特点

    C.指出共和政体在法律上得以确立

    D.批判德意志帝国的君主专制本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抗战胜利后,重庆政协制定的宪法提到:“中华民国人民,无分男女、宗教、种族、阶级、党派,在法律一律平等。依据省县自治通则,制定省自治法……全国陆海空军,须超出于个人、地域及党派关系以外,效忠国家,爱护人民……任何党派及个人,不得以武装力量为政争之工具。”这体现的原则是(   )

    A.民主共和、地方自治、党政分离     B.民主共和、分权制衡、党政军分离

    C.人人平等、分权制衡、党政分离     D.人人平等、地方自治、党政军分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雅典债务奴隶制废除后,非债务奴隶越来越成为奴役的对象,他们主要来自(    )

    ①战俘              ②雅典城邦的原居民

    ③奴隶市场            ④海外掠夺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迪奥普斯一家住在梅加腊,公元前588年他想举家迁居雅典并取得公民权,根据当时雅典的政策,他达到目的最便捷的条件是自己有(    )

    A. 栽种葡萄的技术          B. 高超的手工业技术

    C. 大量的土地              D.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梭伦把“好的政府”解释为“平衡公民互相冲突的利益”。后来的哲学家叔本华把它归纳为“不要伤害任何人,但要尽力帮助所有人!”为此,梭伦在改革中(   )

    A.尽力维护各个阶层的利益,避免冲突   B.帮助平民以避免他们沦为奴隶的可能性

    C.赋予平民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的权利     D.帮助工商业奴隶主获得更多的权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梭伦改革中为雅典民主的形成打下牢固阶级基础的措施是(   )

    A.颁布解负令                   B.鼓励发展工商业

    C.按财产多少划分公民等级        D.成立四百人议事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梭伦改革使雅典确立了奴隶制的民主政治制度,而基本处于同一时期的商鞅变法却使中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说明(    )

    A.东西方文明有明显的差异

    B.从历史上看,东西方文明是互不相容的

    C.西方有民主的传统,东方有专制的传统

    D.自古以来西方的制度就比东方的先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根据比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状况的了解,A处应填(     )

    A. 宗法分封制解体         B. “相地而衰征”的实行

    C. 各诸侯国的变法            D. 铁器牛耕的使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年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材料中所说的商鞅变法措施,和秦朝建立后采取的经济措施中相对应的是(    )

    A. 统一货币和车轨          B. 建立皇帝制度

    C. 统一度量衡             D. 开垦土地和休兵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战国时期,吴起在楚国的变法主要针对旧贵族,认为楚国的弊端是“大臣太重,封君太众”,必须清除。商鞅在秦国变法时,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这些改革措施从根本上是为了(   )

    A.消灭旧贵族             B.废除分封制

    C.实行以法治国          D.加强中央集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秦惠文王即位后,商鞅遭迫害出逃至一客栈投宿,客栈主人不敢收留,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的。”这个故事主要说明(    )

    A.商鞅对秦国没有贡献          B.商鞅本人遭民众切齿痛恨

    C.守旧贵族反攻倒算          D.商鞅之法已经深入民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史书记载,“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后来“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这种变化(    )

    A.有利于秦国推行残酷的连坐法          B.大大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

    C.加快了小农经济在秦国确立的进程       D.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从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鲜卑姓“拓跋”为汉姓“元”的主要目的是(    )

    A.确立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          B.改变鲜卑族的生活习惯

    C.提高拓跋氏的政治地位          D.实现鲜卑族与汉族的平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说:“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

    A.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D.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清朝赵翼认为孝文帝风俗改革导致北魏由盛转衰,当代学者肖黎认为孝文帝改革是历史必然,推动我国北方经济发展,文化复兴,民族融合。由此可见对历史改革的评价(    )

    A.不同时代站在不同角度评价结果不一样

    B.对历史改革的评价没有固定的基本模式

    C.个人史学素养的高低影响对历史的评价

    D.时代变迁会影响人们对历史改革的认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有人说:“北魏孝文帝强制授给露田„„这对农民是一种剥削的手段„„”这主要是因为(    )

    A.均田制是土地国有制            B.授田的实质是强迫农民开荒纳税

    C.租庸调制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D.孝文帝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下列对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表现叙述错误的是(    )

    A.少数民族秉承传统的生产方式

    B.少数民族穿汉族服装

    C.汉族人从少数民族那里学到不少畜牧业发展的经验

    D.汉族人吃少数民族食物,成为时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假设你生活在宋神宗熙宁三年,若参加科举考试,怎样才能被录取(     )

    A.学习“四书五经”            B.背诵诗赋词章

    C.联系实际,学习经义策论        D.依靠“恩荫”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在于(    )

    A.抵御西夏与辽的军事进攻        B.增强同大地主、大官僚斗争的力量

    C.加强禁军对地方的控制        D.平息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能够体现王安石变法“民不加赋而国用饶”思想的措施是(   )

    ①均输法             ②市易法

    ③青苗法             ④方田均税法

    A.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下列王安石变法内容中,涉及民生问题的有(    )

    ①青苗法        ②募役法    ③农田水利法

    ④方田均税法     ⑤市易法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学者梁庚尧认为:“市易法的颁行,……由于王安石以义理财思想,使其在立法时表现出摧制兼并的外貌。然而社会政策只是市易法阳宜的一面,财政政策才是其阴伏的真正本质。”据其观点,市易法的“真正本质”是( )

    A. 节流增收   B. 打击富豪

    C.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 抑制兼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农不耕,民有饥者;一女不织,民有寒者。

    ——《管子》

    材料二   生民之道,食为大……是故土地,本也;……天地而责之耕,犹徒手而使之战也。法制不立,土田不均,富者日长,贪者日削,虽有耒耜终不得而食也。故平土之法,圣人先之。——北宋《平土书序》材料三   ……平籴(买入粮食)文法行,则农人秋粜(卖出粮食)不甚贱,春籴(买入粮食)不甚贵,大贾蓄家不得豪夺之也。而官之出息常什一二,民既不困,国且有利,兹古圣贤之用心也。

    ——北宋《富国论》

    (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思想?

    (2)材料二的主张是什么?主要针对当时的什么现象?

    (3)材料三在“利国便民”问题上肯定了什么主张?主要针对当时的什么问题?

    (4)针对材料二、三反映的北宋社会问题,王安石推行了哪些新法?最终结果如何?说明了什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2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11年3月初,诺丁汉地区的一些工厂削减工人工资,愤怒的工人起来反抗,几个工厂的六十多台织机被毁。到11月,诺丁汉的工厂主们收到有“奈德·卢德”将军或“卢德王”签名的书信,信中解释了捣毁机器的理由。捣毁机器活动在诺丁汉爆发时,主要采用焚烧工厂、制造机器故障、夜晚突袭、匿名信恐吓等方式,临近的约克郡、兰开郡……纷纷仿效。

    ——陈红兵等《新老卢德运动比较研究》

    材料二   贵院并不是由全国人民选举出来的。目前大不列颠及爱尔兰的人口约2600万,而其中只有90余万人有权投票选举代表,以制定法律,统治全民。现行产生代表的办法不仅是极有限制的和不公平的,而且是分配不均……威胁利诱、作伪舞弊甚至扰乱治安在历届大选中层出不穷,个中情况最为贵族议员所熟知。……请愿人深知,集会自由是无可置疑的。

    ——《宪章派的第二次请愿书》(1842年)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英国工人运动提出的具体要求及斗争方式发生的变化。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工人运动斗争方式发生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周文(即西魏宇文泰,北周建立后追尊为文帝)方欲革易时政,务弘强国富人之道,故绰得尽其智能,赞成其事。(苏绰)又为六条诏书,奏施行之。其一,先修心(以理人之要,在于清心而已。夫所谓清心者,非不贪货财之谓,乃欲使心气清和,志意端静);其二,敦教化(教之以孝悌,使人慈爱;教之以仁顺,使人和睦;教之以礼义,使人敬让);其三,尽地利(诸州郡县,每至岁首,必戎敕部人,无问少长,但能操持农器者,皆令就田,垦发以时,勿失其所);其四,擢贤良(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理人。是故将求材艺,必先择志行,善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则去之);其五,恤狱讼(性则为善,情则为恶。善恶既分,赏罚随焉。赏罚得中,则恶止而善劝;赏罚不中,则人无所措手足,则怨叛之心生);其六,均赋役(租税之时,虽有大式,至于斟酌贫富,差次先后,皆事起于正长,而系之于守令。若斟酌得所,则政和而人悦;若检理无方,则吏奸而人怨)。

    ——摘编自《北史·苏绰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与西魏苏绰改革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魏苏绰改革的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简答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商君书》

    材料二   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商鞅与梭伦所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

    (2)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