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4 题,其中:
选择题 12 题,综合题 2 题
中等难度 12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12 题
  1. “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滨,鱼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后世的哪一思想最能说明这一现象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尚贤”思想

    C.道家“无为”思想       D.法家“法治”思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颜氏家训》载:南北朝时,梁朝的士大夫“出则车舆,入则扶侍……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嬴气弱,不耐寒暑”,在仓猝变乱中坐以待毙。该记载可用于说明南北朝时期

    A.叛乱寥寥无几       B.气候反常恶劣

    C.人民体质赢弱       D.选官存在弊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史载,明朝后期“富者百人而一,贫者十人而九,……金令司(注:管理之意)天,钱神卓地,贪婪罔极,骨肉相残。”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C.农业人口的增加

    D.政府管理商业的加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庚子诗鉴》载,1900年间,拳民搜索教堂,“见蜡人不能辨,以为人蜡。遇粤之荔枝干,又以为人眼,相与痛詈西人,暴其惨酷。”据此推断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碰撞后产生了敌意

    B.义和团能正确区分外来侵略和近代文明

    C.清政府成为了列强“以华制华”的工具

    D.农民阶级完全认清了基督教的反动本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观察孙中山与宋庆龄的穿着,从中可以推断出民国时期着装的特征是

    A.呆板保守,讲究等级       B.新旧并存,中西合璧

    C.追新慕异,抛弃传统       D.强调斗争,突出革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954年,有报道说:“中国的大多数农民们都遭遇了向资本主义靠拢的自发趋势。”属于这种趋势的行为是

    A.配合政府将土地交给生产合作社

    B.支持政府将自家的铁锅用于炼铁

    C.痛恨政府对粮食的产量浮夸报道

    D.反对政府将家里的财物上缴充公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古希腊的一位思想家曾说:“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即使他们试着去做,也是要失败的……很显然,正义的事和其他一切道德的行为,就都是智慧。”据此言论,该思想家最可能是

    A.苏格拉底  B.普罗泰戈拉  C.亚里士多德   D.屋大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834年,英国发生了一件意义深远的事情,……那就是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垄断特权被取消。其取消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已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B.英国不再对华进行经济侵略

    C.受到自由贸易思想的影响

    D.资本输出成为主要侵略方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他们的基本政治倾向是反对封建特权制度和天主教会,向往合理的社会,主张一切制度和观念要在理性的审判庭上受到批判和衡量。”文中的“他们”生活在

    A.中世纪时期       B.文艺复兴时期

    C.宗教改革时期       D.启蒙运动时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947年3月,杜鲁门总统在国会发表演说,明确宣布:“援助那些自由人民,他们正在抵御少数武装力量或者外部压力试图强加给他们的征服。”这一演说

    A.意味着两级格局最终形成

    B.有利于维护地区之间的和平

    C.拉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

    D.反映了美国的全球扩张政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2005年,美国纽约州开始将中国农历的大年初一定为全州的法定节日。与此同时,“中国式”圣诞节也在中国悄然兴起,与之相关的生意非常红火。对这一现象解读最准确的是

    A.美中两国相互进行文化渗透

    B.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C.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日趋广泛

    D.中国人崇洋的思想日益严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19世纪30—70年代出现了一种建筑创作潮流。它“在艺术上强调个性,提倡自然主义,在建筑上则表现为追求超尘脱俗的趣味和异国情调。”文中的“它”是指

    A.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2 题
  1. (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时期

    纪念文章的标题或主旨

    纪念抗战胜利十周年

    《人民日报》刊登了 专栏文章,《苏联击溃日本帝国主义的历史意义》,强调打败日本主要是中国人民和苏联的功劳。

    纪念抗战胜利二十周年

    《人民日报》刊发纪念文章:《人民战争胜利万岁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二十周年》。文章对苏联的出兵和援助只字未提。

    纪念抗战胜利四十周年

    《人民日报》在《中国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一文中表述:“抗日战争是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合作为中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进行的。”

    纪念抗战胜利五十周年

    《人民日报》刊发了江泽民同志在首都各界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将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放到了一起同时纪念。

    (1)在抗战胜利原因的分析上,材料中纪念抗战胜利二十周年和前一时期的文章相比,有何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8分)

    (2)在抗战胜利原因的分析上,材料中纪念抗战胜利四十周年与表中的前两个时期的文章相比,更突出了哪些方面的内容?产生不同的原因是什么?(10分)

    (3)五十周年的纪念讲话,又增加了什么新视角?结合上述材料内容,请你较为全面、客观的表述抗日战争的性质。(5分)

    (4)上述材料说明,在研究、评价历史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3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26分)现代化是指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按中国多数学者的观点,把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划分为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两个阶段:第一次现代化是指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第二次现代化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崛起而开始启动的新型现代化。

    ——根据百度百科整理

    材料二  现代化并不一定意味着西方化……正如布罗代尔所说,持下述看法几乎“是幼稚的”:现代化或“单一”文明的胜利,将导致许多世纪以来体现在世界各伟大文明中的历史文化的多元性的终结。相反,现代化加强了那些文化,并减弱了西方的相对力量。世界正在从根本上变得更加现代化和更少西方化。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1)根据材料一的观点,英国的“第一次现代化”开始于哪个历史事件?概述这一时期英国的现代化在经济方面的具体表现。(6分)

    (2)19世纪末20世纪初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后,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关系出现了什么新特点?造成此特点的原因有哪些?(7分)

    (3)“第二次现代化”的一个特点是全球化,结合史实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9分)

    (4)依据材料二谈谈应该如何正确认识现代化。(4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