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3 题,其中:
选择题 9 题,单选题 1 题,连线题 3 题
简单题 3 题,中等难度 2 题,困难题 8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9 题
  1. 《韩非子·解老》:“凡法令更则利害易,利害易则民务变,民务变谓之变业。故以理观之,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宰;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由此可知

    A. 法家思想力图以变法推动社会进步

    B. 法家思想中存在着民本成分

    C. 法家思想阻挠变法以维护自身利益

    D. 法家思想重稳定而不重变革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在谈到中国古代某一制度时,《新全球史》提出:“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据此可以推断出这一制度

    A. 自曹魏开始实行至唐朝废止

    B. 从根本上阻止了土地兼并

    C. 平均分配了全国土地

    D. 反映了封建国家与大地主之间的矛盾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伯利克里为担任民众法庭陪审员的公民发给每日生活补贴,使五首人会议成员和包括执政官在内的政府官员在执行公务时皆由国家提供膳费,后来发展到参加公民大会可领取津贴,甚至入场观看城邦组织的戏剧会演也可得“观剧津贴”。他于公元前443年起到前429年连选连任首席将军,而依照当时的制度,城邦并不给十将军提供薪俸。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为贫苦人民广泛参政提供了经济保证   B. 伯利克里无私服务于雅典民主体制

    C. 有利于上层奴隶主阶层掌握政治实权   D. 客观上有利于缓和城邦内阶级矛盾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加尔文说:“我们所谓的预定是指上帝以其永恒的旨意决定世界上每一个人所要成就的。永恒的生命为某些人已预定,对于另一些人,则是永罚。”他认为上帝从创世纪以来,就把世人分成“选民”和“弃民”,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这是人的意志无法改变的。人在现世生活中的成功与失败,就是“选民”和“弃民”的标志。以下对材料观点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鼓舞了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

    ②反映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意识形态

    ③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想中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④成为日后资产阶级掠夺人民的借口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9世纪前期,“社会主义”“人文主义”“保守主义”“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等词语大量出现。这些词语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工业革命的发展           B.殖民扩张的加剧

    C.启蒙运动的兴起         D.工人运动的推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光绪五年(1879年),旅日华侨卫省轩在广东佛山开办了第一家火柴厂。19世纪80年代后期,天津、上海、重庆、广州、福州、太原等地相继建立火柴厂。”……天津自来火公司成立于十二年,由官绅杨宗濂、买办吴懋鼎、淮军将领周盛波等合资设立。19世纪90年代初又集股扩大投资,资本达4.5万两。以下对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A. 打破了洋火垄断中国市场局面

    B. 是中国最早出现的民族资本近代企业

    C. 成本高质量低,难同洋货竞争

    D. 列强的资本输出客观上推动了其发展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以下表格中应该填充的是

    时间

    事件

    影响

    1919年

    巴黎和会

    A.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B. “中国与外国的条约关系,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开始和另一个时代的结束。”

    C. “中国面临着被瓜分的民族危机,华夷秩序几乎荡然无存。”

    D. “以前是中国处于命令的地位去决定国际关系的局面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中共一大提出党的纲领是“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二大提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

    A. 开始改变中国革命的道路   B. 认清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

    C. 认识到建立军队的重要性   D. 与资产阶级的革命对象相一致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据交通部统计,1971年前后来我国的外轮每年约有四千艘,其中,日轮约占1/3……1970年先后到达天津的外轮为827艘,日轮为355艘,外国海员27300人次,日本海员为9530人次。在这些日本海员中,绝大多数人对中日友好表示认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这反映了战后中日两国不断交流往来的结果

    B. 中美关系正常化对此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C. 日本海员来航进一步了解了我国的开放政策

    D. 日本海员成为沟通中日经济友好往来的桥梁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1 题
  1. “冷战,结束后,国际上存在两种比较突出的现象,一是各类经济组织(如欧盟、亚太经合组织、东盟等)举行与经济有关的各种峰会大大增加,二是区域性、小规模的冲突此起彼伏(如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等)。对此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A. 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

    B. 恐怖主义呈泛滥趋势

    C. 和平与发展.紧张与动荡成为国际形势的一种特点

    D. 结束美苏“冷战,不利于国际社会的稳定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3 题
  1. 探究性学习是高中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我们以“东西方文明的对话”为主题展开探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探究主题一东西方政治文明的并存

    (古希腊)这种自然环境导致多种经济形态并存……人员的频繁扩散、迁入、文流,侵蚀、瓦解着古希腊血缘亲族组织.在进入阶级社会时,地缘战胜血缘、私有制战胜原始血族共产制,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

    中华文化主要发祥地中原地区,属于辽阔领域精耕细作型农耕经济,生产力的发展并没有使这里的血缘纽带遭受侵蚀,导致氏族首领直接转化为统治阶级新贵,形成君主集政权、财权、神权于一身的格局。

    (l)依据材料,指出中西两种政治文明的差异及存在差异的原因。

    探究主题二东西方经济文明的交流

    美洲作物引进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总数超过二十种。……在不长的时间中获得了相当快的发展,不少在今天的作物构成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究其原因,与明清以来人口激增导致的人地矛盾加剧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王宝卿《明清以来美洲作物的引种推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洲作物的引入对明清时期社会发展的影响。

    探究主题三东西方思想文化的冲突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是在冲突中进行的,并且中国文化处于劣势。中西文化之间的这种落差,影响了一些中国人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倾向:一是“保存国粹”,一是“醉心欧化”……以上一方趋于保守,另一方又过于盲目,他们对中西方文化优劣问题的评价都过于偏激。

    ——张腾《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冲突及其作用》

    (3)作者认为应运用怎样的观点评价近代中西方文化?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材料中“醉心欧化”的倾向,并简要评价。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货币金融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的综合反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史上的货币基本史实

    时期

    概况

    战国

    各诸侯国都有铸币权,赵国铲形币、楚国蚁鼻钱、齐国刀形币……

    秦朝

    把秦国的圆形方孔钱(半两钱)作为统一的货币,通行全国

    西汉

    武帝时,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五铢钱成为当时唯一合法货币

    唐朝

    唐初改革币制,高祖下令“废五铢,行开元通宝”。以后历代货币以它为范式

    两宋

    出现‘交子”、“会子”。

    明朝

    主币是纸币宝钞,辅币是铜钱,禁止民间使用金银交易。到明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主要货币

    清朝

    清朝后期银锭开始向银元转化,光绪年间开始在国外购买造币机器,最早的机制银元为“光绪元宝”俗称“龙洋”,机制铜元又称“铜板”

    (l)根据材料一总结我国古代货币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到明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主要货币的原因及白银货币化对明朝社会的影响。

    材料二自建国至嘉庆十二年(l644~1807年)160多年的时间里,清朝白银对制钱的比价一般在1000文以下,1808年以后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银钱比价持续上涨。银价的上涨意味着广大劳动者必须付出更多的铜钱(完税)……1845年银价上涨更甚,御史刘良驹奏称:“银价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乃二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而且“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鸦片战争后10年间,全国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由于对外贸易的发展,更多的外国银元流入中国社会,外商趁机用成色较低的银元套购中国纹银运往国外,制成银元后返销中国牟取暴利。

    ——摘编自许弘《近代中国银货币改革述论》

    (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经济现象。依据材料简述这一现象产生的影响。

    材料三彻底拔除黄金在货币中的地位并不是一件简单而轻松的事,这个过程被分为三步来实施。第一步就是废除金币在美国国内的流通与兑换,第二步则是在世界范围内废除黄金的货币功能.后来尼克松在1971年才最终完成了第三步。

    ——宋鸿兵《货币战争》

    (3)很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如何实现第一、第二步?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近代以来,国人经历了由传统家国观念到近代国家观念的艰难转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传统的君主统治形式实质上是“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为一个“共同体”,“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民众对君主是顺从依附的状态,个人权利弱化隐蔽、国家(君主)权力强化突出。

    ——刘宗英《传统政治文化视角下地方主义行动逻辑分析》

    材料二王韬(1867年漫游英法等国)对西方政体形式作了研究后,认为中国欲谋富强“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梁启超在湖南时务学堂的学生课卷批语中,明确就君、臣、民三者关系提出新的见解,君、巨都是为人民办事者,君主好比店铺总管,臣相是店铺的掌拒,人民则是股东,国家真正的主人是人民。

    ——摘编自雷颐《孤寂百年——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十二论》

    (l)据材料一,指出传统的家国观念的内容。材料二中知识阶层又产生了怎样新的国家观念。

    材料三中国的人只有家族和宗族的团体,没有民族精神,所以虽有四万万人结合成一个中国,实在是一片散沙……如果再不留心提倡民族主义,结合四万万人成一个坚固的民族,中国便有亡国灭种之忧。我们要挽救这种危亡,便要提倡民族主义,用民族精神来救国。

    ——孙中山1924年《国家建设·民族主义》

    (2)据材料三,孙中山认为国人的“国家观念”有什么不足?结合所学,孙中山是如何阐述民族主义的。

    材料四在抗战中迸发出来的是对新型国家的认同。这样的国家不仅是全民族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还要用新型的国家系统、理念和技术将其成员的热情、忠诚激发出来、组织起来,去为中华民族这一超越地域、等级、党派、性别的群体利益而奋斗,而中华民族的利益不仅包括“保种”、“独立”、领土统一和完整,还包括保持文化和历史的延续性,甚至寄望新型国家在新背景恢复国人曾有的民族地位和国家尊严。

    ——徐慧清《抗战对中国民众现代国家认同的建构》

    (3)据材料四分析抗战中新型国家观念得到认同的原因,并理解新型国家观念的内涵。

    (4)综合上述材料,从社会转型的视角指出近代中国家国观念演变发展的两条主线及其思想原动力。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