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3 题,其中:
选择题 4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名句名篇 1 题,语言应用 3 题,作文题 1 题
中等难度 13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4 题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校订(jiào)    戛然(jiá)    佝偻病(gōu)    自怨自艾(yì)

    B.降服(xiáng)   惊诧(chà)   超负荷(hè)     流水淙淙(zōng)

    C.奇葩(pā)     胴体(tóng)   拗口令(ào)     三缄其口(jiān)

    D.称职(chèn)   谄媚(chǎn)   一刹那(shà)    良莠不齐(yǒu)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松驰  回溯  卫戍   皇天后土    B、辨认  影牒  荣膺  残羹冷炙

    C、豆蔻  聘礼  修葺   金壁辉煌    D、城阙  编纂  恻隐  亭亭玉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全社会对宏观经济增长目标的深入解读,“幸福感”“幸福指数”毋庸置疑地成为民生改善和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话题,受到公众的普遍关注。

    B.有人多次为芦山灾民慷慨解囊,倾尽全部积蓄,也有人声明自己将细大不捐,以抗议某些慈善机构运作缺乏透明度。

    C.此前中国航空西南分公司一直与四川航空公司鼎足而立,所占市场份额相差无几。

    D.随着出版业的市场化和多元化,类型多样、题材丰富的作品大量涌现,其中也有一些作品粗制滥造,令人不忍卒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第二十五届阿姆斯特丹国际记录片电影节12天里吸引了20多万名观众,来自40多个国家的近2500名电影人、300多部电影前来参与。

    B. 在过去的一个星期里,大家对教研室赵主任起草的教学大纲从多角度提出质疑,经过几轮认真的讨论和修改,最终达成共识。

    C. 纵观世界各国的企业发展史,你就会发现,一个企业能否获得成功,往往不取决于它的规模和历史,而取决于它的经营理念。

    D. 作为一个全新的、相对成熟的行业,不仅电子商务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冲击了历史悠久的传统商业模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①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②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宁静本身就是道,就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主要面目。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如北宋画家王晋卿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浮动,真是宁静幽寒之极。

    ③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的结果,也是画家高旷怀抱的写照。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④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天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玄亭,孤云乱山影。”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缥缈,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又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⑤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的空,而视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在中国画中,空绝非别无一物,往往与静相融合,形成宁静空茫的境界。因此,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中国艺术热衷于创造“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境界,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尽量保持“自然的纯粹性”,即以山水面貌的原样呈现,不去割裂自然的原有联系。空山无人,任物兴现,山水林泉都加入到自然的生命合唱中去。  (节选自朱良志《一丸冷月的韵味》,有删改)

    1.下列对“静寒境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它宁静而明澈,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还我们清清世界、朗朗乾坤。

    B、它体现着自然而平淡的美,表明了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

    C、它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表达我们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D、它追求一种绝对的宁静,但这种宁静却不是真正的空虚与死寂。

    2.关于中国画对“静寒之境”的追求,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的习见画题尽管内容指向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特点是在幽冷中透出宁静。

    B、无论是动态之景还是静态之景,画家都力图营造空寂的氛围,驱除喧嚣,归于幽静。

    C、画之静表达的是一种独特的心境,画家在静寒中涵养自己,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

    D、中国画以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反衬现实世界的生机,从而体现出静寒之境的生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是中国艺术的重要门类,文章以之为例来谈论中国艺术所追求的静寒境界。

    B、第④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是论证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则。

    C、视觉的空与听觉的静融合成静寒境界,因此,中国画既是视觉艺术,也是听觉艺术。

    D、静之寒就是空之寒,这使得中国艺术隔绝俗世而得以尽量保持其“自然的纯粹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秋天的心

    林清玄

    ㈠我喜欢《唐子西语录》中的两句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这是说山上的和尚不知道如何计算甲子日历,只知道观察自然,看到一片树叶落下就知道天下都已是秋天了。从前读贾岛的诗,有“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之句,对秋天萧瑟的景象颇有感触,但说到气派悠闲,就不如“一叶落知天下秋”了。

    ㈡现代都市人正好相反,可以说是“落叶满无不知秋,世人只会数甲子”,对现代人而言,时间观念只剩下日历,有时日历犹不足以形容,而是只剩下钟表了,谁会去管是什么日子呢?三百多年前,当汉人到台湾来垦植移民的时候,发现台湾的平埔族山胞非但没有日历,甚至没有年岁,不能分辩四时,而是以山上的刺桐花开为一年,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初到的汉人想当然的感慨其“文化”落后,逐渐同化了平埔族。到今天,平埔族快要成为历史名词,他们有了年岁,知道四时,可是平埔族后裔有很多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刺桐花了。

    ㈢对岁月的感知变化由立体到平面可以如此迅速,怎不让人兴叹?以现代人为例,在农业社会还深刻知道天气、岁时、植物、种作等等变化是和人密切结合的。但是,商业形态改变了我们,春天是朝九晚五,冬天也是朝九晚五;晴天和雨天已经没有任何差别了。这虽使人离开了“看天吃饭”的阴影,却也多少让人失去了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了。

    ㈣记得住在乡下的时候,大厅墙壁上总挂着一册农民历,大人要办事,大至播种耕耘、搬家嫁娶,小至安床沐浴、立券交易都会去看农民历。因此到了年尾,一本农民历差不多翻烂了,使我从小对农民历书就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情。一直到现在,我还保持着看农民历的习惯,觉得读农民历是快乐的事,就看秋天吧,从立秋、处暑、白露到秋分、寒露、霜降,都是美极了,那清晨田野中白色的露珠,黄昏林园里清黄的落叶,不都是在说秋天吗?所以,虽然时光不再,我们都不应该失去农民那种在自然中安身立命的心情。

    ㈤城市不是没有秋天,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就会知道,本来从东南方吹来的风,现在转到北方了;早晚气候的寒凉,就如同北地里的霜降;早晨的旭日与黄昏的彩霞,都与春天时大有不同了。变化最大的是天空和云彩,在夏日明亮的天空,渐渐地加深蓝色的调子,云更高、更白,飘动的时候仿佛带着轻微的风。每天我走到阳台抬头看天空,知道这是真正的秋天,是童年田园记忆中的那个秋天,是平埔族刺桐花开的那个秋天,也是唐朝山僧在山上见到落叶的同一个秋天。

    ㈥若能感知天下,能与落叶飞花同呼吸,能保有在自然中谦卑的心情,就是住在最热闹的城市。秋天也不会远去,如果眼里只有手表、金钱、工作,即使在路上被落叶击中,也见不到秋天的美。

    ㈦秋天的美多少带点潇湘之意,就像宋人吴文英写的词“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一般人认为秋天的心情会有些愁恼肃杀。其实,秋天是禾熟的季节,何尝没有清朗圆满的启示呢?

    ㈧我也喜欢韦应物一首秋天的诗: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㈨在这风云滔滔的人世,就是秋天如此美丽清明的季节,要在空山的落叶中寻找朋友的足迹是多么困难!但是,即使在红砖道上,淹没在人潮车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呀!

    1.本文在开篇和接近结尾两处各引用了诗句,请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2.作者笔下的“秋天的心”,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3.理解下面两句话的含义。(6分)

    (1)平埔族快要成为历史名词,他们有了年岁,知道四时,可是平埔族后裔有很多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刺桐花了。(3分)

    (2)春天是朝九晚五,冬天也是朝九晚五;晴天和雨天已经没有任何差别了。 (3分)

    4.作者认为“即使在红砖道上,淹没在人潮车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呀”,谈谈你的理解。(6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㈠傅弈,相州邺人也。尤晓天文历数。隋开皇中,以仪曹事汉王谅,及谅举兵,谓弈曰:“今兹荧惑①入井,是何祥也?”弈对曰:“不为怪异。”谅不悦。及谅败,由是免诛,徙扶风。高祖为扶风太守,深礼之;及践祚,召拜太史丞。太史令庾俭,以其父质在隋言占候,忤炀帝意,入狱,竟死狱中,遂惩其事;又耻以数术进,乃荐弈自代,遂迁太史令。弈既与俭同列,数举俭之过,而俭不之恨。时人多俭仁厚,而称弈之率直。弈所奏天文密状,屡会上旨。

    ㈡武德七年,弈上疏请除去释教曰:佛在西域,言妖路远,汉译胡书,恣其假托。故使不忠不孝,削发而揖君亲;游手游食,易服以逃租赋。今之僧尼,请令匹配,即成十万余户,产育男女,自然益国,可以足兵。四海免蚕食之殃,百姓知威福所在。又上疏十一首,词甚切直。高祖付群官详议。中书令萧瑀与之争曰:“佛,圣人也。弈为此议,——‘非圣人者无法’,请置严刑。”弈曰:“礼本于事亲,终于奉上。而佛逾城出家,逃背其父;以匹夫而抗天子,以继体而悖所亲。萧瑀乃遵无父之教,臣闻‘非孝者无亲’,其瑀之谓矣!”瑀不能答,但合掌曰:“地狱所设,正为是人!”高祖将从弈言,会传位而止。

    ㈢贞观十三年卒,年八十五。临终诫其子曰:“释教乱华,举世皆惑,唯独窃叹,众不从我,悲夫!汝等勿学也。”

    ㈣弈生平遇患,未尝请医服药,虽究阴阳数术之书,而并不之信。又常醉卧,蹶然起曰:“我其死矣!”因自为墓志曰:“傅弈,青山白云人也,因酒醉死,呜呼哀哉!”其纵达皆此类。 (节选自《旧唐书•傅弈传》,有删改)

    注【解析】
    ①荧惑:火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今兹荧惑入井,是何祥也       祥:预兆

    B.以其父质在隋言占候           以:凭借

    C.弈所奏天文密状,屡会上旨     会:符合

    D.礼本于事亲,终于奉上              奉:侍奉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傅弈为人率直的一组是 (3分)

    ①弈对曰:“不为怪异”          ②高祖为扶风太守,深礼之

    ③弈既与俭同列,数举俭之过     ④弈所奏天文密状,屡会上旨

    ⑤又上疏十一首,词甚切直       ⑥虽究阴阳数术之书,而并不之信

    A.①②⑥        B. ①③⑤        C. ②④⑤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傅弈侍奉汉王杨谅时,杨谅希望傅弈把“荧惑入井”这一自然现象解释为他的起兵符合天象,而傅弈的回答令杨谅很不高兴。

    B.高祖做扶风太守时,对被免于杀头而调到扶风的傅弈非常敬重,等到高祖登基做了皇上后,就召见傅弈并任命他为太史丞。

    C.傅弈上书请求废除佛教时说,翻译佛经时,译者根据自己的理解,肆意地加以附会,使得百姓不忠不孝,游手好闲。

    D.傅弈平日遇到生病,从来不请医吃药。但他喜欢喝酒,又经常在醉卧时突然惊起,终 因醉酒而死,这足见他的放纵旷达。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数举俭之过,而俭不之恨。时人多俭仁厚,而称弈之率直。(5分)

    (2)萧瑀乃遵无父之教,臣闻‘非孝者无亲’,其瑀之谓矣!(5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新晴野望

    王  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注]。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  氛垢: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作简要分析。(4分)

    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地崩山摧壮士死, ________。________,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人生得意须尽欢,________。________,千金散尽还复来。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________,________。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3 题
  1. 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的横线中,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只填序号。(4分)

    现在我们大学工科一年级开这门“阅读与写作”课,来替换以前的“写作”课。     ________。不少学生总是企望一蹴而就很快能写好文章,不明白多阅读会阅读才能提高写作水平。

    ①写作是输出,阅读是输入             ②因为,写作和阅读不能分家

    ③输入质量不高,输出便成了无源之水   ④道理是明摆着的,但付诸实践十分困难

    ⑤这样,提高写作水平往往也就成为空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不管红绿灯,凑齐一群人,蜂拥过马路,被网友戏称为“中国式过马路”。针对这一现象,请拟出两条劝阻行人闯红灯的宣传语。要求:简明生动,幽默警醒;每条不少于10字,不多于20字。(5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按要求仿写。要求:前后句式相同,修辞手法相同,语意贯通,内容有意蕴。(6分)

    宽阔的胸襟,是“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卓越追求;

    宽阔的胸襟,是 ________

    宽阔的胸襟,是“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然旷达;

    宽阔的胸襟,是 ________

    学会宽容,学会拥有宽阔的胸襟,你将发现人生的新天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人们总想到远方去旅行,远方似乎有身边找不到的东西,不仅仅是自然风光、人文胜地……更多的是一种梦想,一种精神归宿,一种灵魂里涌动的向往。生活中近的是现实,远的才是诗。所以远方总像一簇圣火,在人们心中燃烧。于是,我们总是期盼远方,充满放飞心灵的渴望。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诗歌除外),拟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超出材料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