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2 题,其中:
选择题 4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名句名篇 1 题,语言应用 2 题,作文题 1 题
简单题 2 题,中等难度 10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4 题
  1. 下列词语的字形及划线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或(jiàn)  朝(tūn)  缩(cù)  苍皇失措

    B.造(chì)纨(kù)弱(chán)不记其数

    C.然(shān)两(yè)懂(měnɡ)纷至沓来

    D.踌(chú)联(mèi)蹂(lìn)哀声叹气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4分)

    ①我国将开展选拔女宇航员的工作,虽然有外国的选拔条件作参照,但还要符合中国国情,具体做法还要进一步__________。

    ②书中以汉、宋为正统,这不是历史观,而是现实的_________,不能以历史的标准来要求。

    ③解决经济生活当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__________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靠改革。

    A.摸索反映调整

    B.探索反映调控

    C.摸索反应调控

    D.探索反应调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2011年1月9日《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正式生效,中国禁烟最大的问题在于烟民的理念和背后的利益链。中国现在每年大概有10万左右的人死于二手烟。

    B.专家分析政府网站为什么越来越受到黑客的青睐,原因是不少政府网站搞网上形象工程,摆花架子,甚至利用手中的信息权力追求个人经济利益,致使信息垄断造成的。

    C.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明年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这是继2008年“从紧”和2009年“适度宽松”后,我国货币政策再次回归“稳健”。

    D.被各界广为关注的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拟收购沃尔沃轿车公司一事有了最重要的一次进展,已与福特汽车公司就收购沃尔沃轿车公司的所有重要商业条款达成一致意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国结”的全称是“中国传统装饰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绳结也是中国古典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人们很早就开始用绳结来装饰器物,为绳结注入了美学内涵

    ②当时的绳结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用具

    ③“中国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④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手工编织工艺品,具有悠久的历史

    ⑤此外,绳结还被应用在人们的衣着、佩饰上

    ⑥同时也具有记载历史的重要功用,因而在人们的心目中很神圣

    A.③②④⑥⑤①

    B.③①②⑤⑥④

    C.④①③②⑤⑥

    D.④③②⑥①⑤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文化焦虑”弥漫当前社会

    杨福泉

    随着国门的打开,以西方文化为主体的外来文化通过各种渠道不断涌向中国。尽管我国各地正不断加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但我国城市和乡村里的物质和非物质传统文化遗产还是在以惊人的速度衰落甚至消失。于是,有越来越多的人士呼吁保护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这种文化焦虑中有深沉的反思和忧患意识。

    当下,“文化焦虑”和“文化忧患”促使一批专家学者致力于传统文化的复兴和教育,但他们过分片面地把中华民族文化等同于汉文化甚至一些儒家古典文化,特别是片面地把所谓的“国学”指称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全部。一说到中国文化,言必称“国学”,视野局限在孔孟儒家之学和“四书五经"等汉文典籍上,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等同于进行一些儒家古代典籍的教育,主张不遗余力地在大中小学里进行所诮的“国学教育”。他们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和教育,简单地等同于重新把“四书五经”搬到课堂和对“国学”的弘扬。

    鲁迅、胡适等一批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早已看到了以“四书五经”等为载体的中国汉学典藉中的大量糟粕,所以才振臂呼唤引进“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新文化运动使中国博采众长,吸收了西方的科学和民主精神,才创新而形成了绵延至今的中国新文化。如果依旧拘泥于儒家典籍的故纸堆中,不知今天的中国文化会是一个什么格局。享受着新文化运动丰硕果实的我们,不应忘记鲁迅等一代哲人那些深沉理性的警示和呼喊。当今的中华民族文化,应该是整合了 56个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一个整体,当代中华文化应该有一个广采博纳的大气魄,我国各民族应该相互借鉴,互补共生,取长补短。这样,就能在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重新建构起气势恢宏、活水长流、有旺盛的生机与活力的当代中华民族文化。而如果仅仅聚焦在一些汉学典籍和孔孟之学上,将它视为中华文化的全部,漠视其他民族的文化和汉族民间文化,那只会陷于抱残守缺的民粹主义和狭隘的文化保守主义的误区,不可能建构起中国56个民族都认同的文化意识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凝聚力,不可能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格局和气度。

    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应该有一种宽广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应该有全球眼光,谦虚好学。我们要有理性的“文化自觉”,既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有民族的自信和自豪,也应冷静地看到,中国专制封建社会中沿袭下来的传统文化有不少糟粕,要勇于摒弃它们,并勇于学习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文化精粹。我们在为国忧心、为族忧患的“文化焦虑”中,不能把眼光仅仅盯在自己的文化传统上,老想着要全盘继承文化传统。我们今天应该“胸怀中国,放眼世界”,不要只顾爱不释手地捧着“国学”的一些典籍沾沾自喜,而忽略了与时俱进地学习、汲取和创新,忽略了向世界学习,取他山之石,为我所用。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我们对自己的文化既要自重又要有自觉意识。任何一种文化,只有如活水长流,才会有生命力,如果只是自闭自恋,不思学习和创新,那就会成为一潭死水。“文化焦虑”促使我们忧患和反思,但我们的这种焦虑,应促使我们有准确理性的“文化自觉”,催生不失根本又汇聚百川、广采博纳的当代中华民族文化。

    1.关于“文化焦虑”,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圣诞节等各种洋节在我国日益热闹,而国内的很多传统节日则被冷落,我国的物质和非物质传统文化遗产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衰落甚至消失这是出现“文化焦虑”的一个现实原因。

    B.文化焦虑跟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传播有关系:西方文化随着西方科技强势进入中国,和中国传统文化相接触、磨擦乃至冲突,暂处弱势的民族就产生了焦虑的文化心理。

    C.焦虑之后出现的危机感、紧迫感是积极的反应;焦虑以后也会产生急躁心态,甚至还会产生一些极端主义的反应,如夸大“国学”尤其是孔孟之道和四书五经的重要性。

    D.文化焦虑中有深沉的反思和忧患意识,它提醒人们必须重视对本国本民族文化传统的传承,促使一批专家学者致力于传统文化的复兴和教育,为喧嚣浮躁的人们找到了精神的家园。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专制封建社会中沿袭下来的传统文化有大量糟粕,我们应向鲁迅等新文化运动先驱学习,大胆实行“拿来主义”,博采众长,切不可陷于传统典籍的沼泽之中不能自拔。

    B.将“国学”等同于中华文化,实则漠视其他民族的文化和汉族民间文化,只不过是抱残守缺的民粹主义和狭隘的文化保守主义,殊无益处。

    C.“胸怀中国,放眼世界”,是指我们既要全盘继承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又要关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其它国家的文化发展;既要推进本民族的文化建设,又要积极走出国门与外族文明交流。

    D.对待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待外来文化,我们要学习、汲取和创新,这样才能使中华民族文化永葆生机与活力。

    3.怎样做才算是“有准确理性的‘文化自觉’”?请根据文本的相关信息,分条概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文学作品阅读(20分)

    永远的母亲

    北方的季节,说变就变。好像时令就是命令。万物都违抗不得。春天到了,再坚硬的土地也得按时返青;秋天走了,再蓬勃的树叶也得屈尊枯萎。这是老天定下的时刻表,即使在这个弹丸小镇上。它仍然被一丝不苟地执行着。

    振青嫂紧了紧身上的旧毛衣,使劲搓搓手,重新操起扫帚,一下下地扫过去。冬天越近,土地就越显得干硬,扫帚划过,响起刺耳的“咝啦”声,振青嫂的手也一阵阵干冷地疼痛。她只能把扫帚握得更紧,仿佛那是她的命一般。

    其实,这把扫帚也的确是她的命,就像身上这件脱了线退了颜色的旧毛衣是她唯一的外套一样。这样的生活已经持续了七年。而七年前,她还是一个面庞红润的少妇,一个温婉朴实的母亲。只是后来,与她同来城里打工的丈夫弄丢了孩子,于是她失去了自己唯一尊贵的身份——母亲。她的亲亲的儿子豆豆,那时才只有五岁呢。

    “找不到孩子,我就死在这儿!”每次回想这句话,振青嫂都觉得自己是一个无比坚强的女人,就像扫帚下枯黄的叶片,干瘪苦涩但筋骨嶙峋。

    现在,一个胖嘟嘟的小男孩跑到她面前,打扰了她的回忆。小男孩有五岁左右,这让振青嫂想起了自己的心头肉,她忍不住暗地里比较:脸盘有点像,都是圆圆的,个头、胖瘦也差不多。不过,豆豆是双眼皮,比眼前这一个要漂亮些,而且,豆豆一边一个小虎牙,没有比他更惹人疼的孩子了。这样想过之后,振青嫂心中竟然略觉安慰。但是,既而她就想起:豆豆离开她已经七年多了。她不禁又将目光投向那个小男孩,这一次,他越看越像小豆豆了。

    “豆豆——”振青嫂伸出手去。其实,几年来,她已经习惯于管所有的小孩子叫豆豆。可眼前的孩子显然被这个陌生人吓着了,小嘴一撇,就跑开了。振青嫂叹口气,这种情景她也早就习惯了,岂止孩子如此,这里的大人,哪一个不是经常对她指指点点,有时还甩下一句“神经有问题”,好像丢了孩子并非她的不幸,而是她的罪孽。当然,如果振青嫂有文化,如果她也读过鲁迅的话,她也许会知道,我们中国人是善于淡化悲剧的,尤其是淡化别人的悲剧。

    小男孩穿着鲜红的羽绒服,像一团小火球在马路牙子附近滚来滚去。振青嫂很想掉过头专心扫地,可那个可爱的身影像钉在了脑子里,一再吸引她的目光。于是,振青嫂又紧了紧毛衣,想到自己初为人母时的兴奋和紧张,焦虑和不安,这让她心里有些酸涩。仅仅是酸涩而已,也许她已在痛苦中浸泡太久,只能体会出除痛苦以外的感觉了。

    也许这个平凡的下午注定要爆发一场灾难,当一辆重型卡车向小男孩驶去时,振青嫂头发倏地竖了起来,浑身酸麻,像要散架一样。而这个胖宝宝显然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直到他被一记扫帚扫到三米开外,直到那个让他害怕的女人倒在车轮下。他才看着地上那一摊暗红的血,“哇”地哭了出来,而他哭的原因,可能是刚才摔倒时伤了自己的膝盖。

    振青嫂仰面朝天地躺着,突然发现小镇的天空其实很蓝很蓝,而且并不像她想象中的那么瘦狭,也许她平时只顾低头看地,却忽略了原来世界上最广阔的是天空。现在,躺在地上,她在剧烈的疼痛中感到久违的舒适。围在她身边的,是一张张陌生的逐渐扩大的脸……

    “没想到这个女人还挺勇敢!”

    “哪儿啊,她肯定把孩子看成自己丢的那个了。”

    “可她的孩子,少说也有十二岁了呀。”

    “要不怎么说,她脑筋还是不清楚……”

    “唉,啥人啥命,这样去了,也算她的造化。”

    振青嫂突然觉出自己的伟大了,这些所谓的城里人,哪里懂得她的心思,他们只知道毛衣旧了要买新的,却不知道良心旧了就永远难以洗净。

    而她,现在终于躺倒在自己扫了七年的干干净净的大街上了,在蓝天白云下尽情地想念她的豆豆。也许孩子在另一个世界等她,在那个世界里,她有一所房子,她可以在厨房里煮汤、煎鸡蛋,在客厅里看电视、织毛衣,一定要织两件,一件给自己,一件给她的豆豆……

    1.分析文章前两段中隐含的自然环境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2.联系全文谈谈你对下面这两句话的理解。(6分,每小题3分)

    (1)也许她平时只顾低头看地,却忽略了原来世界上最广阔的是天空。

    (2)他们只知道毛衣旧了要买新的,却不知道良心旧了就永远难以洗净。

    3.试分析文章第四段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4.谈谈你对小说最后一段内容的理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文言文阅读(选择题每题3分,共9分;翻译题10分)

    退 让

    贾谊

    梁大夫宋就者,为边县令,与楚邻界。梁之边亭与楚之边亭皆种瓜,各有数。梁之边亭劬①力而数灌,其瓜美;楚窳②而希灌,其瓜恶。楚令固以梁瓜之美,怒其亭瓜之恶也。楚亭恶梁瓜之贤己,因夜往,窃搔梁亭之瓜。皆有死焦者矣。梁亭觉之,因请其尉,亦欲窃往,报搔楚亭之瓜。尉以请,宋就曰:“恶!是何言也!是构怨召祸之道也。恶!何称之甚也!若我教子,必每莫令人往,窃为楚亭夜善灌其瓜,令勿知也。”于是,梁亭乃每夜往,窃灌楚亭之瓜。楚亭旦而行瓜,则皆已灌矣。瓜日以美,楚亭怪而察之,则乃梁亭也。楚令闻之大悦,具以闻。楚王闻之,恕然丑以志自惛也,告吏曰:“微搔瓜,得无他罪乎?”说梁之阴让也,乃谢以重币,而请交于梁王。楚王时则称说梁王以为信,故梁、楚之欢由宋就始。语曰:“转败而为功,因祸而为福。”老子曰:“报怨以德。”此之谓乎!夫人既不善,胡足效哉?

    翟王使使至楚。楚王欲夸之,故飨客于章华之台上。上者三休,而乃至其上。楚王曰:“翟国亦有此台乎?”使者曰否翟窭国也恶见此台也翟王之自为室也堂高三尺壤陛三累茅茨弗翦采椽弗刮。且翟王犹以作之者大苦,居之者大佚。翟国恶见此台也!”楚王愧。

    【注】①劬(qú):勤劳,劳苦。 ②窳(yǔ):懒惰。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每令人往  莫:不要

    B.楚边亭旦而瓜行: 巡察

    C.恕然以志自惛也丑:以为羞耻

    D.故客于章华之台上飨:宴请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怒亭瓜之恶也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B.梁亭觉之,请其尉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我教子,必每莫令人往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D.楚亭怪而察之,则梁边亭也以其华山之阳而名之也。

    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使者曰/否翟窭国也/恶见此台也/翟王之/自为室也/堂高三尺壤/陛三累茅茨/弗翦采/椽弗刮

    B.使者曰/否/翟/窭国也/恶见此台也/翟王之自为室也/堂高三尺/壤陛三累/茅茨弗翦/采椽弗刮

    C.使者曰/否翟/窭国也/恶见此台也/翟王之自为室也/堂高三尺壤/陛三累茅茨/弗翦采/椽弗刮

    D.使者曰/否翟窭国也/恶见/此台也/翟王之自为室也/堂高三尺/壤陛三累/茅茨弗翦/采椽弗刮

    4.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则故事赞美宋就以德报怨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解决了梁、楚两国的边境纠纷,也对和睦邦交起了作用。

    B.宋就让梁边亭人晚上暗中帮助楚边亭人浇灌瓜地,表现了他大度宽容的胸怀。楚令了解真相之后,很高兴地把这件事报告给楚王。

    C.翟王派使者到楚国,楚王想夸奖使者,于是在章华台上宴请宾客。章华台很高,登台的人一路休息多次,才能上到顶上。

    D.全文少说理,多叙事,主旨体现在标题上。文章中引用古语和老子的话,启示后人在处理人际关系乃至国与国之间关系时应该谦让。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楚边亭恶梁瓜之贤己,因夜往,窃搔梁边亭之瓜。

    (2)乃谢以重币,而请交于梁王。(3分)

    (3)且翟王犹以作之者大苦,居之者大佚。(3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练习。(7分)

    虞美人?寄公度

    舒亶①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注】①舒亶:宋神宗时任御史中丞,获罪罢官,曾写此词寄赠江南友人公度。

    1.词上阕点明了季节的句子是 ________;“背飞双燕”一语,在词中的寓意是________。(2分)

    2.试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赏析本首词。(5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5分,错一字该空不得分。)

    1.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________。(李白《蜀道难》)

    2.江间波浪兼天涌,________。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3.________ ,独留青冢向黄昏。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4.千呼万唤始出来,________ 。     (白居易《琵琶行》)

    5. ________,蓝田日暖玉生烟。      (李商隐《锦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段不少于150字的评论。(12分)

    现在,全中国有超过三万万人啃英语,未来讲英语的中国人超过英语母语者的数目已经赫然在望。

    本来是外语的英语,在现代工业的中国,许多人却把它当成了母语来学,而真正的母语反倒放在一边了。出现了说英语时是侃侃而谈,流利非常,说汉语时是结结巴巴、词不达意;写英语时是龙飞凤舞、一气呵成,写汉语时是提笔忘字,颠三倒四。不说那些开放程度高,经济发展好,对外交流多的大都市里,这样会外语、不会母语,讲英文、不讲中文的时髦者较普遍。

    近些年政府的一些职能部门,不问客观情况,不管实际需要,无论是考学,还是考职称;也无论是学中文,也还是学历史,都要把外语当作必考科目。不管你有没有用,也不管你专业水平如何,只要外语没有达到一定的等级,你就休想过关。即使是一些从来也不需要使用外语的行业,在考职称时,外语也成了硬指标。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2分)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理欲之辨曾吸引了众多思想家的关注。到了宋代,理学思潮形成,并占据了主导地位。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他大声疾呼“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朱子语类》卷十三),认为“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朱子语类》卷十三)

    自朱熹之后,理学家进一步夸大了“人欲”的危险与罪恶表现出禁欲主义的倾向。“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虽然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不良影响也是明显的。很多思想家对这一主张进行了尖锐的批评。清人戴震就曾指出“舍人欲无天理”、“理者存乎欲者也”(《孟子字义疏证》卷上),认为理学家的主张会导致“丧尽天良”(同上)的后果。

    在现代社会,同样存在理与欲之间的矛盾。当今学者更愿意客观辩证地来看待这个问题。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来说,都应当正确处理欲望与规范的关系。只有这样,人的正常需求才能最终得到合理的满足。

    (1)结合文段,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朱熹在理欲之辨上的观点。(5分)

    (2)请试举一例探究在现代社会中人应该如何客观辩证地看待理与欲之间的关系。(7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作文

    人们常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对这句话,你有什么感悟?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请写作一篇800字左右的记叙文或议论文,自拟标题,自主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