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1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2 题,文言文阅读 2 题,诗歌鉴赏 1 题,名句名篇 1 题,选择题 3 题,语言应用 1 题,作文题 1 题
简单题 3 题,中等难度 7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禅与儒家的同异似乎比较清楚。儒强调人际关系,重视静中之动,强调动。如《周易》的“生生不息”、“天行健”等。从而,儒家以雄强刚健为美,以气胜。无论是孟子、韩愈,不仅在文艺理论上,而且在艺术风格上都充分体现这一点。即使是杜甫,沉郁雄浑中的气势凛然,也仍然是其风格特色。像那著名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虽也涉及宇宙、历史、人生和存在意义,但它仍然是儒家的襟怀和感伤,而不是禅或道。

    禅与道(庄)的同异比较难做清晰区分。特别是艺术领域中,庄、禅更常常浑然一体难以区分,但二者仍有差别。庄子实质上仍执着于生死,禅则以参透生死观自许。所以前者(庄)重生,也不认世界为虚幻,只认为不要为种种有限的具体现实事物所束缚,必须超越它们;后者(禅)视世界、物我均虚幻,真实的存在只在于心灵的顿悟觉感中。它不重生,亦不轻生。世界的任何事物对它既有意义,也无意义,都可以无所谓,所以根本不必去强求什么超越,因为所谓超越本身也是荒谬无意义的。从而,它追求的便不是什么理想人格,而只是某种彻悟心境。

    所以,“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于四海之外”(《庄子·齐物论》)便是道,而非禅。“空山无人,花开水流”(苏轼)便是禅,而非道。因为后者尽管描写的是色(自然),指向的却是空(那虚无的本体);前者即使描写的是空,指向的仍是实(人格的本体)。“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是禅而非道;尽管它似乎很接近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潜),却是道而非禅,尽管似乎也有禅意。但如仔细品味分辨,则陶诗虽平淡却阔大的人格气韵与王、苏的精巧聪明的心灵妙境仍有所不同。这也正是道与禅的相似和相关处。从而就更不用说李白(道)与他们的差异了。陶、李均基本属道,但一平宁静远,一高华飘逸。由此略可见出儒道禅的不同风味:儒的入世积极,道的洒脱阔大,禅的妙悟自得。当然,上述所有这些,都只具有非常相对的意义,千万不可执著和拘泥,特别是在文艺评论和审美品味上,划上一个非此即彼的概念分类是很愚蠢的。陶(潜)李(白)是身合儒、道,王(维)苏(轼)便可说是身属儒家而心兼禅、道。儒、道、禅在这里已难截然划开了。

    与屈(原)相比,禅更淡泊宁静。屈那种强烈执着的情感操守,那种火一般的爱憎态度,那对生死的执着选择,在禅中是早已看不见了。存留着屈骚传统的玄学时代的士大夫和文艺家们的纵情伤感,那种“木犹如此,人何以堪”,对生的眷恋和死的恐惧,在这里也完全消失了。无论是政治斗争的激情怨愤,或者是人生感伤的情怀意绪,在禅悦里都被沉埋起来。

    所以,充满禅意的作品,即以上述的王维、苏轼的诗来说,比起庄、屈来,便更具有一种充满机巧的智慧美。

    (摘编自李泽厚《华夏美学》)

    1.下列关于儒、道、禅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孟子、韩愈的雄强刚健,杜甫沉郁雄浑中的气势凛然和陈子昂的苍凉悲壮,无不是儒家思想、儒家精神的具体体现。

    B.道家的庄子执着于生死,重视生,认为要超越具体现实事物的束缚;禅则不重生,亦不轻生,任何事物对它都无所谓。

    C.“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似乎有禅却是道,它们正是道与禅相似的具体体现。

    D.儒、道、禅之间“不同的风味”都是非常相对意义上的区别,三家是不能明确分类的,特别是在文艺和审美方面。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禅与儒家的同异似乎比较清楚,与道(庄)则比较难做清晰区分,因而不必在文艺评论和审美品味上做非此即彼的概念分类。

    B.“空山无人,花开水流”描写的是自然,即所谓“色”,指向的却是虚无的本体,即所谓“空”,所以它不是道,而是禅。

    C.屈原执着于生死,庄子实质上也执着于生死,但屈原的强烈执着的情感操守和庄子的精神的区别事实上是非常清楚的。

    D.王维的诗和苏轼的诗因为大都充满了禅意,所以比起庄子、屈原来,便更具有一种充满机巧的智慧之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比较了禅与儒、道的异同,认为在文艺评论和审美品味这些艺术领域里,儒、道、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

    B.那种“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对生的眷恋和死的恐惧,在玄学时代的士大夫和文艺家那里都消失了,只留下了纵情感伤。

    C.儒强调人际关系,道要超越现实束缚,禅追求顿悟觉感,由此呈现出各自不同的风味:儒人世积极,道洒脱阔大,禅妙悟自得。

    D.儒的现实,道的超越,禅的虚幻,互相交融,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从而造就了王维、苏轼这样风格独特的诗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看望

    [德国]海·格兰特

    上午最后一节课刚开始,有人从外头喊:“培德·莱默斯,你妈妈来看你来了!收拾一下东西,今天别上课了。”

    妈妈来了!培德全身的血往上涌,耳根都红了。他把数学本子收到一块儿,然后磕磕绊绊地离开了教室。

    她在接待室里,坐在最前排的一把椅子上。满脸皱纹、瘦瘦小小的妈妈穿着一件旧式大衣,灰色的头发上是一条黑头巾。身边是那只古老的笨重的方格纹手提包一一这种手提包现在只有粗壮结实的农民才提着它出门。

    “培德,儿子!”他感觉到了妈妈长了茧子的手握住了自己的手,闻到了她那只有过节才穿的衣服上的樟脑丸味儿。他的心在感动和压抑之间犹豫。为什么她偏要在今天,在上课的日子里来!在这儿,大家都会看见她!那些有钱的、傲慢的男孩子们,他们的父母,都是开着小汽车到寄宿学校来,把礼物、钱随便那么一撒。

    “校长说.你可以带我去看看你的房间,你今天不用上课了。真好,不是吗?”

    上帝,她已经去过校长那儿了!就穿这件不像样子的大衣!他抹了抹潮湿的额头,带着愤愤的果断,抓起那个古老的方格纹手提包——这种手提包不装东西就够沉的了。

    他快速地几乎是跑着上楼梯,走进那间小小锅双人房间。“那就是我的床。那边,靠窗子的,是齐姆森的。他爸爸是工厂主,富得要命,一辆汽车就像我们房间那么大!”

    妈妈几乎是虔诚地注视着那张床,她大概在惊讶齐姆森盖的竟然不是金被子吧!然后,她带着幸福的微笑又转向他,并且打开那个方格纹手提包。“我带来了几件新衬衣,培德。是柔软的好料子做的,颜色也是时下流行的。这是一块罂粟蛋糕,你最喜爱吃的,里面放了好多葡萄干呢!现在就吃一小块吧!”

    她温存地笑着,愉快地走到他面前。但是,他不耐烦地拒绝了。

    “现在不吃,妈妈,就要下课了,一会儿所有的人就都涌到这里来。别让他们看到你。”

    “怎么……”她那张被太阳晒黑的脸孔,一下子涨红了。在拉上手提包时,她的手微微颤抖着。

    “是这样。好吧,那我还是走吧。”

    但这时过道里已经有了响声,紧接着齐姆森就走进房间里来了。该死!正好是这个齐姆森!他的友谊对培德来说至关重要。齐姆森有一种苛求的、爱好挑剔的审美观。“这是我妈妈,”培德笨拙地结结巴巴地介绍,“她来给我送换洗衣服和蛋糕。”他感到脑袋在痛。齐姆森说了自己的名字,一面用培德一向羡慕极了的姿势动作优美地鞠着躬,一面彬彬有礼地微笑着。“这真是太好了。家里人来探望永远是最高兴的事。不是吗,莱默斯?”这肯定是一句客套话,培德带着乡下人的猜疑想道。但是妈妈却满面笑容地向齐姆森道谢:“是啊,我给他送新衬衣来了。我们刚刚收完麦子,我来看看他。”

    母子俩匆忙地悄悄地下了楼梯。一直到大门口,他才舒了一口气。

    到了车站,“你可以坐下一趟火车走,”他没有把握地建议,“也许还能在候车室内喝杯咖啡呢。”

    “不了,就这样吧,儿子。我现在知道你过得很好,也不那么想家了,我这就上车。”

    他还想说些什么,随便说些什么,但喉咙哽咽,什么也说不出来。,这时列车员关上了门。他从窗口又一次看见她的刻画着艰辛和忧虑的发灰的脸庞。“妈妈!”他喊着,可是火车开动了。

    回到房间,他又看见了桌子上那块妈妈摆放的昙粟蛋糕,气味芳香。可是他一点也不饿。他走到窗子边,久久地呆望着外面。他的咽喉总感觉到异样疼痛。齐姆森进来了,一眼看见还没有动过的蛋糕。

    “你究竟为什么那么快让你妈妈走了!”齐姆森严肃地,几乎是阴沉地问,“你呀,要是我有这样一个妈妈就好了!”

    培德这才想起,齐姆森的父母已经离婚了。他愣在那里,他知道无可反驳。机灵的齐姆森又带着他惯有的明朗微笑,指着蛋糕:“来来,动手啊,不然要发霉了。”他们一起大嚼蛋糕的时候,培德喉咙的压迫感渐渐消失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写培德听到妈妈来的消息时,特意刻画了他的神情和动作,以表现他的反常,从而制造了悬念,也使行文有了波澜。

    B.“要是我有这样一个妈妈就好了!”齐姆森的话让培德压抑的心理得到了纾解——齐姆森渴望有个农民身份的母亲。

    C.培德总共只说了四句话,其中有三句话是对妈妈说的,自始至终,他都是一副满脸不高兴的神态,直到母亲离开后。

    D.妈妈满心欢喜地来看儿子,得到的却是儿子的满脸不高兴。母亲很伤心,以至于很失望地拒绝了儿子喝咖啡的提议。

    E.本文刻画了培德的形象主要运用了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的手段,而最主要的是对主人公心理活动的描写。

    2.“方格手提包”在小说中出现了三次,每次出现各有什么主要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培德·莱默斯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主要用第三人称叙事,要是从培德的角度,改用第一人称“我”来讲述这个故事会有怎样的不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杜环,字叔循。其先庐陵人,侍父一元游宦江东,遂家金陵。环尤好学,书,重然诺,好周人急。

    父友兵部主事常允恭,死于九江,家破。其母张氏年六十余,哭九江城下,无所归。有识允恭者,怜其老,告之曰:“今安庆守谭敬先,非允恭友乎?往依之?”母如其言,附舟诣谭,。谭不纳,母大困。从人至金陵,因访一元家所在,问:“一元今无恙否?”道上人对以:“一元死已久,惟子环存,其家直鹭洲坊中。”

    母服破衣,雨行至环家。环方对客坐,见母,大惊,因问曰:“母非常夫人乎,何为而至于此?”母泣告以故。环亦泣,扶就坐,拜之,复呼妻子出拜。妻马氏,解衣更母湿衣,奉麋食母,抱衾寝母。母问其平生所亲厚故人及幼子伯章。环知故人无在者,不足付,又不知伯章存亡,姑慰之曰:“天方雨,雨止为母访之。苟无人事母,环虽贫,不能奉母乎?愿母无他思。”母见环家贫,雨止,坚欲出问他故人。环令媵女从其行,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表衾。自环以下,皆以母事之。母有痰疾,环亲为烹药,进匕箸。以母故,不敢大声语。

    越十年,异地逢其子伯章,泣谓之曰:“太夫人在环家,日夜念少子成疾,不可不早往见。”伯章若无所闻,第日:“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环归半岁,伯章来。母见少子,相持大哭。既而伯章见母老,恐不能行,竟绐以他事辞去,不复顾。环奉母弥谨。然母愈念伯章,疾顿加,后三年遂卒。环具棺椁殓殡之礼,买地城南钟家山葬之。岁时常祭其墓云。

    史官日: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令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人哉!

    (节选自宋濂《杜环小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环尤好学,工书         工:擅长

    B.盍往依之            盍:何不

    C.谭谢不纳,母大困       谢:推托,推辞

    D.环虽贫,独不能奉母乎    独:独自

    2.以下各组句子中,直接表明杜环“好周人急”的一组是(3分)

    ①奉糜食母,抱衾寝母②环知故人无在者,不足付  ③环令媵女从其行,至暮④环虽贫,独不能奉母乎⑤以母故,不敢大声语⑥日夜念少子成疾,不可不早往见

    A.①⑤⑥   B.②④③   C.③④⑥   D.①②③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环的祖先是庐陵人,他陪父亲杜一元在江东…带过着宦游生活,最后把家安在金陵。杜环特别好学,书法好,重视对别人的承诺。

    B.兵部主事常允恭的母亲因家庭变故无处可归,在九江城下哭泣,经人指点后便到金陵找到常允恭的朋友谭敬先,但谭敬先没有收留她。

    C.遍寻亲朋来果后,常母就在杜环家中住了下来,虽然家贫,但杜环还是购置布帛让妻子为常母做衣服和被子,常母有病,杜环也亲自为她煮药,照顾周到。

    D.常母因思念自己的孩子,病情加重,三年后去世,杜环为她置办棺椁,举行了葬礼,在城南钟家山买了一块地安葬了她,每年还按时给她扫墓。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既而伯章见母老,恐不能行,竟给以他事辞去,不复顾。

    (2)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多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大学》《老子》选文,回答问题。(5分)

    ①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

    ②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故)……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老子》)

    1.请分别简要概括《大学》和《老子》对“人”的要求。(2分)

    2.结合文段①,谈谈你对“身修”与“天下平”二者之间关系的理解。(3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

    赠内人[注]

    张祜

    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鹭窠,

    斜拔玉钗灯影畔,别开红焰救飞蛾。

    [注]①唐代选入宫中宜春院的歌舞伎弥“内人”。她们一入深宫内院,就与外界隔绝。这首诗题为“赠内人”,其实并不可能真向她们投赠诗篇,不过借此题目来驰骋诗人的遐想和遥念而已。

    1.本诗的首句看似平常,却意蕴丰富,请具体分析。(5分)

    2.这是一首宫怨诗,作者只从宫中人月下和灯畔的动作便折射出其处境和心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8分)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_____________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3)__________,金块珠砾,___________,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杜牧《阿房宫赋》)

    (4)五十而知天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逾矩。(《论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3 题
  1.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这一类书林林总总,但是想要从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又真的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著作可并不容易。

    B.王建林平时只知道绘图测量,家里的事一概不管,这次妻子出差,自己做饭时便如泥牛人海,慌了手脚,乱了方寸。

    C.主持人本来也就是客气一下,可他却丝毫没有礼让的意思,拿起话筒就七嘴八舌,让别的嘉宾开口不得。

    D.做事业就要听风是雨,由此及彼,这样才能目光长远,有前瞻性,在未来的商业大潮中把握航向,挺立潮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昨日,绵阳安县一年一度的民俗节日——“雎水踩桥会”,吸引了当地及附近市州20多万名游客,比去年人数多了一倍,

    B.中方对马航失联飞机的中国籍乘客资料进行了详细调查,没有发现任何有破坏行为的证据,可以排除中国乘客涉嫌进行恐怖活动的嫌疑。

    C.日本四大铁路公司将携手向海外输出新干线技术和设备,推动日本高速铁路标准成为国际化标准的进程,以利于获取更多的订单。

    D.一家由外商投资的聚琪塑胶制品加工厂今年年底将要在龙溪县建成投产,该厂申报的废旧塑料加工项目获得了龙溪县环保局的审查和批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早在明朝嘉靖年同,钓鱼岛和黄尾屿就被确认不属于琉球,清初我国地图就刊载钓鱼诸岛。这里是我国东海靖鱼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这个海峡港湾中,还盛产飞花鱼,台湾省基隆、苏澳两地渔民,常靠此渔医生存。

    ①风平浪静,成为渔民的天然避风港湾

    ②所以我国浙江、福建和台湾等地的渔民经常到这一带捕鱼

    ③在钓鱼岛与东南方的北小岛、南小岛之间

    ④带来了大批鱼群

    ⑤太平洋黑潮流经这里

    ⑥有一条宽达1 000多米的“蛇岛海峡”

    A.④②③⑤①⑥  B.⑤④②③⑥①  C.⑤①②③⑥④  D.②⑦⑥①⑤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1 题
  1. 在下面介绍“黑匣子”的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20个字。(6分)

       ①  它能将飞机的高度、速度、航向、飞机状况等飞行参数都记录下来。  ②  。它有很厚的钢板和许多层绝热防冲击保护材料。在1100℃的火焰中能经受30分钟的烧烤,能承受2吨重物挤压5分钟,能够在酸液、海水等多种液体中浸泡几个月。所以,空难发生后,  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甲生:我喜欢《论语》、《庄子》。

    乙生:我爱读《变形记》、《百年孤独》。

    丙生:我爱看《水浒》、《三国》。

    丁生:我喜欢《笑傲江湖》、《小时代》。

    一生说:“还是经典作品好。”一生说:“流行的也不错。”一生说:“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好。”一生说:“外国现代派文学更让人‘开眼’。”

    你对上述这些阅读兴趣和爱好有什么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