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2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3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名句名篇 1 题,选择题 3 题,语言应用 2 题,材料作文 1 题
中等难度 12 题。总体难度: 中等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作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语言会通中外思想,超越文化藩篱,推动文明创新,是促进人文交流,实现“民心相通”的重要工具,是服务“互联互通”建设的重要支撑。

    “一带一路”不仅是经贸通道,也是文明互鉴之路。语言教育的重要意义就在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民,通过掌握彼此的语言,可以获得一种观察世界的新途径和新起点,增进彼此的交流与对话。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进程中,加强语言教育与语言传播,能够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语言互通和文化交流,进而实现“民心相通”。

    在全球化时代,欧美著名的跨国公司纷纷制定语言战略,用以处理和解决世界市场带来的跨文化沟通问题,从而消除误解,减少冲突。以美国IBM为例,该公司不仅指定英语作为公司通用语言,同时还确定其他八种语言作为公司沟通语言的选择,为跨文化团队管理和沟通,以及本地化战略积极开展规划。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进行海外投资,都需要语言文化知识作为重要支撑。在对我国海外直接投资风险评估中,与语言紧密相关的文化风险覆盖率高达71.3%,高于主权风险(46.9%)。近来中国企业在乌兹别克斯坦生存和发展境遇即表明,中国企业遭遇到的语言障碍,给合资企业或独资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甚至导致企业的倒闭和破产。语言是互联互通基础工程的重要支撑,建设“一带一路”,必须语言先行!

    (摘编自光明网《沈骑:语言能力建设是“一带一路”的基础性工作》,2017年5月8日)

    材料二:

    “一带一路”涵盖世界三大宗教、四种文明、上百种语言,如何在不同文明、文化之间取得共识将是“一带一路”建设取得成功的基石。

    在人类文化的基底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使命体现出“一带一路”大战略的高远文明境界。因此中国最终在一带一路上的崛起,必须是以一个文化强国的姿态崛起。

    历史上,每一个帝国崛起都有与它崛起相关的全球化地带和文化影响圈,如何建设“一带一路”上的中国文化圈、打造和传递中国文化价值呢?

    一个国家的价值观应该能较好地与该国的标志性公司及个人相结合,即能够比较自然且有效地被呈现。比如微软和比尔•盖茨,苹果和乔布斯,“脸书”和扎克伯格,谷歌和拉里•佩奇,特斯拉和埃隆•马斯克等就成为“美国梦”的新偶像……如何把中国明星公司及其创始人与中国精神、中国文化和中国价值更好地相结合并加以有效传递,我们还有很多功课要做。

    打造和传递中国文化价值还要避免一些认知误区,比如简单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其实传统文化更多是资源,只有被成功转化,才能转化为软实力。要想实现打造和传递中国文化价值的目标,需要整合和转化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在内的全球资源,才能打造出既有中国特色又能为国际社会所接受的文化价值体系。

    应对文化挑战还要善于利用宗教规律,解决宗教问题。一带一路沿线众多国家的广大民众都是某一种宗教的信仰者。如果不尊重宗教规律,甚至回避、抑制宗教,必然导致沿线诸多信教民众的疏离感。中国企业在海外遭遇的一些突发事件,往往与员工无意识地侵犯了驻在国民众的宗教禁忌有关。

    (摘编自中华网《建设“一带一路”上的中国文化圈》,2017年5月15日)

    材料三:

    从现实情况来看,“一带一路”沿线上有多种文明和上百种语言并存,国家(地区)间存在很大的文化差异。因此,在实施“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应以沿线国家多元文明的群体性差异为着眼点,通过大力促进双边文化的对话与交流、碰撞及融合等方式来化解潜在的壁垒,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关系持续稳定发展,促进“一带一路”建设蓝图的顺利实现。对于文化对话的内容,我们一方面要注重加强中华文化“走出去”,以展示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另一方面也要将丰富多样、精彩纷呈的中国现代文化门类和成果展示在各国民众面前,增加文化的辨识度和亲近感。中华文化要想得到“一带一路”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认同,就要加强双向良性互动和合作沟通,即考虑各国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的社会风俗和阅读习惯、风土人情和价值取向,有针对性地开展文化宣传。

    我国边疆地区一些民族与境外使用相近的语言,他们的民族语言同时也是“跨境语言”,对不同文化的融合能起到很强的润滑和推动作用。北京语言大学等学校已为世界183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几十万留学生,其汉语教育几乎涵盖了“一带一路”沿线所有国家,培养了大量国际知名汉学家,这些人都是文化对话的潜在参与者。据统计,“一带一路”沿线约有50多种国家通用语和200多种民族语言,且大多为非通用语种。而目前我国此类人才奇缺,亟须培养大量精通沿线国家语言的高层次外语专业人才和语言能力过硬、具有国际视野、能进行有效的跨文化沟通的领域和行业专才。

    由于我国自身发展进程中存在的不足,如国际传播力不够、少数商品的质量问题、一些国人在国外旅游中存在不文明行为等问题,对国家形象造成了影响。对此,我们必须主动加强自身建设,提升国家形象,赢得周边国家的普遍好感与认同。

    (摘编自《光明日报》《以文化对话推动“一带一路”建设》2017年05月20日02版)

    1.针对以上材料的分析,不准确的两项是( )

    A. 材料一认为作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的语言,既是促进“民心相通”的保障,也是服务“互联互通”基础工程的重要支撑。

    B. 材料三指出了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在与沿线国家文化对话方面的优势、劣势及不足,这些劣势和不足急需语言建设和国民素质的提高来消除和弥补。

    C. 材料二侧重报道的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面临复杂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挑战,及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强国所采取的应对策略。

    D. 材料一中美国IBM的语言战略和中国企业在国外的生存和发展境遇,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语言在世界跨文化沟通中的重要性。

    E. 三则材料摘编自两家不同的媒体,文章风格虽相近,但由于考虑所面对的读者群体,两家媒体在用词方面还是有各自的特点的。

    2.要打造既有中国特色又能为国际社会所接受的价值文化体系,除加强语言能力建设外,我们还需做出哪些努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元曲,作为一种韵文,向来与唐诗、宋词鼎足而立,它不但是那一个时代灿烂文化的象征,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学中一个不可企及的典范,就像王国维先生所论述的那样:“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这多少有些把文学神化和偶像化的意味。

    翻开我们的文学史,透过唐诗、宋词、元曲,甚至更早的诗经、楚辞等文学形式的表象,可以看到一个共同的特质,那就是它们都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诗三百,原本大都是可以“弦而歌之”的民间歌谣;楚辞,是由南方民歌发展而来的文化人的歌辞;唐诗,多为可以吟唱的“歌诗”“声诗”;宋词,是专为歌曲词牌而填写的歌词;元曲,更与音乐有着天然的联系,以至于它的名称中,也只剩下音乐——“曲”的意义,尽管如此,它仍然使人想到常常在街头巷尾飘然入耳的流行歌曲。实际上,无论唐诗、宋词还是元曲,这些各自时代的“乐府”,正是那一时代的流行歌曲,与我们今天所听到的民谣并无二致。而且,元曲与之更有一种相似之处:在它自身所处的时代,它是最为低下的艺术形式,被那些“高尚之士”“性理之学”视为刍狗。正如我们今天对流行歌曲并不一定在意,抑或看不起它一样。然而,就是这些下里巴人使人们终于有一天幡然而悟——这也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艺术和文化,是“乐府”。夸张一点说,一部中国古代文学史,就是一部流行歌曲的历史。

    流行歌曲由于体制的短小,能够迅速地反映特定的情绪。而抑扬顿挫的音乐旋律,使它更富于表达能力和感染力,更易于流播和普及,把作者的思想传达给更为广泛的大众。这正是每一时代真正关心生活、关注社会命运的作家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元曲是大众文化的代表,尤其是其中戏曲的部分。在创作过程中,作者有着明确的观念——为了面向大众的演出而作,必须更多地表现普通人所关心的话题。而诗词则更多地咏叹个人的主观感受。在形式上,元曲更少格律、语言和风格上的限制,因而能更为自由地表达作者所希望表达的一切。

    元代的作家们,天才地把元曲这一文学形式发挥到了极致。从他们的作品中,我们不仅看到了整整一个时代的社会风貌,而且细微、真切地体会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情绪与感受:他们的欢乐与烦恼,喜悦与遗憾,渴望与失望……以及深藏在这背后的爱与恨。他们的描绘又是那么的淋漓尽致、曲尽人情,那么的动人心魄,尽管我们没有听到而且再也无法听到那些存于我们想象中的音乐的旋律。这便是元曲,史诗般的文学。

    元曲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散曲,它又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小令类似于宋词,多是独立的曲子;套数则是由不同曲牌联缀而成的组曲。二是杂剧,即以北曲演唱的戏曲。三是戏文,即以南曲演唱的戏曲。

    在中国文学史上,向来有“词山曲海”的说法,比喻曲作的数量之多,浩如烟海。但由于元曲是非正统的通俗文学,难登大雅之堂,所以流散十分严重。明代中叶以后,出现了第一个收藏、出版和研究元曲作品的高潮。清代是寂寞的,对于元曲来说。一直到“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思潮的兴起,使文学家、艺术家和学者们开始把目光转向通俗文学,寻找文化与艺术的本真,寻找对抗正统的利器。于是,元曲再一次被发现和重视。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元曲是元代灿烂文化的象征,正如唐诗之于唐代、宋词之于宋代。

    B. 因为元曲是一种韵文,与音乐关系密切,以至于其只剩下音乐。

    C. 元曲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学、艺术和文化,是有一个逐渐被认知的过程。

    D. 元曲充分展现了整整一个时代的社会风貌,能让人体会到那个时代人们的情绪与感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为了论证元曲是一种韵文,把它与唐诗、宋词进行类比分析。

    B. 文章为了说明元曲与音乐的关系,用流行歌曲作为实例进行说明。

    C. 围绕着元曲作为一代文学,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其原因。

    D. 文章分别从音乐、体制特点、情感表达等角度论述了元曲的兴与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元曲能成为一代文学,除了元代作家们的原因外,还因为它是元代独有的文学表现形式。

    B. 正因元曲作品的数量浩如烟海,它难以成为正统的文学,流散情况十分严重。

    C. 明代中叶以后和“五四”运动以后,先后出现了发掘、整理和研究元曲作品的高潮。

    D. 王国维的话虽论证元曲是一个不可企及的典范,但带有许多把文学神化和偶像化的意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翠湖心影

    汪曾祺

    ①昆明和翠湖分不开。很多城市都有湖,然而这些湖和城的关系都还不是那样密切。似乎把这些湖挪开,城市也还是城市。翠湖可不能挪开。没有翠湖,昆明就不成其为昆明了。翠湖在城里,而且几乎就挨着市中心。城中有湖,这在中国,在世界上,都是不多的。说某某湖是某某城的眼睛,这是一个俗得不能再俗的比喻了。然而说到翠湖,这个比喻还是躲不开。只能说:翠湖是昆明的眼睛。有什么办法呢,因为它非常贴切。

    ②翠湖是一片湖,同时也是一条路。湖之中,有一条很整齐的贯通南北的大路。昆明人特意来游翠湖的也有,不多。多数人只是从这里穿过。翠湖中游人少而行人多。但是行人到了翠湖,也就成了游人了。从喧嚣扰攘的闹市和刻板枯燥的机关里,匆匆忙忙地走过来,一进了翠湖,即刻就会觉得浑身轻松下来;生活的重压、柴米油盐、委屈烦恼,就会冲淡一些。人们不知不觉地放慢了脚步,甚至可以停下来,在路边的石凳上坐一坐,抽一支烟,四边看看。即使仍在匆忙地赶路,人在湖光树影中,精神也很不一样了。翠湖每天每日,给了昆明人多少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疗养啊。因此,昆明人——包括外来的游子,对翠湖充满感激。翠湖这个名字起得好!湖不大,也不小,正合适。小了,不够一游;太大了,游起来怪累。湖的周围和湖中都有堤。堤边密密地栽着树。树都很高大。主要的是垂柳。“秋尽江南草未凋”,昆明的树好像到了冬天也还是绿的。湖水极清,常年盈满。我在昆明住了七年,没有看见过翠湖干得见了底。翠湖的水不深。浅处没膝,深处也不过齐腰。翠湖不种荷花,但是有许多水浮莲。肥厚碧绿的猪耳状的叶子,开着一望无际的粉紫色的蝶形的花,很热闹。我是在翠湖才认识这种水生植物的。我以后也再也没看到过这样大片大片的水浮莲。湖中多红鱼,很大,都有一尺多长。这些鱼已经习惯于人声脚步,见人不惊,整天只是安安静静地,悠然地浮沉游动着。有时夜晚从湖中大路上过,会忽然拔刺一声,从湖心跃起一条极大的大鱼,吓你一跳。湖水、柳树、粉紫色的水浮莲、红鱼,共同组成一个印象:翠。

    ③一九三九年的夏天,我到昆明来考大学,寄住在同济中学的宿舍里,几乎每天都要到翠湖。学校已经发了榜,还没有开学,我们除了骑马到黑龙潭、金殿,坐船到大观楼,就是到翠湖图书馆去看书。这是我这一生去过次数最多的一个图书馆,也是印象极佳的一个图书馆。图书馆不大,形制有一点像一个道观。非常安静整洁。有一个侧院,院里种了好多盆白茶花。这些白茶花有时整天没有一个人来看它,就只是安安静静地欣然地开着。图书馆的管理员是一个妙人。他没有准确的上下班时间。有时我们去得早了,他还没有来,门没有开,我们就在外面等着。他来了,谁也不理,开了门,走进阅览室,把壁上一个不走的挂钟的时针“喀拉拉”一拔,拨到八点,这就上班了,开始借书。这个小图书馆藏书似不少,而且有些善本。我们想看的书大都能够借到。过了两三个小时,这位于瘦而沉默的有点像陈老莲画出来的古典的图书管理员站起来,把壁上不走的挂钟的时针“喀拉拉”一拨,拨到十二点:下班!我们对他这种以意为之的计时方法完全没有意见。因为我们没有一定要看完的书,到这里来只是享受一点安静。我们的看书,是没有目的的,从《南诏国志》到福尔摩斯,逮什么看什么。

    ④路东伸进湖水,有一个半岛。半岛上有一个两层的楼阁。阁上是个茶馆。茶馆的地势很好,四面有窗,入目都是湖水。夏天,在阁子上喝茶,很凉快。茶馆卖盖碗茶,还卖炒葵花子、南瓜子、花生米,都装在一个白铁敲成的方碟子里,昆明的茶馆计帐的方法有点特别:瓜子、花生,都是一个价钱,按碟算。喝完了茶,“收茶钱!”堂倌走过来,数一数碟子,就报出个钱数。我们的同学有时临窗饮茶,嗑完一碟瓜子,随手把铁皮碟往外一扔,“pia——”,碟子就落进了水里。堂倌算帐,还是照碟算。这些堂倌们晚上清点时,自然会发现碟子少了,并且也一定会知道这些碟子上哪里去了。但是从来没有一次收茶钱时因此和顾客吵起来过;并且在提着大铜壶用“凤凰三点头”手法为客人续水时也从不拿眼睛“贼”着客人。把瓜子碟扔进水里,自然是不大道德。不过堂倌不那么斤斤计较的风度却是很可佩服的。

    ⑤除了到昆明图书馆看书,喝茶,我们更多的时候是到翠湖去“穷遛”。这“穷遛”有两层意思,一是不名一钱地遛,一是无穷无尽地遛。“园日涉以成趣”,我们遛翠湖没有个够的时候。尤其是晚上,踏着斑驳的月光树影,可以在湖里一遛遛好几圈。一面走,一面海阔天空,高谈阔论。我们那时都是二十岁上下的人,似乎有很多话要说,可说,我们都说了些什么呢?我现在一句都记不得了!

    ⑥我是一九四六年离开昆明的。一别翠湖,已经三十八年了,时间过得真快!

    ⑦我是很想念翠湖的。

    ⑧前几年,听说因为搞什么“建设”,挖断了水脉,翠湖没有水了。我听了,觉得怅然,而且,愤怒了。这是怎么搞的!谁搞的?翠湖会成了什么样子呢?那些树呢?那些水浮莲呢?那些鱼呢?

    ⑨最近听说,翠湖又有水了,我高兴!我当然会想到这是三中全会带来的好处。这是拨乱反正。

    ⑩但是我又听说,翠湖现在很热闹,经常举办“蛇展”什么的,我又有点担心。这又会成了什么样子呢?我不反对翠湖游人多,甚至可以有游艇,甚至可以设立摊篷卖破酥包子、焖鸡米线、冰淇凌、雪糕,但是最好不要搞“蛇展”。我希望还我一个明爽安静的翠湖。我想这也是很多昆明人的希望。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①段作者认为用“昆明的眼睛”来比喻翠湖是非常贴切的,根本原因是翠湖处在

    昆明城的中心,与昆明城的关系密不可分。

    B. 本文记叙了翠湖在作者心中留下的诸多美好回忆,这就是作者的“心影”,抒发了作者对翠湖的怀念与留恋之情。

    C. 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拟人手法,以鱼儿的“习惯”“安静”“悠然”形象地体现出人与环境的和谐以及作者宁静悠闲的心境。

    D. 文末提到近几年听说翠湖的许多变化,从侧面表达出作者对翠湖的牵挂与怀念,与上文对翠湖的回忆相互映衬。

    2.如何理解第⑤段中的“不名一钱”和“无穷无尽”的含义?

    3.本文标题“翠湖心影”具有丰富的意蕴,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周朗,字义利,汝南安城人也。祖文,黄门侍郎。父淳,宋初贵达,官至侍中太常。

    朗少而爱奇,雅有风气,与峤志趋不同,峤甚疾之。初为南平王铄冠军行参军,太子舍人,司徒主簿,坐请急不待对,除名。又为江夏王义恭太尉参军。元嘉二十七年春,朝议当遣义恭出镇彭城,为北讨大统。朗闻之解职。及义恭出镇,府主簿羊希从行,与朗书戏之,劝令献奇进策。朗报书曰:

    羊生足下:岂当适使人进哉何卿才之更茂也宅生结意可复佳耳属华比彩何更工邪视己反覆慰亦无已。观诸纸上,方审卿复逢知己。动以何术,而能每降恩明,岂不为足下欣邪,然更忧不知卿死所处耳。

    朗之辞意倜傥,类皆如此。复起为通直郎。世祖即位,除建平王宏中军录事参军。时普责百官谠言,朗上书曰:

    凡无世不有言事,未时不有令下,然而升平不至,昏危是继,何哉?盖设令之本非实也。又病言不出于谋臣,事不便于贵党,轻者抵訾呵骇,重者死压穷摈,故西京有方调之诛,东郡有党锢之戮。陛下若欲申常令,循末典,则群臣在焉;若欲改旧章,兴王道,则微臣存矣。敢昧死以陈,唯陛下察之。

    书奏,忤旨,自解去职。又除太子中舍人,出为庐陵内史。郡后荒芜,频有野兽,母薛氏欲见猎,朗乃合围纵火,令母观之。火逸烧郡廨,朗悉以秩米起屋,偿所烧之限,称疾去官,遂为州司所纠。还都谢世祖曰:"州司举臣愆失,多有不允。臣在郡,虎三食人,虫鼠犯稼,以此二事上负陛下。"上变色曰:"州司不允,或可有之。虫虎之灾,宁关卿小物。"朗寻丁母艰,有孝性,每哭必恸,其余颇不依居丧常节。大明四年,上使有司奏其居丧无礼,请加收治。诏曰:"朗悖礼利口,宜令翦戮,微物不足乱典刑,特锁付边郡。"于是传送宁州,于道杀之,时年三十六。

                                    (选自《宋书·列传第四十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岂当适使人进哉/何卿才之更茂也/宅生结意可复/佳耳属华/比彩何更工邪/视己反覆/慰亦无已/

    B. 岂当适使人进哉/何卿才之更茂也/宅生结意/可复佳耳/属华比彩/何更工邪/视己反覆/慰亦无已/

    C. 岂当适使人进哉/何卿才之更茂也/宅生结意可复/佳耳属华比彩/何更工邪/视己反覆/慰亦无已/

    D. 岂当适使人进哉/何卿才之更茂也/宅生结意/可复佳耳属华/比彩何更工邪/视己反覆/慰亦无已/

    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子舍人中的“太子”,指封建时代君王儿子中被确定为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能指其他儿子。

    B. 足下是对对方的尊称,是旧时汉族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属于历史词,现已不再使用。

    C. 西京,古都名。西汉都成在长安,东汉改都洛阳,因此称洛阳为东京,长安为西京。

    D. 丁母艰中“丁艰”即丁忧,亦称丁家艰。指遭逢父母丧事,此处指母亲去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 周朗在少年时便气度不凡,和他哥哥周峤志向不同,周峤非常嫉妒他,周朗最先当南平王刘铄冠军行参军,太子舍人,因为休假不请示,被免官除名。

    B. 刘义恭出镇彭城,义恭府中主簿羊希跟着义恭一同赴任。羊希给周朗写了一封书信嘲笑他,叫他为义恭出谋划策,周朗回信说自己不愿意。

    C. 皇上要求朝中每个臣子抒发自己的意见,周朗上书,结果他的文章奏上不合皇帝的意思,便主动辞官离职。

    D. 周朗很有孝心,他的母亲想着打猎的场面,周郎于是找人把那块荒地全圈起来,点起火来,叫他的母亲观看,不料引起火灾。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无世不有言事,未时不有令下,然而升平不至,昏危是继,何哉?

    (2)火逸烧郡廨,朗悉以秩米起屋,偿所烧之限,称疾去官,遂为州司所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忆仙姿·曾宴桃源深洞

    【后唐】李存勗

    曾宴桃源深洞,

    一曲清歌舞凤。

    长记欲别时,

    和泪出门相送。

    如梦!如梦!

    残月落花烟重。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 前两句中“曾宴”点明对往事的回忆,描写了二人相会时清歌凤舞的欢乐场景。

    B. 中间两句描写了宴会结束后悲痛的送别场面,“长记”照应“曾宴”,画面一喜一悲。

    C. 最后两句描写了分别时“残月落花烟重”之景,引起了词人别后的无限相思之情。

    D. “如梦”是本词的词眼,叠用两个“如梦”点明了词人回忆往事时的惆怅和伤感。

    E. “亿仙姿”是词牌名,后来取词中“如梦”二字改名为“如梦令”,从字数上属于中调。

    2.这首词运用的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结合词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清照《声声慢》以叠词,强调凸显了自己生活境遇的凄凉、孤独的句子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者登高望远,首先想到孙权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不禁感叹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3 题
  1.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盛夏时节,前来果园感受田园自然风光、体验亲手采摘乐趣、品尝新鲜时令水果的游人,以及收购水果的客商车水马龙。

    ②20岁的切尔西小将肯尼迪在最近的训练中大秀自己让人感到扑朔迷离的花式技巧。此前他还在训练中颠过橄榄球,不过这次他玩的是正常的足球。

    ③这十多年来,很多人受到误导,认为教改不要负责;其实教育是大家一直要改革、讨论的,要经年累月检讨,方向不对就要改进。

    ④曾经一文不名的马云,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创办了阿里巴巴,并且凭借他的毅力和才智,成为了中国年轻一代创业者的楷模。

    ⑤中国足协的去行政化之路并不容易,需要彻底改头换面示人,才能获得人们的信赖与认可。

    ⑥环境保护工作任重道远,环境保护相关部门应积极作为,不庸政、不懒政,社会各主体也应发挥各自的作用,参与并监督环境工作。

    A. ①③⑥   B. ②④⑤   C. ③④⑥   D. ①②⑤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据有关资料表明,全球变暖使日本建筑物、农作物等受损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最多可达8.7万亿日元以上。

    B. “一带一路”是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而提出的伟大战略,中国未来数十年的改革开放都围绕这一战略为布局展开。

    C. 政府把“治污”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出台了系列环保“铁腕”措施,大力治理污染,还给百姓碧水蓝天。

    D. 马伟明院士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中国不仅成功研制航空母舰电磁弹射技术,而且攻克了更高难的电磁拦阻技术难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各种表述中,语言得体的一句是(   )

    A. 家父今年七十岁寿宴于8日中午12:00举办,敬请届时务必参加。

    B. 对大家交来的拙作,我们将聘请知名作家认真评选,择优发表。

    C. 我们敬请您担任我社顾问,如能得到应允,将是我们莫大的荣幸。

    D. 学校诗社将举办“我与诗歌有个约会”活动。欢迎各位同学莅临现场,积极参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5个字。

    ______,网络广播电视台拥有明显的点播、互动、回看和海量存储的优势。_______,传统广播电视媒体走的是专业化生产和单向度传播的路子,而网络电视媒体则为用户设计了上传、下载、分享和互动通道,力图让用户感觉网络媒体就是自己的媒体,可以自己做主。由于存在专业化、个性化、海量化和智能化等方面的差异,______。当然,如果运用得当,网络广播电视媒体也可以成为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平台和品牌的延伸地,甚至是市场扩张的助推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面文字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好奇心”的正确使用与否,必然是决定一个人命运的重要因素。”这个说法完全正确,其实从一个人的生长里程来说,人的一生基本就是在成长,在不断的突破和创新。然而驱使这些事情发展的因素之一的,那便是“好奇心”了。因为,人学习的所有原因便是为了了解这个世界的事物,而在了解了你所想知道的事物之后,就一定会选择你心中的命运。所以,我们不难想象“好奇心”的确是在影响着这个世界运作的重要配件之一。

    ①“好奇心”的正确使用与否,往往是决定一个人命运的重要因素之一。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高考结束后,“状元笔记”“学霸手写笔记”在网络平台上成为一种热卖商品。从售后评价看,不少人觉得“物有所值”,也有人评论“书中多处错误,不是很实用”。

    对于以上事情,你是怎么看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不少于800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