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8 题,其中:
选择题 12 题,综合题 6 题
简单题 4 题,中等难度 9 题,困难题 5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12 题
  1.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孟子提倡“德治”“仁政”,墨子倡导“非攻”“尚贤”,庄子提出“无为而治”,韩非主张法、术、势三者相结合。他们共同的着眼点在于

    A.创建全新思想体系           B.顺应时代变革潮流

    C.争夺思想学术阵地           D.谋划政治统治策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规定:“盐场井灶,另编排甲,所雇工人.随灶户填注……各处谋窑雇主.将佣工人等册报地方夜核。”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A.说明清初实行严厉的重农抑商政策

    B.客观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情况

    C.反映了清政府注重规范手工业市场 

    D.说明民营手工业己经超过官营手工业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宋朝时,监察机构御史台、谏院合称“台谏”。台谏官敢于直言,既牵制宰相又约束皇帝,故有“宋之立国,元气在台谏”之说。但宋高宗时,秦桧一党把持监察机构,制造了岳飞冤狱。这说明

    A.皇权受到监察机构的严重威胁  

    B.监察官员更易结朋党而祸乱朝纲

    C.专制影响监察实际效能的发挥   

    D.宋朝分权造成监察机构效率低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唐以前,市井成员主要是商贾、手工业者、小商小贩及部分无业游民。而到宋代,又出现了众多文化娱乐行业,饮食、旅店种类大增,众多文人也加人市井队伍中。材料中唐宋时期市井成员构成的变化

    A.是重农抑商政策破产的表现

    B.使商税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源

    C.是市民文化迅速发展的结果

    D.是政府商业政策变化的反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维新变法初期,康有为曾倡导民权说.但到光绪帝召见时,“即变其说,谓非尊君权不可”“今日开国会,尚非其时,民智不开,邃用民权,则举闰聋瞽”,前后态度转变说明康有为

    A.受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较大        B.已经彻底放弃君主立宪主张

    C.维新与守旧思想的矛盾           D.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896年9月李鸿章访问美国时曾对当地记者说,清国报纸的编辑们不爱将真相告诉读者,他们在讲真话时十分吝惜,他们只讲部分的真实,所以我们的报纸也就失去了新闻本身的高贵价值,也就未能成为广泛传播文明的方式了。材料反映了清朝

    A.报纸的编辑学识水平低下          B.政府对媒体监督控制严格

    C.报纸对文明传播没有影响          D.近代大众传媒开始出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1931年后.四川军阀仍有内战,七七事变后,地方军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抗战初期,4O 万川军出川参战,统帅刘湘说:“过去打了多年内战,脸面上不甚光彩,今天为国效命,安可在后方苟安!”这说明

    A.国民政府在抗战中加强了中央的权威

    B.民族危机激发了中华民族的国家意识

    C.国民政府与地方军阀的矛盾得以调和

    D.抗日战争期问中囚民族主义教育深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1年开始编制到1955年7月经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共历时4 年,其间大的修改就有6次。最后一次修改是在1955年4~5月,根据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的决议,吸收中央各部和各省(市)的意见并参考苏联顾问的建议作了适当修改。该现象主要表明

    A.新中国注重把握经济规划的客观全面性

    B.“一五”计划完全仿效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C.中共防止在经济建设中出现“左”的倾向

    D.“一五”计划的制定仅立足于全国各地实情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恩格斯指出,罗马对所有被征服国家的占领破坏了“过去的政治秩序”和“旧有的社会生活条件”,其办法之一是“到处都由罗马法官根据罗马法进行判决,从而使地方上的社会秩序都被宣布无效,因为它们和罗马法制不相符合”。这反映出

    A.罗马帝国的对外征服活动极其野蛮 

    B.公民法曾是对外扩张的重要工具

    C.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境内一切自由民

    D.罗马法中包含了人人平等的原则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宗教改革就其性质而言是一次“社会革命”,因为它深入家家户户,影响及于社会生活,人们的眼界、思维方式都因此发生变化。它本身是宗教问题,但它的彭响要深广得多。材料旨在说明宗教改革

    A.推动思想方式出现重大转变

    B.彻底摧毁了教会的精神枷锁

    C.促使人类理性思维走向成熟 

    D.沉重打击了封建专制统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从1933年起,苏联政府对农庄规定生产总量,各种作物播种面积,播种及收获期,各种畜禽头数和产品率等指标,逐级下达给集体农庄。并由机器拖拉机站负责监督集体农庄。这说明了

    A.工业化推动农业集休化          B.农业实行计划经济的摸式

    C.斯大林模式已正式确立          D.农业集体化推动经济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下图为1948~1999年美国经济增长率波动曲线。战后美国经济出现了三次较长周期的经济繁荣时期,其中造成第三次超长经济增长周期的主要原因是

    A.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B.实行“新经济”发展模式

    C.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6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到了19世纪就到了一个特殊时期。在此以前,华族虽己与外族有了关系,但是那些外族都是文化较低的民族。纵使他们入主中原,他们不过利用华族一时的内乱而把政权暂时夺过去。到了19世纪,这个局势就大不同了,因为在这个时候到东亚来的英、美、法诸国绝非凶奴、鲜卑、蒙古、倭寇可比。原来人类的发展可分两个世界,一个是东方的亚洲,一个是西方的欧美。两个虽然在19世纪以前曾有过关系,但是那种关系是时有时无的,而且是可有可无的。在东方这个世界里,中国是倾袖,是老大哥,我们以大哥自居,他国连日本在内,也承认我们的优越地位。到了19世纪,来和我们打交道的不是我们东方世界里的小弟们,是那个素不相识而且文化根本互异的西方世界。

    ——摘编自蒋廷黼《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英国称被他们征服的地区为一个帝国,却因为民族自决权观念的出现而告终结,自1776年以来它一直激励着民族主义领袖,并与建立帝国的主张相抗衡。曾任英国首相的格拉斯顿痛斥英国的萌友土耳其对殖民地的屠杀行为… … 在殖民地的传教士相信他们所传播的教义,即人的生命神圣不可侵犯。电报的发明使得从殖民地来的消息在几小时内就能出现在伦敦的报纸上,这有助于他们约束帝国传统的尝试。当戴尔将军在阿姆利则屠杀了许多印度人,其行动引发的辩论——在几年内导致各帝国放弃了只能使其生存的唯一方法。最强大的国家的领导人冕强公开承认应对屠杀事件负责,他幻表现出的这种道德上的敏感,终于使帝国走上了末路。

    ——摘编自(英)布赖恩· 拉平《帝国斜阳》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华民族到了一个特殊时期的原因及表现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帝国走上未路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你对国家之间关系的认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7世纪英国发生大变动以后,欧洲政治革命的第二阶段是在1789年法国革命之前的一个世纪中出现的所谓的启蒙这动。……因而,启蒙时代的一个基木特点是有了“进步”这种一直持续到20世纪的观念。由于启蒙运动,人们开始普遍认为,人类的状况会稳步地改善,因此,每一代的境况都将比前一代好些。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结合作者的观点,论述启蒙时代的思想特征和价值。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朱元璋即位后,“惩元季吏治纵弛”,决心创立一个清正廉洁的朝廷。为此,他详定了官员考课办法,凡内外官员,根据他们的品秩……由吏部“综其称职、平常、不称职而陟黜之”。……朱元璋还用严刑峻法来整顿吏治。他常说:“纪纲法度,为治之本。”……对官吏的贪污,处罚特别重……如果来坐官家的船,携带私物超过三十斤的,每十斤笞十杖,每二十斤罪加一等,最重杖七十。……朱元璋整顿吏治收到一定的效果,据《 明史· 循吏传》记载,“一时守令畏法”, “吏治焕然丕变矣”… … 朱元璋用重刑惩治贪官,虽对吏治清廉有一定作用,但又不免陷于滥杀……从根本上还是出于对明朝长治久安的考虑。

    —— 摘编自自寿彝《中国通史》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朱元璋吏治改革的原因和措施。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朱元璋吏治改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中国的联省自治运动源于清末“预备立宪”。中华民国建立后,联省自治运动生机勃发,终于在.1920一1926年间形成声势浩大的联省自治运动。

    1920年11月17日北京政府宣布筹备地方自治。1921年6月颁布《县自治施行细则》《县议会议员选举规则》等。

    1920年《时事新报》《改造》《太平洋》《东方杂志》等充斥着关于联邦制的文章,并开设了“联邦问题研究”等专号。

    1920年冬起,北京建立了由13省市区代表组成的“各省区自治联合会”和由14省代表组成的“自治运动同志会”。

    1921年和1922年,是联省自治运动的全盛时代。……各省宪都强调保护公民基本权利,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这说明各省制宪自治绝不是分裂,而是大中华的组成部分。

    1926年始,随着北伐势力席卷中南各省,各省宪法和省议会零落殆尽。

    ——摘编自王铁群《近代中国宪政民主的轨迹》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联省自治运动兴起的条件。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联省自治运动。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随着冷战的结束…… 一个新的“一超主导,多强制衡”的世界战略格局已渐趋清晰。这就使大国在国际事务上的合作空间大为拓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联合国缔造者们当初的构想,为联合国维和行动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和机遇。随着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国家数量

    的增多,联合国在处理地区安全问题上的能力也有所提高。

    ——摘编自徐纬地《摇摆与仿徨中的探索——联合国维和行动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材料二   在维持和平行动诞生之初,冷战对手常常使联合国安理会陷于瘫痪,维持和平的目标主要局限于在实地维持停火和稳定局势,以便能够在政治层面作出努力,以和平手段解决冲突。冷战结束后,维和行动在对象上开始从处理国家间冲突扩展到某些主权国家内部的矛盾。随着地区冲突复杂性的增加……涉及监督选举、全民公决、保护和分发人道主义援助,以及帮助扫雷和难民重返家园等许多非传统性的工作。传统的维和行动是一项临时性措施,大多是在冲突发生之后才开始部署。当前的维和行动宗旨已日益由单纯预防武装冲突向注重解决引发冲突的根源问题转变。

    ——摘编自《试论当今联合国维和行动发展现状与展望》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冷战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面临的发展机遇。

    (2)依据材料一、二概括冷战前后维和行动的变化趋势。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解放以来,对左宗棠的评价有过很大变化。他是个重要的历史人物,也是个复杂的历史人物,有功有过。他的功劳很大,收复新疆,保卫国家的神圣领土,反对外来佼略,对国家和民族有重大贡献。当然,左宗常也做过错事、坏事,镇压太平天国、捻军和回民起义,屠杀了革命人民。千秋功罪,要加以比较的话,应该是功大于过。20世纪5O年代和60年代,历史学界对左宗常的评价是完全否定或者基本否定的,只说他是镇压革命的刽子手、卖国的洋务派,对收复新疆一笔带过,评价甚低。现在看来,对左宗棠完全否定或基本否定是不正确的,这个问题大体上已经澄清。现在,叶左宗常肯定的程度可能有分歧,对某些具体问题的看法可能有分歧,但不会有人再对他全盘否定或基本否定了,这是历史研究的进步。

    ― 摘编自戴逸《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人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左宗棠一生的主要历史活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基本否定左宗棠的原因,说明自己对实事求是评价历史人物的认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