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4 题,其中:
选择题 10 题,单选题 2 题,连线题 2 题
简单题 6 题,中等难度 7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0 题
  1. 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

    A. 儒家

    B. 法家

    C. 道家

    D. 墨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在古代史籍中也有许多对于“霾”的记载,认为“霾”是天降异象,是上天给世人的警示,意味着皇帝施政不善,此时就该三省其身。这最有可能是依据下列哪一选项做出的判断

    A. 霾是灾难的象征

    B. 天人感应

    C. 君权神授

    D. 自然规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国有企业改革的第一阶段,是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前提下,进行放权让利;改革的第二阶段,跃进到产权变革,以及在股权多元化的前提下,进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而在第三阶段,核心的变化则是从单个企业的改革转向整个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重组。可见,国有企业改革的特点是

    A. 具有渐进性和阶段性   B. 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

    C. 废除了计划经济体制   D. 生产关系根本性变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A. 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   B. 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

    C. 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   D. 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992年,两岸达成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为关系解冻撕开了裂口。数轮接触后,2005年国共两党领导人60年来首次会面。2008年以后,两岸直接“三通”,高层互动和协议签署明显加快。2015年,习近平、马英九两位“先生”,终结了跨世纪的两岸仇怨,改写了最初未曾料到的两岸关系历史,重塑了可能趋于黯然的两岸关系未来。这充分表明

    A. 两岸均坚持一国两制原则

    B. 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C.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越来越大

    D. 两岸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是血浓于水的一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近年来,中国几乎每一件法案的起草都采取专家座谈会、论证会等形式,听取专家的意见。有的法案还由立法机构直接委托社会研究部门起草。对于调整重要社会关系的立法项目,地方人大常委会还经常召开听证会,让不同利害关系方发表意见。材料反映了

    A. 我国立法民主不断向前推进

    B. 全国人大加强了全面立法工作

    C. 人民代表具有立法监督权

    D. 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的逐步建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严复在评价近代一场战争时说:“以寥寥数舰之舟师,区区数万人之众,一战而剪我最亲之藩属,再战而陪都动摇,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威海之海军大替矣。”该战之后

    A. 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

    B. 中国反动势力开始勾结镇压中国人民

    C. 帝国主义加深了对华资本输出的程度

    D. 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据统计,1850年德国的专利授予数目为243项,1870年为4132项,1900年达到8784项。这反映出德国

    A. 海外市场的拓展主导着科技发明

    B. 在整体科技实力上遥遥领先于他国

    C. 政府在科技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D. 从欧洲其他国家大量引进技术发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美国《时代周刊》每期的封面都会选择一个主题,以人物为主,它反映着当时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下图是1983年9月该刊的封面人物邓小平。这表明当时国际社会关注的中国的热点问题是

    A. 抛弃“左”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

    B. 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

    C. 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地区

    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917年的工人实际工资只有1913年的57.4%,莫斯科战时主要食品价格涨了8倍半,日用品涨了11倍。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的政策和反人民的行动,激起劳动人民日益增长的愤恨。”上述材料从根本上反映了

    A. 广大工人群众所处的境遇每况愈下

    B. 推翻沙皇专制统治使劳动人民获得了解放

    C. 临时政府的反动政策越来越激起劳动人民的愤怒

    D.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形势已经成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2 题
  1. 美国学者史华慈说:“在苏维埃阶段,毛泽东把全部精力用在湖南和江西农村战略方面,但他承认这是对城市无产阶级运动的辅助。当毛泽东在西北树立了精神领导权时,他的无产阶级概念已经具有新的内容。”这里的“新的内容”

    A. 属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

    B. 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准备

    C. 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D. 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革命理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文献中,有较多反映西周时期平民社会生活内容的是

    A. 《老子》

    B. 甲骨卜辞

    C. 《楚辞》

    D. 《诗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2 题
  1. 中西贸易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8世纪的中西方贸易

    材料二1820—1840年世界工业生产年增长率和世界贸易增长率分别为2.9%和2.81%;1840—1860年,分别为3.5%和4.8%;1860—1870年,分别为2.9%和5.53%。……19世纪中期机器纺织品……成为l9世纪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工业制成品.殖民地国家的主要出口产品中,棉花、生丝、矿产原料逐步取代了茶叶、香料等生活用品的出口。……1800年,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在世界贸易中占有的比例分别为33%、9%、10%、5%。

    材料三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猛烈增加.中国进口的货物,第一是鸦片,第二是纺织品。1885年以后,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超过鸦片进口值,中国出口商品仍然以传统的丝、茶为大宗,但是,丝、茶在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步下降,其中,茶叶最为明显。1886年以前,出口货物中茶叶占第一位.此后,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受到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和日本茶叶的排挤,数量日减。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

    一一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1)依据材料一对比18世纪中西贸易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中期前后国际贸易呈现哪些特征?概括这些特征出现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分析晚清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状况发生了什么变化?并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交换的发达,促进了货币流通量的增加。北宋除铜、铁钱外,金银也作为半流通性货币,租税的征收、官俸的发给和对外贸易都使用银两。北宋的铜钱尽管铸造的比过去多,但“钱荒”却十分严重。为此,政府规定四川等地只能用铁钱流通。由于携带不方便,10世纪末,成都出现了所谓的“交子铺”,发行纸币代替铁钱。1023年,北宋政府看到发行交子有利可图,遂正式创立“交子务”,改交子为官办,以36万贯铰钱作准备金,定期发行,限额125万余贯,流通区域仍限于四川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洪武元年,明政府颁行“洪武通宝”。但由于铜钱的铸造受到铜料不足的限制,而且商贾也习惯于元代的纸钞,因此铜钱的流通并不通畅。洪武八年,印造大明宝钞,禁止民间使用银子。但由于宝钞发行没有数量的限制,也没有兑换的机制,导致官府大力推行用钞作货币的同时,两浙、江西、闽广等地的百姓重钱轻钞,宝钞严重贬值,钞法难以推行。正统元年,政府“弛用银之禁”,下令南方部分不通舟楫的地方,可将赋税折算白银缴纳,至万历时期,要求各种租税都折银征收。民间白银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原来的“大数用银、小数用钱”的习惯也逐渐改变,人们在小额交易中也宁愿使用极为细碎的银子。

    ——摘墒自何平《世界货币视野中明代白银货币地位的确立及其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时期“交子”出现的原因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朝时期白银货币地位的变化。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概括宋、明时期货币流通的相同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