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5 题,其中:
选择题 19 题,综合题 6 题
简单题 2 题,中等难度 22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9 题
  1. 《苏联国民经济》记载:1949年,当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第二核大国,其钢铁和电力发展水平也跃居世界前列之时,而全国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对此理解合理的是

    A.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为战胜法西斯奠定物质基础

    B.“斯大林模式”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C.苏联综合国力迅速增强,一跃成为与美国相匹敌的超级大国

    D.对美国构成威胁,成为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的直接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战国《考工记》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这表明

    A.手工业内部分工细密           B.冶金业高度发达

    C.官营手工业占主导            D.小农经济的推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认为“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材料表明郡县制的主要作用是

    A.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B.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C.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

    D.是中央集权制形成的重要环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赵翼在《檐曝杂记》中记载:“军机处有廷寄谕旨,凡机事虑漏泄不便发抄者,则军机大臣面承后撰拟进呈;发即封入纸函,用办理军机处银印钤之,交兵部加封,发驿驰递。其迟速皆由军机司员判明于函外。曰马上飞递者,不过日行三百里;有紧急则另判日行里数……始密且速矣。”从中可看出清廷军机处的“廷寄”制度

    A.便于军机大臣控制军权

    B.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兵部办事效率

    C.成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

    D.便于皇帝控制全国军政大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陈旭麓先生说“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属于甲午战后“群体意义的觉醒”有

    ①地主阶级以“自强”为旗号,开展洋务运动

    ②民族资产阶级主张实业救国,发展民族工商业

    ③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戊戌变法,挽救民族危亡    

    ④无产阶级领导新民主义革命,推翻南京国民政府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908年《图画新闻》中载有一份衙门堂审记录:“(女子严阿苏与男子梁海相识,路上相遇,因邀同行,为巡士抓获)官问:何时与梁相识?阿苏回:在途中相识,我中意他!……官斥二人:汝不凭媒妁之言,青年男女居然同游,有伤风化……判将分别收押,听候核办。”对此记录分析正确的是

    A.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B.青年男女受新文化运动影响

    C.新旧思想冲突激烈

    D.辛亥革命解放思想,推动社会习俗变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孙中山曾说过:“谓袁不可信,但我因而利用之,使推翻二百六十年贵族专制之满洲,则贤于用兵十万,纵其欲继满洲为恶,而基础已经远不止如前,覆之自易,故今日可先成一圆满之段落。”从中可看出孙中山

    A.将建立共和制度的希望寄托在袁世凯的身上

    B.利用袁世凯推翻清王朝,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C.认识到唤醒民众的重要性,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认为民族革命任务已完成,准备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民国二十二年七月,《申报月刊》发表了《中国现代化之前提与方式》一文。作者“以为个人主义的资本主义早已过去,本世纪各国的资本主义,都是‘受节制的资本主义’。与之无关的时代背景是

    A.经济大危机爆发,自由放任政策遭到重挫

    B.苏联实施计划经济体制,获得初步成功

    C.罗斯福实行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对日战争迫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1936年国民政府颁布《中华民国宪法草案》规定:“中华民国领土为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西川,西康,河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甘肃,青海,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辽宁,吉林,黑龙江,热河,察哈尔,绥远,宁夏,新疆,蒙古,西藏等固有之疆域。中华民国领土非经国民大会议决,不得变更。”对此解读错误的是

    A.反映国民政府有收复东北等失地的决心

    B.从侧面反映当时国民政府对《马关条约》的态度

    C.表明国民政府要维持国家领土完整,争取抗战胜利

    D.国民大会是当时名义上的全国最高立法机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国家要保证优先发展国营经济;鼓励、指导和帮助合作社经济的发展;要鼓励和指导资本主义工商业转变为各种不同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逐步以全民所有制代替资本家所有制”。上述文件内容应出自

    A.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1949年《共同纲领》

    C.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以下表格数据出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年份

    美国对华出口(百万美元)

    中国对美国出口(百万美元)

    1972年

    60

    32

    1975年

    304

    156

    1980年

    3,755

    1,059

    对此解释不准确的是

    A.中美的和解带来了中美贸易的发展

    B.美国对华贸易增长迅速,处于出超地位

    C.对外开放格局形成促进中美双边贸易发展

    D.中美重视国家利益,淡化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下图反映了1980年6月,四川省广汉县向阳人做出了一个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举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四川广汉率先取消人民公社,是农民自发改革原有经济体制的尝试

    ②“左”倾思想束缚依然存在,人们对改革心存顾虑

    ③改革具有艰巨性,在新旧观念激烈冲突中展开

    ④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决定,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对以下两张照片内容理解错误的是

    A.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B.两岸文化同根同源,都认可“一个中国”

    C.体现海峡两岸对实现国家统一途径的认识不同

    D.“一国两制”方针表明大陆已放弃武力解决台湾问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钱穆先生认为古希腊在城邦制的发展中逐渐摆脱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以下选项最能体现该观点的是

    A.梭伦改革中组成“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

    B.克里斯提尼改革组成“五百人会议”,对所有等级公民开放

    C.伯里克利时代公民大会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D.陶片放逐法和津贴制度打击了贵族,保障民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德国史纲》写道:自1883年起,俾斯麦政府相继颁布了《疾病保险法》《事故保险法》《老年人与伤残者保险法》,为工人及其家属、工伤者提供医疗保障,同时也为老年人及伤残者提供养老金和津贴。对此政策评析正确的是

    A.为工人提供社会保障,促进德国统一

    B.一定程度上改善民众生活,缓解社会矛盾

    C.消除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之间矛盾,阻碍工人运动发展

    D.德国建立了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1914年,美国的克利夫兰、纽约和芝加哥相继出现了由电力驱动的交通信号灯,缓解了这些城市出现的交通问题。出现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包括

    ①城市化快速发展               ②交通工具数量和品种增多

    ③电力技术广泛应用             ④计算机技术产生和普及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列宁曾说:“现在全世界的任何一个交战国,都没有俄国这样自由,都没有工兵农代表苏维埃这种革命的群众组织。因此,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能够这样容易的和这样和平地把国家政权交给真正大多数的人民,即交给工人和贫农。”此讲话的背景事件是

    A.农奴制改革     B.二月革命

    C.七月流血事件   D.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1946年,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的演说中提到,“现在,如果苏联政府试图单独行动……就将给英美两国占领区制造严重的苦难……不论我们从中得到什么结论,这肯定不是我们进行武装斗争所要建立的解放的欧洲,也不是一个具有永久和平必要条件的欧洲。”苏美英的行动直接导致:

    A.德国分裂      B.朝鲜半岛分裂

    C.越南战争     D.两极格局形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2015年10月,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终于取得实质性突破,美国、日本和其他10个泛太平洋国家就TPP达成一致。TPP谈判内容:一是知识产权保护规则等12个谈判参与国一起决定的领域;二是如某类商品进口关税减免等双边磋商领域。TPP与下列哪一国际经济组织目标追求相似?

    A.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B.世界银行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D.世界贸易组织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6 题
  1. 对下图解读正确的是

    A.“第一个发展高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甲午战后列强开始资本输出

    B.“黄金时代”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

    C.“短暂发展”出现于南京临时政府统治前期,为持久抗战奠定物质基础

    D.“日益萎缩”出现的原因之一是二战后美国加紧侵略中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城市自产生以来,就一直是文明的要素和载体。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城市的功能、地位都有明显的差别。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古代中国,大约在距今4000~5000年间,中国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即先后出现了一批早期城市,这些城市都是区域性的政治、军事中心。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各地形成了大批城市,这些城市的出现都是中国统治者为了建立政治中心、军事据点而建立起来的。

    ——周执前《古代城市发展道路的规律及其社会学意义》

    材料二 随着农村商品经济水平的提高,在明代中后期,一批乡村市镇脱颖而出,成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广东茂名梅篆墟,地处水陆交驰的交通线上,各地商人来这里坐肆列市。清初叶梦珠记述,松江府朱泾镇标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松江府新场镇以盐场新迁而名,赋为两浙之最,是著名盐业市镇。正德年间《姑苏志》载该府市镇达73个之多,以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为例,东南至新杭市5里,东至王江泾镇6里,北至平望镇l5里,西至震泽镇30里,至南浔镇50里。

    ——摘编自《中国全史》,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材料三 作为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金融贸易区,上海外滩建筑大都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20—30年代建造的银行办公大楼,多以欧洲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和折中主义风格相融合,建筑的造型、体量和轮廓线与建材的质感、色彩等呈现高度的和谐,代表了上海独特……建筑文化背景,尤其是外滩沿线风格多样、鳞次栉比的各式建筑沿江林立,久享“万国建筑博览会”的美誉。

    ——浙江科技学院施得法教授《中外建筑史》课程调研报告

    材料四 上海对外开放大事记:

    1984年

    上海成为14个沿海港口开放城市之一

    1985年

    长江三角洲被开辟为经济开发区

    1990年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2013年

    上海自贸区成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早期城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江南乡村城镇化的主要原因和特点,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江南市镇在功能上有何变化?

    (3)指出近代上海城市建筑体现出的特点,并指出“万国建筑博览会”美誉形成的深层次原因。

    (4)据材料四,指出新时期上海城市发展的特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开端,人们从不同角度认识这场战争,对其战败的原因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沿海水师,率皆老弱无用,军器率多残缺,并不修整。又战船率用薄板旧钉,遇击即破,并不及夷器之凶利坚固,作何抵御?似此废弛,何以肃边威远?

    ——《鸿胪寺卿黄爵滋敬陈六事疏》(1835年)

    材料二 至于鸦片一案,则为清运告终之萌芽。盖是役也,为中国科学落后之实验,为中国无世界知识之实验,为满洲勋贵无一成才之实验。

    ——孟森《清代史》

    材料三 我们反思这场战争,不是计较一场军事战争的胜负,它不是一个军事问题,而是一个思想问题。中国文明,经历了内部的改良与革命,还有外来的侵略和支援,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

    ——裴钰《改变中国——鸦片战争英国出兵170周年反思》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历史现象。结合所学分析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

    (2)材料二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中,作者认为这场战争实际是一个思想问题,请指出这一思想问题的实质。举例说明“清代中国”在鸦片战争后“内部改变”的实践。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政治民主化是近代历史发展的趋势,且西方各国民主政治呈现出不同面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英国的内阁制被称为“责任内阁制”,所谓责任内阁制是指内阁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的一种行政权力的组织形式。……内阁的主要职权是协调和指导政府各部门的活动,从而制定出一种始终一贯的政策。有的政治学家称它为把行政与立法两部门连接起来的一个“纽扣”,又称它为议会推选出来的统治全国的委员会,更严格地说,它是下院多数党的一个委员会,少数党是没有代表在内的,这是它与其他的议会委员会不同的地方。……英国内阁的建立是没有任何正式的成文的法律作为依据的,它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依据惯例逐步形成的。

    ——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在费城所起草的宪法是实验时期最伟大的创造性胜利……战后人们最初反对君主制和贵族政治的思想,引导着美国人建立了一些行政首脑软弱无力、上院不起什么作用的州政府;新的宪法则建议有一个权力很大的行政首脑和同众议院权力相当的参议院。“邦联条例”建立了由各州政府控制的、而和公民个人没有直接联系的全国政府;新宪法则建议成立一个独立于各州政府之外的全国政府,它有一个直接由合众国人民选举的众议院和一些直接对人民行使司法权的联邦法院。“邦联条例”把全国政府置于一个由代表组成的一院制国会的手中,只赋予它很小的权力;新宪法则把全国政府分成几部分以防止滥用职权,并赋予它真正的权力。

    ——J·布卢姆等《美国的历程》

    材料三 德意志帝国没有内阁,只有一个首相,国家各个部门的负责人实际上都是由他任命的,所有的官员都只对首相负责,而首相则对皇帝负责。德国自由党成立时,曾要求成立一个“帝国责任内阁”,1884年4月5日联邦议会按照俾斯麦的意见通过决议反对这项要求,决议说:“在德意志帝国境内成立责任内阁制只能削弱各联邦成员目前在联邦议会行使的、由条约给以其保障的权力。”

    ——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特点。

    (2)据材料二分析,“在费城起草的宪法”取得的“创造性胜利”有哪些?结合材料一、二,英美两国代议制民主形成途径有何不同?

    (3)据材料三分析,指出德国行政权和立法权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此方面英国与德国有何不同?俾斯麦反对成立“帝国责任内阁”的出发点是什么?

    (4)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现象的认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科学技术是柄双刃剑,科学技术的发明和改进,往往隐含利与弊的双重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70年以后,所有的工业都受到科学的影响。……在美国,农业机械的发明得到了促进……与这些新机械同样重要的是高粮仓、罐头食品制造厂、冷藏车、船和迅速的移动工具,它们导致一个不仅提供工业成品、也提供农业成品的世界市场。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二 人类的物质文化在过去的200年中发生的变化远甚于前5000年。18世纪时,人类的生活方式与古代埃及人和美索不达米亚人的生活方式相同。……今天,金属和塑料补充了石材和木头;铁路、汽车和飞机取代了牛、马和驴;蒸汽机、柴油机和原子动力代替风力和人力驱动船只;大量合成纤维织物与传统的棉布、毛织品和亚麻织物竞争;电取代了蜡烛,并已成为只需按一下开关便可做许多事的动力之源。这一伟大变革都源自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这两大革命是西方文明对人类发展的杰出贡献。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材料三 工业革命以来,伴随着经济和技术的飞速发展,伦敦就以“雾都”扬名。19世纪末期,伦敦每年就已经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这样的“雾日”,冬日破晓呛人的黄雾成为伦敦的标志性景观。街上行人的衣服和皮肤上沾满了肮脏的微尘,公共汽车的挡风玻璃蒙上烟灰,只能开着雾灯艰难地爬行。公路和泰晤士河水路交通都几近瘫痪,警察不得不手持火把在街上执勤。患呼吸道疾病的人激增,而浓雾使救护车根本动弹不得。

    ——整理自《国家人文历史》2013年第3期

    材料四 科学技术的成就与限度

    病毒的发现:脱氧核糖核酸

    医学进步、磺胺药、抗菌素、安定药

    核武器的扩散

    原子能的利用;电子学

    自动化

    技术造成的失业

    科学技术和对人性的了解

    ——摘编自(美)菲利普·李·拉尔夫等著《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科学技术是如何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

    (2)美国学者菲利普·李·拉尔夫认为,“科学与技术是世界各种问题的根源与出路”。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观点进行论证。(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调整农业是罗斯福新政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33年5月12日,美国国会通过第一部《农业调整法》。……该法案采取的主要策略是“限额耕种”,农户自愿与政府签订市场协议,凡是根据政府“按户分配耕地面积计划”,“自愿”减少耕地、限制产量的农户,都可以得到政府的津贴。……为了保证参加限产者享受“平价”,农业调整局下令铲除1000万亩棉花并屠宰超过600万头猪。

    材料二 1936年,最高法院的判决使1933年的《农业调整法》失效……1936年,美国通过了《土壤保护和国内配额法》。这个立法把作物分成“消耗地力的”和“增加地力的”两类,政府向那些将耕地由“消耗地力的”作物改种“增加地力的”作物的农场主支付“保护土壤补贴”。

    材料三 在20世纪以前,由于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美国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水平并不高。……罗斯福政府为了推动电力在农村的普及,颁布了《田纳西流域管理局法》和《农村电气化法》。为了配合《农村电气化法》,国会还通过了《电力合作社团体法》。农村电气化管理局利用政府资金,为农村电力合作社发放低息、长期贷款,年利息低至2%,期限可达25—35年。

    ——以上材料均摘自夏辉辉《政府对农业的“哺育”——浅析罗斯福新政的农业政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你认为《农业调整法》存在什么问题?

    (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1936年美国通过《土壤保护和国内配额法》的真实意图是什么?与材料一《农业调整法》相比,在策略上有什么调整?

    (3)材料三中美国政府的举措对农业发展有什么意义?综合三则材料分析,罗斯福政府应对农业危机的特点是什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