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选择题 12 题,综合题 1 题,连线题 4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15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12 题
  1. 杨秀清、萧朝贵发布的《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中写道:“夫中国有中国之形象,今满洲悉令削发,拖一长尾于后,是使中国之人变为禽犬也。”在太平军将领眼里,清政府强制民众剃发后所蓄的辫子是

    A. 满族人生活习俗的象征   B. 清朝专制统治、民族压迫的象征

    C. 儒家传统文化习俗的象征   D. 农民起义军挑战清朝统治的象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黄宗羲认为:“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指诸侯王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黄宗羲这一表述

    A. 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   B. 反对诸侯分封和藩镇割据

    C. 具有近代的民主法治情神   D. 主张为天下之人立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几种称呼间不能相互僭越。这种规定反映了

    A. 宗法制和分封制下丧葬礼仪的等级性   B.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的等级观念

    C. 中国几千年来礼仪制度的延续性   D. 严格规范的丧葬礼仪稳定了周的统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唐代公私学校通常开设的课程有《孝经》《论语》《礼记》《诗》《周礼》《仪礼》《易》《尚书》《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粮传》《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这些课程的开设

    A. 具有复兴夏商周三代文化的倾向   B. 说明儒学正统地位得到强化

    C. 适应了科举考试的需要   D. 反映了君主专制的极端强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军机处最主要的职掌是所谓的“承旨书谕”,上谕下发分为“明发”和“廷寄”两种。“明发”上谕是指交给内阁发抄,宣示天下的谕旨;“廷寄”上谕是由军机大臣直接密寄具奏人的谕旨,需封入信函,交兵部加封后加急传递。这表明

    A. “明发”上谕是为了监督内阁的政务公开

    B. “廷寄”上谕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管

    C. 军机处突破“承旨书谕”职能,成为内阁的上级机构

    D. 军机处直接参与机要政务的决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以下不能鲜明地体现中国近代民族企业家爱国精神的是

    A. 张骞认为,国家如同一棵大树,教育是花,军队是果,而实业是根

    B. 宋裴卿的天津东亚毛呢股份公司,把服务社会、服务祖国作为企业宗旨

    C. 范旭东宁愿关厂,也不愿屈膝日伪,发出“宁举丧,不受奠仪”的哲言

    D. 周学熙的新华纱厂提出了“互助合作”的“新华精神”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1936年,蒋介石命驻苏大使馆武官邓文仪找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接触,2月又派宋子文通过同中共有密切关系的宋庆龄表示愿意谈判之意。1936年初到8月间,中共中央也派出代下表次赴南京,同国民党代表商谈和平条件。对以上现象的正确理解是

    A. 民族危机促使国共两党寻求合作

    B. 西安事变加快了国共两党合作步伐

    C. 国民党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

    D. 中共《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八一宣言》)深人人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样板戏是文革时期被树立为“革命样板戏”的二十几个舞台艺术作品的俗称,最具代表性的是八部“样板戏”: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著名作家巴金在晚年所著的《随想录》中曾这样叙说,他一听到样板戏就心惊肉跳,成为一种典型的记忆创伤:巴金对样饭戏感到“心惊肉跳”的主要原因是

    A. 文革中样板戏创作呈现出虚假的繁荣   B. 样版戏使文艺创作万马齐喑

    C. 样板戏打上了“文革”阶级斗争的烙印   D. 样板戏歪曲了历史和红色经典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下方三幅图从左至右依次为:古希腊雕塑家米隆的《掷铁饼者》、古希腊大理石雕像《米洛斯的维纳斯》、达·芬奇的肖像画《蒙娜丽莎》。三幅画共同体现了

    A. 人性的光辉——人性之美   B. 凝固的永恒——运动之美

    C. 神秘的微笑——艺术之美   D. 缺憾的静美——爱情之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西塞罗说:“法是一种自然的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义的标准。”西寒罗的思想以及罗马法中蕴含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表明

    A. 罗马万民法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实用性

    B. 罗马成文法的起点是(十二铜表法)

    C. 罗马公民法适用于全体罗马公民

    D. 以自然法为指导原则的罗马法具有普世价值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852年,马克思在总结法国1848年革命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摧毁和打碎旧国家机器,但是对“打碎”的含义还没加以具体的阐述。1871年6月,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详细阐述了打碎旧国家机器的理论,“打碎”包括破坏旧的国家压迫性机关,也包括改造政府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合理职能。这说明

    A. 《共产党宣言》为国际工人运动提供了指南

    B.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国际工人运动中逐步完善

    C. 无产阶级革命的首要任务是摧毁旧的国家机器

    D. 巴黎公社的失败是由于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1961年,约翰·肯尼迪当选美国第35届总统后,提出的增加联邦教育投资、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保险、大规模减税等立法方案均被国会否决,但他提出的加速太空开发的方案获得了国会的支持。这说明

    A. 美国进入以高新技术和信息化为支撑的新经济时代

    B. 冷战思维影响了美国政府的决策

    C. 分权制衡原则得到一以贯之

    D. 政府大规模削减民众福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中期英法两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

    国家

    总人口(万人)

    农村人口百分比

    城市人口百分比

    英国(1851年)

    约1800

    48%

    52%

    法国(1851年)

    约3600

    75%

    25%

    材料二城市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在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开始的。中国的城市化是在半殖民地化的特定历史背景下发端的,处处打上了侵略的络印。……在城市建设方面,清政府官员落后无为。历届反动政府与帝国主义一道视城市经济为其钱袋,(垄断和控制资源),暴敛勒索,城中贫民窟、棚铺区随处可见。……(外资控制下),民资萎缩,始终没能成为城市化的主导力量。到1949年,中国工业总产值为79.9亿元,占工农业生产总值的17%,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10.6%,中国仍处于城市化的初级阶段。

    ——摘编自陶炎武《试论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

    材料三中国近代城市化概况(组编自陶炎武《试论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

    (l)根据材料一,指出英法两国城市化程度有何差异?结合所学说明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中国近代城市化的核心驱动力,概括中国近代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并分析成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4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古代、近代历史上,与王朝兴替伴生是孔子思想的“死”与“活”,是孔子的“死去”与“活来”。比如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彭富春教授在《死去的孔子与活着的孔子》一文中就指出:“通过对于孔子思想边界的区分,一方面,我们看到了孔子活着的思想,在一个无序的世界里建立秩序,在一个无爱的时代里宣扬仁爱;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了他死去的思想,礼制束缚了个体的生长,仁爱限制了情感的丰富。”“一个死去的孔子只会讲《论语》中的话,一个活着的孔子则会说出我们时代的智慧箴言。”"

    材料二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发展示意图(如图)

    阅读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史实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大革命时期,中共在广东农民运动中,提出地主减租25%(即“二五减租”)。1927年的中共“八七会议”上,确定了土地革命的方针,在根据地开展打地主、分田地、度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革命。1931年春,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私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抗战前及抗战时,中国共产党停止没收地主土地,在各根据地实行“地主(及富农)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政策。1947年10月中共中央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宣布废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按乡村全部人口统一平均分配;在平分土地时应注意中农的意见,如果中农不同意则应向中农让步。1948年,毛泽东完整地提出了“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革命总路线。1950年,中央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没收地主的土地并统一、公平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贫苦农民(对地主同样分给一份土地);团结中农,富农所有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不得侵犯。

    ——摘编自韩迈、王刚《试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土地政策的历史演进》等资料

    (1)根据材料,指出中共在民主革命不同时期土地政策的侧重点及原因。

    (2)概括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土地改革的特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联合国组织架构(部分)

    材料二联合国在发挥其职能的同时,也被各种问题所困扰。在美国操纵下,1950年组建联合国军干涉南北朝鲜内战;l998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介入科索沃危机、空袭南联盟;2003年未经联合国安理会许可,发动伊拉克战争。由于各方利益纷繁,联合国主导签署的许多有利于发展的协定也难以执行,成了“空头支票”。自1948年联合国开始维和至2017年1月底,在总共71个维和行动中,共有来自126个国家的3545名维和人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联合国在协调各国利益的同时也在进行艰难的改革,主要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增加问题。对于联合国这样一个庞大的国际间政府组织,成员国的义务监督形同虚设,到底谁来监督联合国,已是迫在眉睫的问题。另外,据2014年10月公开数据,成员国拖欠联合国大约35亿多美元会费,包括9.5亿美元的常规预算费用和26亿美元的维和预算费用,其中会费分摊比例最高的美国欠费也最多,这使得主要依靠会费运行的联合国受到严重制约。

    (1)结合材料一及所知,概括联合国成立的背景以及成立后的主要贡献。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所知,指出联合国面临的困境并说明造成困境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林则徐的可贵之处在于,他最先拿起西方这把尺于量出了中国的短处。鸦片战争是中西之间武力的较量和竞争。曹被看作是朦胧一团的泰西,如今展现在中国人眼前的第一个形象是舰船的迅速、利炮的声势。曾经身为抗英主帅的林则徐,对这种压力目赌身受,终身不能释怀。尽管他曾相信,禁止茶叶、大黄的出口即可治西人(断绝对英贸易,即可阻断英国财源而使其亡国),但战争的权威性,迫使他重新认识对手。于是,他在广东竭力主张买炮、买舰,同时翻译外国人所办刊物。后来,他把在广东搜集的资料给了魏源。魏源把这些材料编入《海国图志》。……他(林则徐)能临危受命,“原知此役赴汤蹈火”,“早已置祸福荣辱于度外”,而“为天下计”,毅然赴广州领导禁烟。……1841年,被解职的林则徐在得知浙江沿海的败局后,开始深刻检讨以往的作战指导方针,并提出了“船炮水军”的建议。这一设想,是对其先前“以守为战”方针的否定,这显示其探索新知的努力,以及林则徐思想的进步。

    ——根据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林庆元《学习和发扬林则徐精神》、茅海建《林则徐对“夷情”的探访及认识》组编

    (l)结合材料,概括说明林则徐“拿起西方这把尺子量出了中国的短处”的涵义。

    (2)根据材料,结合时代背景,以多维视角评价林则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