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1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3 题,名著阅读 2 题,命题作文 1 题,句子默写 1 题,选择题 1 题,综合性学习 1 题,诗歌鉴赏 1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
中等难度 7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中等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一棵小白杨

    朱金平

    ①“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

    ②一路听着这首耳熟能详的军旅歌曲,我们的越野吉普车向着西北边陲的小白杨哨所奔去。那个在歌声中被传唱了多年的北疆哨所,最标准的名称是:塔斯提边防连。

    ③远远望去,矗立在一座山岗上的小白杨哨所,在逶迤高耸的雪山映衬下显得那么不起眼。

    ④身着迷彩服的哨所四班长王克怀,见面就给我们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⑤十八岁那年,新兵训练刚结束,他就和十八位新战友乘坐一辆卡车,唱着那首脍炙人口的《小白杨》,向边境线上的小白杨哨所驶去。哨所矗立在一座陡峭的山顶上,四周的积雪还没有融化,卡车喘着气怎么也上不去。大家下车使劲去推,车子还是爬不动,无奈中他们又返回了营部。三天后,他们再次出发,谁知融化的冰雪在山下通往哨所的小路上划出一道七八米宽的口子,冰块和着泥水汹涌奔流,载着他们的卡车又打道回府了。一周之后,他们才终于越过一路坎坷,登上了哨所。此时,连队在冬天里已被冻裂的水管还没来得及维修,他们上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十里外的河里挑水回来用。洗脸、洗衣服,都是冰凉的雪水,小伙子们的手很快就被冻肿了。大雪封山,连队官兵吃不上新鲜蔬菜。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王克怀起初一颗火热的心似乎被冰水浇凉了。

    ⑥连队组织新兵来到那棵小白杨下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要求大家向哨所的前辈学习,以苦为荣、乐守边疆。王克怀看到那棵名闻天下、参天而立的小白杨,浑身上下又充满了力量。

    ⑦打枪,是每个军人的基本功。但边防连主要的职责是站岗、巡逻、执勤,对打枪的要求并没有步兵连那么高。可王克怀不这么想:既然来当兵,就要当一个精武的兵。2014年5月,边防团组织各连进行步枪射击考核,王克怀与战友一起进行一百米射击考核。随着一阵枪响,报靶员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举靶高喊:“王克怀,五十环!”小白杨哨所自1962年组建以来,在正式考核时还没有人打出过五十环。考核组组长、团政委带人现场反复验靶,确认王克怀这一成绩。领导当即给王克怀戴上了大红花,一片喜悦的红云飞过小伙子的脸颊。

    ⑧作为一个班长,王克怀认识到“一花独放不是春”。他把自己的射击经验耐心地教给班里的全体战士。他带领的四班在上级组织的一次次射击比赛考核中也一次次名列前茅。

    ⑨几年后,王克怀当爸爸了。为了能靠爱人更近一点,他的妻子放弃了收入不菲的工作,带着孩子搬到离哨所六十多公里远的县城,与人合租了一套民房住下。这样,母子俩几个月就能和王克怀见上一次面。

    ⑩三岁多的儿子,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父亲和军营的熏陶,对哨所有种天然的亲密感。一天早上,刚来哨所的儿子,听到起床的哨音,像爸爸一样,咚地一下跳下床,光着一双小脚就冲出门,要跟着爸爸出操,妈妈再拉也不行。于是,在连队出操的队伍后面,跟着一根“小尾巴”,嘴里还喊着“一二一”的口令……

    ⑪王克怀的父亲是一个从不流泪的铁汉子,当看到儿子在那样艰苦的环境里驻守边防的一个个镜头,不禁老泪纵横:“没想到这娃子,在部队里变得那么能干、那么有出息……还是部队锻炼人、出息人啊!”

    ⑫离开哨所前,我们去参观那棵小白杨。

    ⑬1982年,连里一个战士探亲带回十棵小白杨,栽种在哨所旁,最终成活了这一棵。如今,这棵小白杨已经长成大白杨。其洁白的身躯挺立在天地间,一根根枝杈向上蓬勃地伸展着,显得那么伟岸、质朴、纯洁。

    ⑭这棵高大的白杨树旁,还生长着一棵个头稍矮的白杨。指导员说这是那棵白杨树根上冒出来的子母树。

    ⑮看着眼前普通而实在是不平凡的小白杨,《小白杨》优美的歌声仿佛在耳边再次响起,“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

    (摘编自2017年5月10日《人民日报》)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克怀是中国千千万万不畏艰难、忠于祖国的边防军人群体形象的典型代表。

    B. 王克怀认识到“一花独放不是春”,带领的四班在射击比赛中一次次名列前茅。

    C. 文章材料安排详略得当,如,妻子的事迹详写,战士探亲带回小白杨的是略写。

    D. 受到小白杨精神的触动,“我们”被深深地感染,离别前专门去参观那颗小白杨。

    2.王克怀从一名新兵成长为一名优秀班长,其间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请简要概括。

    3.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 “一周之后,他们才终于越过一路坎坷,登上了哨所”句子中,加点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考核组组长、团政委带人现场反复验靶,确认王克怀这一成绩”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写王克怀儿子的举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文章以“一棵小白杨”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概述。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说明文阅读,完成下列小题

    数字时代,我们的大脑被改变了

    【晓辉】

    ①我们知道,人类的大脑是可塑的,当人类生活方式改变时,大脑也可能发生变化。从远古人类首次发现如何使用工具开始,人类的大脑就受到迅速而明显的影响。数字时代,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我们每天离不开网络、离不开手机时,我们的大脑是否也被改变了?

    ②科学家认为,对网络科技的深度依赖,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这在阅读时表现得最为明显。对书籍的深阅读与在网页上那种为了获取信息而进行的浅阅读是不一样的。美国技术专家尼古拉斯·卡尔在《网络也有黑暗一面》一书中写道:“过去几年中,我一直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觉得某些人或某些东西正在改变我的大脑,我目前的思考方式与过去相比已经截然不同,当我阅读时,能最为强烈地感觉到这一点。持久地阅读一本书或一篇长文,曾经易如反掌,我曾耗费数个小时徜徉在长长的文字里,我的大脑能够抓住叙述的演进或论点的转折,从而进行思考。但如今不再如此,往往阅读两三页后我的注意力就开始漂移了,我感觉我一直在试图将自己任性的大脑拽回到书本。”

    ③对书籍的深阅读需要耐心,而数字阅读堪称“耐心杀手”。以微博为例,浏览一个微博页面只要几分钟,眼睛在每条微博上停留的时间只有几秒。不断地扫视、浏览、搜寻感兴趣的关键词、点击阅读——这个过程因为信息的丰富、多样而足够刺激,但显然不足以锻炼耐心。一本优秀的图书通常是有内在的逻辑框架的,只有进入这一逻辑框架,才能说是阅读。而网络内容特别是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每一条都互不关联,跳跃性的阅读当然谈不上逻辑了。互联网在给人们提供信息盛宴的同时,也使我们的思维“碎片化”。

    ④数字时代,人类的大脑结构也被改变了。由于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已经渗入到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触摸屏情有独钟。一些人因为在智能手机上面频繁敲敲打打而被戏称为“拇指族”。但是,就是这样一种看似简单的重复运动却在不断塑造着人们的大脑。在一项实验中,瑞士苏黎世大学神经科学家邀请37位手机重度用户参与实验,其中26人用智能触屏手机,11人用普通按键手机。他们将电极连接在这些参与者头部,测试他们的拇指、食指和中指在使用手机时,大脑皮层的反应。科学家记录下这些参与者10天的活动。结果显示,大脑皮层中拇指控制相关区域活跃度更高的是用触屏手机的人,而使用按键手机的则没有明显变化。使用触屏手机的次数越多,大脑皮层相应区域更加活跃。在数字时代长大的“数字原住民”,因长时间用拇指上网和操控智能手机,从而改变了大脑形成神经通路的方式。

    ⑤数字时代,人们更加善于利用社交网络与人交往,但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的能力却越来越弱。多动症、自闭症、抑郁症、躁动症和多任务癖好等现代疾病,与过度上网和玩视频游戏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摘自《百科知识》2015.03A,有删改)

    1.阅读全文,说说数字时代给我们的大脑带来了哪些改变。

    2.文章第②段画线句子能体现“深阅读”特点的两个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④段画线部分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指出其中一种并分析其作用。

    4.联系上下文,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对书籍的深阅读需要耐心,而数字阅读勘称“耐心杀手”。

    5.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卡尔说,他在翻阅网页时,往往阅读两三页后注意力就开始漂移,需要很大的努力才能把大脑拽回去。

    B. 人们阅读微博时,不断扫视、浏览、搜寻,导致阅读内容缺乏内在的逻辑框架,跳跃性阅读就不可避免。

    C. 数字时代,人们更加善于利用社交网络与人交往,但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的能力日益下降。

    D. 多动症、自闭症、抑郁症、躁动症和多任务癖好等现代疾病是由过度上网和玩视频游戏引发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全面二孩”来了,你怎么看

    【政策背景】

    计划生育政策自1980年开始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我国出生人口数量,但近年来,一系列的人口问题使计划生育的目标和理论依据都受到质疑。男女出生比例节节升高,从1980年的107.4∶100上升到2004年的121.1∶100。人口结构问题凸显,目前,我国已成为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老年人口比例在不断上升,从2010年的13.3%上升到2014年的15.5%。另外,我国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已经超过1.5亿户,独生子女养老负担沉重,而一些家庭的“失独”不仅成家庭灾难,也成社会之痛。

    2015年10月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会议决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各种声音】

    网友“初为人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今高养育成本时代已经到来,一个孩子,从怀孕到分娩,从出生到成长,直到学成后参加工作,的确是一笔很大的支出。我们这代人太累了,养育一个孩子,尚且困难重重,再生一个简直难以想象。养而不教,教而不善,结果是害了孩子害了自己。

    网友“平民布衣”:生个二胎是为了让大的有个伴,可有谁知道大的到底能不能接受?增加一个弟弟(妹妹)来分享父母亲人的爱,他(她)的心理平衡不平衡?网上不是报道了一些孩子逼迫父母放弃生育二胎的事例吗?

    大楚网:放开政策后,生育潮是否会如预期般出现,政策都不应该是鼓励生育的唯一杠杆。“入园难”“入托难”的现实问题依然困扰着我国许多家庭;生得起养不起的顾虑也绝非喊几句口号就能消除。如果真想鼓励民众生育,就应该用社会保障和福利消除民众顾虑,让想生的人生得起、养得起,还要养得好。

    【漫画两幅】

    (1)请根据“政策背景”的内容,概括出“全面二孩”政策出台的原因。_________

    (2)观察漫画(一),说说在“全面二孩”政策出台后,父母为什么还纠结。________

    (3)请结合“各种声音”和漫画(二),说说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打消父母生育二孩的顾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著阅读 共 2 题
  1. 名著阅读。

    《红星照耀中国》又名《____________》是美国著名记者________的不朽名著,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________和_________是书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残花缀在繁枝上;鸟儿飞去了,撒得落红满地——生命也是这般的一瞥么?”冰心的这首小诗热情地歌颂了母爱。   (______) (《繁星·春水》)

    (2)鲁滨孙为改变“星期五”的饮食习惯和吃人的欲望,炖羊肉、烤羊肉给他吃;“星期五”觉得好吃,表示再也不吃人肉。   (______)(《鲁滨孙漂流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命题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本来我可以放弃,却咬牙坚持了下来;本来我可以沉默,却勇敢地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本来我可以争取,却因犹豫而错过;本来我可以面对,却因胆怯而逃避…… ”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类似的经历, 也许,这就是成长过程中的喜悦与烦恼。

    请以“本来我可以           ”为题,写一篇600字到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得抄袭、套作。④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句子默写 共 1 题
  1. 古诗文名句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2)亭亭山上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松枝一何劲!(刘桢《赠从弟(其二)》) 

    (3)八方各异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曹植《梁甫行》)

    (4)此物何足贵?______________________。(《庭中有奇树》)

    (5)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对王维诗歌的高度评价,请你默写《使至塞上》一诗中被誉为“独绝千古”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仰视角度描写禽鸟的优美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郦道元的《三峡》一文中,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1 题
  1. 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朱元思书》作者吴均,字叔庠,北魏文学家。

    B. 《藤野先生》是鲁迅写的一篇小说,它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敬爱和怀念之情。

    C. 曹植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

    D. 李白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美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性学习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我国自主研制的C919大型客机首架机首飞①_________,5月5日,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C919平稳起飞,安全降落,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经过科研人员多年的努力,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中国梦。为此,他们着力培育专业骨干队伍,全力提升核心研发能力,再接再②________,取得显著成绩,走出了一条③_________  着国家意志、民族理想和人民④_______的中国特色发展道路。

    (1)在①②③④处应分别填入下面的词语(_____)

    A. 众目睽睽    再接再厉    承载   期盼          

    B. 举世瞩目    再接再励    承载   期盼          

    C. 举世瞩目    再接再厉    承接   期待          

    D. 众目睽睽    再接再励    承接   期待          

    (2)文中画线句有一处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原句:经过科研人员多年的努力,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中国梦。

    修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一诗,完成下列小题。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两句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 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 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 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2.这首七言律诗抒写了诗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①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援②,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大抵若是,不能殚记。每一独往,动弥旬日③。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不唯忘归,可以终老。此三泰④也。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⑤,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其余事况,条写如后云云。

    微之⑥微之!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笔,随意乱书。封题之时,不觉欲曙。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又闻山猿谷鸟,哀鸣啾啾。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⑦尘念,此际暂生。

    (选自白居易《与元微之书》⑧)

    【注释】①东西二林:指庐山的东林寺和西林寺。②墙援:篱笆墙。③动弥旬日:常常满十天。④泰:安适。⑤忧望:挂念,盼望。⑥微之即元微之,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好友。⑦瞥然:形容时间短暂。⑧此信写于白居易在唐代元和年间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市)时期。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猛浪若奔(___)      (2)窥谷忘反(___)

    (3)修(___)竹千余竿   (4)去(___)我万里

    2.下列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飞泉落于檐间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送东阳马生序》)

    B. 尽在其中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岳阳楼记》)

    C. 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 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

    D. 封题之时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抵若是,不能殚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章的内容,回答问题。

    (1)文中这一个字”_____”最能概括两文所描写的山水之景的共同特点。

    (2)甲、乙两文都是情景交融的美文,但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作具体分析。

    甲文表达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表达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