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3 题,其中:
选择题 6 题,名句名篇 1 题,语言应用 1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现代文阅读 3 题,命题作文 1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7 题,困难题 5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6 题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凛冽(lǐng)   要塞(sài)     轻盈(yínɡ)    锐不可当(dǎng)

    B. 颁发(bān)   仲裁(zhòng)   履行(lǚ)     屏息敛声(liǎn)

    C. 悄然(qiāo)   翘首(qiáo)    藻荇(xìng)    摧枯拉朽(xiǔ)

    D. 凌波(lín)   镌刻(juān)    沿溯(shù)     一丝不苟(gǒu)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潇洒  凌空  由衷  眼花潦乱

    B. 监视  操纵  桅杆  阵耳欲聋

    C. 馈退  坠毁  紧绷  惮精竭虑

    D. 浩瀚  遗嘱  吞食  白手起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军乐团奏响《检阅进行曲》,万众瞩目的阅兵分列式开始了。

    B. 舆论的力量就像排山倒海一般,令人无法抵挡。

    C. 中国人每年“舌尖上浪费”锐不可当,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

    D. 一位市民收到中奖短信,喜冲冲跑去银行汇钱,却在见到银行前一道防诈骗横幅后如梦初醒。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新春佳节,万家团圆,你们却依然坚守在祖国最北端的边防线上,你们的钢铁之躯为万家和乐奉献着自己的青春。

    B. 一首首诗,一段段合唱,一幕幕短歌剧,在两小时之内,将半个多世纪的残酷历史出现在我们眼前。

    C. 战争的历史与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从远古战争中走来的现代人,依然没有走出战争的阴影。

    D. 能否规范地书写汉字,是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书写的基本要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消息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要素,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是新闻结构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B. 消息和新闻特写都要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都要抓住新闻事件的片段展开。

    C. 消息常采用“倒金字塔”式结构,也称“倒三角”,即把最重要的新闻事实最先写出,然后按“次要——次重要——重要”的结构形式一一写来。

    D. 新闻这种文体,广义的,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等体裁;狭义的,专指消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就是一篇消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毛泽东,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100人之一。

    B.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撰有《水经注》。《水经注》是一部记录全国水道简要提纲的地理书。

    C. 陶弘景,自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思想家,著有《陶隐居集》。

    D.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南宋著名的的文学家。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成“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诗文默写。

    (1)__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________________,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2)风声一何盛,________________!(刘桢《赠从弟〈其二〉》)

    (3)_________________,寄身于草野。(曹植《梁甫行》)

    (4)攀条折其荣, __________________。(《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           

    (5)每至晴初霜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属引凄异。(郦道元《三峡》)

    (6)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_________________,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郦道元《三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一则新闻,为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15字)

    2016年5月15日晚,嘉德“大观之夜”专场拍卖举行。“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的唯一传世作品《局事帖》以2.07亿元成交。消息瞬间传遍收藏圈,也引起了大众的普遍关注。“一个字相当于167万元,真可谓天价书法!”不少网友对于疯狂的亿元书法很吃惊。其实自2010年中国艺术品市场达到火爆顶峰起,已经有多件拍品价格过亿,这也标志着中国书画步入亿元时代。

    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文言文阅读。

    比较阅读甲文《记承天寺夜游》和乙文《西湖游记》,完成下列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节选自袁宏道《西湖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___)          (2)盖竹柏影也。(__________)

    (3)止午、未、申三时。(____________)     (4)其实湖光染翠之工(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安可为俗士道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分别是什么?同是描写月色,【甲】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⑴写月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甲】文描写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篇末的议论分别表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感情?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老汪栗子

    明前茶

    ⑴等别的炒栗店开张约20天后,老汪的炒栗店才开张。他等得很有耐心,因为没熟透的栗子口感甜脆,宜做成凉拌菜下酒,若炒来吃,既不粉也不糯,是要坏了招牌的。

    ⑵在老汪的店里,满匾的栗子看上去十分朴素,就像山间老农的脸色,是那种没有反光的棠皮色,不像别的摊上的栗子那么好看,或油光发亮,或肚上横切一刀,露出诱人的暖黄色的栗肉来。老汪的栗子不打蜡,不喷糖水,不开口子,偏是他的店门前排长队。顾客等得急,老汪一点也不急,非要把刚倒出的满匾的热栗子轻抖一遍,在抖动的过程中,老汪眼疾手快地挑出了十几个坏栗子,搁到一边。

    ⑶这真是神奇,生栗子已经挑拣了一遍,现在挑出来的,外面看没坏,他怎么知道是坏的?

    ⑷老汪说,气味不对。他打了个比方:比如一个在车站或码头当了20年便衣警察的人,在万千人中扫视,只要他拦下的人,多半是网上通缉的嫌疑犯,他都不需要与那人对视,只要从他身边过,就感觉“气味不对”。

    ⑸栗子要有香甜粉糯的口感,七分在栗种,三分在炒制的功夫。老汪不肯给栗子开口子,是因为硬开口子的栗子,水分都在炒制的过程中跑光了,热吃噎人,凉吃更是口感铁硬。但没开口的栗子很容易在炒制的过程中炸锅,要是有一小部分栗子像控制不住的火药一样迸壳而出,就会溅得一炉栗子都斑斑点点。所以,控制炒栗炉的火力非常重要。每一炉栗子下锅前,老汪都要细验单颗栗子的分量,以及皮壳的厚度,他炒好的栗子,顶端会有自然的放射状裂纹,手轻轻一挤,栗壳就开了。老汪得意地搓搓手:“这锅栗子的‘梅花裂’炒成了。”“梅花裂”指的是栗子顶端的裂口是五道,“丁香裂”是四道,这样的雅名也只有老汪这样的戏迷才会想出来。

    ⑹每过十几天,栗子店会关门一天。老汪自己在门楣上手书致歉条一张,毛笔字写得很端庄:“名角来了,听戏一天。”或者是:“去大别山收栗一天,新鲜炒野栗,明日赶早。”老汪信不过批发市场的栗子,定要自己开车去大别山收栗子。那里除了家栗外,还出产一种口感细腻粉甜的野栗子,有一股奇特的果香,比莲子大不了多少,呈尖锥形,是当地的留守儿童和老人去大山的荆棘丛中打来的。打栗人要穿粗布衣裤,把衣袖裤脚都扎紧,趟过与野栗树混生的荆棘,仰面用小木棍去抽打那些长满刺的栗苞;回来后要把栗苞装在小麻袋里摔打,使之裂开;再戴上粗线手套把野栗剥出,十分辛苦。老汪说:“每个交栗子的人手上都裂着口子。”那是山区老人和学童一笔很重要的零花钱,是家中没有栗园的人也有的得意小收入,老汪说:“既然这样,为啥不帮帮他们?”

    ⑺山里人也纯朴,11月,第一场雪落下来,野栗子就没人打了,因为老辈人说,天寒地冻,野鸟们少吃食,那些留在树上的野栗子,是它们一冬的口粮呢。

    ⑻老汪每年收栗子时,都要在山区帮扶两三个刚考上大学的孩子,栗子收到哪里,他就帮扶到哪里,没有一定。老汪在与老乡的闲聊中知道那孩子的情况,到人家家里看一看,讨碗水喝,吃上一两个山里人待客的水柿子,临走前,帮扶的钱就被悄悄压在装柿子的竹簸箕底下。

    1.请通读全文,然后参照提示,在空格内填上适当的短语,将文章讲述的老汪的几个动人故事概括完整。

    晚开店→口口口→口口口→收野栗→口口口

    2.品读文中第2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分析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

    老汪一点也不急,非要把刚倒出的满匾的热栗子轻抖一遍,在抖动的过程中,老汪眼疾手快地挑出了十几个坏栗子,搁到一边。

    3.文章第6段中画横线处关于打野栗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4.文中的老汪是一位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举例分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议论文阅读。

    练就古诗文的“童子功”

    ①看中国诗词大会,很多人有这样的感受:自己脑子里残存的诗词记忆好像一下子被激活了。当电视屏幕上那些零零散散的字句呈现出来的时候,或许你已记不清诗的作者是谁,也说不出上下句还有些什么内容,但那些我们小时候背诵过的诗词,似乎自然而然地就浮现于脑海。

    ②可见,小时候熟记的古诗文,长大后也很难忘记,即使长时间不用,但只要一提起,与之相关的记忆便会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这种扎根在脑海深处的诗词印象,这是浸透在血液之中的古文积淀,这就是“童子功”的厉害之处。因此,我们要从小诵读古诗文,让中华传统文化内化于心。

    ③古人云,“_______,_______”。想要练就古诗文的“童子功”,必须要多读多记,才会烂熟于心、出口成章。若是腹内草莽,必然不可能口吐莲花。诗词大会舞台上,选手们精彩的表现背后,又何尝不是他们从小的阅读背诵和长年的储存积累!

    ④当然,多读多记不等于死记硬背,理解体会至关重要。在当前古诗文教育中,有些家长只看重孩子背诵的数量和准确度,有些老师“考什么就教什么”,这样的填鸭式灌输不仅把传统文化弄得意境全无,也让学生们在实际运用中“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⑤比如,我们说杜甫的诗歌风格是“沉郁顿挫”。许多孩子只记住了这四个字,但究竟什么叫沉郁顿挫、怎么沉郁顿挫的、为什么沉郁顿挫却一概不知,更不用说再进一步去了解杜甫这个人和他背后的时代。某地考试时,出题人出了一首诗:“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明明是赏心乐事,但学生总认为杜甫就应该是沉郁顿挫的,所以强行歪解,硬要把诗意往愁闷失意上引。如此古诗文教育显然与文化传承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

    ⑥古诗文的底子要从小打下,更要常读常新。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它的意义也正在于此。就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来说,小时候我们按照表面意思理解,或许只能明白这是苏轼借月亮表达对弟弟的思念之情。但若干年后,当我们一个人身居异乡,又恰逢中秋之夜,当我们抬头仰望圆月,心中再次涌现出这句诗时,自然别有一番滋味,对词的意境和感情的理解也更深了一层。所以,从小打下深厚的古诗文功底会终身受益。

    ⑦当我们从小诵读古诗文、练就“童子功”时,不妨想想我们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显摆炫耀、获得关注,为了提高成绩、寻求加分,还是为了让我们获得审美的体验,为了让传统文化得以血脉相传?恐怕后者才是我们期待的答案。就个人而言,读古诗文能让我们成长在一个美的环境中,用古雅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就民族而言,读古诗文能让我们接续古人的思绪,继承先人的智慧,让古今文化互联互通,从而建立起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和自信。

    ⑧中华上下五千年,诗词歌赋浩如烟海,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让我们在诗书雅乐的环境中成长,练就一身古诗文的“童子功”,在我们心中刻下传统文化的基因,如此,中华文化才有十足的底气,才能生生不息。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在下列选项中选出最恰当的论据填在选文第③段空格上。 (      )

    A.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B.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C.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D.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3.选文第⑤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4.请简要分析选文第⑥段的论证思路。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散文阅读。

    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

    迟子建

    ①立春那天,我在电视中看到,杭州西子湖畔的梅花开了。粉红的、雪白的梅花,在我眼里就是一颗颗爆竹,噼啪噼啪地引爆了春天。我想这时的杭州,是不愁夜晚没有星星可看了,因为老天把最美的那条银河,送到人间天堂了。

    ②而我这里,北纬五十度的地方,立春之时,却还是零下三十摄氏度的严寒。早晨,迎接我的是一夜寒流、冷月和凝结在玻璃窗上的霜花。想必霜花也知道节气变化了吧,这天的霜花不似往日的,总是树的形态。立春的霜花团团簇簇的、很有点花园的气象。你能从中看出喇叭形的百合花来,也能看出重瓣的玫瑰和单瓣的矢车菊来。不要以为这样的花儿,一定是银白色的,一旦太阳从山峦中升起来,印着霜花的玻璃窗,就像魔镜一样,散发出奇诡的光辉了。初升的太阳先是把一抹嫣红投给它,接着,嫣红变成橘黄,霜花仿佛被蜜浸透了,让人怀疑蜜蜂看上了这片霜花,把它们辛勤的酿造,撒向这里了。再后来,太阳升得高了,橘黄变成了鹅黄,霜花的颜色就一层层地淡下去、浅下去,成了雪白了,它们离凋零的时辰也就不远了。因为霜花的神经,最怕阳光温暖的触角了。

    ③虽然季节的时针已指向春天了,可在北方,霜花却还像与主子有了感情的家奴似的,赶也赶不走,什么时候打发了它们,大地才会复苏。四月初,屋顶的积雪开始消融,屋檐在白昼滴水了,霜花终于熬不住了,撒脚走了。它这一去也不是不回头,逢到寒夜,它又来了。不过来得不是轰轰烈烈的,而是闪闪烁烁地隐现在窗子的边缘,看上去像是一树稀疏的梅。四月底,屋顶的雪化净了,林间的积雪也逐渐消融了,霜花才彻底丢了魂儿。

    ④在大兴安岭,最早的春色出现在向阳山坡。嫩绿的草芽像绣花针一样顶破丰厚的泥土,以它的妙手,给大地绣出生机。而背阴山坡的残雪,还妄想着做冬的巢穴。然而随着冰河乍裂,达子香花开了,背阴山坡也绿意盈盈了,残雪也就没脸再赖着了。山前山后,山左山右,是透着清香的树、烂漫的山花和飞起飞落的鸟儿。蜿蜒在林间的一道道春水,被暖风吹拂得起了鱼苗似的波痕。那投在水面的阳光,便也跟着起了波痕,好像阳光在水面打起蝴蝶结了。

    ⑤我爱这迟来的春天。因为这样的春天不是依节气而来的,它是靠着自身顽强的拼争,逐渐摆脱冰雪的桎梏,曲曲折折地接近温暖,苦熬出来的。也就是说,北国的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它从三月化到四月甚至五月,沉着果敢,心无旁骛,直到把冰与雪,安葬到泥土深处,然后让它们的精魂,又化作自己根芽萌发的雨露。

    ⑥春天在一点一点化开的过程中,一天天地羽翼丰满起来了。待它可以展翅高飞的时候,解冻后的大地,又怎能不做了春天的天空呢!

                              (选自2010年3月26日《广州日报》,略有改动)

    1.文章开头写杭州西湖的春天有什么作用?

    2.作者在文中通过描写霜花的变化来写春天来临的过程。请你把第②段中太阳升起后霜花颜色的变化写在下面。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3.请你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个方面赏析下面的句子。

    蜿蜒在林间的一道道春水,被暖风吹拂得起了鱼苗似的波痕。那投在水面的阳光,便也跟着起了波痕,好像阳光在水面打起蝴蝶结了。

    4.结合全文,探究作者以“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为标题的理由。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命题作文 共 1 题
  1. 在我们的记忆深处,珍藏着许许多多来自亲人、朋友、师生甚至是陌生人的动人表情。这些表情或兴奋,或痛苦,或惊讶,或愤怒……触动着你的心灵,描画着爱的感动,传递着正能量,鼓励我们直面人生,振奋精神,盎然前行。

    请以“最是难忘那表情”为题写一篇文章。字数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出现可能泄露考试信息的真实地名、校名和人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