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5 题,其中:
选择题 5 题,现代文阅读 3 题,古代诗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名句名篇 1 题,语言应用 3 题,作文题 1 题
中等难度 15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5 题
  1. 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叱/姹紫嫣红  木/方圆凿  瑕牙咧嘴  帖/钟灵

    B.泥绰有余  怪/目而视  巡/怙恶不  修/提纲

    C.索/悬崖马  绳/尘不染  首/无之谈  道/街头

    D.候/机而动  声/引高歌  跷/独辟径  枕/英缤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眷顾  通缉  含诟忍辱  甚嚣尘上

    B.厮杀  提携  雕虫小技  推波助澜

    C.领衔  吊消  和颜悦色  不谋而合

    D.反哺  博弈  顶礼膜拜  善罢干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中央党校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周天勇表示,近期出现的用工荒并不表明我国劳工短

    缺,相反,我国目前的就业_________仍然很严峻。

    ②英国小报上刊登的消息,娱乐价值往往远大于真实价值,因为这些媒体的办报宗旨就是尽量_________大众的猎奇心理。

    ③五四运动后,一批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知识分子广泛接触国外的新思潮,在进行了反复的分析、比较和________后,最终接受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

    A.形势  附和  推敲

    B.形势  迎合  推求

    C.情形  迎合  推敲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市委领导要求全体党员与时俱进,坚持终身学习理念,持之有故地学习,以更开阔的眼界、更清晰的思路、更突出的能力迎接各种挑战。

    B.确有个别医生为了牟取不正当利益而丧失了职业道德,但不少人仅凭一孔之见而仇视所有医生,这是不公平的,也不利于解决相对紧张的医患关系。

    C.纵观证券市场,虽然整体跌幅尚不算大,但重挫个股不在少数,加之成交量萎缩,短期操作存在较大风险,故建议投资者暂且作壁上观

    D.用友软件公司开发出非常实用的企业管理软件,以低廉的价格出租给企业,使那些缺少专管理经验的企业主在公司管理上举重若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美国心理学家拉施里的动物记忆实验表明,一种行为重复21天就会变为习惯, 重复90天就会形成稳定的习惯。

    B.年轻编剧要想使剧本符合生活实际,经得起观众的检验,需要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生阅历,以积累更多的生活经验。

    C.市纪委与移动公司联手建立了廉政短信群发平台,形成了面向全市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为主要对象的廉政宣传网络。

    D.漫画家英韬先生虽离开了人世,但他那自甘寂寞、豁达乐观的精神仍感染着我们,他那求真务实、忠于艺术、敢于批评的人格魅力犹在眼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说“俗”道“雅”谈文化

    俗,与其说是一种文化现象,莫如说是一种文化养成或文化习惯。最初的“俗”,源于人的生存本能,体现出人对自然的生存选择与适应。当人的生存选择与适应“习惯成自然”时,我们就有了“俗”。

    “积习”而“成俗”,说明“俗”是特定时空中特定人群的“集体无意识”,是无需言明的默契也是无需理析的律令。随着人类社会组织日趋复杂且日趋精密,乡民社会的默契需要规范并敞亮为“乡约”,于是“约定俗成”成为“俗”的自觉构建。这种体现出乡民社会“民风世情”的俗,也往往成为“法”的适用基础。俗,在一定语境中其实是人们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也是人们维护社会秩序的准绳。因此,“约定俗成”之“俗”往往又具有道德“约法”的指向,无论是“积习成俗”还是“约定俗成”,都说明“俗”是一定乡民社会的内在秉性和价值取向。

    但是,“积习”也好“约定”也好,“俗”的“群体性”呈现总有其“局限性”。“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说的是空间局限,“时过境迁,物是人非”说的是时间局限。适宜某一社会的“俗”,对其余乡民社会可能“不宜”;某一乡民社会彼时之“俗”,也可能在时过境迁后变得“不宜”……

    我国是多民族一体化的文化大国,且地域广阔。因此,“和而不同”成为众多个体保持个体特质又顾及和谐相处的“公约”。“公约”可为更大空域和更长时段的“约定”,成为众多个体超越一己“俗”念、求取“公约”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因超越局限性、特殊性之“俗”而被称为“雅”

    “雅”实际上有文化整合的意味,经过整合并得到提升的文化会得到“雅正”的评价。“雅”不仅存在于“文化整合”之中,而且体现为整合后“文化范武”的确立。即以“雅”为“正”。相形之下,雅、俗之间就有了高下之别、庄谐之别乃至文野之别。“俗”的意涵也就渐生“陋意”,渐趋“庸境”。

    讲究品位、追求境界的文化人,不一定自封“高雅”但大多自命“清高”,不一定都能“超凡脱俗”,但大多鄙夷“谄世媚俗”。拒绝媚俗可以是为着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也可以是为着彰显自己的人格魅力。也就是说,“俗”还是“雅”作为一种价值评判,已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或文化习惯,它还是包括品位、境界在内的文化人格。

    所谓“文化”,意在“以文化人”, 在于使人脱离蒙昧、超越本能、发展智慧、趋赴道德。也就是说,,“文”是构成而“化”是功能,相对于“化”之功能取向而言,“文”之构成往往更具有稳定性。“风俗”作为“人文”的重要构成,需要一定的坚守来维护稳定,也需要一定的迁变来谋求发展。“风俗”在需要稳定时,是作为正面价值呈现的,背弃者被斥为“伤风败俗” ;而“风俗”在需要发展时,是作为负面价值披露的,变革者被誉为“移风易俗” 。

    文化的“以文化人”,主导倾向是“化人以雅” ,是使人的品貌、趣味、格调、境界都渐至“文雅”起来。在这里,“雅”成了“文”的内涵,“文”成了“雅”的表征。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对文化人格的追求并不都言行如一、表里如一、始终如一。既然人们鄙夷“谄世媚俗” ,藐视“跟风从俗” ,就不排斥有人以“文雅”来装装门面,垫垫柱基。因此,我们在远离低俗、拒绝庸俗、摒弃媚俗之时,更要养文心、修文德、循雅道、育雅趣,通过文化自觉陶塑文化人格并提升文化境界!

    1.下列关于“俗”和“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人类社会初期,“俗”体现了人对自然的生存选择和适应,是特定人群中产生的一种不成文的、无需言明的默契。

    B.在人类社会组织日益复杂和精密后,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和维护社会秩序的准绳的“俗”往往具有道德“约法”的指向。

    C.“雅”是一种“公约”,这种“公约”的特点是众多个体保持个体特质又顾及和谐相处,是一种更大空域和更长时段的“约定”。

    D.“雅”是一种价值评判,讲究品位、追求境界的文化人拒绝媚俗是为了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或彰显自己的人格魅力。

    2.对于“俗”和“雅”的关系,解说最恰当的一项是

    A.“俗”是一种文化养成或文化习惯,具有道德“约法”的指向;“雅”是社会群体的共同理想,故不具有道德层面的约束功能。

    B.“雅”“俗”之间有高下之别、庄谐之别乃至文野之别。“俗”的意涵具有陋意,是庸俗的;“雅”则是高尚的、脱俗的。

    C.“俗”是小的社会群体共同约定和遵守的无需言明的约定。“雅”则是面向更大的社会层面,对诸多的“俗”进行共性整合,进而形成的书面约定。

    D.“俗”具有群体性,但这种群体性又有时间或空间上的局限性;“雅”则是为了让更多的群体“和而不同”,是对“俗”的局限性的超越,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积习”可成俗,“约定”也可成俗,但是“俗”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全方位适用的,地域不同、时间不同而“俗”不同。

    B. “雅”是文化整合的结果,也是文化提升的产物。“雅”与“俗”是相对的,追求“雅”就是要逐渐消除“俗”的影响乃至消除“俗”的存在。

    C.“风俗”是人文的重要构成,但它直接受人的好恶的制约。人们认可它时,它便作为正面价值呈现;人们厌恶它时,它便被作为负面价值披露。

    D.“文化”就是“以文化人”,“化人以雅”使人脱“俗”。因此,我们应该自觉远离和拒绝俗文化,培育雅趣,提升自己的文化境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8分)

    两个朋友

    莫泊桑

    这一天,钟表修理师莫利梭先生和针线杂货店老板索瓦日先生两位钓友在大街上碰了面。在这个天空蔚蓝而晴朗的日子里相约钓鱼去。

    “到什么地方去钓?”“老地方。法国兵的前哨在哥隆白村附近。我认识杜木兰团长,他一定会让我们过去的。”莫利梭高兴得发抖了:“算数。我来一个。”于是他们各自回家取器具。

    一小时以后,他们到了那位团长那里,带着一张通行证又上路了。

    不久,他们穿过了前哨,穿过了荒芜了的哥隆白村。对面,阿让德衣镇像是死了一样。麦芽山和沙诺山的高峰俯临四周的一切。索瓦日指着那些山顶低声慢气地说:“德国人就在那上面!”

    莫利梭口吃地说:“倘若我们撞见了他们怎么办?”索瓦日带着巴黎人惯有的嘲谑态度回答道:“我们可以送一份炸鱼给他们吧。

    他们弯着腰,张着眼睛,侧着耳朵,在地上爬着走,利用一些矮树掩护了自己。

    来到河岸,四周静悄悄的,什么也没有听见。他们觉得放心了,就动手钓鱼。

    在他们对面是荒凉的马郎德洲,从前在洲上开饭馆的那所小房子现在关闭了,像是已经许多年无人理睬了。

    索瓦日钓到第一条鲈鱼,随后他们时不时地举起钓竿,真的,这一回钓是若有神助的。他们郑重地把这些鱼放在一个浸在水里的网袋里。一阵甜美的快乐透过他们的心,世上人每逢找到了一件久已被人剥夺的嗜好,这种快乐就抓住了他们。

    晴朗的日光,在他们的背上洒下了它的暖气。他们不去思虑什么了,不知道世上其他的事了,他们只知道钓鱼。

    瓦雷良山的炮声响起来了

    索瓦日耸着双肩说:  “他们现在又动手了。”

    莫利梭正闷闷地瞧着他钓丝上的浮子不住地往下沉,忽然这个性子温和的人发起火来了,愤愤地说:“像这样自相残杀,真是太蠢了。”

    索瓦日回答道:“真不如畜生。”

    后来他们开始安安静静讨论起来,用和平而智慧有限的人的一种稳健理由,辨明政治上的大问题,结果都承认人是永远不会自由的。

    “这就是人生!”索瓦日高声喊着。“您不如说这就是死亡吧。”莫利梭带着笑容回    答。

    不过他们都张皇地吃了一惊,明显地觉得他们后面有人走动。转过来一望,看见四个黑洞洞的枪口。

    两根钓竿从他们手里滑下来,落到河里去了。

    几秒钟之内,他们都被捉住了,绑好了,抬走了,扔进一只小船里,渡到了那个沙洲上。

    在那所他们以为已无人理睬的房子后面,站着二十来个德国兵。

    一个军官用地道的法国话问他们:  “喂,先生们,你们很好地钓了一回鱼吧?

    那个普鲁士人微笑着: “我想你们两个人都是被派来侦探我们的奸细。我捉了你们,就要枪毙你们。不过你们既然从前哨走得出来,自然知道回去的口令,把口令给我吧,我赦免你们。”

    两个面无人色的朋友靠着站在一处,四只手因为一阵轻微的神经震动都在那里发抖,    他们一声也不响。

    那军官接着说:“谁也不会知道这件事,你们可以平安地走回去。这桩秘密就随着你们消失了。倘若你们不答应,那就非死不可,并且立刻就死。你们去选择吧。”

    他们依然一动不动,没有开口。

    那德国人始终是宁静的,伸手指着河里继续又说:“你们想想吧,五分钟之后你们就要到水底下去了。五分钟之后!你们应当都有父母妻小吧!”

    瓦雷良山的炮声始终没有停止

    两个钓鱼的人依然站着没有说话。那个德国人发了命令。随后来了12个兵士,站在相距二十来步远的地方。

    军官接着说:“我限你们一分钟,多一秒钟都不行。”

    随后,他突然站起来,伸出胳膊挽着莫利梭,把他引到了远一点的地方,低声说:“快点,那个口令呢?你那个伙伴什么也不会知道的,我可以装做不忍心的样子。”

    莫利梭一个字也不回答。

    那德国人随后又引开了索瓦日,并且对他提出了同样的问题。

    索瓦日没有回答。

    他们又靠紧着站在一起了。

    军官发了命令。兵士们都托起了他们的枪。

    这时候,莫利梭的眼光偶然落在那只盛满了鲈鱼的网袋上面,那东西依然放在野草里,离他不过几步。

    一道目光使得那一堆还能够跳动的鱼闪出反光。于是一阵悲伤教他心酸了,尽管极力镇定自己,眼眶里已经满是眼泪。

    他口吃地说:“永别了,索瓦日先生。”

    索瓦日回答道:“永别了,莫利梭先生。”

    他们互相握过了手,不由自主地浑身发抖了。

    军官喊道:“放!”

    12枝枪合做一声响了。

    那些士兵又带了些绳子和石头过来,把石头系在这两个死人的脚上;随后,把他们抛到了河里。

    河里的水翻腾了,随后,又归于平静。

    瓦雷良山的炮声并没有停息

    那位神色始终泰然的军官忽然望见了野草里那只盛满了鲈鱼的网袋,喊道:“威廉,来!趁这些鱼还活着,赶快给我炸一炸,味道一定很鲜。”

    1.小说中三次写到“瓦雷良山的炮声”,请简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4分)

    2.小说以德国军官的“趁这些鱼还活着,赶快给我炸一炸,味道一定很鲜”一句话结尾,试简要分析这样结尾的妙处。  (4分

    3.结合小说简析题目“两个朋友”的含义和作用。  (4分)

    4.小说中的两位主人公是普通公民,但面对死亡威胁,却能始终坚贞不屈,即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不肯说出口令,请结合人物和情节探究其合理性。  (6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8分)

    一位基层新闻人的生命绽放

    ——追记广西在新县新闻中心原副主任农曾伟

    时间,定格在2011年9月30日。

    那个总在为挖掘报道家乡建设成就和身边感人事迹而不倦奔走的身躯,终于有时间躺下歇息了,永远地歇息了!

    广西大新县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宣传文化工作者、新闻中心原副主任农曾伟,因积劳成疾,罹患肝癌,永远地离开了他视同生命的新闻宣传事业和无限眷爱的父老乡亲。

    生命的绝唱:“新闻宣传是我一生无悔的选择,我愿为它贡献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山里人,站立是山,躺下是脉。活着,如山一般伟岸不屈;死了,也要成黄土一抔扑向钟爱的青山,供后起的山人世代耕耘。”——《山里人》·农曾伟

    “我还能活多久?”2011年4月28日,在县里组织的体检中,农曾伟被诊断为晚期肝癌,并已扩散至肺部。

    “啥都别想,回家安心养病吧。”医生的安慰含着无奈。

    回忆起获悉噩耗的那一刻,农曾伟的妻子潘彩莲难忍伤悲。“像晴天响雷,我们在医院走廊上呆呆地站了好久。是他先镇定下来,把化验单放进口袋,帮我擦干眼泪,说:‘没事的,你先去送你的报纸,我去一下办公室。’”

    到了办公室,这个以新闻为业的壮家汉子,一个人静静地呆坐着,一根接一根地抽烟。沉思良久,他打开电脑,点击《今日大新》的稿件,编审、修改、校对……

    大新县新闻中心珍藏着的一期报纸大样,是农曾伟生命不息、拼搏不止的见证。这是农曾伟生前修改审定的最后一期《今日大新》大样,上面用红笔改正的大大小小13处错误,是农曾伟审改大样的最后遗笔。

     “版样是9月27日要付印的,考虑到他身体已极度虚弱,又经我们反复修改,便决定不送他看了。”同事黄艳娇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泣不成声,“谁知道,9月26日10点多,农哥在女儿的搀扶下,强撑着病体爬上三楼的办公室,说不看看这期大样,心里不踏实。”

     9月28日晚,农曾伟开始大量吐血和便血。

     29日凌晨3点,吐血便血不止的农曾伟,被妻子和亲戚“强行”送进医院。

     9月30日下午4时16分,农曾伟的心脏停止搏动。

    从发现病情到离开人世的150多个日夜里,农曾伟把“死亡通知单”藏在身上,一直在工作中燃烧着生命。正如他在获奖诗作《心系大山》中所写:“做一棵树,根植于这片红土,把我的生命,打磨得金光四射!”

    不息地奔走:“只有深入一线,才能找到新闻”

    “我曾以沾满泥土的诗章,为乡亲们唱过颂歌。颂扬他们水一样温柔缠绵,山一样朴实憨厚以及对土地的那份虔诚和热望……”——《山里的土地》·农曾伟

    为把《今日大新》办到读者心坎里,农曾伟认定:“只有深入一线,才能找到新闻。”

    农曾伟每年“深入”采访都超过200天,用同事的话说,他几乎天天都在“走转改”。他既有鲜活的新闻素材,也有宝贵的人生体验和思想升华。

    2010年8月的一天,他听到一个线索:宝圩乡山弄里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野生金花茶被盗挖盗采。农曾伟立即翻山越岭赶往路途崎岖人迹罕至的现场,面对3000多亩被盗采得几近光秃的残茶,农曾伟痛心不已。

    回到办公室,农曾伟立刻伏案写作,一篇题为《救救金花茶》的通讯,很快刊发在《今日大新》上,引起乡、县两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有效地保住了这片国家金花茶。

    农曾伟在清贫中坚守和追求的不竭动力,从何而来?熟知他的人说:这个大山的儿子,对自己家乡太热爱了!渴望让大山里的乡亲走出大山,如同他在《山歌》中所写那样: “不停的唱啊,为的是埋葬昨天的观望徘徊和闭关自守,走向明日未来的波澜壮阔。”

    深深地眷恋:“如果哪天我走了,你看到这棵桃树就等于看见了我,有心里话就对它说,我能感应得到的。”

    “我是你去年冬天弦琴上被俘的音符,歌唱过的季节,已被满山落叶埋葬,我的一生将怀抱着你的黑发微笑地感激,走向涅槃和崇高……”——《莲》·农曾伟

    妻子潘彩莲说,当年,农曾伟以近200首情诗情书打动了她的心。他曾许诺:“今生今世,一定守候在你身旁,让你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回忆起1998年结婚以来的点点滴滴,潘彩莲脸上有泪水,眼里有光芒。

    2010年9月,妻子患病住院动手术,农曾伟只陪了2个小时。手术一结束,他就把妻妹叫来,自己又跑回单位赶稿了。妻子出院前,农曾伟带来笔记本,在病房里写稿到深夜,破天荒“陪”了一个晚上。

    有一年妻子过生日,农曾伟好不容易逮了个空,但囊中羞涩,便买来一个2元钱的小蛋糕,在家里夫妻深情相对,互敬互喂,极尽浪漫。

    农曾伟工龄31年,每月工资只有1300多元钱。他抽5元一包的“红河”,最责的衣服是83元一件的御寒服。妻子高中毕业,每天投送2000份《左江日报》,忙碌近10个小时只能赚20元钱。农曾伟常有与县领导在一起的机会,但他从未以这种便利为妻子谋求体面的工作。

    深爱妻子的农曾伟平时绝少时间陪妻子上街散步,去年8月,自知来日不多的农曾伟,主动约妻子散步。他们相挽来到县城最热闹的德天广场,找到当年他亲手种下的那棵桃树,农曾伟久久地抚摸着生命力旺盛的树干对妻子说:“如果哪天我走了,你看到这棵桃树,就等于看见我。你心里有话就对桃树说,我能感应得到。”

    激荡的回响:“农哥,是我前行的引路灯”

    “山间的唢呐,凝固着历史的大音希声,蕴含着生命的呼啸、大山的气度、江河的沸腾……”(农曾伟《山间唢呐》)

    在同事眼里,他是言传身教、知冷知热的领导和兄长;在很多通讯员看来,他是甘为人梯、助人育人的良师。

    大新这样的偏远山区,缺文化,更缺人才!农曾伟深知,基层文化要发展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因此,他尽心尽力发现和培养通讯员,培育基层新闻文化工作队伍。10多年间,经农曾伟培养的新闻、文学等基层宣传文化骨干超过200人。

    “农哥,是我前行的引路灯!”黄艳娇,这位农曾伟之后继任《今日大新》主编的青年党员,每当说起她的“农哥”,必泪如泉涌。作为农曾伟的助手、学生、同事,历时7年多,在农曾伟的言传身教下,黄艳娇从一个“不知新闻为何物”的“菜鸟”,成长为每年能在市级以上媒体发稿100多篇的新秀。

    恩城乡党委宣传委员许翠兰,4年前在硕龙镇中学任英语老师。“农哥一直鼓励指引我发奋笔耕,2008年暑假他亲自到学校,约请我去县新闻中心跟班学习。”得益于农曾伟的悉心栽培,许翠兰写作报道成绩不断提升。去年2月,农曾伟又鼓励她参加崇左市乡镇副科级领导干部的公开招考,并顺利考取。

    “山里人,站立是山,躺下是脉。活着,如山一般伟岸不屈;死了,也要成黄土一抔扑向钟爱的青山,供后起的山人世代耕耘。”农曾伟在组诗《山之韵》中的吟唱,难道不正是他自己的写照吗?

    1.文章的前三个自然段有什么作用?(4分)

    2.本篇通讯分别在哪些方面叙写了农曾伟的事迹?请予以概括。(4分)

    3.通讯主体的四个部分,在结构上有着相似的特点,试简要概括并说明其好处。(4分)

    4.作者多处引用了农曾伟的诗文作品,这样写是否会影响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请阐释理由。(6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古代诗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答李推官书

    张耒

    李君足下:昨送简人还,忽辱惠及所作《病暑赋》及杂诗等,诵咏爱叹。

    足下之文,可谓奇矣!捐去文字常体,力为瑰奇险怪,务欲使人读之如见数千岁前钟鼎之文也。足下之所嗜者如此,固无不善老。抑耒之所闻,所谓能文者,岂谓其能奇哉?能文者,固不能以奇为主也。

    夫文何为而设也?知理者不能言,世之能言者多矣,而文者独传。岂独传哉?因其能文也而言益工,因其言工而理益明,是以圣人贵之。自《六经》以下,至于诸子百氏、骚人辩士论述,大抵皆将以为寓理之具也。是故理胜者,文不期工而工;理诎者,巧为粉泽而隙间百出。此犹两人持牒而讼:直者操笔,不待累累,读之如破竹,横斜反覆,自中节目;曲者,虽使假词于子贡,问字于扬雄,如列五味而不能调和,食之于口,无一可惬。况可使人玩味之乎?故学文之端,急于明理。夫不知为文者,无所复道。如知文而不务理,求文之工,世未尝有是也。

    夫决水于江河淮海也,水顺道而行,滔滔汩汩,冲砥柱,绝吕梁,放于江湖而纳之海,喷薄出没,是水之奇变也。而水初岂如此哉!是顺道而决之,因其所遇而变生焉。沟渎东决而西竭,下满而上虚,日夜激之,欲见其奇,彼其所至者,蛙蛭之玩耳。江河淮海之水,理达之文也,不求奇而奇至矣。激沟渎而求水之奇,此无见于理,而欲以言语句读为奇之文也。

    自唐以来至今,文人好奇者不一。甚者或为缺句断章,使脉理不属;又取古书训诂希于见闻者,或得其字不得其句,或得其句不知其章,反覆咀嚼,卒亦无有:此最文之陋也。足下之文虽不若此,然其意靡靡,似主于奇矣。故预为足下陈之,愿无以仆之言质俚而不省也

    【注】①蛙蛭:青蛙和水蛭。②靡靡:不振作,没力量。

    1.下列各句中加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忽惠及所作《病暑赋》及杂诗等  辱:耻辱。

    B.去文字常体,力为瑰奇险怪       捐:放弃。

    C.横斜反覆,自节目               中:符合。

    D.甚者或为缺句断章,使脉理不    属:连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能文者,固不能奇为主也       ②但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B.①世能言者多矣                 ②足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C.①夫决水江河淮海也             ②若亡郑而有益君,敢以烦执事

    D.①其意靡靡,似主于奇矣         ②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属于用来证明“为文要明理”观点的论据的一项是

    ①力为瑰奇险怪,务欲使人读之如见数千岁前钟鼎之文也

    ②自《六经》以下,至于诸子百氏、骚人辩士论述,大抵皆将以为寓理之具也

    ③故学文之端,急于明理

    ④直者操笔,不待累累,读之如破竹,横斜反覆,自中节目

    ⑤江河淮海之水,理达之文也,不求奇而奇至矣

    ⑥故预为足下陈之,愿无以仆之言质俚而不省也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②④⑤    D.①③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将写诉状与写文章进行类比,批评“巧为粉泽”的写作风气,也否定了李推官追求“瑰奇险怪”的做法。

    B.文章第四段用“决水于江河淮海”作比,说明“理达之文”犹如不受阻遏的东流水,自会形成雄奇的风格。

    C.作者认为“文”只是负载“理”的工具,所以为文应该注重思想内容,如果关注表达形式,就会成为最“陋”之文。

    D.本文是一封书信,也是一篇论证严密、具有说服力的论述文,更值得称道的是,作者的论述具有一定的辩证性。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足下之所嗜者如此,固无不善者。抑耒之所闻,所谓能文者,岂谓其能奇哉?(4分)

    (2)是故理胜者,文不期工而工;理诎者,巧为粉泽而隙间百出。(3分)

    (3)故预为足下陈之,愿无以仆之言质俚而不省也。(3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鹧鸪天·咏桂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注】①传说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修身美德,唯独桂花不在其列。

    1.试简析第一、二句在全词中的作用。(4分)

    2.这首词以议论为主,作者借助议论表现了怎样的情怀?试简要概括。(4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作答)(6分)

    1.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____________。(《论语·雍也》)

    ____________,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烷溪沙》)

    2.__________,知来者之可追。(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_________。(《荀子·劝学》)

    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_;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苏轼《赤壁赋》)

    ____________。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

    4.江间波浪兼天涌,__________。(杜甫《秋兴八首》)

    此夜曲中闻折柳,___________?(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3 题
  1. 将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合乎逻辑的一段话,并将序号填入横线处。(4分)

    ①一般而言,衡量一部论著的价值,一个学者的水准,要看同行怎样评论,其中应当包括批评的声音。

    ②这反过来也造成学术批评缺少合格的评价对象。

    ③要保证这种批评的价值,就需要在专业领域有一个严肃而活跃的学术批评的氛围。

    ④公正的学术评价是以学术评论为基础的。

    ⑤因此,在学术批评缺席下产生的大量学术作品,质量就难免不尽人意。

    ⑥但是在现行的评价机制中,学术的批评几乎不被容纳,不能公正、有效地进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面是“凹”与“凸”这两个字的两种组合,请任选其一,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一段富有人生启迪的话,不超过100个字。(4分)

    1.将“凹”与“凸”并列放在一起。

    2.将“凹”与“凸”上下对接在一起,组合成一个长方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这幅漫画,按要求做题。(4分)

    1.为这幅漫画拟定一个标题,要求:能形象地概括画面特点,使用四字成语。(2分)

    2.用简洁的语言,揭示漫画的寓意。(2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路旁有两棵桃树,一棵在篱笆内,一棵在篱笆外。篱笆内的受到保护,枝繁叶茂;篱笆外的常被人攀折,疏枝横斜。春天,它们都开粉红色的花,秋天都结黄红色的果。不同的是,篱笆外面的年年硕果累累,篱笆里面的总是稀疏的几枚。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且文体特征鲜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