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7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2 题,名句名篇 1 题,诗歌鉴赏 1 题,文言文阅读 2 题,作文题 1 题
简单题 3 题,中等难度 2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8分)

    ①文化的传播可以通过比较的方式来实现。为了说明中国文化中的朴素辩证思维的思想,我曾经对中美的文化思维差异进行过系统的比较,使得很多西方人更容易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比如说,我们的实证研究发现,中国人对犹太谚语“小心你的朋友,而不是敌人”深以为然,美国人则感到莫名其妙。可见,中国人能够普遍运用辩证思维,美国人不太喜欢。我们的民族文化中有大智慧,“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是一种辩证思维,而这种辩证思维,对人类的认识和判断大有助益,能解决许多现实生活中的矛盾。

    ②如果让美国人看一些矛盾信息,那么他们的态度就会出现极端化,比如,你告诉美国股民有一支股票比他买的更好,他更加坚信自己买的是最好的;你向支持死刑的人展示反对死刑的证据,他愈发认定应该支持死刑。反之,中国人容易妥协,倾向于折中。美国人的思维误区导致他们往往把真实信息排除掉,中国人的问题则在于对错误信息的包容,虽然善良,却轻信盲从。

    ③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有首四句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四句即为超越自我意识的表达,是“无我”之境。你很难跟外国人解释“无我”,但我们发现中国人的这种“无我”思维有具体的行为体现,甚至可以找到神经定位,就在我们大脑的背侧前扣带回。“无我”概念不是玄幻的宗教概念,而是人类处理矛盾信息的一个有效方法,可以找到生理依据,而且具有积极的心理效果。所以,我们完全可以用科学的方法重塑、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让世界看到我们的文化形象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我发现,东方人整体知觉的意识,亦表现在文化艺术形象上。我们擅长使用45°角俯瞰技术展示世界,绘画长卷、留白之韵、移步借景……都符合国人整体知觉的心理习惯。上海世博会的《清明上河图》美丽无比,此图将我国艺术中形象塑造的特点表达得淋漓尽致,大量的散点透视,没有消失点,没有焦点,任意切割仍可独立存在。反观西方画作,采用焦点透视,目标大背景小,人物肖像尤为出色。此外,我做过很多有趣的实验,结果都证明了美国人的视线喜欢专注于一点,受目标刺激;而中国人的眼睛喜欢到处“乱跑”,受整体刺激。所以,东西方审美差异确实存在,而且能以科学的阐述直接说明两者间差别何在、各自妙在何处。

    ④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里提出人类两大理性:分析的理性和综合的理性。而巨大的文化差异使得美国人偏向关心从属关系的前者,中国人偏向关心相关关系的后者。举例:鸡、牛、草“三选二”,美国人会选鸡、牛——都是动物,中国人会选牛、草——牛吃草。很多西方心理学家认为根据事物本质来归类是高级的,根据事物关系来归类是低级的,此等论调显然错误——妈妈、婴儿车、汽车“三选二”,当然应该把妈妈和婴儿车放在一起,婴儿车和汽车虽可划为交通工具而归于一类,但这有任何意义吗?

    ⑤这种跨文化的比较方式,不光可以让外人容易理解中国文化概念,也可以让我们发现自己平时不可能知晓的本民族文化特性。比如中国人特别擅长类比思维,却经常不讲逻辑。“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所比喻的道理让老外糊涂,纠结于怎么突然就从上句的“人”跳到下句的“狗”了,逻辑上不通。所以,国人必须注意国际视野下的文化形象传播的科学性、现代性、可比性。法国著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帕斯卡说过,我们与他人交流时,一定要让他们自己主动找到相信你的理由,而非滔滔不绝强行灌输“应该相信”的理由。这就是文化形象重建在心理科学上的建议。

    (选自彭凯平演讲稿《国际视野下的文化形象重塑》。有删节)
    1.联系上文,分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2.第③段加点词语“乱跑”在文中的意思是        。(1分)
    3.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犹太谚语与“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证明东西方都有辩证思维。

    B.列举六祖惠能的偈子意在说明“无我”之境很难向西方人解释。

    C.以《清明上河图》为例说明散点透视比焦点透视更有审美价值。

    D.“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看出中国人擅长类比却不讲逻辑。
    4.下列各项中最不能体现中国人辩证思维特点的一项是(  )。(3分)

    A.盛极则衰,否极泰来。     B.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C.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D.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
    5.根据文本内容推断,如果医生、老师、作业中“三选二”,美国人与中国人分别如何选择? 并写出各自选择的理由。(4分)
    6.概述作者对中国人思维特点的评价。(4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20分)

    再见,青春

    薛舒

    ①将近中年,季节的变换不再能令我焦灼和烦躁,走在午后大街上,眼里是一派静谧安宁,心却告诉自己,春天怎么可以不出行?哪怕老到无所欲求,心,依旧要力求年轻……然而我知道,这只是不再年轻的我给自己的强心剂。

    ②安静的大街上忽然出现四、五辆自行车,统一的粗轮山地车,坚实牢固,质量上乘。自行车的主人,清一色少男少女,深蓝色与纯白色镶边校服,脚上一律阿迪达斯或者耐克。他们猫腰蹬着自行车,从我身边飞擦而过,洒下阵阵近乎喧嚣的欢声笑语。

    ③这群年龄相仿的少年一味地簇拥在一起,对比之下,男孩们显得更弱,几乎全数细瘦如豆芽菜,身高还不及扎马尾辫穿蓝校裙的伙伴。女孩们,却已有了些许显山露水的女性特质,强悍到可以吆喝她们的小男朋友,有女王般跋扈,不自知的骄傲。比如那个骑天蓝山地车的女孩,长而密的头发并不柔顺,似倔强而又生命力旺盛的杂草。一阵风吹过,白色校服蓬勃展开,猎猎鼓动,风戛然停止,校服迅速收拢,衣内健康到近乎结实的青春躯体玲珑毕现。许是被母亲逼迫着刚穿上成年女人的内衣,背胸之间紧紧勒出的凸凹肌肤,流露出一丝与少女并不符合的肉粉气息。可她好像并无羞涩,她扶着自行车龙头理直气壮地大呼小叫,目标是骑在前面的几个男生:张家骏,不要骑那么快,你要保护我的!

    ④有一名男孩放慢速度,回头顾盼,女孩追上去,两辆自行车终于并排行驶了。然后我看到,男孩伸出手扶住女孩的自行车后架,作推动状。我还听到,男孩嘴里似乎在喊:加油,加油!可是,细瘦的男孩怎能推动比他结实得多的女孩?她居然把“保护自己”的任务交托给了看上去比她小的他?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的鲁莽,亦不知在我这样的路人眼里,他们也许不够“得体”。

    ⑤自行车在十字路口的红灯下集体停住,那个也许叫“张家骏”的男孩不经意间回头,于是我清晰地看见,细瘦的男孩,拥有一张柔嫩明亮的脸庞,和清澈活跃的眼睛。

    ⑥我明白了,还未来得及长大的男孩,就像一粒在炉子里加热的玉米,在他成为一颗爆米花之前,他总是最具膨胀力。精瘦的他给予那个头发浓密型貌粗略的女生一些“加油”的鼓励时,他确信他是有这资格的,他一点儿都不在意自己还没女生个子高。女生呢,因为男生的用力一推而兴奋地大声尖叫,带着故作欢愉的刻意。她终究要比男生早了那么一截,仅仅一小截,就开出了青涩却迫不及待的花儿。

    ⑦这盛开如花的青春啊,这小鸟一样鸣叫的青春!阳光渐渐隐没于云层,远处有滚雷响起,轰鸣声渐渐接近。女生们又一次发出集体尖叫,自行车一溜烟地向前飞去,扬起大片尘土,男生追赶上前,少年的群体渐渐远去,留下路人侧目而视。

    ⑧那一刻,我的心,有一些疼痛。哪怕背着简单行囊,脚蹬无名运动鞋,行走在山川丛林中,我已是无以寻回我小鸟一样的青春了。
    1.文中第①、⑦段都有景物描写,任选其一,分析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3分)
    2.找出下面对女孩描写理解正确的一项(   )(3分)

    A.女孩们的强悍、跋扈意在反衬男孩温和瘦弱。

    B.女孩凌乱如杂草的头发,表现她粗率的性格。

    C.推测是母亲逼迫穿内衣表现女孩自由的天性。

    D.女孩的大声尖叫表现她矫揉造作、工于心计。
    3.推断作者认为他们鲁莽、不够“得体”的理由。(2分)
    4.赏析第⑥段画线句运用比喻修辞的妙处。(3分)
    5.结合文章内容,概括青春的内涵。(3分)
    6.从结构和内容角度,赏析文章结尾段。(6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1)        ,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2)谢公宿处今尚在,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于其身也,       ,惑矣。        (韩愈《师说》)

    (4)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荀子《劝学》)

    (5)           ,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6)究天人之际,         ,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报任安书》)

    (7)        ,云中辨江树。          (谢眺《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

    (8)窈窕淑女,         。           (《诗经·关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小题。(8分)

    临江仙   (金)元好问

    李辅之在齐州,予客济源,辅之有和。

    荷叶荷花何处好?大明湖上新秋。红妆翠盖木兰舟。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

    千里故人千里月,三年孤负欢游。一尊白酒寄离愁。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东州

    【注】李辅之是元好问的朋友。齐州即东州,今山东济南。济源,今河南济源。这首词写于诗人与朋友在济南团聚赏景三年之后。
    1.写出这首词中所有押韵的词。(1分)
    2.下列对这首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整首词以设问句开篇,交代了游览的地点、节令。

    B.“红妆翠盖”描写游人盛装,引出“人物更风流”。

    C.下阕“千里”、“三年”分别从时空角度抒写离愁。

    D.上阕忆游览之景,下阕抒怀念之情,情与景交融。
    3.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画线句。(4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6分)

    平昌送何东白诗序    (明)汤显祖

    ①何翁晓,江山①人。壮拳勇,任侠,常手杀劫贼数人。以他故为乡官所侮,愤恨去,道逢奇客,口授禁方。晓不甚识字,重听,而视脉傅药辄效。乃更为县上客,褒衣冠,侍药平昌②。与予朝夕者五年,成美规阙,都无一语及私,敦然长者也。

    ②予听狱,或笞囚过当,辄意授晓视之,无恙,而后即安。民或斗殴,相杀伤,赴庭下,辄先付晓谨护之,而徐听其讼。亭中有系人,常与钱晓,其药。以故五年中,县无斗伤笞系而死者。县中人莫知也。县无城尝夜半虎伤童子急呼予。予起燎逐虎。召晓,取巨胜膏渍墙茨中蠕虫杂药③,灌童子愈。时有“十全”之名。予问之,曰:“晓何能尽?然不全者不治耳。”数语予:“公廉而倨,宽而疏,某富人、某势人当为乱。”已而果然。晓常用为介介④,叹曰:“县人何薄福相耶!”晓初无子,故不生产,岁焚药券⑤者过半。

    ③晚生子数岁,思归江山。而予亦且上戊戌计去,不能留也。一县中闻晓去,无不遮泣,愿少留者。至吏卒囚伍,咸为怆然。予悲而饯以诗。晓后一过予家,老矣,犹从使琉球,治其王子妇女,应手效,国人神之。得其海药以归,市之吴,吴中士大夫多授其方焉。

    【注】①江山:指浙江省江山县。  ②平昌:在浙江省遂昌县内。  ③杂药:混合成药。  ④介介:心神不安的样子。  ⑤券:这里指欠条。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1)褒衣冠   (2)常与钱晓,其药

    (3)已而果然   (4)故不生产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以他故乡官所悔   赵王窃闻秦王善秦乐

    B.视脉搏药辄效   水善利万物不争

    C.治王子妇女     孰能讥之乎

    D.得其海药归     而此独钟名,何哉
    3.将第③段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4.第②段画线句的句中应有两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2分)
    5.阅读第②段,概括何晓的个性特点。(3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2分)

         原谤       (唐)皮日休

    天之利下民,其仁至矣!未有美于味而民不知者,便于用而民不由者,厚于生而民不求者。然而暑雨亦怨之,祁寒亦怨之,己不善而祸及亦怨之,己不俭而贫及亦怨之。是民事天,其不仁至矣!天□如此,况于君乎?况于鬼神乎?是其怨訾恨讟②,蓰倍③于天矣!有帝天下、君一国,可不慎欤!故尧有不慈之毁,舜有不孝之谤。殊不知尧慈被天下,而不在于子;舜孝及万世,乃不在于父。呜呼!尧、舜,大圣也,民且谤之;后之王天下,有不为尧舜之行者,则民扼其吭④,捽⑤其首,辱而逐之,折而族之,不为甚矣!

    【注】①祁:大。  ②怨訾(zǐ)恨讟(dú):怨恨诽谤。訾,毁谤。讟:怨恨。  ③蓰倍:好几倍。古代五倍为蓰。   ④吭(háng):喉咙。⑤捽:揪。
    1.在方框内填上一个恰当的字,使句子更通顺。(1分)
    2.简析文章画线句运用整句的表达效果。(2分)
    3.下列最能体现文章主旨的一项是(   )。(3分)

    A.天之利下民,其仁至矣!

    B.是民事天,其不仁至矣!

    C.是其怨訾恨讟,蓰倍于天矣!

    D.有帝天下、君一国,可不慎欤!
    4.分析文章开头写天利民、民怨天的作用。(3分)
    5.评析文章最后三句(“故尧有不慈之毁……”)之间的逻辑性。(3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生活中,人们常常听到来自父母、老师、朋友的热心规劝与提醒,他们往往最后还会加上一句:“我是为你好啊!”然而对方却并不领情,不为所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