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2 题,其中:
选择题 4 题,单选题 15 题,null 1 题,非选择题 2 题
简单题 5 题,中等难度 13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4 题
  1. 崔浩是北魏的辅国元老,他出身于当时第一流高门清河崔氏。他想按照汉族世家大族的传统理想,整理和分别规定门第的高下,但遭到鲜卑贵族的不满。这说明当时

    A. 鲜卑贵族对汉族文化仍存在歧视态度

    B. 鲜卑贵族对汉文化的吸收采取了科学态度

    C. 汉族地主与鲜卑贵族之间有深刻矛盾

    D. 鲜卑贵族从根本上排斥汉族文化的一切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史书记载,北魏初期“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孝文帝针对上述问题采取的措施有

    ①户增调帛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之禄

    ②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

    ③男子十五岁以上,授给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

    ④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土为万物之元,宜改姓元氏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北魏迁都后,在都城洛阳为外族使节设置了“四夷馆”和“四夷里”,主要居住有归魏的南朝人士、边夷侍子和朝贡使节、入朝的周边民族首领以及大多以朝贡使节名义进入洛阳的胡商贩客,并用归正、归德、慕化、慕义等词为“馆”“里”定名。此举旨在

    A. 促进洛阳经济的恢复发展

    B. 彰显民族政策的开明

    C. 凸显北魏的华夏正统地位

    D. 缓和南北政权的矛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北魏时期,孝文帝始颁俸禄制,并建立了考绩制度。北魏以至齐、周执行均颇为严格,而南朝几无定制,造成了上下相率、肆意搜刮百姓的后果。对上述材料理解准确全面的是

    A. 孝文帝改革对北朝历史影响深远   B. 俸禄制与考绩制度形成相互配合

    C. 南朝阶级矛盾尖锐导致农民起义   D. 制度是影响吏治状况的重要因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15 题
  1. 北魏太武帝与南朝交战,其战书上写道:“吾今所遣斗兵,尽非我国(鲜卑)人。城东北是丁零与胡,南是氐、羌。设使丁零死,正可减常山、赵郡贼;胡死,减并州贼;氐、羌死,减关中贼。”这不能说明(   )

    A.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         B.我国北方处于分裂状态

    C.北魏统治范围民族种类众多          D.我国处于大分裂状态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在内容和影响上的相同点包括

    ①对社会风俗领域进行改革

    ②推行新的土地制度

    ③采取一些打击守旧势力的措施

    ④促进了政权向封建化过渡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①制度的实行是为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②制度没有触动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

    ③调整了国家和地主、国家和农民之间的关系

    ④其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悲平城》诗云:“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童谣曰:纥于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诗歌和童谣说明了()

    ①平城地理位置偏远、环境恶劣 ②平城是鲜卑贵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十分强大 ③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必要性 ④北方常受强敌柔然的骚扰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以下理解与材料相符的是

    A. 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B. 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

    C. 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役

    D. 国家将土地按人头平均分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A. 封建化的过程

    B. 汉化的过程

    C. 工业化的过程

    D. 农业化的过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北魏孝文帝改革后,鲜卑族生产和生活方式变化主要体现在

    ①迁居洛阳的鲜卑族改变了其落后的游牧生活,成为定居农民

    ②鲜卑贵族逐渐演化为中原的封建地主和商人

    ③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④大批鲜卑贵族深谙汉族文化并逐渐成为汉族政权中的官员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谋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这段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

    A. 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

    B. 北魏王朝的保守势力很强

    C. 孝文帝借南伐之令行迁都之实

    D. 南伐与迁都都有阻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下表是孝文帝改革的一项措施,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

    A. 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

    B. 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

    C. 改鲜卑姓为汉姓

    D. 消灭了鲜卑陋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中说:“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由此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

    A. 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B. 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C. 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D. 为中原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旧染污俗’代表了历史沉积中的丑陋一面……而革新政治又是与风气的改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下列体现了这一点的有

    ①商鞅变法   ②孝文帝改革    ③明治维新   ④辛亥革命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孝文帝时期,推行按人口平均授田、受田者负担国家赋役和兵役的均田制。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该制度的作用是

    A. 缓和北魏的阶级矛盾   B. 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

    C. 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   D. 推动各民族间的进一步交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下列三段有关北魏太延四年(438年)的资料:

    资料一《通鉴》记载:北魏太武帝“下诏,沙门年五十以下者还俗。”

    资料二《通鉴》胡三省注:“因为这些人身体强壮,还俗于民,还可以为国作战。”

    资料三《通鉴》记载:“九月,魏主伐柔然,相持不下。柔然担心魏大军将至,突围而去。”

    对此史料理解准确的是

    A. 资料二注释资料一,资料三说明背景   B. 资料一注释资料三,资料二说明动机

    C. 资料二注释资料三,资料一说明结果   D. 资料三注释资料一,资料二解释起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当代学者陈勇指出,根据均田制规定,百姓迁移和“家贫无以供葬者”,可卖永业田;由狭乡迁往宽乡者以及卖充住宅、邸店者,可卖口分田,官僚地主的永业田和赐田也可出卖。这些规定

    A. 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B. 为土地兼并提供了合法依据

    C. 解除了农民的封建依附关系

    D. 致使大量自由劳动力涌入市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商鞅变法时规定:“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一什,什伍之内,各家相互纠察。” 北魏孝文帝改革也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两者的共同作用是(   )

    A.健全了地方基层组织        B.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   

    C. 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D.延续了地方传统文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null 共 1 题
  1. “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泊异乡,事涉数世。”孝文帝改革中能改变这种状况的是

    ①均田制

    ②三长制

    ③整顿吏治

    ④改穿汉服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2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梭伦在改革前的辩论            图二商鞅舌战图

    材料二  黑色的土地,将是最好的证人,因为正是我,为她拔掉了众多的债权标,

    以前她备受奴役,而今已重获自由。许多被出卖的人们,……我都使他们获得解放!

    材料三  商鞅下令“为田开阡陌封疆”,废止“田里不鬻”的原则,准许民间买卖土地。

    材料四  魏亡之祸,成于六镇;轻薄六镇,实自太和。夫变夷从夏,人孰不以为美?至一家门户紧切利害,乃忽弃不顾,可乎?然则自古公亶父陶复陶穴,至于岐有夷之行,彼累积而后成,非文胜其质也。……迁洛之举,群臣不顺,孝文设术以诈之,示威以胁之。不知厌忽累世安乐之余,经始百年荒榛之地,一事不成,旧业尽弃,欲以何为?嗟夫!孝文诚非玩岁月而苟目前者;及其昧先后,失名实,不安于本而眩其末,则好治与念乱同科,可不悲哉!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性质。

    (2)材料二、三、四分别反映了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的什么内容?

    (3)你认为材料一、四所揭示的现象出现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为此作为一名改革者应坚持何种态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汉武帝初年)民间富商“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上争王者之利,下锢齐民之业”,“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汉武帝全面实行盐铁业由官府垄断经营……颁布法令禁止私人继续从事煮盐冶铁,违者“鈦左趾”并“没入其器物”。盐官和铁官依靠垄断货源和垄断价格获取利润,极大地充实了国家财政。但在实行过程中暴露出严重的弊端。而批评者更是从财富分配的角度揭露了这一政策的本质——“与百姓争荐草,与商贾争市利……加深了财政危机,最终导致“社会一时走上共同破产而已”。

    ——摘编自周玲、彭平一《汉武帝时期经济政策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政策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该政策导致社会"走上共同破产”的理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