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6 题,其中:
选择题 15 题,连线题 1 题
简单题 7 题,中等难度 9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5 题
  1. 苏洵在《田制》中指出:“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已(富民)得其半,耕者得其半。”这反映的是

    A. 自耕农式经营   B. 雇工式经营

    C. 田庄式经营   D. 租佃式经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据《葡萄牙帝国在亚洲:1500—1700》记载,威尼斯人从亚历山大港(位于地中海东部,埃及的重要港口)输出的胡椒香料平均年贸易量:1496年为1200吨,1506年则锐减至300多吨。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葡萄牙人垄断了东西方的贸易商路

    B. 欧洲出现“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C. 新航路的开辟改变了欧洲贸易中心

    D. 中国茶叶取代了胡椒等香料的地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 “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B. “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廛”

    C. “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D. “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周颂·载芟》云:“载芟(割除杂草)载柞(砍除树木),其耕泽泽(松土)。千耦(二人并耕)其耘(除草),徂(往)隰(洼地)徂畛(高坡田)。”从中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A.土地大量开垦、私田大量出现  B.铁器已经普遍使用

    C.井田制下奴隶集体耕作       D.封建小农经济已经盛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管子·海王》载:“今铁官之数曰……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然后)其事立。”这段材料反映出

    A. 铁制农具已为农家广泛使用   B. 铁制农具归政府统一管辖

    C. 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D. 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提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上图到下图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 铁犁牛耕的出现   B. 耕犁技术的成熟

    C. 精耕细作的开始   D. 单位亩产量提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段唱词反映出我国古代         

    ①自耕农富裕祥和的生活状况 ②自耕农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③“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④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自耕农的主要经营方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  )

    A. 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B. 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C. 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   D. 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下列材料中,最能表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是

    A.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B. “扬一益二。”

    C. “苏湖熟,天下足。”

    D. “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这反映出当时

    A. 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   B. 传统农业生产衰退

    C.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 农产品加工业兴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材料描绘的是

    A.汉都长安        B.隋朝洛阳

    C.唐都长安       D.宋都东京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清代前期“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这反映出当时的政策是

    A. 禁止走私贩运   B. 海禁

    C. 抑商   D. 保护森林和渔业资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余英时在《士与中国文化》一书中指出:“15世纪以来,‘弃儒就贾’是中国社会史上的普遍的新现象。不但商人多从士人中来,而且士人也往往出身商贾家庭……明清的中国也可以说是一个‘士魂商才’的时代。”这种现象表明明清时期

    A. 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已经名存实亡

    B. 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传统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C. 读书人通过商业经营活动跻身仕途

    D. 官商勾结开始成为常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下列关于殖民扩张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早期殖民扩张的主要方式有掠夺财富、种族屠杀和奴隶贸易

    B. 早期殖民扩张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

    C. 殖民扩张给遭到殖民侵略的地区和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灾难

    D. 早期殖民扩张促使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马克思描述17世纪的某国:“……几乎独占了东印度的贸易及欧洲西南部和东北部之间的商业往来。它的渔业、海运业和工场手工业,都胜过任何别的国家。这个共和国的资本也许比欧洲所有其他国家的资本总和还要多。”这个国家应是

    A. 葡萄牙   B. 荷兰   C. 英国   D. 法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矣。”

    ——《孟子•尽心上》

    材料二“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

    ——(清)王应奎《柳南续笔》

    材料三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四机户不得逾百张,张纳税当五十金,织造批准造册,给文凭然后敢织。

    ——摘自《江宁府志》

    请回答:

    (1)与材料一向比,材料二衣料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材料分析变化的原因。

    (2)比较材料一、三在经营方式上有何区别?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3)材料四的规定对材料三的现象持何种态度?为什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