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0 题,其中:
选择题 2 题,语言应用 2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名句名篇 1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作文题 1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4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2 题
  1.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红楼梦》的一大写作特点是描写的客观性,作者绝少站出来议论。我们可将《红楼梦》比作一席      的酒筵,酒筵摆好,厨师就不再出现,任凭你去     消受。而我们许多作家,制好一道“菜”,就在顾客面前     地解说示范,真是多余!

    A.琳琅满目   品尝   絮絮叨叨     B.五光十色 咀嚼 絮絮叨叨

    C.五光十色   品尝   喋喋不休     D.琳琅满目 咀嚼 喋喋不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依次在下面三处横线上填入诗句,其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1)“     ”,抗战时期的梅兰芳生活在日寇占领的北平,面对物质上的困顿和日伪的时时骚扰,他坚决拒绝日本人所谓纯商业性质的“邀请演出”。

    (2)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的夫人去世后,总有人让老先生续弦,启功先生引用“     ”的诗句婉言谢绝,他宁肯孤独终老,也不愿续娶。

    (3)词人辛弃疾从小舞枪弄棒,何尝有什么身体疾病?金瓯缺,山河碎,国家破败成了他最大的心病,“     ”的诗句传达出他深沉的忧伤。

    A.时穷节乃见      天长地久有时尽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B.时穷节乃见      曾经沧海难为水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C.居高声自远      天长地久有时尽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D.居高声自远      曾经沧海难为水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下列诗句蕴含了什么生活哲理?请用简明的语言表达。(4分)

    花为什么谢了呢?我的热烈的爱把它紧压在我的心上,因此花谢了。

    泉为什么干了呢?我盖起一道堤坝把它拦起给我使用,因此泉干了。

    (摘自泰戈尔《园丁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白居易在《琵琶行》里,描写琵琶女弹奏琵琶,声响悦耳动听。请根据图示,在横线上补写琵琶声传入耳中的过程。要求运用比拟手法,不超过35字。(5分)

    拨动琴弦,           ,于是听到悦耳的声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送王圣纪赴扶风主簿序

    欧阳修

    前年五月,大霖雨杀麦,河溢东畿浸下田。已而不雨,至于八月,菽粟死高田。三司有言:“前时溢博州,民冒河为言,得免租者盖万计。今岁秋当租,惧民幸水旱因缘得妄免,以兵食,慎敕有司谨之。”朝廷因举田令,约束州县吏。吏无远近,皆望风民言水旱,一农田敕限,甚者笞绝之。

    畿之民诉其县,不听;诉于开封,又不听;则相与聚立宣德门外诉于宰相。于是遣吏四出视诸县。视者还,而或言灾或言否,然言否者十七八。最后视者还,言民实灾,而吏徒畏约束苟自免尔。天子闻之恻然,尽蠲畿民之租。

    余尝窃叹曰:民生幸而为畿民,有缓急,近而易知也。雨降于天,河溢于地,与赤日出,是三者,物之易见也。前二三岁旱蝗相连,朝廷岁岁随其灾之厚薄,蠲其赋之多少;至兵食不足,岁籴或入粟以爵而充之。是在上者之爱人,仁人之心易恻也。以易知之近,言易见之事,告易之仁,然吏一之,几不得达。况四海之大,几万里而远,事之难知不若霖潦赤日之易见者何数!使上有恻之心不得达于下,下有思告之苦不得通于上者,吏居其间而壅之尔。可胜叹哉!

    扶风为县,限关之西,距京师在千里外,民之不幸而事有隐微者何限!其能生死曲直之者,令与主簿、尉三人。而民之志得不壅而闻于州,州不壅而闻于上;县不壅而民志通者,令与主簿、尉达之而已。

    王君圣纪主簿于其县。圣纪好学有文,佐是县也,始试其为政焉,故以夫素所叹者告之

    (选自《欧阳修文选读》)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兵食               亏:短少

    B.皆望风民言水旱         恶:凶狠

    C.告易之仁             恻:同情

    D.然吏一之             壅:堵塞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一农田敕限           而吏徒畏约束苟自免尔

    B.甚者笞绝之           仁人之心易恻也

    C.诉于开封             岁籴或入粟以爵而充之  

    D.与赤日出             使上有恻之心不得达于下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视者还,而或言灾或言否,然言否者十七八。(4分)

    (2)民生幸而为畿民,有缓急,近而易知也。(3分)

    (3)其能生死曲直之者,令与主簿、尉三人。(3分)
    4.作者“以夫素所叹者告之”的目的是什么?(3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齐安早秋

    赵 嘏

    流年堪惜又堪惊,砧杵风来满郡城。

    高鸟过时秋色动,征帆落处暮云平。

    思家正叹江南景,听角仍含塞北情。

    此日沾襟念歧路,不知何处是前程。

    【注】此诗作于赴长安科考过齐安时,作者早年曾数去塞北。

    (1)诗中哪些内容写出了早秋的特点?(2分)

    (2)前人认为“流年堪惜又堪惊”一句“发语挺拔,力振全篇”,请简要分析。(4分)

    (3)这首诗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1)不患人之不己知,          。(《论语·学而》)

    (2)          ,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3)扪参历井仰胁息,        。(李白《蜀道难》)

    (4)       ,未成曲调先有情。(白居易《琵琶行》)

    (5)角声满天秋色里,         。(李贺《雁门太守行》)

    (6)沧海月明珠有泪,         。(李商隐《锦瑟》)

    (7)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         。(苏轼《赤壁赋》)

    (8)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辛弃疾《破阵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

    阳关月

    扬之水

    从敦煌城里坐了开往南湖的最后一班车,到阳关下车,已是薄暮时分。汽车在阳关并没有站点,招呼了司机,才在这停了下来。看着汽车呼啸而去,消失在伸向天边的公路上,好像一下子被孤零零抛在旷野中——大漠黄昏,好有几分凄凉。

    缘着沙滩,有路没路地往前走。滩上遍生着罗布麻和骆驼草。可爱的是一泓清水流泻其间。四野无人,只觉得那斜斜的残阳,比我脚步更快,一点点遑急地退下去。

    此处阳关故址是1974年才确定的,于是有了一块标明身份的碑,成为一个已无阳关的阳关——不过是墩墩山一个汉代的烽燧。在墩墩山周围绕行,烽燧下面的坡地,猛踏一脚下去,空空有声,里面正不知埋藏了何等的秘密。山前的茫茫砂碛,被称作古董滩。据说阳关故址的确定,便是依据滩上发现的大量历史遗物。如今这里仍有不少陶片之类的古物遗存。

    距这里95公里,是党水之源的雪山——阿尔金山。在阳关故址碑前极目四望,方圆百里旷无人迹,天地间除几只苍蝇嗡嗡飞着,再听不到别的声音。无名氏的《瓜沙道中》诗这样写道:“阳关古道接大荒,官杨零落不成行。阴沉日色连云白,暗淡风沙入寒黄。鸿觅稻粱衔矢石,人拼骨肉战冰霜。唐蕃汉垒今何在,秦月依依照古疆。”回味诗句,立在空旷中,仍能体味那萧萧的悲凉。暮色四合,视野中只有墩墩山的烽燧兀立在高阜上,守候着一片静寂,天边的最后一抹绛紫,渐渐转作深蓝,一点一点地,黑定了。

    想起一个红柳娃的故事:茫茫大漠的红柳树间,有一尺来高的小人叫红柳娃。捉到他,会哀哀叩头求告,放他走,则跑出一段路又折回身,仍是遥遥地叩首。屡奔屡止,直至追不及。这很像是幻觉,而人在极度寂寞中,是会产生幻觉的。

    不过,上溯两千年,这里何尝寂寞呢。阳关以南是玉门,那时车辚辚马萧萧,使者、商人,冠盖相望,不绝于道。金戈铁马,汉军挥师西向,更是屡屡打破旷野中的寂寞,那正是汉武帝的辉煌业绩之一。

    在汉武帝当政的半个多世纪中,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巩固了;朝纲制度模式化了;儒术正式纳入政治轨道了;疆域的开辟也达于空前。他雄才大略,号令天下,统帅一切,举全国之力不容置疑地建立他所要的非常之功。但后世对汉武帝的评价并不一致。蓬莱银阙、露溥金掌的求仙生涯不必说,就是开西域击匈奴,也有好大喜功、穷兵黩武之讥。只是,仍然要说他是伟大的。不仅在于他有能力成就他的功业,也同样在于他有能力破坏自己的功业。因为他的伟大永远与权力联系在一起,晚年他发布了“轮台罪己之诏”,纠正了方针大政上的失误,但连这种自我批评,也只能用权力的形式表现出来。伟人的时代,常常是伟人一个人的时代。

    辉煌的、悲壮的、惨惨戚戚的历史,都融化在古董滩上,又被日精月华铸为荒寂的、苍凉的一片。这一片辽远的寂静,没有虫声鸟语,此刻连苍蝇的嗡嗡声也早消逝了。“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这是王充的求实精神。但所谓知今,也只能知一己目之所及的今;知古,也只能知一己目之所及的古——这“所及”要受多少限制!

    天黑很久,渐渐的,才有星星露出来。从坐着的方向看去,北斗星的勺正对着墩墩山的烽燧。只是,怎么不见“秦月依依”呢?那独与大漠、云天相往来的冷寂的月!

    “满天星的,没有月亮喽。”守关的老吴说道。不觉憬然而悟。是不是满天星斗的夜空,就一定见不到月亮?那么明月高悬的时候,还能见到星光灿烂吗?

    夜宿小屋。从窗帘遮不到的地方,仍能见到一小片天,一小片缀满了星星的天。

    阳关今夜,没有月。

    (选自《现代散文名家名作选》,有删改)
    1.文中今日阳关和古代阳关各有什么特点?采用古今对比的写法有何作用?(6分)
    2. 第四段文字在表达上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4分)
    3. 分析文中“伟人的时代,常常是伟人一个人的时代”这句话的含义。(4分)
    4. 结合全文内容,探究作者以“阳关月”为题的意图。(6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

    丰子恺

    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渐”。在不知不觉中,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变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侠的青年“渐渐”变成冷酷的成人;血气旺盛的成人“渐渐”变成顽固的老头子。其变更是渐进的,一年一年地、一月一月地、一日一日地、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使人不察其递降的痕迹,而似乎觉得恒久不变,又无时不有生的意趣,于是人生就被肯定了。假使朝为青年而夕暮忽成老人,人一定要惊讶、感慨、悲伤,痛感人生无常,而不乐为人了。歌剧舞台上如花的少女,就是将来火炉旁的老婆子,这骤听使人不能相信,少女也不肯承认,实则现在的老婆子都是由如花的少女“渐渐”变成的。

    人之能堪受境遇的变衰,也全靠“渐”助力。巨富的纨袴子弟“渐渐”荡尽家产,变为贫者;贫者只得做佣工,佣工往往变为奴隶,这样的例子多得很。因其变衰是十年二十年一步步 “渐渐”达到的,在本人不感到甚么强烈的刺激。故虽到了饥寒病苦交迫的地步,仍熙熙然贪恋着目前的生的欢喜。假如一位千金之子忽然变了乞丐,这人定愤不欲生了。

    这真是大自然的神秘原则,造物主的微妙工夫!阴阳潜移,春秋代序,物类的衰荣生杀,无不暗合于这法则。由萌芽的春“渐渐”变成绿荫的夏,由凋零的秋“渐渐”变成枯寂的冬。我们虽已经历数十寒暑,但在围炉拥衾的冬夜仍是难于想象饮冰挥扇的夏日的心情。往年除夕,我们曾在红烛下守候水仙花的开放,真是痴态!倘水仙花果真当面开放给我们看,便是大自然的原则的破坏了!

    “渐”的作用,就是用每步相差极微极缓的方法来隐蔽时间的过去与事物的变迁的痕迹,使人误认其为恒久不变。我觉得时钟是人生的最好的象征。人造物中最常动的无过于时钟的针了,人生也如此,似乎“我”永远不变,实则与时钟的针一样无常!一息尚存,总觉得我仍是我,我没有变,留连着我的生,可怜受尽“渐”的欺骗!

    “渐”的本质是“时间”。时间我觉得比空间更为不可思议,空间不论如何广大,我们总可以把握其一端,认定其一点。时间则全然无从把握,不可挽留。因为一般人对于时间的悟性,似乎只够支配搭船乘车的短时间;对于百年的长期间的寿命,他们不能胜任,往往迷于局部而不能顾及全体。试看乘火车的旅客中,常有明达的人宁牺牲暂时的安乐而让其座位于老弱者,以求心的太平;有的见众人争先下车,而退在后,高呼“勿要挤,总有得下去的!”然而在乘“社会”或“世界”大火车的“人生”的长期旅客中,就少有这样明达之人。倘定世人只有搭船乘车期间的寿命,也许人类社会可减少许多凶险残惨的争斗,而与火车中一样的谦让,和平。

    然人类中也有几个能胜任百年或千古的寿命的人,那是“大人格”、“大人生”。他们能不为“渐”所迷,不为造物所欺,而收缩无限的时间并空间于方寸的心中。故白居易说:“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英国诗人布莱克也说:“一粒沙里见世界,一朵花里见天国;手掌里盛住无限,一刹那便是永劫。”

    (选自《缘缘堂随笔集》,有删改)
    1.文中所论述的“渐”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
    2.从文中看,“渐”对人产生怎样的影响?(6分)
    3.联系最后两段文字,谈谈画线的诗句给你哪些人生启迪。(6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根据下面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人的一生中等的事情很多。等,能让人期盼希望,发现美好;等,也能让人无为地消磨时间,最终一事无成。有人在等中枝叶干枯,有人在等中成了一棵常青藤。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