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选择题 13 题,连线题 4 题
简单题 7 题,中等难度 8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3 题
  1. 1986年7月12日,《中国纺织报》登载了一篇有关北京早期服装市场的稿件,题目是《北京流行黄裙子》。谁都没有预料到,一篇报道掀起了穿黄裙子的风潮,几乎一夜之间,大街小巷不同年龄段的女人们穿起了黄裙子。这则材料能够说明(     )

    A. 服装的变化反映了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

    B. 改革开放推动了女性服饰的多样化发展

    C. 大众传媒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D. 大众传媒的信息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习俗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

    A. 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 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C. 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D. 专理刑狱,职能单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关于近代中国某一运动,有人如此评价:“结果和它的期望恰恰相反,它不自觉得把机捩(lie,即机器)拧拨了一下,当机捩一旦转动,就逐渐地向着毁灭旧制度的爆炸点走去,再也没有任何力量能够迫使它停止下来。”该运动应该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洋务运动

    C. 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一位先秦思想家这样评论两位政治人物:齐桓公致力联系诸侯,设法合作维系传统封建秩序,是个执守正道的国君。晋文公虽协助周王定乱,却僭越礼制,想仿行天子的礼仪,是个诈谋的国君。这位思想家的评论所体现的理念是(   )

    A. 以法治国   B. 兼爱非攻

    C. 无为而治   D. 克己复礼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东汉章帝建初元年诏令:“流人欲归本者,郡县其实禀,令足还到,听过止官亭,无雇舍宿。长吏亲躬,无使贫弱遗脱,小吏豪右得容奸妄。”这说明当时(  )

    A. 地方政府的勤政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B. 最高统治者希望从根本上解决豪强地主对土地的兼并问题

    C. 王朝采取措施保证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D. 自然经济遭到巨大破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明代漳州名士张燮在《东西洋考》一书中说:“顾海滨一带,田尽斥卤,耕者无所望岁……贫者为佣,亦博升米自给。一旦戒严不得下水,断其生路,若辈悉健有力,势不肯搏手困穷,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其久潜踪于外者,既触网不敢归,又连结远夷,向导以入。”材料主要反映了(  )

    A. 抑商的必要性   B. “海禁”政策的恶果

    C. 小农经济的脆弱   D. 明朝社会矛盾的激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1934年,中国银行以低于市场的价格买走烟台张裕酒厂25万股股票,从而控制了这家最大的工业化葡萄酒厂。这反映出影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是

    A. 外国资本的压制   B. 封建主义的束缚

    C. 官僚资本的侵蚀   D. 股票市场的紊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民国时期出版的《共和女界新尺牍》分上、下两卷,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其中有《劝姊放足书》《求女士结婚书》《论女界宜设法禁止娼妓书》等。这反映了民国时期(  )

    A. 男女实现了平等   B. 女权运动得到发展

    C. 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D. 西方平等思想的传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20世纪60年代的某国际组织在其宣言中说:“我们一开始就坚持反对集团政策和外国统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政治和经济霸权,而主张每一个国家拥有自由、独立和自主发展的权利。我们从来不同意充当任何人的橡皮图章或后备军。”据材料可知,此国际组织是

    A.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B. 华沙条约组织

    C. 欧洲共同体   D. 不结盟运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杜鲁门在敦促国会尽早通过马歇尔计划的特别咨文中说:“要使经济复兴获得成功,必须采取某种对付内部和外部侵略的保卫性措施。”此后采取的“保卫性措施”是建立

    A. 联合国

    B. 欧洲共同体

    C. 华沙条约组织

    D.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921年4月21日列宁在《论粮食税》中说:“和社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是祸害;但和中世纪制、和小生产……比较,资本主义则是幸福。”这表明苏俄

    A. 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实行固定的粮食税

    C. 采用商品关系发展经济   D. 开始农业集体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在雅典城邦,公民个人虽然可以在民众大会上提出修改或废除以往的法律或提出新的议案,但若这种提议得不到通过的话,则将被起诉为不法行为,提议人要受到罚金处分,甚至有生命之虞。这表明(   )

    A. 公民大会只注重公民形式上的民主

    B. 雅典人非常重视法律的稳定和权威

    C. 雅典城邦的司法程序十分严肃缜密

    D. 雅典公民的言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02年,盛宣怀奉命会同商约大臣吕海寰在上海与英、美等国谈判修订商约。他目睹当时上海“洋商总会如林,日夕聚议,讨论研求,不遗余力;而华商向无会议公所,虽有各帮董事,互分畛域,涣散不群,每与洋商交易往来,其势恒不能敌”,深感有设立商会的必要。所以,盛宣怀奏请朝廷准设上海商业会议公所,饬令江海关道袁世勋会同上海通商银行总董严信厚迅速传集各大帮董事“设立总会”,委任严信厚为总理……

    ——冯林《重新认识百年中国》

    材料二  商会诞生后,工商各业资产者有了本阶级统一的领导机构,旋即改变了过去商与官周旋时以个人或行帮落后形象出现的状况。与畛域分明、互相排斥的传统行会判然有别,商会对会员和会友无籍贯和行业限制,是联结工商各业的中枢组织。因此它成立之后,有史以来第一次改变了工商资产者互不联系的孤立隔绝态势,将各业分散的资产者凝聚成为一个相对统一的整体。从全国范围看,各省的商务总会虽互不统属,尚未建立全国性的商会联合会,但在比较重要的社会活动中遥相呼应,密切配合,以其“登高一呼,众商皆应”之势,使全国的工商业者通过商会这一轴心,建立起相互紧密联系的广泛网络,成为资产阶级初步发展成一支独立阶级队伍的重要标志。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商会成立的背景。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商会的性质和历史地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4 题
  1. 洋务运动期间,官督商办企业上海机器织布局“机会与威胁”分析表

    机会

    因素

    1.市场方面:国内市场庞大,对高质及相对于土布价廉的纺织品需求殷切

    2.财务方面:1887年后得到官方支持,资金充裕

    启示

    1.开机生产后生意额会急速上升

    2.官方资金有利于企业扩充

    威胁

    因素

    1.环境方面:官员之间互相包庇,李鸿章私下容许张之洞越过十年专利另办纱厂

    2.竞争方面:外国纺织品数量持续上升

    启示

    1.反映了改革运动并非中央由上而下的全国性改革,只不过是洋务派的权力妥协

    2.因专利而导致土布业未能转型,并限制了民族企业的发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表中的“因素”分别给予一个补充,并说明其“启示”。(补充的“因素”及“启示”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材料一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据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材料二  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

    (2)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二中美国和中国的“原有不完美模式”分别指什么?简要指出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在农业方面是如何体现“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状态”的?

    (3)结合材料及所学指出中美苏三国制定经济政策过程中在经济体制的借鉴上说明了什么问题。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美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无法否认它在国际关系史中的重要地位。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冷战风云》

    材料二 1919年以来,中国外交呈现出10年一小变、30年一大变的周期性变化。每隔30年左右为一个大周期,迄今已经历了三个周期,这三个周期的起点分别为1919年、1949年和1979年。在每个周期,中国的外交政策都会出现战略性调整。中国外交的这种周期性变化是中国与国际上其他力量实力对比的变化以及国内形势与国际局势联动的必然结果。

    ——摘编自刘胜湘《中国外交周期与外交转型》

    (1)材料一中“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运用所学知识各举一例论证该观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个周期初中国外交政策的“战略性调整”,并说明这种调整“是国内形势与国际局势联动的必然结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甘地认为,非暴力抵抗是印度争取摆脱英国殖民桎梏的惟一正确方法;同时,他认为非暴力抵抗并不意味着对外国统治和其他罪恶的屈服。他写道:“我深信假如只有在怯懦和暴力两者之间加以选择时,我将劝人选择暴力┅┅我宁愿要印度采用暴力来保护自己的荣誉,而不愿印度卑躬屈膝、含垢忍辱地听人家侮辱,失去自己的荣誉。可是我认为非暴力比暴力高明得多。”“因此我并不是因为印度衰弱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而正是因为认识了印度的力量我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

    ——王春良《世界现代史诸问题》

    材料二  正是由于机器使印度赤贫遍野。曼彻斯特给我们造成的伤害难以估量。由于曼彻斯特,印度的手工业差不多消亡了。但是我犯了一个错误。怎么能责怪曼彻斯特呢?我们穿着曼彻斯特的衣服,所以曼彻斯特才生产它们。当我觉察到孟加拉人的勇敢时,我由衷地感到高兴。在该管辖区内,没有纺织厂。因此,他们能够恢复原始的手工纺织业。

    ——甘地《印度自治》

    材料三   甘地的伟大人格几乎是举世公认。他具有赤诚的爱国热诚,崇高的牺牲精神,追求真理的执著信念,坚强的意志;他不分贵贱善恶一视同仁,没有种族歧视和宗教偏见……爱因斯坦:我们的下代子孙恐怕很难相信,世界上曾经活生生的出现过这样的人。

    ——徐友珍《甘地传》

    (1)材料一中甘地选择非暴力主义的理由是什么?实际原因又是什么?

    (2)材料三对甘地的评价如何?联系材料二谈谈你对甘地及主张的新认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