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2 题,其中:
选择题 27 题,单选题 1 题,null 1 题,连线题 2 题,简答题 1 题
简单题 16 题,中等难度 15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7 题
  1. 据统计,1850年德国的专利授予数目为243项,1870年为4132项,1900年达到8784项。这反映出德国

    A. 海外市场的拓展主导着科技发明

    B. 在整体科技实力上遥遥领先于他国

    C. 政府在科技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D. 从欧洲其他国家大量引进技术发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7世纪上半叶,欧洲国家纷纷到亚洲进行殖民活动,引发了亚洲海上贸易格局的变化.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

    A. 荷兰通过设立据点控制东亚海上商路   B. 英国打败法国垄断了对印度的贸易

    C. 欧洲殖民扩张迫使中国放弃海禁政策   D. 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西太平洋沿岸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这主要是由于

    A. 经济重心的南移   B. 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C. 重农抑商的影响   D. 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有人说洋务运动是“无心插柳柳成荫”。这主要说明了洋务运动(  )

    A.增强了封建统治力量

    B.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引进了近代科学技术

    D.抑制了外国经济实力的扩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评价中国古代某土地制度时说:“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下列各项对“此田制”的理解正确的是

    A. 隋唐时期为保证政府财政收入而开始实行

    B. 它规定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由政府平均分配

    C. 它有利于对无主荒地的开垦和农业的恢复与发展

    D. 它有利于消除土地兼并现象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603年一位旅居西班牙的法国人说:“我在这里听到一个谚语:本地除白银外,所有东西都价格高昂。”这一谚语反映了当时的西班牙

    A.世界航运中心地位确立

    B.出现了“商业革命”

    C.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D.出现了“价格革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公元619年,唐政府颁布法令,规定百姓年满五十者,皆免课役。唐朝均田制规定,老男、残疾授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授口分田三十亩。这表明唐朝前期

    A. 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B. 抑制土地兼并

    C. 重视百姓的生计问题

    D. 百姓赋税过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吕氏春秋》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的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 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 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B. 抑制了工商业的发展

    C. 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D. 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1912年5月,袁世凯命令工商部“从速调查中国开矿办法及商事习惯,参考各国矿章、商法,草拟民国矿律、商律,并掣比古今中外度量权衡制度,筹订划一办法”。在周学熙、张謇等人的努力下,至1921年,北洋政府先后颁布的经济法规达40多项。北洋政府此举

    A. 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B. 促进了实业救国思想的产生

    C. 顺应了中国近代化发展潮流

    D. 使中国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据研究,南北朝中期,政府在对手工业者的管理上,出现了雇佣工匠制度和番役制度。这些制度的出现说明

    A.民间手工业与农业紧密结合

    B.国家对工匠人身控制有所松弛

    C.盐铁官营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

    D.官营手工业者由籍匠变为丁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明代江南地区的一些土地所有者,不再满足于把土地出租,而是雇工经营全部或部分土地,他们亲自管理生产,非常注意作物配置和生产过程的合理化。由此可见明代江南地区

    A. 新的经济因素滋生

    B. 农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

    C. 放弃传统经济模式

    D. 农村经济结构发生剧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汉书·董仲舒传》载:“(官吏们)因乘富贵之资力,以与民争利天下……广其田宅,博其产业。”这主要说明西汉中期

    A. 社会两极分化严重   B. 土地私有制遭破坏

    C. 社会道德衰败   D. 农民生活艰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张履祥《补农书·总论》中说:“吾里田地,上农夫一人止能治田十亩,故田多者辄佃人种植而收其租。又人稠地密,不易得田,故贫者赁田以耕,亦其势也。”此现象主要反映了

    A. 家庭为生产单位经营农业   B.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尚未形成

    C. 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D. 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增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宋代手工业制作和商业流通脱离了“用物”的初级阶段,分别向“竞作机巧”“竞通珍异”的方向发展。此变化

    A.深受官营手工业产品影响

    B.说明民营作坊追求品牌效应

    C.阻碍了工商业经济的发展

    D.有利于手工业者的技术创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下表为北宋熙宁十年(1077)部分州县的商税额统计表(单位:贯),据此表可知此时

    州县

    杭州

    苏州

    陕州(今西安附近)

    桂州(今桂林)

    琼州(今海口)

    商税数额

    8.2万

    5.1万

    约2.2万

    6600

    1.9万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编制

    A. 长江流域商业发达   B. 商税成为政府的主要经济来源

    C. 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D. 黄河流域商业落后于珠江流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汉至隋五铢钱广泛流通,但钱币实际重量与书文重量脱钩,重量大约在三铢左右。唐朝废止五铢钱,颁行重约三铢左右的通宝钱,通宝钱遂广泛流通开来。这表明通宝钱使用

    A. 开启了以重量命名钱币的时代   B. 顺应了当时经济发展的需求

    C. 改变了古代铜铸币的基本样式   D. 使得五铢钱的价值完全丧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明清时期,景德镇的瓷器“行于九城,施及外洋”;佛山镇的铁锅不仅远销吴越荆楚,而且大量出口;浙江桐乡县炉头镇的铁器品“大江南北咸仰赖”。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

    A. 商品流通打破地域限制

    B. 商业发展促进商业市镇兴起

    C. 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D. 全国手工业的发展相对平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南宋文人耐得翁在其游记《都城纪胜》中记录南宋临安城:“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小大,但合充用者,皆置为行。虽医卜亦有职……内亦有不当行而借名之者,如酒行、食饭行是也。”由此记载可知

    A. 南宋城市经济仍受政府管理

    B. 城市行会组织最早出现在南宋

    C. 医疗行业比餐饮业地位显著

    D. 临安城内已经形成地域性商帮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下图为《欧洲运入中国白银数量图》。图示数据反映了当时中国

    A. 与欧洲贸易中占优势

    B. 被纳入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C. 自然经济总体持续发展

    D. 新经济因素获得大量原始积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1760年,除伦敦外,只有布里斯托尔的人口在5万以上。1841年,伦敦人口差不多有224万,是80年前的3倍;全国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9个,5万以上的有24个。这表明英国

    A. 完成了工业革命

    B. 完成了城市化进程

    C. 人口总量迅速增长

    D. 城乡结构明显改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新全球史》中指出:“总的说,康乾盛世并不是真正的繁荣,鸦片战争也不是彻底的灾难。”其中,“鸦片战争也不是彻底的灾难”指的是

    A. 扩大西方对华贸易,一定程度上缓解失业

    B. 冲击了小农经济,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C. 直接加强了中西科技、思想、文化交流

    D. 丧失了关税自主权,便于列强倾销商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1900年《东南商报》记载,汉口“乡间老成妇女子,特购入棉纱,以自织成其所好土布,余剩则卖却”。汉口乡间的现象反映出

    A.耕织结合更加紧密

    B.自然经济趋向瓦解

    C.西方经济掠夺加剧

    D.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19世纪70年代末,一位英国人写道:“一个重庆商人如果要在上海采办洋货,他可以到一个钱庄……押借一笔款项……(然后)将订货单子寄予他在上海的代理人;钱庄经理也通知与他有关系的上海钱庄或其分庄,由后者向洋行或其中国的代理人处付予这笔款项。”可见此时的钱庄

    A. 已经完全变成了洋行的附庸

    B. 在中外贸易中居于关键地位

    C. 一般不愿支持土货出口业务

    D. 在洋货内销中具有重要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据统计,1913〜1928年中国公司在全国公司企业中的比率由7%上并到22%。到1928年,全国工业总产值比1912年增长了近6倍。这表明此时

    A. 民族工商业受到政府保护

    B. 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C. 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较好

    D. 西方公司制度得以普及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民国初年,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进入一个“黄金时代”,但是发展较快的主要是纺织业、面粉业等轻工业部门,这意味着(  )。

    ①中国尚未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②中国的工业基础还十分薄弱 

    ③民国初年的工业发展无足轻重 

    ④中国工业的发展缺乏技术和资金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   D. ②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明末清初,很多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生活甚至当官,如汤若望、利玛窦、南怀仁等,这些外国人的到来,使得中西方文化得到较好的交流与沟通,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清初科学技术与文化事业的发展,出现了一大批精通西方算学、天文学的专家学者,形成“一时鸿硕,蔚成专家”的局面,这即是我们熟知的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局面。以下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明清之际曾经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B. 明清时期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是没有依据的

    C. 明清时期虽然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但中西文化交流不受影响

    D. 新航路的开辟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从经济文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 “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寐,戏目之曰:四时雷电镇”

    B. “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廛”

    C. “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

    D. “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1 题
  1. 下表为浙江部分年份生丝和丝织品出口统计

    年份

    1750

    1850

    1875

    1895

    生丝出口

    数量(担)

    1397

    1万5千

    7万9千

    11万

    税率(%)

    9.43

    3.97

    丝绸出口

    数量(担)

    18229

    1万2千

    6千

    228

    税率(%)

    3.11

    4.17

    此表反映了当时丝织业

    A. 仍然保持传统生产的优势   B. 占据经济的主导地位

    C. 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 原料生产的均衡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null 共 1 题
  1. 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所办的民用工业多以官办或官商合办的形式进行,1895年6月,清政府决定将民用工业“从速变计,招商承办”,其中投资达580多万两的汉阳铁厂竟让盛宣怀以100万两承办。此转变

    A. 旨在抵制列强资本输出   B. 是甲午战败影响的结果

    C. 体现了大力扶植民营企业   D. 导致了工业体系崩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2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大清律例》规定,凡国人在蕃托故不归,复偷漏私回者,一经拿获,即行正法。

    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规定:“凡有华民情甘出国,或在英国所属各处,或在外洋别地承工,俱准与英民立约为凭,无论单身或愿携带家属,一并赴通商各口,下英船只,毫无禁阻”,中法《北京条约》也做出了类似规定。1866年,清政府与英、法分别签订以总理衙门提出的文本为基础的《续定招工章程》,其中规定:“期满如欲回国,彼处必将合同所注之水脚路费若干,按数备全交付,便船送回中华”。

    总理衙门设立之初,法国股负责法、荷等园的交涉事务,主管传教、华工出国及中越边界事项。1864年增设美国股,负责美、德等国的交涉事项,兼管华工保护等事项。由洋务大员主持签订的护侨条约,除《续订招工章程》外,还有中美《蒲安臣条约》(1868年)、《中秘会议专条》(1873年)等等。

    据估计,l9世纪上半叶出国华工约为32万人,从l850年到l875年间,出国华工人数猛增到l28万人。

    1893年,清廷准驻英大使薛福成《请豁除海禁招徕华民疏》,谕令“嗣后良善商民,无论在洋久暂,婚娶生息,概准由使臣领事馆给予护照。任其回国治生置业,并听随时经商出洋,毋得仍前籍端讹索。”长达200多年的海禁条例从此废除。

    ——摘编自刘华《评1868年中美<蒲安臣条约>——以华工出国及华侨保护问题为视角》

    (1)根据材料概括晚清侨务政策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促成中国海外移民增长的原因。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工业革命可以不要前提,但是英国例外。《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指出,“在英国工业化之初,能够压倒潜在对手的有利条件之中,没有一个条件是绝对突出的,但是这些有利条件合在一起,却形成了光辉灿烂的星座。”

    材料二英国工业革命被誉为“被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一幅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他在不过三代人的时间里,改变了整个英格兰的面貌:从家庭手工业过渡到大工厂生产,从手工劳动过渡到机器劳动,从乡村社会过渡到都市化社会……——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下面是19世纪后期美国钢铁业的发展情况表。

    1870年

    1900年

    企业总数

    808

    669

    产量(吨)

    3200000

    29500000

    投资额(美元)

    121000000

    590000000

    材料四19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到1900年时,欧洲人从阿根廷和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和羊毛,从巴西进口咖啡,从智利进口硝酸盐,从阿尔及利亚进口铁矿石,从爪哇进口蔗糖。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

    ——摘编自杰克逊·斯皮尔伯格《西方文明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英国通过什么方式获得了进行工业革命的有利条件?

    (2)依据材料二,指出工业革命给英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回答19世纪后期美国钢铁业发生的变化。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据材料四,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回答形成这一特点的具体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简答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依据图l和图2,提取一项有关唐代和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