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3 题,其中:
选择题 4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名句名篇 1 题,诗歌鉴赏 2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语言应用 2 题,作文题 1 题
中等难度 13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4 题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契机(qì)横祸(hénɡ)谵妄(zhān)萦绕(rào)

    B.熙攘(rǎng)果脯(fǔ)慰藉(jiè)肖像(xiāo)

    C.数轴(zhóu)搭讪(shàn) 癖好(pì)偌大(ruò)

    D.朱拓(tà)模样(mú)蹙缩(cù)炮烙(páo)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组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A.焦燥口干舌燥忌惮惮精竭虑

    B.委屈委曲求全抱屈曲指可数

    C.辐射副员辽阔绵软棉里藏针

    D.叱咤莫名惊咤磐石磬竹难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他从大学毕业开始就苦心孤诣地研究《孟子》,至今几十年了,虽然皓首穷经,至今仍不懈怠,研究成果十分丰厚。

    B.在进行散文创作的初期,由于有亲人、朋友和读者的真诚帮助与鼓励,他才能连篇累牍地写下去,最后集成了这厚厚的一本。

    C.我想说,既然选择了平凡与忙碌,就该在这平凡与忙碌中学会寻找快乐,享受快乐,并把这份天伦之乐融入到工作中,在乐中学,在乐中教。

    D.中国的发展速度真是世界罕见。隔几年回到家乡,这里已面目全非,原来低矮的房屋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高大的楼房与热闹的集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面表述无误的一项是

    A.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唐代诗歌的两座并峙高峰,他们分别被誉为“诗仙”和“诗史”,在诗坛上并称为“大李杜”。

    B.宋词从风格上分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类。在北宋的代表词人中,婉约派有柳永、李清照,豪放派有苏轼、辛弃疾。

    C.鲁迅在《新青年》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和后来发表的《阿Q正传》《祝福》《药》都收在他的小说集《呐喊》中。

    D.《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悲剧中的代表作品,讲述了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父亲复仇,最后与仇人同归于尽的故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遂与鲁肃俱诣孙权。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散,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

    (选自《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1.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遂与鲁肃俱孙权                     诣:访问,拜访。

    今操芟夷大难,已平矣               略:大体,简要。

    若事之不                           济:救济。

    成败之,在于今日                   机:关键。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请奉命求救孙将军立则见其参

    B.众士慕仰,若水归海鸟将死,其鸣也哀

    C.愿将军量力处之君子尊贤容众

    D.荆州之民附操其不可拒之

    3.下列句子全都能够作为曹操必败的根据的一组是

    ①英雄无用武之地  ②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

    ③曹操之众远来疲散          ④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⑤荆州之民附操者,逼近势耳,非心服也    ⑥荆、吴之势强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③④⑤           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段写形势危急,诸葛亮到东吴劝说孙权联刘抗曹,在分析了曹、刘的情况后,坚定孙权抗曹的意志。

    B.诸葛亮善于外交辞令,不卑不亢,他直言曹军的强大,也不讳言刘备打了败仗,采用激将法成功游说孙权抗曹。

    C.面对心怀疑虑的孙权,诸葛亮说曹操已是强弩之末,不堪一击,刘备以逸待劳,必将击溃曹军,打消了孙权的顾虑。

    D.诸葛亮的一番劝说之后,本就又不甘心臣服于曹操的孙权,终于坚定了孙刘联盟的决心,开始与臣下谋划抗曹事宜。

    5.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

    (2)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默写(12分)

    1.执手相看泪眼,________。念去去千里烟波,________。(《雨霖铃》柳永)

    2.________,谈笑间,________ 。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3.________,________。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李清照)

    4.想当年,________,________。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5.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________,铁骑突出刀枪鸣。(《琵琶行》白居易)

    6.乐节礼乐,________,________,益矣。(《论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2 题
  1. 登 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这首诗的首联是如何描写景物的?请作简要的分析。(3分)

    2.全诗感情浓郁,请简要概括诗歌所蕴含的情感。(3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浪淘沙?秋江

    张炎(南宋)

    万里一飞蓬,吟老丹枫。潮生潮落海门东。三两点鸥沙外月,闲意谁同?

    一色与天通,绝去尘红。渔歌忽断荻花风。烟水自流心不竞,长笛霜空。

    【注】张炎,南宋词人,宋亡后曾北游元都谋官,后失意南归,落魄而终。

    1.上片中的“飞蓬”“鸥”两个意象分别有何作用?(4分)

    2.联系全词,谈谈你对最后一句“长笛霜空”的理解。(3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冷冷的了。她全不理会那些事,只是直着眼睛,和大家讲她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

    “我真傻,真的,”她说,“我单知道雪天是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我一大早起来就开了门,拿小篮盛了一篮豆,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他是很听话的孩子,我的话句句听;他就出去了。我就在屋后劈柴,淘米,米下了锅,打算蒸豆。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一看,只见豆撒得满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各处去一问,都没有。我急了,央人去寻去。直到下半天,几个人寻到山坳里,看见刺柴上挂着一只他的小鞋。大家都说,完了,怕是遭了狼了;再进去;果然,他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可怜他手里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呢。……”她于是淌下眼泪来,声音也呜咽了。

    这故事倒颇有效,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

    她就只是反复的向人说她悲惨的故事,常常引住了三五个人来听她。但不久,大家也都听得纯熟了,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后来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

    “我真傻,真的,”她开首说。

    “是的,你是单知道雪天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才会到村里来的。”他们立即打断她的话,走开去了。

    她张着口怔怔的站着,直着眼睛看他们,接着也就走了,似乎自己也觉得没趣。但她还妄想,希图从别的事,如小篮,豆,别人的孩子上,引出她的阿毛的故事来。倘一看见两三岁的小孩子,她就说:

    “唉唉,我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也就有这么大了……”

    孩子看见她的眼光就吃惊,牵着母亲的衣襟催她走。于是又只剩下她一个,终于没趣的也走了,后来大家又都知道了她的脾气,只要有孩子在眼前,便似笑非笑的先问她,道:

    “祥林嫂,你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不是也就有这么大了么?”

    她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但从人们的笑影上,也仿佛觉得这又冷又尖,自己再没有开口的必要了。她单是一瞥他们,并不回答一句话。                                                 节选自《祝福》

    (二)

    但对面走来了静修庵里的小尼姑。阿Q便在平时,看见伊也一定要唾骂,而况在屈辱之后呢?他于是发生了回忆,又发生了敌忾了。

    “我不知道我今天为什么这样晦气,原来就因为见了你!”他想。

    他迎上去,大声的吐一口唾沫:

    “咳,呸!”

    小尼姑全不睬,低了头只是走。阿Q走近伊身旁,突然伸出手去摩着伊新剃的头皮,呆笑着,说:

    “秃儿!快回去,和尚等着你……”

    “你怎么动手动脚……”尼姑满脸通红的说,一面赶快走。

    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看见自己的勋业得了赏识,便愈加兴高采烈起来:

    “和尚动得,我动不得?”他扭住伊的面颊。

    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更得意,而且为了满足那些赏鉴家起见,再用力的一拧,才放手。

    他这一战,早忘却了王胡,也忘却了假洋鬼子,似乎对于今天的一切“晦气”都报了仇;而且奇怪,又仿佛全身比拍拍的响了之后轻松,飘飘然的似乎要飞去了。

    “这断子绝孙的阿Q!”远远地听得小尼姑的带哭的声音。

    “哈哈哈!”阿Q十分得意的笑。

    “哈哈哈!”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

    1.理解下列加点的词语在句中的作用。(4分)

    (1)她全不理会那些事,只是直着眼睛……

    ________

    (2)他这一战,早忘却了王胡,也忘却了假洋鬼子,似乎对于今天的一切“晦气”都报了仇;

    ________

    2.这两段节选文字共同刻画了哪种群体的形象?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个群体形象的特征。(6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最后的黄豆

    爷爷是染布的。他爱吃黄豆出了名。在镇子西头,爷爷十七岁那年刷刷地在地上架起了好几口大染锅。这吃饭的手艺是“偷”来的。

    爷爷从小喜欢跑进大染坊找老板的儿子斗蛐蛐。有时老板的儿子跟私塾先生念书,爷爷便蹲在一旁,直愣愣地盯着热气腾腾的大染锅。爷爷蹲着染布时,就从兜里摸出几颗炒熟的黄豆塞到嘴里嚼,这样一蹲就是一两个时辰。“呆瓜”染布师傅往往这么笑话爷爷。当爷爷染出第一锅布时,大家才知道爷爷不呆。

    那年,家里遭了大灾,爷爷架几口大锅开始染布。开业那天,镇子里所有人都听到爷爷一边敲锣一边喊话,开张头半个月染布不收钱,染坏了一赔二。爷爷没钱请帮工,自己把麻绳往肚子上一勒,一把黄豆往嘴巴里一塞,一边香甜地嚼着,一边搅动大染锅。当爷爷嚼完三四把黄豆时,青布便染成了。青色衬着爸爸额头的汗珠,沉稳得像傍晚袭来的夜幕。

    后来,那家大染坊被爷爷挤垮了。没过半月,爷爷快乐的嚼着黄豆把那几口锅搬进了大染坊。于是,镇子里又有了大染坊。那名声像染布匠拿搅锅棍敲锅一样,咣咣当当响得很。在嚼着一把又一把黄豆时,爷爷兜里也开始响着咣咣当当的银元声。

    有了钱,除了每天有滋有味的多嚼几把黄豆,还娶了奶奶。迎亲那天,爷爷喝了好多酒,醉了,进洞房时还绊了一脚,兜里的黄豆全撒在地上,他捡了好一阵子,奶奶什么反应,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后来跟我讲这事时,爷爷还叹气,这一绊,不是什么好兆头,要不,后半辈子也不会活得这样磕磕绊绊。说这事时,爷爷喘着粗气,我帮着捶了半天背,他还是喘得满脸猪肝紫。

    其实,爷爷在生父亲的气。

    闲时,爷爷经常是一边慢慢地嚼着黄豆一边跟我聊天,像在咀嚼他的一生。他说,父亲是一个“倒钱筒”。父亲是爷爷的独苗,奶奶宠着他,惯着他。听爷爷说,父亲才十岁,就开始进大烟馆。没钱,就赊账。烟馆老板拿着赊账本来计钱时,爷爷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父亲就像一颗荒野的树那样疯长。

    我十岁那年,三天三夜,父亲跟人赌输了。大染坊被抵了赌债。那一天爷爷没有嚼他的黄豆,唉声叹气,一脸乌云。

    搬出大染坊时,爷爷习惯性地掏出黄豆,迟疑了一下,爷爷这回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

    没几年,爷爷病得不行了。父亲依然整天不着家,爷爷的安危只是他耳边刮过的一阵微风。

    临终前的那个晚上,爷爷示意我到他跟前,他手中攥着一个小布袋,打开来,是些黄豆。昏暗的灯光下,豆子炒得金灿灿的,爷爷说,这辈子只剩下这点黄豆了,他的声音很轻,连他旁边油灯的火苗都没有动一下,他颤巍巍拈出一颗豆子,习惯性地放入口中,又要嚼它。不知是黄豆大硬还是爷爷老了,牙齿不行,他没嚼动,又把豆子放入袋中。

    他叹叹气,说这辈子就爱这黄豆,人走了带上它,也算来世上留个念想。他慈爱地对我说,如果你长大了真活不下去,可以再到爷爷这里来拿这黄豆吃。不过,你要是争气,最好就别来找我了,他语气中满是沮丧。

    我愣愣的,不太明白,点了点头。

    第二天早晨,爷爷走了,手里紧紧攥着那小袋嚼不动的黄豆。邻居帮忙葬了爷爷后,父亲才回来。没人怪他,他在邻里眼中只是一个能够看得见的影子。

    父亲长号着,声音凄厉。如同塌了脊梁。大家都知道他为什么哭,整整两天两夜,他雇了好几个人把小院子掏了一遍又一遍,最后连瓦背也全掀掉了,还是没有找到传说中爷爷那几坨金子。他疯了。

    后来,一个金匠跟我说爷爷确实有几坨金子。不过,爷爷临终前偷偷让他把们打成了一颗颗金珠子。

    我蓦然明白,爷爷那小袋黄豆是什么了。爷爷给我留了一笔活命钱。

    有人曾问我,金子最终找到了吗?

    当然没有。爷爷的坟头早被我平了,当时还有人说,我跟我那疯死掉的父亲一样,也是忤逆不孝。

    现在我有了自己的企业,人们称我是什么“著名企业家”。不久前,一次慈善会上,我说了,死后捐出全部财产,我那个儿子和老婆都不跟我说话了。

    为什么这么做?有记者问我,我一时语塞,眼前浮现出爷爷那小袋最后的黄豆。

    (改自王琼华《最后一碗黄豆》)

    1.小说中画线的句子“爷爷这回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这一行为反映了爷爷什么样的心态?请简要分析。(4分)

    2.小说多次写到爷爷嚼黄豆,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5分)

    3.小说以“最后的黄豆”为标题,寓意何在? (6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请根据下面对联的上联,补写出下联。(4分)

    上联:五湖四海皆春色

    下联: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关于悲剧,鲁迅有过这样的见【解析】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哈姆雷特、夏瑜和孔乙己等都是著名的悲剧人物。请你参考示例,就《哈姆雷特》或《呐喊》小说集中的悲剧人物写一段简评。要求:观点鲜明,理由得当,条理清晰,不超过90字。(6分)(下面表格每行20字)

    例如:祥林嫂的悲剧主要是时代造成的。她善良勤劳,却被封建宗法制度彻底摧毁,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她反抗改嫁、捐门槛,都脱离不了封建思想的磁场,她的悲剧必不可免。(76字)

    90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漫漫长路,可以分为许多个阶段,应该走好关键的一段,因为那一段往往可以决定你后面要走的路,那关键的一段可以让你对后面要走的路更清晰、更轻松。不仅仅是面对人生道路的时候要走好那一段,一个集体,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都要走好那一段。那么,你、我、我们该怎么走好那一段?

    请以“走好那一段”为题,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选文体。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