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9 题,其中:
选择题 15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材料作文 1 题
简单题 4 题,中等难度 15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5 题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喋血dié      包袱fù      作揖yī         桀骜jié’ào

    B. 聒噪guā      折辱zhé      缴械jiǎo      恓惶xī

    C. 奸佞nìng   戕灭qiāng   加冕niǎn      长歌当哭dàng

    D. 社稷jì      骰子tòu      腈纶jīng      上谄下骄chǎn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bǐng      屏息      屏障      屏弃      屏除

    B. bó        淡泊    湖泊      漂泊      停泊

    C. mài       脉搏    山脉      人脉      脉脉

    D. jìng      苍劲      劲敌      劲歌      劲旅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各项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

    A. 教学大冈      徇道者         面面相觑      长篇累椟

    B. 矫揉造作      云遮雾障      能言善辨      名噪一时

    C. 官僚         恪尽职守      舍生取义      危在旦昔

    D. 门眉         席不瑕暖      涉身处世      沾沾自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面的各组词语,都属于同义词或反义词的一项是(     )

    A. 光明磊落——光明正大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 马马虎虎——大刀阔斧

    B. 光前绝后——空前绝后 脚踏实地——好高鹜远 大公无私——大功告成

    C. 光天化日——大庭广众 了如指掌——洞若观火 奉公守法——营私舞弊

    D. 兢兢业业——随随便便 亲密无间——亲如手足 浓墨重彩——栩栩如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加点字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殒身不恤:顾虑              退隐躬耕:亲自

    B. 老师宿儒:年老的              萧然物外:形容寂寞冷落

    C. 完美无瑕:玉上面的斑点         信笔直书:写信

    D. 一语破的:箭耙,比喻关键         叨天之幸:受到;沾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下列短语结构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面目全非      叶公好龙      范进中举      字迹工整

    B. 小巧玲珑      天高水清         幽静典雅      古朴优美

    C. 拳打脚踢      毛骨悚然      水落石出      风吹雨打

    D. 啮齿动物      铁路工地      低温世界      交谈形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下面各句中的“会”与例句中的“会”字意义相同的是(     )

    例句:他是一个很会生活的人

    A. 昨天,你会过他没有?   B. 我们的理想一定会实现。

    C. 这个人真是能说会道。   D. 她会游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下列对加线词语的理解,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 苏东坡见金华佛手果千姿百态,果形别开生面,妙趣横生,不觉流连忘返。(留恋不已,忘了回去)

    B. 古老而崭新的磐安县城尽收眼底,一座座建筑物鳞次栉比。(形容房屋、船只等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整齐紧密的排列着)

    C. 龙游为何多塔?今日依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各有各的意见、说法,不能的出一致的结论)

    D. 衢州要名副其实地奔向小康,就必须将衢州的水网率先修通。(名声与实际相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________歌声的低音得到了加强,这个音乐会     怎麽说       不起眼,十分不起眼的。       在我的耳边,就有十来个蝈蝈在低声演唱,        它们的声音不强,我耳朵的鼓膜       不都能捕捉到这微弱的声音。

    A. 尽管  不管  还是  虽然  可  并   B. 不管  尽管  就是  虽然  可  并

    C. 尽管  不管  还是  但是  虽  还   D. 不管  尽管  就是  但是  虽  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下列文字填入横线上,与上下文衔接最好的一项是(     )

    春意甚浓了,但在北方还是五风十雨,春寒料峭,           ,又来了一片沁人心脾的冷雨。

    A. 一阵暖人心意的春风刚刚吹过   B. 一阵乌云刚刚不满天空

    C. 一群欢叫的大雁刚刚从高空飞过   D. 一堆堆积雪刚刚融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冬天,在院中,在很高的枯枝上,常蹲着一对硕大的乌鸦,连大嘴都是漆黑的。

    B. 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有一批庞大的义务灭虫队伍,这就是常年守卫在森林.果园.庄家和田野中的食虫动物。

    C. 它们很准时,人们飞出飞进按着他们的钟点劳作休息,倒是能起到生物钟的作用。

    D. 城市里有没有鸟.鱼.兽,倒是一个不错的衡量标准,首先是衡量人类意识的自觉程度,其次是衡量生活环境的优越程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下列括号内的缩句,不符合原句基本意思的一项是(   )

    A.春天的绿是十分清新诱人的。(绿是清新诱人的。)

    B.那一片片的秋叶里仿佛都隐藏着一个个活的灵魂。(秋叶里仿佛隐藏着灵魂。)

    C.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岩石的形成来探索地球遥远的过去。(我们研究过去。)

    D.当我们发现这块已经等待了我们400万年的石头时,兴奋之情再次涌起。(兴奋之情涌起。)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下面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她从少儿台的“小主人论坛”,到福建电视台周末版的“校园频道”节目,都主持得很有品位、独具个性。但思路升入高一级后,遇到了一个难解之题。

    B. 调动一切财政手段,力促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积极抢抓政策机遇,加快推进财源结构调整,积蓄财政发展后劲;坚持财政体制改革,创新财政管理机制,提高财政管理绩效。

    C. 林兆华在80年代初期至中期与剧作家高行健的合作《绝对信号》(1982)《车站》(1983)《野人》(1985)引发中国80年代的实验戏剧风潮。

    D. 如果按照社会阶层来划分,可以把自杀人群的身份划分为:弱势人群、主流人群和精英人群。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把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古代,这个信念有些神秘色彩。

    ②在一切比较深入的科学研究后面,必定有一种信念驱使我们。

    ③对于数学研究则还要加上一点:这个世界的合理性,首先在于它可以用数学来描述。

    ④可是发展到现代,科学经过了多次伟大的综合,如欧几里德的综合,牛顿的综合,爱因斯坦的综合,计算机的出现,哪一次不是或多或少遵循这个信念?

    ⑤这个信念就是:世界是合理的,简单的,因而是可以理解的。

    A. ②①④③⑤   B. ①④②③⑤   C. ②⑤③①④   D. ①④②⑤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下面各项对应各项错误的是(    )

    A. 茨威格(1881—1942),德国作家,犹太人传记写得特别好,作品《罗曼.罗兰》。

    B. 郑文光(1929—2003),代表作《火星建设者》是我国第一部获得国际大奖的科幻小说。

    C. “老夫聊发少年狂”是苏轼豪放派词的代表作,出自《江城子.密州出猎》。

    D. “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出自晏殊的《清平乐》,晏殊是婉约派词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二、阅读分析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狐假虎威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战国策》

    1.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

    A. 求:搜求,寻找。   B. 长(zhǎng):首领。这里用作动词,当首领。

    C. 逆:违反。   D. 走:躲起来。

    2.下列断句正确的是(   )

    A. 虎/求百兽/而/食之

    B. 天帝使/我/长百兽

    C. 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D. 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问题

    天空的表情

    诗经》里说:《诗经》里说:“蝃蝀①在东,崇朝其雨”,意思是说若东方见虹,立刻就要下雨。实际上我们见到虹的时候,天空中已在下雨,因为虹是由于太阳光照射到雨点上,由雨点反射到我们的眼帘而成的。虹作弧形,红色在外,向内有橙、黄、绿、紫等色。虹的中心在地平线下,所以平时我们所看到的不过一个小半圆。虹的颜色捉摸不定,时常更变。雨点直径若在一公厘②以上,那红、黄、蓝、绿各色俱备,雨点直径若在一公厘以下,就不见红色,若在十分之一公厘,则虹即无光彩而作白色了。

    和虹相类的现象在天空中还有晕。晕有大小两种,都以太阳或月亮为中心。大的晕是由于高云所成,云中的水点已结成冰。小的晕又名光环,是低云所成。古人有“月晕而风”之语,晕无论大小,都是风暴将临的预兆。太阳旁的晕,不但比月晕多,而且颜色亦更美丽,不过因阳光刺目,普通人不注意罢了。晕也有红、黄、青、绿各色,大的晕青色在外,红色在内,小的晕则相反。

    日月云霞的颜色,往往可以预告未来的天气。宋代范成大诗“朝霞不出门,暮霞行千里”是有道理的。为什么同一现象早晚得到不同的结果?从气象学上可以这样解释,在日中的时候,对流很盛,空中湿气易于凝结成云,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若是空中湿气很重,云层一定很厚,不能见霞。晚上见霞,乃是空中湿气不多的表现,所以主晴。晚上地面因辐射而冷却,不应有对流,但成雾,雾是不会有色彩的。若是早上有霞,那就表示晚间发生对流,是将下雨的征兆了。

    云的高低、方向和厚薄都可以为天气晴雨的预兆。在范成大的《吴船录》内有“庐山带帽,平地安灶。庐山紧腰,平地造桥”,这谚语是很准确的。凡山岭的区域,云慢慢上升就是天晴的预兆,若是慢慢地下降,就是将下雨的预兆。夏天中午以前,若是满天是如堡垒般很厚的积雨云,则当日下午即有雷雨。苏东坡诗“今日江头天色恶,炮车云起风欲作”,但大块白色的积云,若不十分浓厚,虽满布天空,亦不降雨。所以俗谚叫“楼梯天,晒破砖”,盖满天都是积云的时候,虽是一样高低,但看来总觉得近者高而远者低,形似楼梯,这是久晴的预兆。云行之方向亦可觇风雨,俗谚说“云行东,马车通;云行西,马溅泥”,这也是很灵验的。但以天的颜色和一处的风云来做预告的根据总嫌不足,要预告精确,必得多设气象台,各处用无线电联络起来,每天制图才能有效。

    (选自《竺可桢全集》第二卷,有删改。)

    【注释】①蝃蝀:音当地dìdōng,虹。②公厘:毫米的旧称。

    1.加点字注音

    月晕而风   征兆      俗谚

    2.下面对全文内容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    )

    A. 从虹的颜色、形状可推知天气情况。

    B. 天空呈现出的各种现象与天气的关系。

    C. 晕的大小、颜色都可以预报天气。

    D. 云呈现的高低、方向、厚薄与天气的关系。

    3.下面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虹是由于太阳光照射到雨点上,由雨点反射到我们的眼帘而形成的。

    B. 日月云霞的颜色,往往可以预告未来的天气。

    C. 晕有大小之分,大晕是低云所成,小晕是高云所成。

    D. 云向东移,预示着晴天;云向西移,预示着阴雨天。

    4.依据文章内容,判断下面情境中四个人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早上,妈妈说:“孩子,上学时带上雨伞,昨晚我看见月晕了,可能会下雨。”

    B. 在阳台上,爸爸看见天边的晚霞,对妈妈说:“快要下雨了,我们就不到公园散步了。”

    C. 一群游客登上庐山,看见云慢慢上升,像戴了一顶帽子似的。其中一位高兴地说:“明天也许是好天气,我们可以好好欣赏庐山的风景了!”

    D. 体育中考前两天,班主任看见满天都是积云,像楼梯似的,于是对同学们说:“我估计,体育中考那天不会下雨。”

    5.选文划线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女教师的47个吻

    ①查(zhā)文红,从上海自愿来到安徽省砀(dàng)山县曹庄镇魏庙小学,当一名不拿一分钱工资的“编外教师”。开学第一天,当她兴致勃勃走进教室时,家长和孩子一看教师是个上海人,都用一种不信任的眼光看她。有的家长竟带着孩子离去,转到另外的班。这当头一棒把查文红打得摸不着头脑。她找到校长,问是怎么回事。校长道:“我们这里上课都是用土话,家长和孩子担心听不懂你的普通话,所以跑了。”

    ②查文红感到委屈,但她还是硬撑着上完了第一节课。下课时,一名学生用土话问她:“老师,'狠狠’还来吗?”查文红没听懂,便问道:“'狠狠’是什么意思?”学生们哄笑了,一个小男孩不客气地说“'狠狠’就是'狠狠’,你连'狠狠’都不知道,还来教我们吗?”教室里再次爆发哄堂大笑。查文红有些恼火,但她不便对刚进校门的一年级孩子说什么,便又去问校长:“'狠狠’是什么意思?”校长笑着说:“这是我们的土话,就是下午的意思。”“这校孩子怎么教?”查文红激动地说:“我热爱我的事业,自愿来当一名编外教师,就是想尽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为农村孩子做点什么,可他们……”校长表情有些凝重,叹了口气说:“以前来了几个教师,都没坚持几天就走了,送给你这几个看看,你再想想吧!”

    ③查文红回到宿舍,展开了那张纸,一首诗呈现在眼前: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寥廓而深邃   那无穷的真理,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庄严而圣洁;那凛然的正义,让我充满热爱、感到敬畏。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自由而宁静;那博大的胸怀,让我的心灵栖息、依偎。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壮丽而光辉;那永恒的炽热,让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响起春雷。

    ④这不是温家宝总理的那首《仰望星空》吗?此时读起来又有一种特别的感觉。就像温总理说的那样: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她想到农村的落后与闭塞,如果这些孩子长大后还只晓得“狠狠”,他们将永远走不出这贫瘠的土地,也将永远不能与外界对话沟通。此刻,她明白了老校长的用意。

    ⑤她决定倡导用普通话教学。为了让学生首先能听懂她讲课的语言,然后学会讲普通话,她开始刻苦学习当地土话,一有机会便向村民们学习。上课时,她总先用普通话讲,再“翻译”成学生能听懂的土话。在她的推动下,普通话渐渐成了校园里“时髦”的语言。

    ⑥查文红为了让启蒙阶段的孩子在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通过讲故事与编顺口溜的方式进行教学,深受学生的欢迎。孩子们的学习热情高涨,期末考试时,全班的语文成绩平均达到了91.87分,名列全镇第一。家长们闻讯,纷纷买来鞭炮,来到学校放了起来。一位家长激动地说:“这么好的成绩,我们多年没见过了,感谢查老师!”面对此情此景,查文红激动得哭了,她庆幸自己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

    ⑦春节已经临近,学校照顾查文红,让她把剩下的课集中讲完,好早点儿回家过年。孩子们听说老师要走,心里都很难过,竟不能集中精神听课。查文红有些生气,正要批评他们,一个名叫丁丽的小女孩站了起来,很失落地说:“老师,你不走行不行?”

    ⑧“不行啊,老师要回家过年。”

    ⑨“那你到我家过年,行吗?”

    ⑩“不行,因为上海的家里还有一个姐姐正等着老师回去呢。”

    (11)听到这里,小丁丽哭着说:“那,那你亲我一下好吗?”

    (12)查文红眼圈红了,走过去亲了亲小丁丽,止不住流下泪来。这时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站起来,都说:“老师,你也, 亲亲我吧。”于是,班上47个学生,她一一亲到。亲完最后一个学生,全班同学放声大哭起来。孩子们觉得,查老师这一去就再也不会回来了。

    (13) 47个孩子一起大哭,那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哭声传出,全校师生以为发生了什么事情,纷纷跑了过来,附近的村民也闻声从家里赶来了。哭声是如此具有感染力,一时间全校学生都哭了,面对如此感伤的场面,一些老师和村民也不知不觉地流下泪来。

    (14)“那惊天动地的哭声,我从未听到过,至今还在我心中回荡,这一辈子我忘不了那感人的哭声。”查文红每忆及此,还是感动得双眼湿润……

    1.理清选文思路,概括情节。

    2.研读选文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 ,概括回答出查老师付出了哪些“努力”,又得到了怎样的“回报”。

    3.选文第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有什么作用?

    4.诗歌在选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5.请指出《仰望星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

    6.你认为查老师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7.查老师的到来,使她的学生们有哪些变化?学生的变化将对他们自己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8.文章结尾有什么特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1.三位年轻的海军新闻工作者在北京进行了一次特别采访,题目是:中国人,你还记得“甲午”吗?

    2.一位来自佳木斯的三十多岁的东北汉子愣愣地问:“‘甲午’是个啥?”给他解释后,他说:“现在都兴公历了,连俺屯子里的庄稼人都不看皇历了,谁还弄得清什么‘甲午’!”

    3.从上海来京旅游的林小姐说:“甲午战争我是晓得的。好像是在初中学过的吧。林则徐这个海军司令没当好,让日本人打沉了好多条船,不过他禁烟还是有功的。”一位在颐和园北窗门外卖各种纪念章的中年人说:“那是多少年前的事了,知道了也没用。打仗是当兵的事,做生意就是多赚点少赔点。”

     人们几乎对此问题都感到意外。

    读了上述三则材料,引起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在准确理解材料的基础上,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自主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剧本除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