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4 题,其中:
选择题 8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名句名篇 1 题,作文题 1 题
简单题 2 题,中等难度 1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8 题
  1. 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纹/错/出/山麓惴惴不安/气吁吁

    B.下/骨/叹/道追根源/昧平生

    C.理/所竹/制/家荡产/装简从

    D.游/弃/管/力干十足/遒有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句子中,字形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要想纪录一些事情或者向他人传递信息,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画副图画来说明,就跟今天一个不会写字的小孩子所能想到的办法差不多。

    B.漫画是一种独特的绘画艺术,通过简单而夸张的手法,诙谐地描绘生活、评论时事,有时优秀漫画所产生的表达效果胜过洋洋万言。

    C.他是一位有原则的知识分子,对许多重大问题,他都提出过自己的意见,只不过他很少采取金刚怒目的方式,而是绵里藏针,微言大意。

    D.流畅自如的水、宁静自守的山因中国古人喜欢用比喻手法在自然界寻找人生品质的对应物而被看成智者和仁者的像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老百姓说得好,________常年无灾情,不可一日不防备。

    ②应该以实际运用能力来________我们的学习效果。

    ③这小伙子整体素质的确不错,________诚实温和。

    A.宁可考查品性

    B.宁愿考查品行

    C.宁可考察品行

    D.宁愿考察品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以往的小说,更多注重人性善与恶的对立,而乔叶的中篇小说《最慢的是活着》表达的却是善与善的对立,是祖孙两代的对立和芥蒂如何融为相濡以沫的爱。

    B.中国字单字单音,含义丰富,有的单字字义解释多达20多种,令人望而生畏,但好在大部分人使用汉字是在生活中学的,只讲究效果,不追求学问。

    C.该图总体呈长方形,长约两米,宽约五六十厘米,中间有一圆形图案,其底色为褐红色,直径约二三十厘米,其浮凸的横竖线条与地球经纬线如出一辙。

    D.决胜局凭借周苏红的发球,中国队神奇地起死回生,连得4分,以16 ∶14拿下该局,为中国代表团获得本届亚运会的第199金,中国队也因此获得亚运“四连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国幅员辽阔,物资丰富,人口众多,盲人数量也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

    B.栖息地的缩减以及遍布亚洲的偷猎行为,使得野生虎的数量急剧减少,将来老虎能否在大自然中继续取决于人类的实际行动。

    C.许多水果都有药用功效,如柠檬中含有柠檬酸、柠檬多酚及维生素C等成分就具有很强的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D.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信息流通形式形成了巨大刺激,产生了网络互动这个平台,而这一平台开拓了民意表达的公共空间,增强了政府和人民的良性互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下列句子中,语意明确的一项是(    )

    A.他一个早晨就写了三封信。

    B.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差旅费,安排住处,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

    C.有几回,邻居孩子听到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他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

    D.90%以上未得过麻疹和没接种过麻疹疫苗的人,在接触麻疹病人后都会发病,因此这些人应及时接种疫苗,流行期少去公共场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对下面诗句原作的体裁进行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②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③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⑤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古体诗

    绝句

    A

    ③④

    ①②

    ⑤⑥

    B

    ③⑤

    ①②

    ④⑥

    C

    ②④

    ①③

    ⑤⑥

    D

    ②⑤

    ①④

    ③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楷书的“楷”当“楷模”讲,“楷书”的原意就是可以作为楷模的字。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长期的使用证明它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结合较好的一种书体,因而一直是官方所采用的正式字体,也成为书法史上一个最大的流派。

    ①它就代替了隶书的正统地位  ②字体端庄,书写方便   ③楷书保留了隶书的结构           ④进入南北朝后              ⑤去掉了隶书的波挑      ⑥楷书形成于汉魏之际

    A.④①③⑥②⑤

    B.②⑤⑥①④③

    C.③⑤②⑥④①

    D.⑥④①③②⑤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汉字的魅力优于拼音文字

    说到汉字,不能不提及世界文明史。世界的古代文明,可以说就是尼罗河流域的埃及圈,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圈,印度河、恒河流域的印度圈,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国圈等四大文明。这四大文明之中,前三者互相交往而发展,成为近代文明的源流,只有中国几乎未与其它文化产生关联而独自发展出汉字文化圈。国人对此是充满自豪感的,无论是对汉字的发展历史,还是对汉字所承载的中国独具的文字文明和文化底蕴。

    但是,由于汉字自身的特点所带来的缺陷,如撰文用字多、字型复杂、难记、难读,在过去几十年中,汉字的未来与发展前景便广受汉字文化圈中一些国家的关注和议论。但肯定的一点是,要想准确把握汉字的功过是非,必须仔细回顾和耐心审视汉字所走过的历程。写于1988年的《图说汉字的历史》引进出版,该书作者阿辻哲次以“事典”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对汉字发展史上的基本事项进行了简洁却明晰的梳理和叙述,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到现代的汉字发展史,从前印刷时代的汉字书写工具材料史到汉字印刷的发展史……意在为学习汉字、使用汉字的人提供更多的相关知识,让那些对汉字有成见的人明白:现在就想把拥有四千余年悠久历史、担负着人类文明发展一翼的汉字塞进博物馆里,还为时尚早。

    汉字的表记法从古代到现代是连续发展的,从甲骨文、青铜器文字、篆体字,到隶、行、楷,没有文化断层。汉字不是拼音文字,而是图形文字,以物的图形为基础而形成文字,例如“山”、“川”、“日”、“月”等。而与汉字、汉学有关的律令制度,如国家概念、产业、生活、文化等,也都跨越广阔的版图,从中国中原,传播到东方的朝鲜、日本,南方的越南,用文字连结了中国与周边世界的文化。虽然多数国家后来又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文字,但依然有着汉字的影响和痕迹存在。如朝鲜的自创文字“谚文”的意思是“非正式”的文字,因而朝鲜“正式”的文字依然是汉字,这跟日本称汉字为“真名”,称自创的文字为“假名”相同,都是出于对汉字的尊崇。

    但在过去的近百年里,世界潮流曾缩小了“汉字文化圈”,就连毛泽东、鲁迅等也曾主张废除汉字,认为汉字终将改为世界通用的表音文字,但事实并非如此。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字改革——实施拼音文字的作用只不过是充当了学习汉字的辅助工具。韩国在文字政策上曾先后经历了汉字时代和“韩文专用”时代。许多韩国专家指出,抛弃汉字使韩国社会出现了知识、哲学和思想的贫困,今天的经济危机,就是韩国半世纪以来推行韩文专用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因为它导致韩国社会出现大量文盲。所以,韩国开始反思,并于1991年11月和1994年9月在汉城先后两次举行了“汉字优于拼音文字”的国际汉字学术研讨会,并且成立了“国际汉字振兴协议会”。日本也是如此,它曾减少了可识的汉字字数,但现在又增加了。

    现在,世界潮流不仅在扩大“汉字文化圈”,还在促使汉字为创造21世纪人类的高度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图说汉字的历史》带给汉字文化圈的意义也正在于此,它让读者明白,汉字不仅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文化根基,而且是能够超越语言的不同而让彼此知晓共通意思的最佳媒介。透过汉字,不用语音也能达到彼此理解、彼此认同和彼此融合。

    1.从全文看,对“汉字文化圈”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汉字文化圈”是指通过使用汉字进行交流的文化圈,21世纪的今天,汉字的使用人数正在逐步增长。

    B.“汉字文化圈”是在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国圈文明中产生的,它的诞生并不是与其他文化圈交流的结果。

    C.“汉字文化圈”是随着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往而逐渐形成的,汉字文明影响之处,都是“汉字文化圈”的一部分。

    D.“汉字文化圈”是所有会使用汉字的文化人的圈子,而不同于音乐人的“娱乐圈”、政客们的“政治圈”。

    2.对“汉字具有独特魅力”的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A.在四大文明之中,只有中国圈文明几乎未与其他三大文明产生关联而独自发展出汉字文化圈。

    B.汉字的表记法是连续发展的,从甲骨文、青铜器文字、篆体字、到隶、行、楷,没有文化断层。

    C.汉字承载着中国独具特色的文字文明与文化底蕴,抛弃文字,就可能出现知识、哲学和思想的贫困。

    D.汉字是表意文字,因此,透过汉字,不用语音也能实现不同语言的人们之间畅通无阻的沟通与交流。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由于汉字有撰文用字多、字型复杂、难记、难读等缺陷,它的发展前景曾广受汉字文化圈中一些国家的关注和议论。

    B.世界潮流缩小了“汉字文化圈”,所以毛泽东、鲁迅等主张废除汉字,认为汉字终将改为世界通用的表音文字。

    C.回顾和审视汉字走过的历程,包括汉字发展史、汉字书写工具材料和汉字印刷的发展史,不难发现汉字仍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D.中国推行汉语拼音的实践,韩国、日本对汉字的态度变化,说明汉字文化圈有必要重新认识汉字的魅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国学大师钱穆

    国学大师钱穆学识广博,著作等身。按传统学科分类,他兼及经史子集四部,为传统国学中的“通儒之学”。按现代学科来看,其治学范围涉及史学与史学史、哲学及思想史、文化学及文化史等,可谓百科全书式的学者。钱穆一生勤勉,著述不倦,毕生著作70余种,如《国史大纲》、《国学概论》、《中国思想史》等,总共1400万字。

    钱穆是一位民族意识强烈、文化情结深厚的史学家。1930年,他在燕京大学教国文时,看见“M”楼、“S”楼、“贝公楼”时,极为不快,质问学校当局: “此何文?所谓中国文化者又何在?”事后,学校采纳了钱穆的建议,将“M”楼改为“穆”楼,将“S”楼改为“适”楼,“贝公楼”改为“办公楼”,其他建筑也一律冠以中国名称。

    钱穆大半生在中华民族危亡和西学东渐、中国文化衰落的年代中度过,他时时刻刻都在思索,如何才能使中国既达到富强而又不失本民族的文化与精神。他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一书中指出,西学东渐后,中国人面临两大问题:第一,如何赶快学到欧美西方文化的富强力量,好把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地位支撑住;第二,如何学到了欧美西方文化的富强力量,而不把“自己传统文化精神丧失掉”。若第一问题不解决,中国的国家民族根本不存在;若第二问题不解决,则中国的国家民族虽存在,而中国传统文化则失。钱穆认为中国文化的发展,不能自外生成,它必须要体认和凭借中国文化自身的机制。只能从以往的旧有中孕育生成,决不能凭空翻新,绝无依傍。

    钱穆不仅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史学家,也是一位成功的教育家。1933年秋,钱穆在北大一人独任“中国通史”课。经过一年的讲授,形成了具有钱氏风格的“中国通史”课。钱穆的“中国通史”课,事实性强,不尚空谈,有考有识,简要精到。上课时满腔热情,激荡全室又能深入浅出、就近取譬。如他比较中西文化,说秦汉文化犹如此室的四周遍悬万盏明灯,打碎一盏,其余犹亮;罗马文化像一盏巨灯,熄灭了就一片黑暗。当时钱穆讲课的教室设在北大梯形礼堂,是普通教室的三倍。每一堂课听者近三百人,坐立皆满。钱穆是当时北大最叫座的教授之一,据说只有胡适一人可与之媲美。

    钱穆学识广博,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他利用各种机会把自己积累的治学经验、读书方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1942年9月8日,钱穆带学生徒步到新都赏桂,途中告诉严耕望等人:“一个人无论读书做事,一开始规模就要宏大高远,否则绝无大的成就。……中国学术界实在差劲,学者无大野心,也无大成就,总是几年便换一批,学问老是过时!这难道是必然的吗?是自己功夫不深,写的东西价值不高!求学不可太急,太急,不求利则求名,宜当缓缓为之;但太缓又易懈怠,所以意志坚强最为重要。”至于读书方法,钱穆谈道:“读书或采直阅式,不必管校勘、训诂等枝节问题;或采跳跃式,不懂无趣的地方,尽可跳过,不要因为不懂而废读;或采闲逛式,如逛街游山,随兴之所之,久了自然可尽奥旨。”钱穆是自学成材的名家,这些治学和读书的经验是他多年积累而得,对后来的治学者多有启迪。钱穆自1912年登上讲台,先后在中国内地、香港、台湾等地的小学、中学、大学任教75年,培养出众多著名的文史专家。1990年钱穆在台湾辞世。有人称他的离去“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此后国学大师四字成为绝响”。

    (节选自《钱穆:中国文化的守护者》)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钱穆一生勤勉,著述不倦,毕生著作70余种,总共1400万字,正因如此,他成为被人仰慕的国学大师。

    B.钱穆认为中国文化的发展,不能自外生成,也不能凭空翻新。据旧开新、老干萌新便是钱穆为中国文化发展指出的道路。

    C.钱穆是当时北大最叫座的一位教授,不仅因为他学力、才气兼备,讲课深入浅出,还因他富于民族感情,认为中国文化优于西方文化。

    D.钱穆认为只要不急于求名求利、意志坚强,就会学问不过时、学术成果有价值,最终读书做事有大成就。

    E.钱穆是自学成材的名家,在多年治学和读书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经验,他摸索出的“直阅式”“跳跃式”“闲逛式”等读书方法都有借鉴价值。

    2.“钱穆是一位民族意识强烈、文化情结深厚的史学家”,为什么这样评说钱穆?请简要分析。(4分)

    3.为什么说钱穆“是一位成功的教育家”?请简要概括。(4分)

    4.有人称钱穆的离去“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此后国学大师四字成为绝响”,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大师”的认识。(6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为临菑市掾,不见知。及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惟独莒、即墨不下。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城中相与推田单,立以为将军,以即墨拒燕。顷之,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所惧,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乐毅因归赵,燕人士卒忿。田单又纵反间曰:“吾惧燕人掘吾城外冢墓,僇先人,可为寒心。”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田单又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五千人因衔枚击之,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叛燕而归田单,齐七十余城皆复为齐。

    (选自司马迁《史记》)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城之不者二耳拔:被攻取。

    B.齐人未附:归附。

    C.使老弱女子城乘:巡视。

    D.齐人追亡逐北:指败逃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故且缓攻即墨待其事//火尚足明也

    B.遣使约降燕//臣诚恐见欺王而负赵

    C.田单收城中得千余牛//项伯夜驰之沛公军

    D.五千人衔枚击之//相如持璧却立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田单“兵不厌诈”手段的一组是(      ) 

    ①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        ②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

    ③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      ④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

    ⑤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  ⑥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田单是齐国田氏较远的宗亲,起先未被上司了解。燕军攻打齐国,包围了即墨,即墨守将战死,田单被推举为将军。这使他后来得以立下不朽的战功。

    B.田单善于审时度势,利用敌人的矛盾。惠王与乐毅有隙;他乘机诈言乐毅缓攻即墨是待机图变,混淆了惠王的视听,乐毅最终离职,齐国消除了一大威胁。

    C.田单深谙战略艺术,他诱使燕军犯下令即墨民众发指的罪行,以激发己方同仇敌忾;又假装投降,派遣富豪打入敌军以作内应,麻痹对方,瓦解了敌军斗志。

    D.田单的战术很巧妙,他布下火牛阵,纵牛直冲燕军,继之以士卒的追击、百姓的助威,一举夷杀燕将骑劫,摧毁了燕军。先前被侵占的七十余城全部收复。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齐人所惧,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

    (2)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  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林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

    ②荦确:山多大石。

    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4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名句名篇默写(4分)

    1.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________,则不复也。”

    2.子曰:“岁寒,________。”

    3.________,于我如浮云。

    4.子曰:“________, 思而不学则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这样一则犹太谚语:“你需要经常在口袋里装上两张纸条,一张上写着‘我只是一粒尘埃’,另一张上则写着‘世界为我而造’。”的确, “我”很渺小,置身芸芸众生之中,沧海一粟,轻如鸿毛;可“我”又很重要,立于茫茫天地之间,独一无二,不可替代。对自我的品读与审视,伴随人生的始终,关乎人生的成败。

    请以“读我”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②自定立意;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