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5 题,其中:
选择题 20 题,综合题 5 题
简单题 8 题,中等难度 16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0 题
  1. 清代学者顾栋高在《春秋大事表》中指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土之诸侯未必皆贤,即使因其不贤而易置之,而其政令不能尽出于王朝,其民之视听不能尽属于天子。故常散而不能聚,弱而不强。其易而县邑也,则不然……其操纵由一己,其呼吸若一气,其简练教训如亲父兄之于子弟也。”可见县邑制的出现

    A.完成了封建专制国家的统一          B.维系了君臣间的宗法关系

    C.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根源          D.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图是出土于甘肃天水放马滩一座西汉文帝与景帝时期墓葬中的一张纸。该纸质薄而软,纸面平滑,纸上用黑色线条绘制出山川、河流、道路等图形。材料直接说明了当时

    A.我国造纸技术臻于成熟B.该纸发明早于“蔡侯纸”

    C.纸张主要用于绘制地图D.纸成为最主要书写材料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宋明理学家大多倡导“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其目的是

    ①巩固封建统治    ②培养社会责任感   ③维护社会稳定    ④禁绝个人欲望

    A.①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明末冯元飙说:“(阁臣)夫中外之责,孰大于票拟,有汉唐宰相之名,而更代天言……柄用专者莫如今日。”反映出明末内阁

    A.控制了国家决策大权                B.上升为法定的行政中枢

    C.权力和地位日益提高                D.阁臣专权超过汉唐宰相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某古籍记载:“扬郡以风帆数扇,俟风转车,风息则止,此车为救潦,欲去泽水,以便栽种。”

    此农具出现于

    A.曹魏           B.唐代           C.宋代           D.明清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英国人费利斯·比托在19世纪中期随列强侵略中国时曾拍摄了一组照片。右图是侵略者占领大沽炮台后的情景,此外还有一张北京雍和宫正门的照片,这组照片反映的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孙中山在《制定建国大纲宣言》中说:“试观元年临时约法颁布以后,反革命势力不惟不因以消灭,反得凭藉之以肆其恶,终且临时约法而毁之,而大多数人民对于临时约法,初未曾计及于本身利害何若,闻有毁法者不加怒,闻有护法者亦不加喜。”由材料可知,孙中山认为

    A.《约法》未能体现资产阶级意愿       B.资产阶级革命时机未成熟

    C.三民主义思想不符合当时的国情      D.《约法》被毁有其必然因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女学生周某某,现年28岁,……毕业于美国女子大学。现执教于京师某女子学校。……自悬牌之日起,至民国8年1月止,某男如有与某某同等之能力及资产者,每日午后至6时,为会谈期。”下列选项与材料相符的有

    ①婚姻自由被广泛认可                 ②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已被摒弃

    ③年轻人思想不断解放                 ④近代西方自由思想影响国人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1933年2月,实业家方液仙(镇海方家第五代传人)联合二百多家厂家,在上海南京路大陆商场开设了中国国货股份有限公司,右图为1949年1月1日该公司发行的壹仟万元股票一枚。以下关于材料的表述,正确的是

    A.官僚资本主义企业垄断国货市场B.私人资本主义企业联合经营自强

    C.私营工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D.国有企业的所有制改革不断深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2009年英国商务大臣曼德尔森谈到对中国经济的印象时说:“我最了解的中国还是在过去的10年里,这段时间对于中国是转换的阶段……在国家实现繁荣的同时,使如此多的中国人脱离了贫困,经济变得如此不同,如此多样化。”其中“转换阶段”包括

    ①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②初步建立市场经济

    ③撤销人民公社体制                  ④启动城市经济改革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据新华社报道,原籍常州的台胞周纯娟女士,是第一个取得入境大陆探亲签证的人。当她第一次探亲走出机场出口的时候,82岁的周老先生一眼就认出女儿,健步迎上去与女儿紧紧拥抱,眼睛全湿润了,泪水里浸满了40年的思念。这一历史事件表明

    A.两岸达成了“一个国家”共识       B.台湾当局结束对大陆敌对政策

    C.两岸关系缓和出现历史性变化       D.大陆对台政策发生根本性转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4条:对人施行其他侵辱的,处25阿斯的罚金。这笔钱在当时价值不菲,足以威慑胆敢以身试法者。到罗马帝国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货币贬值,25阿斯就轻于鸿毛了。所以有人以捉弄此条为乐,他遇人就打一个耳光,然后赔偿25阿斯。于是,裁判官决定废除此条款,改由主审法官估计造成的侵辱决定赔偿额。出现这种情况说明

    A.以《十二铜表法》为代表的公民法条款过于僵化

    B.罗马帝国的扩张导致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尖锐

    C.帝国时代的罗马法官可以不按相关法律原则判案

    D.法官不断解释法律条文从而废除了原有的公民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下图是北美洲伊斯帕尼奥拉岛(即海地岛)1493—1570年人口变化图,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

    素是

    ①殖民者残酷的奴役剥削②大批土著被贩卖到欧洲

    ③传染疾病的肆虐④工业生产污染严重

    A.①②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薄伽丘《十日谈》中有个《裁判官的故事》。故事描述了一个财主在酒后说了句:“他正在喝的美酒,就连耶稣都可以喝”,结果被宗教裁判所判处火刑。后来他疏通关系,还“献上一大块‘肥膏’,让神父涂在眼上,也好医治修士见钱眼红的毛病。”最后被释放回家。该故事主要意在

    A.提出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

    B.倡导人生及时行乐并崇尚理性与科学

    C.反对教会的禁欲苦行并讽刺教会的腐败

    D.抨击教会的贪婪和“灵魂获救”的骗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1689年,英国议会下院提出《三年法案》,即每三年必须召开一次议会,每届议会任期不得超过3年,国王威廉三世立即予以否决。直到1694年,出于对外战争的需要,威廉三世才签署了此案。《权利法案》也是在“光荣革命”发生后一年余在议会通过的。在此期间,国王还在与贵族讨价还价。说明当时的英国

    A.君主立宪制度还有待完善           B.议会集体领导对国王负责

    C.封建君主专制体制在延续           D.国王个人的意志决定立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1911年4月法国物理学家朗之万设想了一个实验:一对双胞胎,一个留在地球上,另一个乘坐火箭到太空旅行。飞行速度接近光速,在太空旅行的双胞胎中的一人回到地球时只不过两岁,而他的兄弟早已逝去了,因为地球上已经过了200年了,这就是著名的双生子佯谬。该设想的实验所质疑的理论是

    A.牛顿经典力学   B. 电磁感应     C.狭义相对论     D.量子力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1932年,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纽芬兰、印度、南非等英联邦国家在渥太华召开

    帝国经济会议,签订了11个双边协定,制定了帝国特惠制。其主要内容是:对成员国间的进口商品,相互降低税率或免税;对成员国以外的进口商品,则征收高额关税。它实施的直接目的是

    A.推行贸易自由化                   B.克服经济发展困难

    C.扩大进出口数额                   D.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196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耶鲁大学教授詹姆斯·托宾说:“在自家的院子里有印钞机是一件愉快的事,而黄金兑换标准给了我们这个特权,……十年来我们在收支平衡中能够允许亏空,是因为我们的债券普遍地被作为货币接受。”材料表明当时美国

    A.外部债务大幅度下降               B.始终掌控着国际金融霸权

    C.黄金的储备不断增加               D.任意调整黄金与美元比价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肯尼斯·沃兹是国际关系理论领域的领军人物,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政治学荣誉教授,他于1963年撰写了《两极世界的稳定》一文,其文中有可能涉及的史实有

    ①欧共体成立    ②北约、华约的成立    ③古巴导弹危机    ④柏林墙修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我的作品有它的地理,有它的谱系和它的家族,它的场所和它的特点,它的人物和它的事件,正如法国有它的盾徽,有它的贵族与平民,有它的手艺者和农民,有它的政治家和花花公子,有它的军队一样,总之,有它的整个社会。”与此作品所属流派相一致的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5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京师同文馆八年课程表》(1876年)

    时间

    课程内容

    备注

    首年

    认字写字;浅解辞句;讲解浅书

    1、文而及诸学共须八年。馆中肆习洋文四种,即英、法、俄、德四国文字也。

    2、至汉文经学,原当始终不已,故于课程并未另列。向来初学者,每日专以半日用功于汉文。

    二年

    讲解浅书;练习文法;翻译条子

    三年

    讲各国地图;读各国史略;翻译选编

    四年

    数理启蒙;代数学;翻译公文

    五年

    讲求格物;几何原本;平三角、弧三角;练习译书

    六年

    讲求机器;微分积分;航海测算;练习译书

    七年

    ……

    八年

    ……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

    材料二  若云作育人才,储异日国家之大用,则非添筹经费,分科立学不为功。苟仅援前此官学、义学之例,师徒授受以经义帖括,猎取科名,亦复何裨大局?即如总署、同文馆、各省方言馆之式,斤斤于文字语言,充其量不过得数十翻译人才而止。……今拟分立十科:一曰天学科,算学附焉;二曰地学科,矿学附焉;三曰道学科,各教源流附焉;四曰政学科,西国政治及律例附焉……。

    ——孙家鼎《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折》(1896年)

    材料三  今日教学相期者,第一当了解人生之真相。第二当解国家之义,……人生真相如何?求之古说,恒觉其难通;征之科学,差谓其近是。……国家者,乃人民集合之团体,……非执政之私产也。

    ——陈独秀《今日之教育方针》(1915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京师同文馆所设课程内容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馆是哪一派别创办,其指导思想是什么?(5分)

    (2)据材料二,指出作者对待京师同文馆的态度及其理由。与材料一相比,在课程设置上有何进步之处?(4分)

    (3)材料三中的教育方针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核心思想?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上述不同历史时期教育思想的共同点。(4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恩来说:“解决中缅边界问题应该加快步伐了。……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当然不扩张,但人家不信。一些亚洲国家很担心,认为大国必然扩张。所以要用实际的行动使他们慢慢相信,争取和平共处,在10年内要努力解决同邻国的边界问题,先从缅甸开始,陆续解决,解决后他们就放心了。”

    ——宋凤英《周恩来与中缅边界谈判》

    材料二  1955年亚非会议,……(周恩来)提出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大家共同遵守的原则,当有的代表认为和平共处是共产党的名词时,他当即改用联合国宪章中“和平相处”的提法,……他表示:“五项原则的写法可以加以修改,数目也可以增减,因为我们所寻求的是把我们共同的愿望肯定下来,以利于保障集体和平。”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周恩来的多方协调,会议终于达成了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扩展起来的“亚非会议十项原则”。

    ——徐海滨《周恩来外交思想》

    材料三  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和对外政策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双方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侵犯别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国际争端应在此基础上予以解决,而不诉诸武力和武力威胁。美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准备在他们的相互关系中实行这些原则。

    ——《中美联合公报》

    材料四  五项原则的精髓,……承认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充分尊重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照顾和维护小国、穷国、弱国的合法权益和正当诉求,国际间开展互利合作才有基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才有保障。

    ——温家宝《弘扬五项原则 促进和平发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解决中缅边界问题20世纪50年代初周恩来提出了什么主张,该问题的解决对新中国外交有何重要意义?(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亚非会议上各国最终接受周恩来建议的原因。“亚非会议十项原则”标志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了怎样的新发展。(4分)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中美双方在《中美联合公报》中达成了什么共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公报的颁布对双方关系产生了什么重要影响?(3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髓。(2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世界历史上存在着不同的现代化途径。在苏联的现代化进程中,斯大林经济体制模式所起的作用也颇有争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斯大林模式的新型现代化途径是,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以苏维埃政权为杠杆,采用非常手段从本国农业积累工业化资金,用行政办法对资源、劳动力进行重新配置,采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快速地推进现代化。

    ——米艳《试论斯大林模式:落后国家现代化的一种途径》

    材料二  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建成了6000多个大企业,建立起飞机、汽车、拖拉机、化学、重型和轻型机器制造业等部门。法国《时报》在1932年1月发表评论说:“苏联不依靠外国资本而实现工业化,就是赢得了第一局”。从1941年至1945年,苏联在任何武器门类方面的产量都多于德国。苏联企业生产的产品的品种、数量、价格不是根据市场需求来决定和调整的,而是根据国家统一制定的指令性计划。工业化的资金只能从内部积累,1935年粮食收购一项,给国家预算带来200亿卢布以上的收入。1926—1940年,重工业增长18.4倍,轻工业增长6.2倍,农业增长26%。到1953年,粮食产量为8250万吨,一战前1913年为8600万吨。最后,苏联的经济增长由高速转为低速、停滞和衰落。

    ——摘编自齐世荣、钱承旦、张宏毅《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史》

    材料三  这里就我所知的关于现代化涵义的种种说法,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四大类:……(二)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工业化,更确切地说,是经济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过程。……可以说,今天所有在经济上处于欠发达或开发不足的国家都共同致力于工业化的目标,把它作为根本改变国家面貌和国际地位的战略性措施。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材料四  衡量一种现代化方式是否成功,不能只看几项指标和集中力量办的几件大事,更应该看这些措施是否惠及百姓,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是否在推动社会向自由王国前进。

    ——左凤荣、沈志华《俄国现代化的曲折历程》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苏联采用的“非常手段”是什么?“用行政办法”形成了怎样的经济体制?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型现代化途径”的“新”还表现在何处?(4分)

    (2)运用相关史实,以“斯大林模式与苏联现代化”为题,论述材料三、四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层次分明,行文流畅。250字左右。)(10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治维新后,由于商品货币经济的急速发展,国内统一市场的初步形成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把全国的农业也纳入资本主义发展的轨道。因此,新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就是必须解决土地问题……明治政府在农民斗争的压力下,担心丧失“民心”,可又害怕真正彻底的土地革命,终于采取了自上而下实行改革的办法。

    ——伊文成等著《明治维新史》

    材料二  在东方后进国的日本,资本原始积累这一历史过程,与英国和其他西欧先进国家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日本地主制度下的资本原始积累,其主要特点不是农民生产手段的被完全剥夺,而是农民剩余产品(剩余劳动)的被剥夺。其剥夺的主要方式,是国家征收地税。

    ——万峰《日本资本主义史研究》

    材料三  改革中获益最多的是地主阶级,地主的地租直接来自佃农的剩余劳动以及部分必要劳动,而不是来自农业资本家的超额利润,这种地租显然带有封建地租的色彩。而地税改革给广大佃农带来的却只有苦难,……地税改革后的日本农村,每年都有大批农户丧失土地,或沦为佃户,或加入城市产业后备军的队伍。

    ——穆良平《日本地税改革探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明治维新后日本农业改革的背景。(3分)

    (2)据材料二,指出中日本地税改革的作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政府在土地和地税改革方面的相关内容。(5分)

    (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评价明治维新期间的农业改革。(2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炀帝忌刻,法令尤峻,人不堪命,遂至于亡。……及太宗即位,又命长孙无忌、房玄龄与学士法官,更加厘改。……玄龄等遂与法司定律五百条,分为十二卷,……又定令一千五百九十条,为三十卷。贞观十一年正月,颁下之。

    凡削烦去蠧,变重为轻者,不可胜纪。……议绞刑之属五十条,免死罪,断其右趾,应死者多蒙全活。……自是比古死刑,殆除其半。

    ——《旧唐书》

    材料二  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戒惧。故知赏罚不可轻行。

    深恶官吏贪浊,有枉法受财者,必无赦免。在京流外有犯赃者,皆遣执奏,随其所犯,置以重法。

    ——《唐律》

    材料三  贞观五年,张蕴古为大理丞。相州人李好德素有风疾,言涉妖妄,诏令鞠其狱。蕴古言:“好德癫病有征,法不当坐。”太宗许将宽宥。蕴古密报其旨,仍引与博戏。治书侍御史权万纪劾奏之。太宗大怒,令斩于东市。既而悔之……因诏曰:“凡有死刑,虽令即决,皆须五覆奏。”五覆奏,自蕴古始也。又曰:“守文定罪,或恐有冤。自今以后,门下省覆,有据法令合死而情可矜者,宜录奏闻。”

    ——《贞观政要》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太宗制定法律的原因和目的。与隋律相比,唐律体现了什么特点?(4分)

    (2)据材料二,唐太宗制定的法律体现了他怎样的治国思想?(2分)

    (3)与材料一、二相比,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现象?“既而悔之”又体现了唐太宗怎样的个人品质?(2分)

    (4)综合以上材料,指出贞观之治的出现与哪些因素有关。(2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