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4 题,其中:
选择题 12 题,连线题 2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10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2 题
  1. 裴士锋在《湖南人与现代中国》中写道,“鸦片战争的爆发,标志着自满人人主中原以来,首度有满人以外的‘夷’人欲人侵中国。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王夫之关于‘夷’的陈述,用在西方人身上,比用在满族统治者身上更为适切。”上述变化说明

    A. 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B. 天朝上国观念逐渐改变

    C. 夷夏之防思潮备受质疑   D. 经世致用遭到时代淘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近代某学人在揭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困境时曾说:“工艺不兴,制造不讲,土货销场,寥寥无几,能争利乎?”而洋人则可以利用条约特权,“投我所好,制造百物,畅销内地”,如是则通商不如不通。该学人

    A. 反对开辟通商口岸发展国际贸易   B. 反思近代民族企业缺乏市场意识

    C. 批判清政府限制民间办厂的政策   D. 认为条约制度束缚民族资本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在一院制与两院制的多次交替后,法国最终1875年在第三共和国时确定采用两院制议会。对此,戴高乐曾解释说:“直接普选产生的议会的初步动议未必是完全有远见的,所以必须以另一种选举方式再组成一个议会来进行审查、修改和提出建议。”戴高乐对两院制议会的解释,说明

    A. 两院制是世界代议制议会发展的基本趋势

    B. 法国议会制是共和派和君主派妥协的结果

    C. 法国两院制议会运行遵从民主与理性精神

    D. 间接、直接民主并存是法国代议制的特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938年3月,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第三党)在其政治主张中指出:“在抗日时期中,人民绝对地承认政府的权力应当强化,但同样地否认应该有官僚群压迫和剥削人民的权力;……人民认定抗日救国是人民的义务,但同时认定过问政治是人民的权力。”这反映了

    A. 国民政府开放党禁   B. 民众民主意识开始觉醒

    C. 官僚资本受到抑制   D. 救亡与民主化相互促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代替国王主持内阁会议,实际上成为英国的第一位首相。但“首相”一词最初被用来形容专制君主的首席大臣,也用来指国王的走狗,罗伯特·沃波尔强烈抗议自己被称为首相。这主要说明英国

    A. 首相违背宪政精神   B. 有浓厚的王权传统

    C. 责任制内阁未形成   D. 王权势力仍然强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明初科举录取者多为南方举子,北方举子寥寥。明宣宗宣德二年(1427年),明政府正式实施南北分卷(分榜)制度,录取名额也实行南北分配,这一制度“嗣后相沿不改”。明朝的“南北分榜”主要是为了

    A. 稳定明朝的统治秩序   B. 维持科举制度公平性

    C. 调和南北士子间矛盾   D. 照顾地区间文化差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相互朝见成为邦交的主流。据统计,仅见于《春秋》《左传》的朝见就有101次(如下表)。由此可以推论

    A. 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B. 变法运动促进相互朝见

    C. 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   D. 远交近攻影响邦国外交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战国末年,吕不韦认为:“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又说:“一则治,异则乱。”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撰成《吕氏春秋》。材料表明吕不韦是想

    A. 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B. 融合诸子百家思想

    C. 礼乐与法制并举   D. 强调思想文化专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据施树民《贾谊为何不受重用》一文载:文景之时,官场出现各级官吏消极苟安,渎职怠工,“见人之有细过,专掩覆盖之”。……虽文帝多次下诏“劝课农桑”,实际并未得到认真执行。甚至在官场出现“廉吏释官而归为邑笑,居官行奸而富为贤吏”的怪现象。材料旨在说明

    A. 统治者对农业重视不够

    B. 黄老政治存在消极影响

    C. 社会奢靡之风开始盛行

    D. 封建统治危机已经出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列宁曾设想了革命胜利后将要实施的措施:打碎旧的国家机器,用议行合一的苏维埃取代议会制,废除警察、常备军队,用全民武装来代替;废除官吏,一切官员由选举产生,可以随时撤换;公务员的薪金不得超过熟练工人的平均工资。这些设想

    A. 吸取了巴黎公社的实践经验   B. 都在苏俄的政治实践中落实

    C. 并未否定资产阶级政治制度   D. 完全符合俄国革命的实际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901年6月,梁启超在《过渡时代论》中写道:“欧洲各国自二百年以来,皆过渡时代也。”“顺流而渡者,其英吉利耶?乱流而渡者,其法兰西耶?……(中国)数月以来,凡百举措,无论属于自动力者,属于他动力者,殆无一而非过渡时代也。”下列述评正确的是

    ①英国以渐进改革的方式走向现代化

    ②法国现代化的历程曲折艰难

    ③梁启超希望我国从西方得到借鉴

    ④“凡百举措”是指清末预备立宪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20世纪40年代四川、云南、湖南等省地租额迅速上升,其中四川一个县27户佃农的平均租率1941年为53%,1943年为73%,1944年为79%。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人口和军事、政治重心的西迁   B. 日军对沦陷区大肆搜刮掠夺

    C. 中国共产党调整了土地政策   D. 国民党对中共进行经济封锁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2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大多数中原王朝对周边少数民族持鄙视的态度,将其称之为“蛮夷”,并与之保持相当距离。亚洲东部是一个相对独立及封闭的状态,其他文明对于华夏文明长期处于尊从和学习地位,中原王朝由此形成孤傲自大的文化心理。奉华夏为宗主与文明中心的观念,在很长的时期被其他文明的拥有者认同,以此为基础,东亚地区形成通行的天下秩序,中原王朝根据文明的类型划分夷夏,其被称之“蛮夷”包括华夏以外的其他文明,它们或为受中原王朝管辖的边疆民族,或为接受中原王朝羁縻的域外势力,或为通过朝贡与中原王朝交往的远方他国。在地理分布方面,以华夏为中心的部分较清晰,与蛮夷毗连的区域较模糊,同时蛮夷的范围可由边疆向外部扩展。

    ——摘编自《社会科学辑刊》2016年1期

    材料二:《南京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被迫开放通商口岸,中外交涉、通商事务随之增多,经常办理对外交涉的部分官员开始意识到,对英、法、美等国,断不能“绳之藩属之礼”,主张“与其争虚名而无实效,不若略小节而就大谋”,道光皇帝采纳这些人的“权宜之计”,遂在朝廷设置办理各国通商事务的大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廷与英、法、俄分别签订《北京条约》,这时,因皇帝和太后逃往热河,被迫留京的恭亲王奕䜣由于经历了与各国使节谈判的过程,深感清廷“夷务”处理混乱不堪,“弊在体制”,加之增开通商口岸、列强公使驻京已成定局,于是萌生在京设一机构,统筹外交全局的想法。1861年l月,总理衙门在京设立,下设英、法、俄、美及海防五股。

    ——摘编自《史学月刊》2015年6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统治者“夷夏观”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统治者对外交往观念的变化并予以简要评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法国大革命极度暴烈。这是不妥协的必然结果,国王和贵族首先不妥协,接着所有的派别都不妥协。但法国大革命最终还是失败了,它没有能建立起新制度,也就是没有能到预定的目标。结果,经过拿破仑的个人独裁,又回到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后来,法国陆续采用一系列的革命手段来解决问题,包括1830年革命、1848年革命、1870年革命,每一次革命中又有好多次晓得革命或暴力夺权事件。从1789年到第三共和国最终确立,也就是19世纪70年代中叶,将近90年的时间里,法国政局动荡,出现过三个共和国、两个帝国、两个王国,可是到第三共和国形成时,法国人终于学会妥协了,而到了这个时候,政局也就稳定下来,大革命所追求的共和制度终于确定下来,但那是各个派别妥协的结果,“共和”就是所有的人都有一席之地。

    ——摘编自钱乘旦《西方那一块土》

    材料二美国的民主是人们通过许许多多的“妥协”来完成的,学者们一般以“三大妥协”来概括费城制宪会议。这就是大州和小州就国会代表权达成的妥协、南部和北部就税收和代表权上如何计算奴隶人数达成的妥协;北部和南部就管理对外贸易和征税达成的妥协。其实,制宪会议上意义重大的妥协还有不少,至少应包括两院制和总统选举等问题上的妥协,然而,这仅仅只是美国民主实践过程中无数重大妥协行动的开始。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解读并综合上述两则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其它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