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3 题,其中:
选择题 30 题,简答题 1 题,综合题 2 题
简单题 30 题,中等难度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30 题
  1. 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有利于(  )

    ①发展封建经济           ②打击旧贵族势力

    ③刺激宗室成员建立军功的欲望 ④强化对基层的管理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从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鲜卑姓“拓跋”为汉姓“元”的主要目的是(  )

    A. 提高拓跋氏的政治地位   B. 改变鲜卑族的生活习惯

    C. 确立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   D. 实现鲜卑族与汉族的平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古代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与古希腊的城邦国家时期处于同一时代,但却创造了不同的政治文明模式。造成这种不同的政治文明模式的主要原因是(  )

    A.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                  B.人口素质的巨大差异

    C.思想文化繁荣程度的显著不同             D.经济活动形式的显著不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古代雅典各阶层解决贵族制下社会危机的尝试中,对于雅典走向民主具有重要意义,但又不能化解社会矛盾的尝试是(  )

    A.建立僭主政治   B.制订成文法

    C.武装暴动     D.建立社会保障体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列关于平民与贵族斗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既有经济原因,又有政治原因  

    B.两者的矛盾是雅典社会的主要矛盾之一

    C.二者之间的斗争促成了梭伦改革

    D.梭伦改革消除了二者之间的矛盾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在雅典国家形成的过程中,雅典社会出现了贵族和平民两个阶层。下列对雅典国家形成初期的平民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平民占雅典人口的大多数       B.平民无法真正参与国家政权

    C.平民都不能享有雅典公民权源  D.平民受到债务奴隶制的威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梭伦改革后,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司法机关的是(  )

    A.四百人会议 民众法庭        B.元老院 公民大会

    C.公民大会 民众法庭         D.公民大会 元老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梭伦语:“我给人民以恰好满足的权利,所得不短少也不多加,有权势、有令人羡慕的财产的人,我劝告他们不要过分,我手持盾牌站稳,为双方挥舞,不容任何一方非法战胜。”这段话体现了梭伦在改革中坚持(  )

    A.民主原则     B.公平原则      C.财产原则     D.中庸原则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梭伦“按财产估价把人民分成四个等级……指定以相应的官职……至于列在日佣等级的人,他只允许他们充当公民大会和法庭的成员”。“与四个等级的划分相适应,分配不同的兵役义务:每个等级的公民都有自备武装服兵役的义务,第一、二等级充当骑兵……”结合所学知识,下列关于对梭伦改革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雅典人可以按照财产的多寡享受一定的民主权利

    B.按照财产划分等级,是对从前按照血统和门第划分等级的否定

    C.体现了公民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思想

    D.这项改革对氏族贵族是一个打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梭伦改革在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历程中的地位应该是(  )

    A.雅典民主政治的开端         B.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

    C.雅典民主政治的最高峰       D.雅典民主政治的终结点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至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这使秦国(  )

    A.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     B.加强了各地经济联系

    C.促使地主制经济发展     D.发展了商品经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自最早赘(赘:男方到女方落户)。”材料所述对秦国所产生的积极意义有(  )

    ①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 

    ②增加户数,提高了政府的赋税收入

    ③使社会风气奋发图强  

    ④打击了秦国旧的习俗

    A.①②③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战国策·秦策》:“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商君“正度量,调轻重”的措施客观上有利于(  )

    A.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        B.农耕经济的繁荣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2015·临沂高二检测)《诗经》中描写秦国,“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这反映出当时的秦国(  )

    A.政治清明          B.经济发达

    C.民风强悍           D.矛盾重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该主张实质上是(  )

    A.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     B.歌颂商鞅变法的成效

    C.符合时代潮流的思想     D.反对变法的因循守旧思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史书记载,“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后来“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这种变化(  )

    A.有利于秦国推行残酷的连坐法      B.加快了小农经济在秦国确立的进程

    C.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         D.大大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正当五胡乱华(少数民族南迁),中原鼎沸之际……这一新兴王朝,利用作战所俘虏的人口,拓展农业基础;并解除胡汉豪族的威权,直接向农户征税,扭转后汉以来地方割据的趋势,而逐渐推广其统治权,开启了中国长期分裂后再统一的契机。”这一王朝是  (  )

    A.东汉   B.北魏    C.隋朝   D.唐朝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2013·北京海淀区模拟)孝文帝规定“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如此渐习,风化可新。”他这样做有利于(  )

    ①加快鲜卑族封建化的进程   ②保存鲜卑族优良的民族传统

    ③迅速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④巩固对北方的统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据《魏书》记载,北魏从立国到孝文帝时的二十余年中“爵无禄”,484年,孝文帝规定“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还规定“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孝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规范赋税制度        B.推行汉化政策

    C.加强集权           D.整顿吏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善谈《左》《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这反映了孝文帝在下列哪一方面很有造诣(  )

    A.知识丰富    B.文章写作     C.政治    D.汉族文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以下理解与材料相符的是(    )

    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B.国家将土地按人头平均分配

    C.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

    D.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役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2015·临沂高二期末)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  )

    A.封建化的过程   B.农业化的过程

    C.工业化的过程   D.汉化的过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下列史料无法直接反映出北魏时期洛阳繁荣景象的是 (  )

    A.“宫阙壮丽,列树成行”  

    B.“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

    C.“京畿之内,路有行馑”

    D.“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敦煌壁画中有北魏商队的相关内容,反映了北魏商业的发展,下列有关北魏商业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洛阳出现了许多大市场,货源充足,交易活跃

    ②货币惯易逐步代替了长期战乱以来的实物交易

    ③与朝鲜半岛诸国、日本、中亚、西亚以及地中海沿岸诸国都有商业往来

    ④北魏统治者放弃了商鞅变法以来的重农抑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北宋中期,爆发了王小波、李顺起义,起义军打出了“等贵贱、均贫富”的口号,这说明 (  )

    ①北宋中期土地兼并严重           ②中小农户负担沉重

    ③起义口号已经触及了封建土地制度    ④北宋阶级矛盾尖锐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庆历新政以整顿吏治为中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依照政绩和资历提拔官员 

    B.取消“恩荫”制度,防止权贵垄断官位

    C.改革贡举制度,令州县立学 

    D.慎选地方官吏,通过考试统一录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下列对王安石变法在教育方面的变革表述错误的是 (  )

    A.废除了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       B.太学教科书的内容是儒家经典

    C.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     D.严格“恩荫”制,防止垄断官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王安石认为宋神宗对改革的态度是:“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由此,可以断定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宋神宗(  )

    A.急功近利   B.动摇不定    C.反对变法   D.软弱无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下图漫画寓意所指的事件应该是 (  )

    A.商鞅变法        B.孝文帝改革

    C.王安石变法      D.明治维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悲剧,从丢失民心开始》一书认为:(王安石)下令各地必须贷出多少钱,给下面下指标,这样一来地方官就硬性摊派了,除了一般的农民要贷款,连中农、富农、地主也都必须接受贷款。对此以下看法不正确的是(  )

    A.改革方法“一刀切”的做法使解困之举变成了变相剥削

    B.地方吏治腐败,使真正有需要的农民无法获得低息贷款

    C.地方官怕农民不能及时还款,就强制富农和地主贷款

    D.地方官私自提高利息,引起民众不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简答题 共 1 题
  1. 梭伦“采取曾是最优良的立法,拯救国家”,对后世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因为雅典宪法完全是寡头政治的……所以在群众眼中,宪法上最残酷和苛虐的部分就是他们的奴隶地位;当然,他们对于每一件别的事也一样感到不满,因为他们觉得他们自己实际上什么事都没有参与。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材料二 (梭伦)说:“我制定的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双方(贵族和平民)都要适可而止,以公正为本。然而,在阶级社会中,根本利益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梭伦受到了来自两方的攻击,被迫无奈,最后只身逃出希腊。

    ——冯俊科《西方幸福论——从梭伦到费尔巴哈》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雅典国家形成初期寡头政治的弊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弊端给雅典带来的社会危机。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梭伦采取的保护平民有限政治权益的措施。

    (3)据材料二,分析梭伦无法达到改革目标的根本原因,并指出梭伦的哪些观念对后世民主政治产生了积极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2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北魏孝文帝登基时与商鞅初到秦国时所面临的形势差不多,南北朝对峙的局面已经很久,拓跋贵族的社会发展水平不如南方;而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远远落后于东方六国,“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材料二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两次变法或改革的背景有何相似之处?

    (2)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在经济方面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开创性举措有哪些?

    (3)两次变法或改革有哪些共同的影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昔之贫者举息之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之于官”,“兼并之家不得乘新陈不接以邀倍息”,也可“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事趋势,而兼并不得乘其急”。

    ——转引自李超民《王安石变法与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新政》

    材料二:苏辙认为: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如此则恐鞭箠(即“棰”,意:鞭打)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                       

    ——转引自汤江浩《王安石——勇进人生》

    材料三:王安石定的标准是年息二分,即贷款一万,借期一年,利息二千。地方上的具体做法是,春季发放一次贷款,半年后就收回,取利二分。秋季又发放一次贷款,半年后又收回,再取利二分。结果,贷款一万,借期一年,利息四千。由于执行不一,有些地方利息之高,竟达到原先设定的35倍!向官府贷款,先申请后审批,道道手续都要求人,交“好处费”。                          

    ——摘编自易中天《帝国的惆怅》

    (1)据材料一,分析王安石实施青苗法的主观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取得的实际效果。

    (2)据材料二,概括回答苏辙反对青苗法的理由有哪些?其真实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中作者是怎样看待青苗法的?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在制定改革措施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